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而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4 15:11:04
  • 《梧桐叶落,向死而生》
  • 白驹过隙,2023年终将随岁月流逝,我们是否还在被困于过去,摸不清现在,看不清将来?

    枯落的树枝,历经了沧桑,被岁月刻画的痕迹,虽然熬过了时间,但却深深烙印在残破不堪的枝上。仅剩的梧桐叶用尽力气抱住枝头,抵挡大风的冲刷,可它又在苦苦支撑着什么呢?是因为不甘心拥有这样的命运吗?还是想要活出自己的色彩?不过这些美好的期盼大多都会被现实当头一棒。那你呢?你又在为什么而苦苦支撑?

    春天,梧桐树会长出鲜嫩的绿芽,向着新的希望。

    夏天,梧桐叶渐渐变绿,它向生命借了一抹绿。

    秋天,它好像快撑不住了,狂风与岁月的压力如同一座沉重的山。

    冬天,梧桐叶如释重负般从树上坠落......

    看吧,就连一颗梧桐树也有挫折......但是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没有挫折的人生是没有色彩的,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没有战胜不了的挫折,重要的是有没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在这苦短的人生中敢想敢做。2023这一年,它拥有了太多变化,还没来得及适应就要离开了,跟2023年挥手告别好像很难,可能是有太多的目标没有实现,伤害了太多的人没有道歉,又或是......这谁也不好说,可是跟过去告别却是人生的必修课吧!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些事我没说,梧桐,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再见了,2023!

    2024,步步高升!在新的一年中学业有成,向着未来前进,披星戴月,奋不顾身,只为证明我有拿好成绩的资格!

    2024,那梧桐,终将顶住了风,熬过了冬,勇敢的向春而行。梧桐叶落,向死而生。

  • 《由内而生,突破壁垒》
  • 很幸运在急需名师引领时,遇见了璩艳霞生命语文网络名师工作室,引领我走向更高远的语文教学之地。第一次线上活动专业的语文能力、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综合能力强是团体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时间虽短却十分精炼。

    主持人金路老师富有文采的串词和一针见血的点评深深的吸引了我。因为自己在学校也有过主持经验,对比自身,金路老师专业水平高,控场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更强。这是需要有意识地锻炼的,应将每次活动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并不断积累经验。

    四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对余映潮老师课例的解读给我们以启发,这足以体现组织者的用心良苦。在老师们的分享中,我意识到自己平常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依旧存在许多的误区。以前总和同事讨论文言文该怎么教,但都是各有各的观点,且观点难以统一。太重“言”难免呆板,太重“文”又落实不了基础。曾经还讨论过到底是在理解了句子意思之后再要求读出感情好,还是先告诉学生哪里应该怎么读,读多了才能体会感情。种种问题都在这场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得到了答案。

    对比自己和老师们的课例解读角度,心中不禁惭愧:我只停留在了表层和细节方面,没有进行提炼,从更深层次挖掘分析。在前几年要上公开课时我就已经看过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当时限于水平和能力,只能感叹:这样的设计或许只有素质高的学生能够“招架”。但时隔两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品味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却有了新的发现。许是换了个班级上课,许是我的经验和品评能力都有所提升了吧,这次的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感到“只可远观”了,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余老师的课例到底“好”在哪。这次余老师的课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翻译环节将“言文合一”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了一个刚刚好的程度。没有像我们常规的课堂一样一字一句翻译再展示,也没有将情感与内容理解相剥离,而是抓重点词扣问,知人论世体会情感,最后再落实翻译。在“诵读课文,析课文结构”环节也采取的是“非常规”手段:学生背一遍,老师教一些知识,分层次推进。可见,在教学方面,不是就那几种方式,只是缺少思考与创新而已。

    提问环节,江文欢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涵养让我汗颜。对于老师的提问,他侃侃而谈,用专业的功底解决了我们教学当中的一个又一个疑问,而这些,都源于他不断地阅读和提炼。

    老师们的经验分享则让我的文言教学在理论知识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将文言教学放入文章中才有意义”“借一篇文章打通诗人”“教文言应进行章法考究、练字炼句处可比读”“用现代文思维教文言”……原来,文言教学还有如此多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老师们的分享激起了我重新探索文言教学的兴趣。

