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经常有一种目光,它像黑夜里的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途。
有一次课堂上,我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声音小得像一只蚊子。我紧张得不敢抬起头看老师,心里很害怕,担心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偷偷抬起头,迎上的却是温柔和鼓励的目光。那目光仿佛在说:“别紧张,继续说下去。”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我的声音也逐渐变得洪亮,顺利地回答了问题。
老师的目光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将我心中的恐惧和紧张温暖地吹散了。考试时,我因为粗心大意,在两道解决问题上计算错误。看到成绩时,我失落极了。之后,我将那两道题目订正好了,去办公室里给老师批改。老师又给我讲解了那两道题,介绍了一种更加简单易懂的方法。老师看我的目光里我读出了有一种情感,叫作期待,那目光仿佛在对我说:“一时的粗心算不了什么,只要努力,更加认真,就一定能行的。”老师的目光像三月的暖阳,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决定接下来要好好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下一次考试一定考出良好的成绩。
老师的目光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可能是鼓励,可能是信任……它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天,让我们在成长的路途中变得成熟,变得更加优秀。这样的目光不仅出现在教室里,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些饱含关怀的目光,如同繁星点亮我们成长的夜空,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永远温暖明亮。
我心里永远留存着这一份目光——关怀。
点评:这篇习作以“目光”为线索,通过两个具体事例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情感真挚,结构完整。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自然流露出对老师关怀的感激之情。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建议第二个事例可以选取非学习场景(如体育活动、集体活动等),使内容更丰富。可以增加对老师面部表情、动作的细节描写。若能在事例多样性、细节描写和主题深度上稍加完善,将更显出色。
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家的后院宛如一个藏着的小小绿洲。几棵竹子倔强地生长在门后的砖缝之中,它们像是被世界遗忘的精灵。
瞧,它们的身体被挤压得扁平,却依旧不屈不挠地向上伸展着。那一节节的竹子,青翠欲滴,好似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雕琢出的艺术品。即便生长在如此狭小逼仄的空间里,它们依旧挺直了身姿,努力地向上生长。当一阵阵微风轻轻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奏响了一曲曲激昂的生命赞歌,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这些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竹子,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形态,变得随圆就方。它们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只是默默地适应着,拼尽全力去争取每一寸阳光、每一滴雨露。令人惊叹的是,即便生活在砖头的缝隙间,饱受日晒雨淋、尘土堆积的折磨,它们的外表虽已斑驳不堪,但内心那份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却熠熠生辉。这,便是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爷爷总嫌弃它们不美观还占地方,便时不时地砍掉几棵。然而,每到春天,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土壤里便会有许多小笋悄悄地探出尖尖的脑袋,像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在玩捉迷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欢漫步在这片竹林里,感受着竹叶轻摇,微风拂面,那一刻,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悠然又自得。
妈妈见我如此喜爱竹子,便买了一盆翠竹放在家里。这盆翠竹小巧玲珑,仅有二十厘米高,叶子青翠欲滴,宛如被精心呵护的掌上明珠。竹身光滑如玉,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它生机勃勃,十分好看。然而,这份美丽背后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娇弱。每周都要按时施肥浇水,每天的光照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原本翠绿的竹叶就会枯黄卷曲,失去生机,最终衰败凋零。
