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打翻的墨水瓶,将天空晕染成深邃的蓝。我攥着刚发下的数学试卷,脚步沉重得似灌了铅。这次考试的失利让我蔫头耷脑,连路边的车鸣都格外刺耳。
走到斑马线前,我正踢着石子发呆,忽然觉出书包带被轻轻拉住:“孩子,过马路要小心呀。”抬头时,一位白发如雪的老奶奶映入眼帘,她布满皱纹的手稳稳护在我身后。她的背已有些佝偻,却如一座小山似的,牢牢挡在我身前。
绿灯亮起,老奶奶牵着我的手缓缓前行。她的手粗糙却温暖,掌心的老茧蹭得我手背微微发痒。行至马路中央,她几乎将整个身子横在我面前。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一幅在夜色里缓缓流动的剪纸画。
到了对面路口,老奶奶从衣袋里掏出块水果糖,塞进我手里:“甜甜嘴,别让烦恼苦了自己。”我含着糖望着她的背影,心底漫起一阵暖意。回头时,那抹驼色的剪影正渐渐消融在暮色里,手中的糖果纸在风里沙沙轻响。
如今每回经过那条斑马线,我总会想起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她让我懂得,要用温柔去回应世界的挫伤。原来,陌生人的善意可以如月光一般,悄悄照亮某个失落的夜晚,也在记忆里烙下了永不褪色的痕。
北平的秋,像一层薄纱笼住天空,将天色染成温润的淡灰。风掠过天安门广场,拂得路边的树沙沙作响,枯黄的树叶从枝头挣脱,打着旋儿轻轻贴在栏杆上,添了抹静默的温柔。远处胡同里飘来几声鸟鸣,在阴天里漾开几分情趣。
踏上宽阔的石阶,目光仿佛望不到尽头。旁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军人般挺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深深刻在碑身,静静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过往。碑前,孙中山先生的画像静静矗立,他身着中山装,目光温和而坚定,望向往来人群,似在见证这片土地的安宁。广场中央的国庆大花篮更添生机,金黄的向日葵朝着天光,红柿子缀满枝桠,紫色藤萝垂落如瀑,蜜蜂在花瓣间流连,秋风里混着淡淡的花香。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即便在阴天下仍透着鲜亮的红,像一团流动的火焰,在铅灰色的天幕上划出灼热的弧线。北侧的天安门城楼在云层下更显厚重:汉白玉底座托着朱红墙体,六十根圆柱顶天立地,鎏金琉璃瓦泛着温润光泽,檐角的瑞兽静静伫立。正中的毛泽东画像清晰明亮,眼含笑意,望向远方。
望着眼前的景象,前阵子阅兵的场景不禁浮现在脑海:士兵们斗志昂扬,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经过天安门。每一个精准到位的动作背后,是无数日夜的磨砺,是不知湿透多少回的衣衫。
人群中,一位被儿女搀扶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手里攥着旧布包,走到毛主席画像前便停下脚步,抬头凝望了许久,眼眶渐渐染上猩红,浑浊的眼里盛满泪水。老人用衣袖拭去泪痕,慢慢抬起右手轻轻挥动,画像中的毛主席微笑着,仿佛在温柔回应。"这辈子能来北京看一次天安门,也算此生无憾了。"一声轻叹随风飘散。
风又起,黄叶纷飞。我忽然懂得,北平的秋,藏的正是这样一份深情。一片落叶,是一个故事;一份凝望,是一段岁月。这秋日的静美,因无声的热望,而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秋天迈着轻快的脚步来了,树叶渐渐被染成金灿灿的颜色,风一吹,就像撒了一地的阳光碎片。妈妈笑着说,我们用身边的东西做个跟秋天有关的小手工吧。
我们先找出家里过期的口罩,小心剪开,取出中间柔软的纱布,我握着画笔,在纱布上涂上黄色的颜料,等颜料干透,妈妈帮我把纱布剪成一片片小巧的“叶子”。接着,我铺开一张白纸,用棕色蜡笔画出树干,然后捏起超轻粘土,在树干上方轻轻铺开,粘土软软的,按压时还会冒出细小的纹路,像肥沃的土地。最有趣的是粘树叶,我把剪好的黄树叶一个个戳进粘土里,有的斜斜靠着,有的微微翘起,千姿百态,瞬间跟树枝上的一样。
最后,我用绿色的粘土捏了几丛尖尖的小草,点缀在树干下,像秋天里还没来得及褪去的生机。精致小巧的手工,仿佛把窗外的秋景都浓缩了进来,风一吹,“叶子”轻轻晃动,我的“秋天小森林”,就这样大功告成啦。
晨雾在山间蒸腾,将巍峨的天山晕染成一幅空灵飘逸的水墨长卷。课文中写到“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云影似花。”真正的新疆天山是否有课文中的这么风景如画呢?带着这份好奇与期待,我终于踏上了前往天山的旅程,去亲眼见证这课文中的美景。
乘着摆渡车前往天池,一路上松林如墨,层层叠叠地向远方铺展。山风掠过树梢,仿佛在演奏一曲雄厚的自然乐章。忽然,山挡住了视线。又转过一道弯,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雪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纯洁的光芒,山顶积着终年不化的雪,像是给天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皇冠。近处的一些山上,只有顶峰屹立着几棵松树。山坡上只有些许已经枯黄的草,像刚被批评的小孩耷拉着脑袋。
旅游大巴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我们的目光也跟着窗外的风景转来转去。转着转着,不知不觉就看见了美丽的天山天池。下了车,走了两步,就见天池中的水像被揉皱的丝帕,轻轻晃着细碎的纹路,阳光照在上面,那一条条的波纹跟着跳,宛如碎银正欢快地跳舞。几艘小船从上面滑过,犁下了一道道银色的水痕,没过一会儿,又被那层层涟漪给盖住了。