    最后,璩艳霞老师为整场活动画上了点睛之笔。年纪大、事情多、地位高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不能将其看作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无论何时,都应抽出时间提升自己。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于我而言,这一场培训,是一次与美的相遇,也是探索文言教学之路的新起点。

  • 《向内而生,向外而行》
  • 记得那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向全国名师分享我的成长历程时,有位老师问我:“您作为一名师范生,从乡村教师走到教育部领航名师,有什么秘诀吗?”那一刻,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八个字:向内而生,向外而行。

    01、阅读,助生命向内而生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个农民。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也是窘困的,更是幸运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破天荒地给我们兄妹订了两本杂志——《小溪流》《少年文艺》。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很少有课外读物,于是我成了孩子们艳羡的对象。自此,我迷上了阅读,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的成长。

    读师范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学校的生活五彩缤纷,图书馆更是吸引着我。我就像一条严重缺水的鱼,一头扎进书的海洋,拼命地汲取营养。那时的我还幸运地当上了校文学社社长。这让我信心倍增,甚至萌生了将来要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遨游书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同欢笑共悲戚;我与作者对话,借作者的慧眼洞悉社会的千姿百态;我与自我对话,触摸心灵最深处的感动,以一颗纯良、豁达之心善待世间万物。感谢那段钻图书馆的日子,它让我的心变得柔软敏锐,能准确感知世间的一切美好与疾苦,能敏捷地捕捉到字里行间的深意。这也为后来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了基础。

    1996 年师范毕业,18岁的我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成了 54个孩子的“王”。农村教师紧缺,我一个人包班,担任班主任,包揽这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初上讲台,我深感知识不足,于是开始进行全国自学考试汉语言专业的学习,先后拿到湖南师范大学的专科、本科文凭,夯实了文化基础。参加工作第二年,我代表乡里参加全县的语文教学比武,尽管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但在那一次比赛中,我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环境的闭塞、词汇的贫乏和技术的落后,都让我感觉“捉襟见肘”。从那一刻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认真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农村的夜晚格外安静,成了我读书的最好时光。我认真阅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全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 漫谈》等。我一边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一边在工作中尝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同时,我还征订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杂志,仔细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课例。从别人的课例中,我学会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突破难点、如何驾驭课堂等。也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于漪、于永正、窦桂梅、余映潮等教育大咖。我认真阅读他们的书籍与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在网络上看名师们的课堂实录,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找寻差距,反思优化。我把每一节常规课当成公开课,从语言、姿态到问题的设计,一丝不苟……就这样,我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语言更为严谨, 教学设计更为科学, 处理生成问题更为机智。阅读就像一粒火种,点亮了我的语文课堂。我越来越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寸时光,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智慧碰撞的瞬间。

    02、国培,促专业向外而行

    在专业发展最迷茫的时候,我幸运地遇见了国培,遇见了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三次学习——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师培训、湖南省首届教师培训师培训、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学习。这三次学习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催化剂,让我遇见了不一样的自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2015年8月11日,我作为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师开启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为期三年的学习。此时的我,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欢,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由此也就开始有点小满足。在这次学习中,我被班级推荐为“同课异构”授课教师与华中师范大学最优秀的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同场PK。同学们与我一起研读文本,帮我出谋划策,确定教学目标,斟酌教学方法,找寻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那天的课堂教学按照设计思路完美呈现了出来,我有几分笃定和期待。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用“同根并蒂,共展同美;智慧异构,各展其美;寻瑕求疵,探根究源;困惑求解,方案再创”32个字评价这堂课。她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重构,引导我去反思、发现。她以一种超强的速记能力,将课堂上我和学生的所有语言一一复制。胡老师的语言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我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汗颜,直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年过花甲的特级教师,她都如此敬业、如此谦和,我有什么理由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就在那一刻,胡老师的教诲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让我深深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那以后,我以空杯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整整三年,风里来雨里去,无论有多忙、多辛苦,从来都不退缩,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说精英班的学习是帮助我如何输入,那么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班的学习则是指导我如何输出。学习之前,教师培训于我是很陌生的——尽管有过几次给老师们分享经验或上示范课的经历,但那还没有入培训的门。教师培训班严格的考评制度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与我同行的有从事教师培训几十年的老手、高校教授、一线名师、知名博士,我觉得自己就是那朵低到尘埃里的小花。我把每一次听课的机会都当成自己的培训场,仔细琢磨专家们如何构建、如何表达、如何控场等;遇到新专题,我会向班主任、同学请教;每一次讲座,我都会提前一两个月准备好 PPT,逐字逐句写出讲课稿,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练习,直至每次上场都能滚瓜烂熟;每次讲完课,我会请学员帮我进行匿名测评,第一时间拿到反馈结果,优化讲座。就这样,我的讲座从一开始的不尽人意,到后来场场接近百分百的满意率。由此,我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培训者。很感谢在最需要的时光里,遇见这样一群牛人,他们让我学会如何找寻学员的痛点、如何选题和构建课堂;让我学会了总结提炼,以及如何去呈现自己的思想;让我有勇气站在人群中洋洋洒洒地说话,不再胆怯;让我走出自己的校园,走向三湘四水,走向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现场。

