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沈从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8:58:17
  • 《读《边城》有感》
  • 一口读完这本书,我便不得不承认,沈从文先生写的东西是有魔力的。《边城》就像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沈先生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出一副明媚秀丽的风景画,使人如置身于小城的山光水色之中。

    湘西小城的至美与小城人民的正直朴素,让我无法不去了解沈先生。沈先生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怀。于是,先生用他的“湘西情结”、充满柔与活泼、充溢着水的灵性的笔触勾勒了湘西人民生活特有的一面,回荡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演奏出一曲温婉的田园牧歌。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未被世俗所污染的净土,那里有一群善良之人,人性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啊,小说中的人物仿佛都过分善良,都太替别人着想,所以,就酿就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悲剧。大老与二老的爱情之争在我看来十分温柔,他们都不愿意占对方便宜——即便是争,也要争的公平大方。他们各自努力,想要得到翠翠的认同。可就在天保看到自己的命运后,他毅然的放弃了,将希望留给了二老,独自一人踏上了航程。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天保在出航的过程中竟不幸葬身海底。傩送因为哥哥的逝世,最终并未再向翠翠走去,而是选择离开小镇远行。无知天真的翠翠只能孤单地等在渡口,等待心上人有朝一日向她招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先生笔下的这座边城远离了喧嚣与纷扰,只留下宁静与质朴。小城里有悠悠的河水,有隐隐的青山,有淳朴的人家。这个被人遗忘的小城,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有最美的风景,有浓烈的人情,有纯真的爱情。可当时的湘西却已经变得冷漠、自私、懦弱。先生失望、纠结,在这种情感的催促下,他完成了《边城》——这部“牧歌”式小说。这是先生心里的边城。

    那我们心里的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沉默的、质朴的城,可是它是否还在?它是否在日复一日地波涛汹涌中早已面目全非?它是否在岁月的洗刷中被侵蚀得破烂不堪?希望它没有。

    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座边城都是一个世外桃源。它不受沾染,静静地立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而你,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一座城,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温柔细心的对待他人,用笑容温暖他人。你心中的边城依旧完好,一如你的初心。

    但有的时候,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尔虞我诈,边城渐渐被腐蚀,被风化,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满身漏洞,不堪一击。这时,你也同心底的这座城一样,变得世俗,丑陋。

    每个读过《边城》的人,都在向往着这个“边城”,殊不知,边城就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粗心大意,那一座边城已经消失不见。所以,守好心中的这座城吧,它是你的信仰,它是你的化身,每个人都只有一座城,每个人都是一座城。

  • 《读《湘行散记》有感》
  • 沈从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乡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于是便有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透着空明与澄澈的《湘行散记》。在他的书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无不使人的内心柔和、温暖、感动。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从小在这儿长大,十六岁起随军队辗转于川黔湘边境,因而一提笔,那朗然入目的山川景色便跃然纸上,“全河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船正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吊脚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真是奇迹……到这样地方,使人太感动了”……他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便被勾勒出来,勾起了我对湘西的向往。

    然而,他的笔墨更多地却落在了那些质朴而可爱的人们身上。《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是个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馆主人。沈从文离开时,天落着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刚刚白,他就这么从热被里钻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赶来送行。“一路复兴,一路复兴。”那么嚷着,于是他同豹子一样,一纵又上了岸,船就开了。如此情义,令人动容之至,若是放到现在,怕也只是躺在床上随便发条“一路顺风”的短信而已吧。想起《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妇人在吊脚楼窗口向河下人锐声叫道:“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幽怨之至。而那水手呢,虽然或许正在急水滩头趴伏到石头上拉船,一定却记忆着吊脚楼妇人的一切,心中感觉十分温暖。在沈从文笔下,还有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黑脸黑手脚”的挖煤汉子,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青年军官,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读来似乎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间的乡野人民怀着些许同情,看到麻阳人生意惨淡,便为地方经济感到担心。然而更多地,却是感动和尊敬的爱。“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他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于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沈从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加入了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愿我们也能像从文先生那样,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那么温暖地爱着。

  • 《长短句》
  • 不知怎么的,对于沈从文这样一个名字总有些亲近感,也许是由于边城的影响,那笔下绝美的湘西,那薄如和风的笔触,一字一词如暗处涌动的泉水,丝丝沁出,待你发觉,已是馨香馥郁了。

    对于沈从文文字的触动,犹其在于他散文里的一段: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类的酒,却只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那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就是与他相濡以沫的张兆和。