沿着那栈道一直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一棵硕大无比的白榆树,上面挂着一缕缕祝福,好像枝枝蔓蔓红色的柳条随风摇曳,又好像一树山花正盛开着。这棵树就是定海神针。传说一次蟠桃会上水怪闹事,王母娘娘拔簪插入地中,簪子化作大树降伏水怪,这便是“定海神针”的由来。
过了定海神针古榆,一条漫长的栈道潜入翠色之中。转了几个弯,就能见西王母庙青砖瓦顶,旧木回廊,气势磅礴。我拿了供果,恭敬地拜了三拜,以求来好运——虽说我也不迷信,可是拜一拜,来点好运总是好事。出了庙,回头一望,一径小路隐没在苍松间。大家都觉得路远,不想再爬了,我却不信邪,一马当先爬了上去。一到山巅,山上的风景可真美不胜收:天空蔚蓝蔚蓝的,如同刚洗过的蓝绸缎;山又高又大,仿佛静卧的巨兽;湖水也广阔无垠,宛如地球的一只巨眼,倒映星辰万物的倩影,美不胜收。
夕阳西下,我们不舍地离开天池。一路上,山风轻轻吹,松涛哗哗响,好像在和我们说再见。回到酒店,天山已经藏进了夜色里。可天池的碧水、蓝天,还有那个神奇的传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待我们回到酒店时,太阳也悄悄地沉入了地平线。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我不禁思绪满怀,我问天上的月亮:“孤独是什么?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形单影只?”
今天是中秋节,一个喜庆的日子。窗外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路上的人们匆匆忙忙赶回家过中秋,而我只能在脑袋瓜里回想我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中秋的那些时光。
我拖着书包回到家,打开门,看到的不是家人,而是孤独。我打开灯,独自坐在沙发上,一阵酸楚涌上心头。隔壁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更加深了内心的寂寞。但父母临时有事,不能像往常一样回家陪我过中秋。这时,窗外响起,阵阵炮竹声,我拨通了奶奶的电话,但无人接听,我不禁担心起来。突然,门外响起了频繁的门铃声,我小心地打开猫眼,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外面,我打开门紧紧地抱住奶奶,哭着喊道:“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
奶奶笑着从身后拿出一盒月饼,原来,刚才奶奶去买饼了,我尝了一块,甜甜的非常好吃!奶奶摸了摸我的头说:“尽管父母在外面打工,但我一定会陪着你的”。
这时望着月亮,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蒙蒙细雨将整个世界渲染成一幅水墨画,而我们的第一次矾山研学之旅也是画中一道趣味盎然的景致。还没到目的地,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座穿了芭蕾舞裙的青山,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如诗如画的美景还未令人回神,旅行的第一站——福德湾已然在眼前徐徐铺开。一踏上极具特色的青石砖路,清新的空气就环绕着旅客们,驱散了车程中产生的丝丝倦意。路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面上映着一座座山、一棵棵树,排排站着的小山们肩并肩、手牵手,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挑矾古道,这里的石阶一路向上,就像电影《姜子牙》里的那条通往天宫的天梯。阶梯两旁,树木林立,零星地散落着几处老屋,现在都被改造成了特色农家乐饭店。这里的特产是明矾,几乎每间商铺门口的摊位上都摆放着各具特色的明矾制品,有女孩们喜欢的猫猫狗狗,也有男孩们钟情的飞机坦克,价格还十分诱人,我们每个孩子都挑选了一两件自己喜爱的明矾工艺品留作纪念。
午饭过后,大巴车尽职尽责地将我们带到了不远处的矾客工厂。这里的房子都是一层的石块小屋,看起来颇为雅致,最醒目的便是外墙那句“矾客工厂欢迎你”。我们走进了最大的一间屋子,一位老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将明矾的制作过程娓娓道来。原来明矾是这样来的:工人们先挖出制作明矾的石头,然后把它溶化成液体,再放入结晶池,几天后就可以结出明矾了。我真是为神奇的大自然深深折服。
理解了明矾的结晶过程,我们又参观了结晶池,欣赏了“新鲜出炉”的明矾,接下来是最令人激动的环节——做实验。实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搅拌棒、明矾颗粒、烧杯和蛋壳,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实验。我先将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放置到铺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接着把酒精灯点燃并放在三脚架的下方,然后把一定量的明矾颗粒倒入水中并搅拌,待完全溶解后,放入蛋壳,最后等几个小时就完成啦!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游戏中的科学》,里面也有提到关于明矾的实验,没想到我还能亲自体验一回。我感觉自己就像研究室里的叔叔阿姨那样,正在研究着一项伟大的技术。
做完实验,博物馆里的玉石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当我们还陶醉在研学之旅的快乐中时,天悄然黑了,转眼到了我们离开的时候。这次研学不仅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也让我深入理解了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愿祖国的大好山河永世长青!