    2017年底,39岁的我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正好赶上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遴选学员。在瞬间的犹豫后,我还是选择了申报。一是为了学习,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二是为了责任,正高不应该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有责任与义务去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最终,我成为了领航工程大家庭中的一员,并选择西南大学作为我的培养基地。在这儿,我又遇上了一批真诚务实的好导师,一群乐学善思的好同学。理论导师陈时见校长对我要求严格。他说:“你要去读一些读不懂的书,读什么样的书,你的思想就是什么样子。”实践导师荣维东教授则是春风化雨。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次走进我的课堂,帮我把脉问诊,和我一起探寻我的教学风格,优化我的教学行为。

    这次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凝练教育思想: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历来都是流派众多,该从何着手?在两位导师的帮助下,重新梳理二十二年来的教育实践后,我想到了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主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些年,我致力于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命联结起来, 做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生命语文,核心理念为“把生命放在语文教学的正中央,让语文融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知‘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次培训,让我找准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03、工作室,逼教研向深而耕

    2019年10月28日,“璩艳霞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这意味着新的责任与担当:18位语文骨干教师成员如何培养?工作室如何发展?我彻夜难眠。纵观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有这样几个普遍的问题:研究不聚焦;研究不深入;活动走形式。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我决定聚焦“生命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初步确定了“一机双翼”的研究思路:一机指课堂教学,双翼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阅读线与写作线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生命线。循着这两条线,我们挖掘了若干个研究点。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探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达成通过阅读整本书涵养学生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学目标。

    研究之初,困难重重:整本书阅读教学该为学生搭建哪些阅读支架?教师的指导怎样才是适量适时?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评价?……初中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全国性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我们该如何做?我开始学习大量的文献,吴欣歆、余党绪、吴泓、李卫东等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达人映入我的眼帘。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工作室的老师们。在湖南师范大学周敏教授、我的导师荣维东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确定了“双线并进”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即学生阅读线和教师指导线并进。学生阅读主要通过个性化通读、任务化精读、专题化共读等形式推进。教师指导线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三种课型,教师适时适当进行阅读指导。我们对初中段必读的12本书籍进行了深度研究,开发了39个教学设计,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这两条线同时推进,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悦纳自我。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我们工作室已经完成了12本书的编撰任务,系列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已经成为孩子们手头最喜爱的读物;撰写的《整本书阅读我们这样教》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一线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行得远。工作室的成立,让一群有着共同梦想、共同追求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家园。优秀影响优秀,梦想激活梦想。因为同行,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研究更加深入,步履更加坚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始终以一名研究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从未感到倦怠。我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痴迷课堂上激情挥洒的每一个瞬间,惊喜于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

    走过千山万水,蓦然回首,发现教师职业于我,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3B总第1192期)

  • 《向阳而生》
  • 晚风徐徐,将泛着金丝的叶儿伏在一处,暮色将起,粼粼的水波荡漾开去。许多东西都需要时间来磨练,这样的事才会有更多可能性,我忘不了姐姐带我去滑冰的那天。

    敢于挑战生活中的事物,那么你的世界将会更精彩。今天,我来到了滑冰场准备学习旱冰。厚厚的冰上似乎冒起了冷气,一点一点的往上窜。晚霞通过窗户折射进来,绽放出五彩的光芒。

