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出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1:22:12
  • 《雁足起源于哪个故事》
  • 雁足起源于哪个故事

    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受命出使匈奴。这苏武,字子卿,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他到了匈奴,办完外交事务,就应当回来,可是匈奴却借故把他扣留了。单于[chán-yú](匈奴称国王为“单于”)威胁苏武,逼他投降,他坚贞不屈,就被秘密送到北海(即贝加尔湖)附近去牧羊。单于对他说,“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返回汉朝。”意思是说永远也不放他回去了.

    到汉昭帝时,匈奴又提出要同汉朝和好,汉朝要求放回苏武。可是单于向汉朝使臣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无法送回。有个名叫常惠的,当年随同苏武出使匈奴,也被扣留了下来,他听说过苏武被送到北海牧羊的事,便把这个情况设法告诉了汉朝使臣。汉使于是也撒了一个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从北方飞到南方来的雁,它的脚上缚着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苏武的亲笔,说他现在北海,并没有死。

    单于听了,大惊失色,只得承认。就把苏武送回汉朝。计算他留在匈奴的时间,前后已经十九年了。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汉书•苏武传》有这段记载。由于这个故事,人们就以“雁足”为传送书信者的代称。古人本有以鲤鱼象征书信的说法,从此就更称书信为“鱼雁”,或说作“鱼肠雁足”。王僧孺(南朝梁人)有诗道:“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亦作“雁音”或“雁帛”,柳贯(元人)的诗:“江驿北来无雁帛。”

  • 《晏子使楚》
  • 晏子被齐王派去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听说晏婴是齐国出了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我们楚国,我倒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善于辞令。我想羞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好呢?”一位手下答到:“不如在他来面见您的时候吧!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然后大王您就问我们:‘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是齐国人。’大王您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当着他的面说‘偷窃的罪。’这样子您觉得如何?”楚王点头叫好。

    不一会儿,晏子来了。楚王赏赐酒给晏子,二人同饮。喝得正高兴时,堂下两个手下绑来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你们绑着的是什么人?”一个手下答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楚王听完,转头看着晏子,话中有话地说:“难道你们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一听,立即起身离开座位,郑重地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淮北却结出又酸又小的枳。它们的叶子形状相似,可是味道却不一样。这是原因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在齐国不偷窃的齐人来到楚国却犯了偷窃罪,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们变得善于偷窃吗?”楚王自知不是对手,笑着说:“果然不能同圣人开玩笑,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沈括出使的历史典故》
  •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

    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 《司马迁写《史记》典故》
  •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 《致亲爱的娘亲》
  • 一如出使的那个天,茫茫大雪。不知何时起,亦不知何时停。

    你伸出手,一片雪轻柔的落于你的掌心,随着掌心的温度化成水,缓缓落下,直触到雪地,发出细微的声音,你望着茫茫大雪,叹了口气,你掏出内襟之中的竹杖,用力攥着,望着东方,想起几日前,单于派来那人告诉自己,娘亲在家中风而死,你的热泪不禁落下,“娘亲,孩儿不孝啊!”你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九年了吧。

    你仍旧穿着那身那身出使前,娘亲为你连夜赶坐的素衣,九年前那个出使的冬天,也是这样一个下雪的冬天,娘亲与你围坐在饭桌前。娘亲对你说:“子卿,早去早回。”你望着娘亲那白的头发,你说:“娘,自古男儿当自强,孩儿是去保家卫国,保卫我大汉王朝的千千万万子民。娘,吃饭吧你夹菜,“子卿,多吃些,多吃些。”难掩的泪水,一滴一滴从满布皱纹的脸颊滑落。你起身。”

    自古,食不言,娘亲一个劲儿给,下跪:“娘亲,孩儿一定早去早回。”说罢,你起身,头亦不返的走出家门。不顾娘亲在你身后的碎碎念。天色微微亮了,出使的时辰到了。大雪纷纷下个不停,你接下一片雪花,掌心的温度瞬间将其化成了水,武帝缓步走在你面前,