每当看到这盆需要精心打理的竹子,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奶奶家后院里那些挺拔的翠竹。同样是竹子,只因生存环境的不同,命运竟有天壤之别。前者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需要精心呵护,稍有闪失便会萎靡不振;后者却坚韧不屈,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蓬勃生长。正如郑燮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应当像在砖缝中求生存的翠竹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勇往直前,向上生长。
成长的过程中,我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从种花、洗衣服到洗碗、叠被子。但要说最让我有成就感的,莫过于学会了包包子。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当时我正在房间里安静地看书。不经意间,眼角余光瞥见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一大盆肉。好奇心驱使下,我走到妈妈身边问道:“妈妈,这些肉是要用来做什么的呢?”妈妈回答说:“这些肉是用来包包子的,你想一起参与吗?”我欣然答应了。
说做就做,我立刻去洗手,准备投入这项有趣的活动。妈妈拿出了准备好的肉馅、菜馅和粉丝馅。我最喜欢肉包子,所以首先选择了肉馅。当我正准备动手时,才意识到还没有面皮。这时,妈妈拿出一大袋面粉,开始制作面皮。她熟练地将面粉倒入大盆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木勺搅拌。没过多久,原本松散的面粉就变成了一大团柔软的面团。妈妈用刀将面团切成均匀的小块,再用擀面杖将它们擀成圆形,为接下来的包包子做好准备。看着妈妈娴熟的动作,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我放入馅料,努力模仿妈妈的手法去包包子。然而,我的第一个包子并不成功,馅料都露了出来。虽然有些失望,但我不愿放弃。于是,我闭上眼睛,下定决心再试一次。
在反复尝试中,我始终无法包出满意的包子。这时,妈妈耐心地指导我,她用手上下左右一捏,一个完美的包子就呈现在我眼前。我仔细观察并模仿妈妈的动作,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也包出了几个像样的包子。
当包子蒸熟后,妈妈特意将我包的包子放在一起给我品尝。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吃起来格外美味。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会一项新技能的喜悦和成就感。
时间如流水般淌过,转眼间,五年的小学生活已经结束,但是我的烦恼却一点也没少,悄无声息地向我袭来。
上了五年级,我的身高如雨后春笋般突飞猛长,穿着以前的校服时显得怪异:裤腿短了大半截,如下地插秧的农民。就连在操场上跑步都感觉鹤立鸡群,跟大家格格不入。在语文课堂上朗读的时候,变声期的我,那一口粗粝的声线,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轻笑。面对眼前这些变化,一开始我不太在意,可到后来,这一生理变化愈发明显。直到老师告诉我们:“蚕是需要经过艰难的蜕变,才能破茧成蝶。”渐渐地,我也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事实。
然而心里的嬗变显得更加隐秘而剧烈。我面对父母的教育起了质疑之心,师长们的教诲我也不再全盘接受。前一秒还意气风发的我,后一秒则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深渊。那次,我与爸爸为了一件事争辩了许久,我毫不妥协,一怒之下,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的世界无人能懂。后来,我也逐渐意识到,每一次对人和事的质疑,都在锤炼我的判断力,我开始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我觉得身体里的那个“自我”在觉醒,这让我欢欣,我不再焦虑,正如一位丹麦哲学家所言:“焦虑是自由的眩晕”。
社交上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曾经单纯的友谊似乎也在变得复杂起来。五年级,我加入了班上的“潮流圈”。为了跟上潮流,我做了一些平时都没做过的事,但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这使我感到更加迷茫。后来,我读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凶猛的狮子在草原独行,只有牛羊才成群结队。我终于明白:与其去迎合别人,不如就做真实的自己,只追寻自己的心。
成长的烦恼,是生命给我们安排的一段必经历程。破茧的疼痛,是成长的蜕变;成长的烦恼,是生命的馈赠。在成长中,要学会与另一个自己和解,然后以更丰盈的姿态去迎接未知的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长中的三重蜕变:身体变化带来的困扰、独立思考能力的觉醒、社交困惑中的自我认知。能巧妙运用"蚕蜕变成蝶"的比喻和鲁迅名言,将生活体验升华为深刻感悟。结构上采用三段式层层推进,结尾的哲理升华尤为精彩。继续坚持将阅读积累与生活观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你的文字会更有力量!