    刚开始进入场地的时候心里发虚,我害怕自己会不会摔个狗吃屎,毕竟这玩意还真没接触过。尝试着踏入冰场,心里就像悬着一颗石头一刻都不敢松懈。姐姐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忽然她松开我的手,身体不知怎么的一点都不受控制地往前滑。刚开始我的眼前一片迷茫,后来慢慢地可以滑几圈了。

    我尽可能地让自己的速度均匀下来,因为追上姐姐的距离还有很远。凉嗖嗖的风抚摸着我的耳廓,把通红的面颊吹得好似苹果。虽然这是在寒冷的冬天,可是额头的汗珠还是不停地往下滴。

    慢慢地,我有些支撑不住了,可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成功就是在那一瞬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好的语句总能化为动力,强忍住了腿部的酸疼奋力往前冲,一瞬间我超过了姐姐,不开心是不存在的,脸上的喜悦已经不能够代表我现在的心情了。

    人的成长中,记忆是会一点一滴地消散。可往往这些美好回忆都来源于你的生活。成长就是回到原来摔倒的地方,再来一次。

    星河璀璨,阳光干净,在人间所有美好的存在里,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很好了!每个人爱好或信仰的东西,不管任何都好,都是做自己,永远跟自己较劲,挑战自己,向着阳光奔跑,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精彩!

  • 《向阳而生》
  •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拉开窗帘,窗户上的向日葵正朝着太阳的方向努力地绽放着。

    冬日,暖洋洋的太阳也给了人懒惰的理由,一到放假,我的生活就变得杂乱无章,即使妈妈几次叫我起床,我还是赖在床上,迟迟不肯起来,直到吃午饭,妈妈才把我从被窝里拉出去,去洗漱的路上我回望自己杂乱的房间,却毫不在意。枯燥的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过着。

    又是一天暖洋洋的下午,我躺在床上,看见视频博主李子柒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我好奇地想要更多地了解她。看了她的视频,我受到了深深的感触,了解到李子柒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十几岁就外出打工,与这艰难的生活做斗争,但她还是无比热爱生活,也传扬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她之所以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她的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在她的视频中,她采桃花酿桃花酒,摘枇杷制枇杷酥,手工造纸......她的视频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把中国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体现地淋漓尽致,使我感触颇深。其实,生活从来不会亏待我们,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生活终究会给予我们幸福感。

    她的视频如潺潺流水,流进了我的内心。我决定把她当做我的榜样,朝着她的方向努力学习,学习她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认真学习,这都是我热爱生活的标志。

    我要活成向日葵,朝着太阳的方向,光明的方向绽放。对我来说,热爱生活也许就是我的阳光,使我变得自信也变得开朗。

    向日葵还是朝着太阳的方向努力绽放。

  • 《我的植物朋友》
  • 我喜欢的花叫向日葵,因为它向阳而生,所以人们把这种花称为向日葵。它的花盘每天都会不知疲倦地跟着太阳的方向转动。

    向日葵的花朵又大又圆,花盘是椭圆形的,大大的花盘就像一个大笑脸,对着太阳露出自己最灿烂的微笑。边上有一片一片金色的花边,想一只只迎风的小手。向日葵的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摇摆的蒲扇。但是它摸上去手感可不是很光滑哦,像极了爷爷粗糙的大手。

    一排排的向日葵在花田里傲然挺立,有的已经盛开许久,花盘中已经有了一颗颗饱满的小果实;有的就像害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等着盛开的那一刻;有的花盘中,有小蜜蜂正在忙碌地采花蜜,它们亲吻着每一朵艳丽的花盘。

    向日葵是我的植物朋友。每当向日葵盛开的季节,妈妈就会带着我去和它来个亲密的接触。每次都会拍很多很多的照片,有时我还会穿着汉服拍照。这样,不但可以留下我和向日葵的美好瞬间,还可以观察蜜蜂们是怎样采花蜜的,以及向日葵是怎么生长的。一阵微风吹过,它们随风摆动,好像是在欢快地跳舞,更像在和我打招呼。我喜欢在这花的海洋里畅游,闻花香阵阵。闭上眼,我也会偷偷地想着等到果实成熟了,它又把美味献给了我们。