    农村出身的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他们的爱情突破身份家境的悬殊差距,口拙心善的沈先生,当最后未婚时,那可爱的一封电报:如果爸爸同意,就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终于促成两情相悦的欢喜。有情人共白头。只可惜现代人不相那画卷般的美好,视这样的爱情为童话,他们热衷于在银幕上讴歌虚假的情感,用直接的经济堆造那令人无所适从的巨大蛋糕,巨大玫瑰。经济时代崇拜效率,狂热于轻车熟路的上位。培训课,速成班。GDP轰炸下,人们不喜欢也不期待那样好水温好茶的爱情,于是纷纷抗拒这样的追求。

    殊不知。在那遥远的年代,这样的爱情太过寻常。

    “你是人间四月天。”

    曾经着迷一个叫海子的诗人。

    以梦为马。

    面朝大海,春暧开。

    对于那样轻跳的诗句,那昂扬和哀伤交融的情感无比沉醉。

    后来,所幸余华的提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冰冷刺骨的生活气息终于撩起我的鼻翼,带我去看那面目可憎的现实,于是理所当然的慢慢看开我们的社会究竟是什么。

    但老实说,我的骨子里从来都涌流一股炙血,它从我孩提起便深深地刻入我的身体,所以我永远不会是个向生活完全屈就的人,即使这么些年来时光虚度,月风堆积,即使我开始看懂人间的悲喜,那年少的无知,那年长的虚伪。

    总之还好,我保护那样的血液。并且勇敢的抗拒俗世的同化。

    若干年后,不再想起海子。读到林徽因的短短七个字,开始重新握到浮泛的稻

    “你是人间四月天。”

    当如四月天的璀璨和怒放。

    我的肢体再次温热。是的,没有人曾告诉我,我是这四月的天。

    美好并且繁盛。

    隽永而且动人心弦。

    现在我终于知道。我是四月天,山寺四月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是,希望你也是。

    不知寻隐者不遇的贾岛下山途中是一副怎样的失望表情。也许是撅起嘴巴,一步一步踢着小石头,慢慢踱下山来(儿童版);也许是将汗衫披在肩上,目光黏着地面,缓缓点开一支烟(男人版)。但一定有一副泰然处之的口吻,超脱凡尘,徐徐吟上。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又或者,他根本从不希望遇见隐者,遍访深山,不过是放松自己的内心,不遇才是所求,若是真相遇见,又如何肯向一个陌生人倾付心肠,吐干这半生的苦闷?

    所以古时候的文人大抵有这样的癖好,现实失意了,便去山水佳处,大声对自然表白,然后码字相互评点。举杯是同患难,转身是不相干。暂忘却功名利禄,老婆孩子,神游片刻又回归故地。片面阅读的后人,深以为这样的豁达开阔,超出俗世,殊不然,那不过是一次胆怯的出位。

    然而上次买来一本苏东坡传,却让我不得不佩服。

    苏轼的看开真的是学不来,会不到的,要读点佛谒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才会从从容容读下苏诗人的诗,在风风雨雨的社会里,看准自己把守和追求的。

    苏云: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读苏词,不如读一遍苏轼本人。

    读他的悲欢离合,读他的阴晴圆缺。读他的人长久,读他的共婵娟。

    隐者云:比之苏轼,贾生若何?

    你认为呢?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贾先生所寻之人,想必是在那沾衣之处,不过不意寻之而已。

    X

    话外。数学呼未知元作X,但作为中国人,不妨念它作叉,表示集合,表示你们。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真是个好字。

    那天晚上,流连了一小会DOTA,于是醒悟过来疾奔回宿舍的时候,发现冰冷的铁门深锁,试推一下,纹丝不动。倒是墙后的大狗觉了异常,开始凶吠起来。

    风注满空巷。

    然后落荒而逃。走远了,才看到同我一起的沈X气喘吁吁地追上来。

    跑那快干嘛?

    我不知道。

    抬头的时候看到稀疏的星群。竟同小时候珍藏在水里的那片星空那么相像。只是如今这个年月,再绝少仰头看这璀璨画帘,自己上次看天空是在多久之前呢?

    回过神来。无奈只能回去找郑X。找他那美食街第十二层的房间,找他只装一部电梯,不存在楼梯也不存在灭火器的公寓。投宿一晚。

    八戒问悟空:

    猴哥,这么晚了,咱们这是要去哪睡呀?

    六小龄童眨巴眨巴他动人的眼睛说:

    你个死呆子,前面不有间破庙么。咱们师徒就往那借宿一晚。师傅你说怎样?