    “苏卿,孤在这里等你。等你的好消息。”

    “是,苏卿定不辱使命。”那是的豪言壮语,陛下,苏卿仍在这里坚守。你把竹杖重新放于内襟。执起长鞭,在这荒原之上,除了那份执着,只有这群公羊陪伴自己了。

    是夜,房外的雪茫茫的下,一阵寒风袭来,你慌怕的起身,摸到内襟中的竹杖,长吁了一口气,用衣襟擦去额头的汗,往快熄灭的火堆中,填了些许枝,火焰又旺盛了些山洞里。长长的影子孤孤单单。做恶梦了罢,不,那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那个寒冷的大地窖,冷,饿,逼得你无所适从,死亡,恐怖的感觉向你袭来,可你攥着手里的竹杖,上面系着的牛尾,还是真真切切的提醒你。陛下,陛下,还在长安的等你。娘亲,娘亲,花白的头发,早去早回……不能死,不能死,羊毛毡衣上的毛,雪地里的雪……多亏他们救了你。

    你掏出了内襟上的竹杖,上面的牛尾巴已经快脱尽了,自己一头乌发早已花白,一如离家时娘亲那花白的头发,娘亲,你还未向娘亲树一座碑,题字,还未在娘亲的墓前送几盒最的桂花糖糕。还未完成娘亲的遗愿…还有陛下……

    一个身穿羊毛大衣头戴羊毡腰佩宝剑的匈奴人,走进你栖身的木屋,你紧紧的握着竹杖,惶恐的看着那人,又是他,“你来干什么?”“苏武,不要给脸不要脸,我们单于对你的欣赏你知道,放下你手中的竹杖,我可带你去见我们的王,共同讨伐大汉……”“你做梦,我生是汉朝的人,死是汉朝的鬼。陛下会灭掉你们整个匈奴的……”那人走在你面前,“你的陛下,你们大汉的陛下,驾崩了。不知道吧……哈哈……”他的笑声随着屋内的灯火人影,一晃一晃,看起来恐怖至极……

    你跌跌撞撞的跑向荒原,向着东方,陛下,你,你怎么不在等等苏卿?无法抑制的泪水,陛下,十八年了,苏卿也想早日回去,不辱您对我的期望啊,陛下,您也终是等不到苏卿了……

    陛下,陛下,卿来生定还在您身边鞍前马下……

    初春了,荒渐渐有了些许绿色,你望着东方,朝阳冉冉升起,长安的初春景色一定美不胜收吧,定然比这荒原美上一千一万倍。

    你执着羊鞭,陪伴了你十九年的羊羔,现也垂老了。你摸到内襟的竹杖,有生之年还能回到长安吗?

    远远的走来一群汉服制的官员,跪在面前,“是苏武,苏中郎吗?”你有些惊讶,又有些欣喜,“是,吾是。”

    “我等奉陛下诏命,接苏将回长安。”

    一位头发花白,年逾花甲的老者,微微颤颤的从马车上走下,掏出内襟的竹杖,站在挂有长安的城墙前,

    双膝下跪,双手奉起竹杖大喊。

    “陛下,苏卿回来了。”

  • 《楼兰祭》
  • 一个被驼铃馨香了的时代,随张赛出使马蹄的楚音,渐渐远去,西域以西楼兰有多远,也有杏吗,也有春雨吗,也有大禹的神鞭和,夸父的桃林吗?

    生命的底蕴激荡,亘古不变的历史,月亮沉了太阳老了,遗留一座千年盟灭的,废墟,蓦然回首,是历史古老的背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葡萄酿美酒,英雄的翎毛猎人的投枪,弯弓射大雕,飞沙连天呵羌笛不再。

    在黄河还未苍老的梦里,我会枕着你的名字睡去,有一个时代不可湮没,祭奠你,依然驻足于历史期待,已久的热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