    我喜欢向日葵,喜欢它们积极向上,不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它们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就会收获到你想要的美好生活。

  • 《范仲淹格言》
  • 格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格言释义

    这句话的原意是宁可大声告诉世人并因此被误解而死,也不能沉默偷生。这是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在历史上,有无数为了让世人看清真相而奔走呼唤的人,他们很多都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现在这个和平时代,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活出自己的态度和精彩,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声音和存在的证明,不要庸庸碌碌、毫无价值,才不枉这一回人生。

    这句格言可以应用到人生、真相、言论等题材的作文中。

    格言出处

    范仲淹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 《扫除毒魔》
  • 一提起毒品,人们便会闻而生畏。因为毒品之毒猛于毒蛇恶虎。一个人不幸染上吸毒的恶习后,如果没有脱胎换骨的决心和毅力,想戒毒是根本不可能的。毒品,已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民族所面对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吸毒者有5400多万人,而我国的吸毒者就有50多万人。这真是让人难以置。这些吸毒者中,青少年的比例竟达到了80%以上。因为毒品,我们安宁的生活被打破;因为毒品,我们幸福家庭被拆散;因为毒品,我们美好的生活被化成泡影。毒品,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就像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白色恶魔,是导致人类、社会、家庭灾难的罪魁祸首。

    毒品既然万恶无比,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挺而走险走私贩毒,粘吸毒品呢?

    一个吸毒者说:“朋友给的,不吸白不吸。”另一个吸毒者说:“看别人吸的样子很舒服,也想尝试一下。结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毒品之所以‘毒’,就在于沾染上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毒瘾发作,吸毒者先是眼泪和鼻涕长流,再是感到全身有千万小虫在‘吃’肉的奇痒,让人欲生不能,欲死不想。后果就是想千方百计吸上一口,满足毒瘾欲望。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据记载,自18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英国东印度公司无耻地采用走私的手段,将鸦片大量运输到中国,使我国越来越穷,贵族吸了毒,使政治更加腐败,人们也变得越来越贪婪,正在这危难时刻,林则徐挺身而出,发动老百姓在虎门消烟,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

    吸毒的人是可悲的,而那些贩卖毒品的人却是可恨的。他们只顾自己牟取暴利而不顾别人的生死,真是太心狠手辣了。为了钱,他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害人。他们的手段可谓五八门:有的把毒品放在饮料中,让人喝了上瘾;有的把毒品放在香烟里,使人吸了上瘾;甚至有的把药品放在止痛的药物里,陷害无辜的人……这些贩毒分子可谓丧尽天良,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他们。

    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参与禁毒活动,学习和大力宣传有关禁毒知识。不要因为毒品的诱惑而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放弃温馨和睦的家庭,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而要共同筑起一道“识毒、防毒、拒毒、远毒”的新长城,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禁毒的态势,扫除毒魔。

  • 《扬善而生 明理以活》
  • 尤肯达修女的善心像一盏明灯,照亮的区域虽窄,却足以温暖一片心灵;施图林格博士的举动像一颗卫星,探测的过程虽艰难,却在成功之时能带给人类极大的震撼与价值。两者分饰人文与科学的角色,看似对立,实则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

    古今中外,“人文”这个词含义深远,它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慈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便是最著名的一个慈善家,《史记》中便有记载“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隋文帝时,“循臣”公孙景茂,在代陈之役时用自己的俸禄安顺水土不服的士兵,救下了上千人的性命。鸦片战争后,民族英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在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兴修了龙口渠,解决了边陲要塞的水之来源。一个世纪前,美国财阀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捐出了相当于今140亿美元的善款,并留下了“在巨富中死去,是一中耻辱”的观点。如今,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发起了“捐赠承诺行动”,世界上40位亿万富翁累计共捐款442亿美元。

    他们无一不善,无一不继承着济贫救富的人文情怀。他们将财产与心分散,让人温暖、安心。自然地,不那么富有的人也在行着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善。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同样的,李大钊先生在与胡适先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时,曾致胡适:“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因此,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所以宣传理想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互依的。”我想,问题与主义的关系,正如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在自然科学方面,莱特兄弟历尽失败与挫折,却用执着的信念打造飞天的梦想;爱因斯坦的理论饱受争议,而他却用他魔法般的才智,令数学公式与物理定律签定了原子弹的契约;霍金虽然只有两根灵活的手指,却用他坚强的灵魂诠释出宇宙的奥秘;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忍辱负重,用他爱国的热血和渊博的知识,使中国人民真正地有了不怕帝国主义欺负的军事资本。