“咚咚咚”——又是老师重重的摔门声。老师怒气冲冲地大喊:“这一排,就你们最吵!能不能安静点?”紧接着,一句更让我们心惊胆战的话传来:“叫你们吵,罚抄去!”啊!班里的同学都唉声叹气,仿佛被霜打的茄子。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天空瞬间阴暗下来,所有的快乐都被一扫而空。
看着同学们纷纷埋头写罚抄,我也只好无奈地叹了口气,加入了这个行列。心里既是伤心,又是愤怒。我争分夺秒地写着,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划过,仿佛要划破这份沉重的心情。
放学的路上,我抬头看天,早上还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可到了下午,却乌云密布,就像我此刻的心情。路边的花儿也失去了早上的灿烂,变得垂头丧气,毫无活力。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我淋着雨小跑回家。
一回到家,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作业写完了吗?单词背了吗?还不快点去写作业!快去洗澡!”一声声唠叨,就像一把把刀子,深深地刺进我的心。我感到无法呼吸,无法挣扎,任由他们摆布。花洒里流下的水,就像我的眼泪一样,哗啦不止。我望着天花板,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一声,打破了我对世界的愤怒。是同学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我打开一看,却忍不住哭了起来。信息里写着:“在伤心与绝望之间,总会有人想起安慰你。老师凶我们,也是希望我们能更好地成长。”
是啊,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烦恼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老师的严厉,妈妈的唠叨,都是他们希望我们能更好地成长。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吧。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烦恼,成为更好的自己。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迈出第一步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记得有一次,我在翡翠湖中央舞台上要表演《请君入瓮》的故事,况且还是在几百双眼睛的注视下表演呢,出不得半点差错。
表演还没开始,我站在台下,心怦怦直跳,握着话筒的手直冒汗,恨不得直接请假。可是这条后路已经没有了。我只能破釜沉舟,硬着头皮正面硬刚这些拦路虎。
“下面有请喻天宸表演《请君入瓮》的故事。”听到我的名字,最终我大脑控制住了身体,我大步流星地走向舞台中央,但我的心里还是有点紧张。来到了舞台中央,我深吸了一口气,抚平了紧张的心情。表演才开始还是有点结巴,过了一会儿,一点点慢慢地放松了,说得很轻松了。最终,我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夺得了金牌呢!
人生有许多的拦路虎,它们就是让你恐惧,不敢做,不想做的那些魔鬼。记住,我们一定要勇于尝试,勇敢的面对困难,它们既是拦路虎也是成长的基石。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今日,我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观察并记录绿豆的生长过程。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这场奇妙的实验。我小心翼翼地从橱柜中取出几颗饱满圆润的绿豆,仿佛它们是即将踏上奇妙旅程的小小探险家。(将绿豆比作“即将踏上奇妙旅程的小小探险家”,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绿豆人类的特征,使它们显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亲切感。)我将它们轻轻放入一个精致的小碗中,缓缓倒入清水,那清澈的水流仿佛为它们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温暖的摇篮。绿豆们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中,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10月13日 星期一 晴
仅仅一夜之间,绿豆们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外壳悄然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宛如初醒的孩童睁开了好奇而朦胧的双眼,慵懒地躺在水中,似乎在探索着这个全新的世界。(这句话将绿豆裂开的缝隙比作初醒的孩童睁开双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豆萌发的过程,赋予了绿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豆生长的奇妙与美好。)我轻轻触碰那些绿豆,它们表面光滑细腻,如同婴儿娇嫩的肌肤,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沉醉其中。
10月14日 星期二 晴
昨日还沉浸在休眠状态中的绿豆,今日已然破壳而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它们奋力撑破了绿色的外衣,露出了嫩白而纤细的身躯。这些小豆芽形态各异,有的像奶奶的拐杖,挺拔而坚韧;有的像池塘里欢快游弋的小蝌蚪,自由自在;还有的则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手拉手,共同编织着童年的梦想。(这句话运用了多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了豆芽的形态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增强了画面感和趣味性。)短短几天内,这些小豆芽已经茁壮成长,它们不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惊喜,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10月16日 星期四 晴
经过几天的精心照料与耐心观察,小豆芽们已经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竹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们亭亭玉立,宛如一群身着绿裙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比喻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增强了作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这次观察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学问与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领悟,就一定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不凡之处。