指导师点评:
作为温州地区颇负盛名的研学基地——矾山,孩子们终于有幸一探究竟。研学路上的风景和科学知识就像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头生根发芽。
本文正是为了纪念这次矾山研学而作。虽然下着雨,但文章开头优美的描写无不彰显了作者的美丽心情,所以才能看到沿途的秀丽风光。全文按照浏览顺序提到了福德湾、挑矾古道、矾客工厂、博物馆,其中详细描写了矾客工厂和挑矾古道。在描写矾客工厂时主要写了科学知识和实验过程,并联系自己曾经的阅读内容产生联想。而在描写挑矾古道时,结合了热门国漫的场景进行描述。作者的奇妙构思十分精巧。文章最后,有对科学的感慨,更有对环保的初步领悟。
我喜欢在雪中走,
一个人,
看大地被雪染成白色,
看雪盖满鸟窝,
看雪花落入小溪不见。
我喜欢在雪中走,
我不要淡绿的春草,
不要火红的夏日,
也不要枯黄的落叶,
我只要这白色一片。
我喜欢在雪中走,
我爱每一片雪花,
雪花也爱亲吻我,
我渴望成为一棵松树,
让雪花在松针上舞蹈。
我喜欢在雪中走,
我喜欢在冬天的早晨,
听雪花飘落的声音,
我喜欢一个人,
漫步雪中。
春天,是多么美丽啊!
鲜艳的花朵绽放了,山被染成绿色,杨柳长出了新的嫩芽,湖水变平静了,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
咦,是谁把寒冷的冬天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春天呢?哦!原来是爱绿色的春姑娘呀!春姑娘送给大树爷爷、杨柳姐姐、小草妹妹、大山奶奶、芦苇弟弟新的嫩芽。春姑娘想:如果没有夏天、秋天、冬天该多好啊!
春天,经常会出太阳,太阳可以杀灭病毒。春天,树木发芽、青草复绿、花朵开放,给了人们一个舒适的环境。春天……你看,春天如此美丽,怎么能让你不喜欢春天呢?
春天,我真喜欢你!
高高的个子,一头短发被染成板栗色,烫染后的头发像极了泡发后的方便面,又像是一头羊毛卷,不过,这发型配上妈妈白皙的皮肤,很好看。我的妈妈啥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爱唠叨,抓住机会就唠叨个不停,搞得我头都快爆了。
人们常说“我们在园丁的浇灌下成长”,而我却是在妈妈口水的浇灌下成长。这不,放学回家,我左脚刚踏进门,右脚还在门外,妈妈的话就传到我的耳朵里。
“可心,今天在学校老师讲了点什么呀?”
“算了算了,先写作业去!”
我前脚走进房间,她的声音紧跟着就来了,“可心,你晚上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做”
“光吃蔬菜没营养,咱们要加点肉……”
“可心啊,你可得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不用像你妈我这样辛苦了!”
“可心……”
我都快无语了,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我只好捂起了耳朵。
写完作业,我惬意地坐在床上捧起心爱的课外书,慢慢沉入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中。
“李可心,你看看这都几点了,还看什么书,快去洗脸!”
“耳朵后面洗干净!”
“刷牙时要上下,左右都兼顾到,特别是牙齿里面要好好刷!”
“洗完脸记得把面盆旁边的水擦干净!”
“李可心,你一会儿用面霜把脸擦一下。”
等我洗完脸站在她面前,“妈,你口渴吗?我给你倒点水去!”
“你个死丫头!”
“可心,赶快去睡,明早还得早起上学呢!”端着我给她倒的白开水,妈妈也顾不上喝一口!
小小的我觉得妈妈不去当演讲家都可惜了,她唠叨的境界已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可心,这两天妈妈有事需要出去一趟,你在家里要好好的。”听到这个消息的我高兴的差点晕过去,欧耶,我终于自由了!
妈妈的唠叨声终于在耳边消失了。没有妈妈牵绊的日子,我像一只快活的小鸟,晚上,尽情地沉浸在书海里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当困意阵阵袭来时,才扔下书沉入梦乡。
在只有我一个人的屋子里没有了往日的声音,孤零零的我的心里像少了点什么空唠唠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觉得看电视都没意思了,妈妈走了我一点也不开心,也不习惯了,原来自由的感觉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那一刻我才感觉到妈妈的唠叨声对于我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可心……”唠叨的妈妈又回来了。
秋风姑娘已来到,
把叶染成金黄色。
瓜果飘香传千里,
想必童子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