    在科学的殿堂上,若自然科学是华丽的屋顶,那人文科学便是支撑它的立柱。

    纵观人文科学,泰勒士用睿智的头脑第一个思考出人生的哲学,达尔文用潜心的观察探索出物种的起源。同样地,在中国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科学家“朱光亚、罗阳”等等,也在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拼搏在事业的前线奋斗着。着眼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次的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大交流,不仅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了现代科学技术,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着盛会。

    那么多的人,情系祖国、人民,锲而不舍将自己的科学梦变成现实,令人类发展突飞猛进,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

    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应“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确实,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美丽。我想,仰望星空便是人类对神秘科学的憧憬与向往,而脚踏大地也意味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其实,无论是人文的感染还是科学的进步,其根本目的便是造福人类,提升生活的水平。希望工程令千万儿童走进散满书香的校园,孩子们发奋苦读,考入县城,走出山村,便是实现了对人生的改写,生活的前景可谓辉煌了许多。5.12大地震时,人人都献出爱心,共捐出上百亿善款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使获得新生的人们有新家,使那些受到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自然伤害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人文的关怀。生活虽不算富足也算得上小康,享受着慈善带来的温暖。人文对生活的贡献有很多,但科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我们天天拿在手中的手机电话,那也是贝尔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的成果,令声音穿越海洋,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而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也令夜晚黑暗的世界变得一片光明,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暗,使生活与生产更加方便自由。

    科学是一首歌,为生活哼唱出独特的旋律,人文是一组诗,为生活朗诵出迷人的辞藻。生活是万千世界中最有魅力却也朴实无华的存在,我想,科学与人文,在将来必会比翼齐飞、深入人心,使人类生活更上一层楼。

  • 《向死而生》
  • 望着电教大楼门口涌动的人群,我的心往下一沉,我紧张地看了他一眼,发现他深陷的双眼中充满着失败情绪。这种情绪是我近来常常在他眼中读到的。他身躯的颤抖,通过我的双手,震动着我的心。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两颊汇聚到下巴,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扶着他,一方面希望他能走快一点,也许还能够赶上一个尾声;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放慢脚步,我担心他能否支持得住。 今天是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典礼的日子。从医院赶到学校来参加典礼,对他来说,本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到此时为止,他已经整整二十天粒米未进。早上护士还为他挂上大瓶小瓶输液,以维持他的生命

    来学校之前他拔下了输液器,颤颤巍巍地走下病床。想不到由于交通拥堵,当我们赶来时,毕业典礼已经结束。 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同学们发现了我们,一部分赶紧去找研究生院的老师说明情况,另一些则为他穿戴博士服和博士帽。已经离开的校长又被重新请回来,专门为他个人举行授学位仪式。 在红黑相间的博士服下面,是他显得更加清瘦的身躯。在同校长合影之后,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但看得出来,他的神情中也流露出一丝了却心愿后的轻松。 一个多月以前,他的病情就已经相当严重了。恶性肿瘤细胞在他的身体内弥漫。在遍尝各种化疗方案—静脉输液、导管介人和口服化疗—均告无效之后,他出现了梗阻性黄疽,全身皮肤发黄,肝细胞严重受损。内科主治大夫建议马上手术,否则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一切将难以挽回。然而,这一时间恰恰是他的论文答辩的时间,他希望在答辩完成之后再作手术。

    严厉的大夫问道:“你是要命,还是要学位?”按学校规定,他可以延期半年答辩。我们找到外科主任,他的回答更为残酷:“问题是你还有没有半年时间。”我们重复了内科大夫的话,外科主任说:“就看你追求什么了。”主任的回答更坚定了他的想法,我们终于作出决定:18日下午答辩,19日早上手术。 答辩时间安排在下午四点半,是为了让他在医院输完液。来到学校,环顾了周围熟悉的一一木,他走进研究所。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而亲切。他却像总也看不够。因多次化疗,他的头发脱落严重,只剩下稀疏的几根黄毛。平素他不修边幅,满头卷发自由地疯长,被同学们戏称为“大白菜头”。而此时为了答辩,特地买了发套。在难耐的闷热中,汗水沿着发套直往下流。 在严格的答辩程序开始之后,该是他简单介绍论文的时间了。