    唐三藏摇头晃脑:

    好,好,好……

    凌晨两点的泉州,真的是一点都不拥挤。

    晚风像迷了路的小孩,东奔西走,偶尔误撞上来,迎了满怀。才真觉的这夜是这样飕飕的凉。

    退了睡意,看到郑X住得这般惊险,不觉大呼上当。

    后来的某天。

    在食堂里,我说郑X,要地震了,你那山高地远的怎么来得及跑。

    他摇摇头。

    我低声,看在咱俩朋友份上,我支你一招。就是做个简易飞行器,你家里不一大露天露水的大阳台吗?地板一摇,立马从那一推,嗖地下去。然后你人就在前头冯虚防御,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后头高楼大厦一栋一栋斜躺下来。

    你将会飞进人类的历史。

    史称小李飞刀。

    只是。

    如果世界真夷为平地了你会飞去哪?

    很久以前,陈X说他要去看一眼沉没前的马尔代夫,在那个还没有《2012》的年代,我一个劲笑他矫情。

    很久以后,当哥本哈根将人类的气候问题摆到了世界各地的头版,当《2012》用虚拟营造盛大的灾难。我开始重新思考那曾被我嘲笑的问题。

    我会飞去哪?

    喜马拉雅山?

    可我没票也没后门

    美利坚合众国?

    虽然可以落地签证,免绿卡永久居住,但没任何意义了。

    算了我还是飞去斐济吧。

    不为什么。

    楚门能走出他的世界,是因为他坚持那个叫斐济的地方。所以最后当他发现他的世界都是虚假的,走到海的尽头,推开导演的铁门,他是真的只想去看看斐济长什么样子,而不是成为无数人的电视主角。他的心里始终留有一个地方,那是他的桃花源,也是不可及的桃花源。

    其实世界大千想来,真的不过如此。

    苏轼过平山堂悼念那个与他血脉相通的老仙翁欧阳修: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趁着这花好月圆,把梦做好。不是说好梦留人睡么,就是这个道理。

    后记

    重新打上网络的时候发现写得实在有些矫情,希望有打虎猛士来对我矫枉过正,矫正我这畸形的表达.

    是为记.

  •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情正燃烧着,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的感情,嵌入了小说《翠翠》中。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有点明白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印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问题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服饰史》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几多。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微微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文革之中的一次批斗,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的从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服饰史》,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却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著,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否则,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 《励志名人故事 400字》
  •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启示:沈从文的故事,不一定在大家身上都发生过;但类似的事情呢?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 《乡土,永恒的诱惑》
  •     多年来,我一直迷恋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沉醉于他那牧歌式的“边城”美景中,只因在当中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乡土气息,一种令人心醉的如梦如幻的神秘情结。

        生活中有一次应该用整个生命去记忆的远行,那天所经历的一切清晰完整地融入我记忆的底层。特别是我们离寨返校时,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不听劝阻给我送行的壮景:她拄着拐杖与我们一起翻越一座小山又通过一条小河,最后,她在我极力劝阻下才停下了送行的脚步,但当我们走出很远很远时,她还站在小河旁目送着我们,微风吹起她满头白发,我的鼻子陡然发酸,无法做到向她坦然挥手。那朴实厚重的乡土悄足以让我感动一生,有谁能说时代的车轮压扁了乡村人原始的朴素美呢?

        是啊,人与那片维系着自己全部情愫的土地是无法明言的,那是一处能相互思想,心灵碰撞的撕扯不断的纠葛。翻开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乡土牵动着多少游子疲惫不堪但顽强倔强的灵魂。思乡恋土地演绎出了多少悲壮豪情、美丽动人的故事;孕育了多少气势磅礴、幽怨缠绵的诗篇。几乎所有关于故土的设释都是诗人的灵魂最深处进发出的呐喊。

        现代诗人艾青在北扔中高唱:“我这悲哀的国土。”在《我爱这土地》中痛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位把“凡贴着大地吟唱的诗人”把强烈的爱国激情凝成回肠荡气的诗篇呈给大地,诗中凝聚着的是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最厚重的爱。

        国土被分割的近代史,给我们的是太多的苦难是切肤的伤痛,但时空未能阻隔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余光中的《乡愁》不正是对乡土的诚挚守望么?

        二三十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流派也是把乡土视为“生命的庄严与人性美”的体现。在繁琐芜杂的尘世空间,他们为了反抗生存现实的压力,用一种浪漫的心情去关注生活,沈从文最后用一种“温情、纯洁、真挚及和谐的生命图景”构造了中国文坛常青的“湘西世界”。

        其实,造就我们的那方水土或许卑琐,但我们能摒弃生的原始本色么?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虔诚地把自己的情怀乃至生命毫无保留地呈献给华夏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这才是对乡土最好的诉说,最真的承诺。

        与故乡相爱、相守,只因为那多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