    当他进人自己的学术思维中时,一种忘我的亢奋支配着 他,他在自己构筑的宫殿中自由翱翔,眼睛发出光彩,完全摆 脱了病魔的阴影。我曾经对他说过,他的两眼就像两只车灯, 平时是关闭大灯,只开两个小灯;一旦遇上他十分感兴趣的事 物,便大灯打开,炯炯闪亮。 答辩进行得极为顺利,答辩委员会一致给予他的论文以极 高的评价。整个过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这对于他屏弱的身体来说是过于漫长了。答辩主席最后表示祝贺之后,让他作一个简单总结。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而我的导师乐黛云先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实在……”他再也说不下去了,双手支在桌子上,感情的闸门一下子被冲开,因过于激动而失语。我也无法自持,匆匆离开房间。里面传出乐黛云先生的声音:“今天是值得高兴的日子,别这样感伤·一” 当然只有我最理解他的话中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和情遭受巨大的困难时,是老师伸出了强有力的手,帮我们渡过难关;而当他的生命垂于一线时,老师又为他的工作、生活和学业费尽心机……

    离开学校已经是晚上七点了。当晚要禁食,他不能吃饭,只能喝几口白开水。但在晚餐时,他仍然愿意和老师同学们坐在一起,享受着北大特有的那种气氛。当我们不得不告辞,离开灯火辉煌的勺园八号楼时,刚才的谈笑风生也留在了那里,陪伴我们的是一路沉默。薄暮飘浮过来,无声地压上我的心头。回到医院,他接受手术前的必要处置。我则不得不孤独地离开医院回家。夜色正浓,满街流水般的车灯有如梦幻。我的心中充满惆怅。处置室那昏暗的灯光、空荡寂寞的走廊,与学校博雅仁和的师长和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巨大的反差有如两种不同的时间,现在和过去,冲击着我,使我在不同的河流中漂 ................ .诬扭沮获扭盆拜且知扭月妞扮纽获游……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研究所的新生会议L。他满头卷发,一脸络腮胡子,却有着一个颇具女性色彩的名字。来北大之前,他长时间蛰居于一个山城,因此他的身上也散发着山的气息。也许正是这种气息吸引了我。而我,从燕园幼儿园长大的经历,使我在他这个外地同窗面前流露出几分得意。后来他称我这种得意为“冒傻气”。那时每天开饭的时间,我从45楼窗口,望着他从47楼拐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鲜艳的红饭盆儿,逍遥地向学五食堂走去,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乐趣和盼望。如今当化疗药物搅得他的肠胃翻江倒海时,他仍然念念不忘学五的饺子。我也常常用那丰富多彩的点心给他精神会餐,特别是其中一种他爱吃的牛舌饼,我们称之为“鞋垫儿”。

    他常常把病房比作囚牢,每天数着墙上的马赛克打发时光,我就安慰他,等他好一点,我们去学五吃饭,去大饭厅看电影。可惜如今大饭厅已经不复存在了。 手术后很长时间都不能恢复,每天都要吐出许多胆汁。那天孟华老师带着一群师兄弟去医院看他,他含泪说出了他的两个心病。一是母亲,一是我。他割舍不下我们。从他的眼神里我知道他早就想说这样的话,但一直没有勇气说出来。他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为养育他们兄妹三人而含辛茹苦,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我早说过,等我们有了家以后,接他母亲来京,让她轻松一下。想不到母亲来了,反而是为了照料他。他说完这些话后,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老师和同学走后,他要我答应他,如果他死了,我就去日本留学,完成自己的学业。我明白他的心意,强忍着泪水答应他。去日本本来也是我的心愿,我学的专业是中日比较文学,去日本留学对我的学业无疑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多次给我寄来申请表,希望我去攻读博士学位,我却始终未能成行。我知道他为自己生病影响了我的学业而抱憾。但我早已把挽救他的生命作为自己的事业,我要用我们的爱情和念创造奇迹,帮助他战胜病魔。 婚后有一段时间我们过着涓生子君式的生活,那时他住在四院博士生宿舍,而我新去的单位未能给我一个床位,只好每天晚上抱着铺盖卷儿满校园打游击。生活的不安定感常常使我情绪烦躁。他安慰我说,他要建造一个形而上学的大房子给我。正是由于物质生活的f}乏,精神压力的巨大,加上他对学术的过度迷恋,毁坏了他的健康。望着他一天天消瘦,我的担心终于变成了可怕的现实。在第一次并不太成功的手术之后,他又接受了放疗和化疗,他戏称自己过着“刀光剑影(手术)、水深(化疗)火热(放疗,俗称烤电)”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30余万字的论文初稿大部分是站在电脑前敲打出来的,因为手术后疼痛一直伴随着他,不能久坐,常常是站累了,又在椅子上跪一会儿。

    他经常是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资料,还没有来得及看,就住进了医院。每到周末,医院看管比较松的时候,他又偷偷溜回家继续他的研究和写作。他常常记念北大图书馆外文新书阅览室的周慕红老师对他热情帮助,为他查找资料,并允许他的借阅时间超过一个月,而规定的应还期是两周。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们之间只是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在骄阳似火的暑期,周老师得知他病情恶化,特地冒着暑热,从她的家农业大学进城来看他。每念及此,我不禁潜然泪下。有时他辛辛苦苦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而我则原封不动地替他还回去。因为我实在 ................ 粗扮对犯知..八纽..班班.扭. 不忍心看他一面抗拒药物的副作用,一面抱着他的柏拉图或海德格尔不放。老师和朋友都劝他不要铺太大的场面,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就可以了,但他总觉得不能辜负老师多年的栽培,要写出有分量的论文。如今论文是得到了一致肯定,但他的病情也进一步恶化。 他的论文研究的是时间问题。对于生命,生与死,他有着深切的理解。眼看着身边的病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对我说,西方哲人所说的“向死而生”,作为癌症病人,他们的感受最为真切。医生对他们从来不说治愈,而常用的一个词语是“存活期”。

    人的生存就是从出生到离世的这一时间过程。然而,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似乎是为他钟情的学术而生,也无悔于为其献身。见惯了一觉醒来,身边的病友已经撒手西去,生命的痕迹像滴落在沙漠的水珠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对此已经很平静。然而,不久前的一天,得知我们尊敬的师长、著名语言学家石安石先生也在同一医院就诊时,我们决定去看望他。但当天由于治疗结束时间太晚,只好第二天再去。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石先生住的10层,在护士站却怎么也找不到石先生的名字,就问护士长,护士长说是住在这里。“那么在哪儿?” 我们问道。护士长用一种极为职业化的语言说:“他已经死亡了。”“是吗?什么时候?”我俩不约而同地喊道。“今天早上八点多。”我的心骤然抽紧了,周身的血液在翻腾。看看身边,他一言不发,却满脸通红,头上的汗水沿头发和眉毛直往下滴。我知道他过于激动,赶紧搀他离开。石先生与病魔抗争多年,最近虽然复发,但情况并不那么危急,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感冒而失去了生命。死生的无常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从头到脚侵袭过来,挥之不去。 漫长的冬天即将过去。他的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好转,有时好转的速度甚至连大夫都吃惊。我相信奇迹即将出现。

    穿过死亡丛林的他,正一天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为我们精神家园的北大,给了他无私的帮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们的师长,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朋友,从四面八方伸出友爱之手,给了我们无边的慰藉和无尽的帮助。我本科时的班主任王岳川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着我们。当我们的爱情刚刚萌芽时,王老师对他不放心,还特地“拷问”过他。“拷问”的结果是可以信赖。王老师还在学业上给他无私的帮助,在他的从硕士到博士答辩和预答辩等各种活动中,为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我度日如年时,我的八六级同学们打来电话:“想哭的时候来找我们。”虽然每个人自己都在为生活奔波,但在他们心灵的一角,都守候着一片友情和友爱的净土,为我们贫乏的物质时代增添了绚烂的精神辉光。 周阅,1967年10月1日生于北京。1986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现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