【教师评语】蔺雨辰同学的这篇《豆芽成长的巧妙之旅》非常出色,整体上符合作文要求,观察细致,记录清晰,感情真挚。文章不仅描述了绿豆从发芽到成长的过程,还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1.观察细致,感官丰富。文章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绿豆的变化。例如,“它们表面光滑细腻,如同婴儿娇嫩的肌肤,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小豆芽形态各异,有的像奶奶的拐杖,挺拔而坚韧;有的像池塘里欢快游弋的小蝌蚪,自由自在”。
2.结构清晰,变化明显。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绿豆的变化,从发芽到成长的过程非常清晰。例如,“仅仅一夜之间,绿豆们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天的精心照料与耐心观察,小豆芽们已经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竹林”。
3.感情真挚,表达自然。文章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例如,“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这场奇妙的实验”;“这次观察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对手,但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那次考试,我真正战胜了自己内心的虚伪。
月考开始了,考试时我有几道题答不上来,可我已经绞尽了脑汁,还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我瞄了一下我的同桌,他已经把全部题都做完了,此时正在检查。我很想看看同桌的答案,但心里又有些犹豫:“要不要作弊?”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争论着。“不作弊”说:“不能作弊,这样做不诚实,不道德!”“作弊”说:“当试卷发下来,看着那惨不忍睹的分数,好受吗?难道你想享受回家后的‘男女混合双打’加‘竹笋炒肉丝’吗?”汗珠从鼻梁上滑落下来,心里还在挣扎。“不作弊”语重心长地说:“你怎么能作弊呢?考试是为了检验你的学习情况,分数不代表一切,重要的是弄懂知识,这才是根本。”“作弊”说:“你觉得分数重要还是诚实重要?考试考砸了,父母会把你打得屁股开花,罚你洗碗扫地。这个月的零花钱也就没了,你一定不想这么惨吧?分数优先,这是硬道理。”正当我左右为难时,我想起了老师的教育:“我们学习应该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名言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不能弄虚作假。”我思考再三,终于没有作弊了。
我把试卷交了,走出教室,我的心情也随着明媚的阳光舒畅了起来,这场考试我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我没有因为虚荣心而丢掉了诚实。诚实才是值得我去珍惜的品质。
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名字叫李胤赫,他长的又高又壮,力气非常大。他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可爱的鼻子,乌黑的头发像刺猬一样短短的。
课堂上,李胤赫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准确无误,让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个很难的数学题,全班同学都在思考,李胤赫却第一个举手回答了出来,老师夸奖了他,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他的古诗背诵更是让人惊叹,仿佛每一句诗都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的爱好广泛,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给我们听,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生动有趣。
李胤赫,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在生活中,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人用特别的方式助力我们成长,那些藏在严苛里的温柔,藏在坚持里的守护,往往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不一样的美丽。
三年级那年,我摔骨折了左手。打上石膏时虽有不便,却远不及取下石膏后那段康复时光的“狰狞”。最初,康复对我而言是彻头彻尾的“不美丽”:每天晚上要把僵硬的手臂伸直几十遍,每一次伸展都像有无数根针在骨头缝里钻,疼得我浑身发抖,冷汗顺着额角往下淌。只试了一夜,我就把手臂死死蜷在胸前,连看到空荡荡的书桌都觉得是种折磨——那里本是我练伸展的地方。
“这样吧,每天晚上,我陪你做,你只要坚持一个月,我就给你买玩具。”妈妈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手里端着杯温水,杯壁上凝着细细的水珠。我扭头时,正撞见她睫毛垂着,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眼里却带着点笃定的期待。玩具的诱惑像颗糖,让我暂时忘了疼痛,爽快地答应了。
那晚的训练依旧是场酷刑。我刚把手臂抬到一半,剧痛就像电流般窜遍全身,手“啪”地落回膝盖。妈妈蹲下来,掌心轻轻覆在我打石膏留下的浅痕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睡衣渗进来。“我数到三,咱们一起使劲儿,好不好?只有忍过去了才能康复。来,你准备好,我来给你伸。”她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眼神里却是止不住的心疼。我咬着牙点头,可当她的手慢慢推着我的胳膊往上抬时,我还是疼得尖叫起来,眼泪糊了满脸。“疼就喊出来,”她的声音忽然沉了沉,却把另一只手垫在我胳膊肘下,“但别缩回去,妈妈在呢。”
之后的每一晚,客厅的灯总要亮到很晚。我疼得龇牙咧嘴时,她就拿冰袋给我敷着胳膊;我耍赖不想动时,她就翻出我小时候的照片,说“你看那时候多能跑”;我终于能多伸直一厘米时,她眼里的光比台灯还亮,悄悄擦了擦眼角。我渐渐发现,她陪我训练时,后背总挺得笔直,仿佛这样就能替我分担些疼痛;她给我揉胳膊的力道,轻一分怕没效果,重一分怕我更疼,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比任何玩具都让我心头发暖。
一个月后,我的手臂能灵活地举过头顶了。妈妈不仅给我买了玩具,还带我去了公园,看着我举着风筝跑起来时,她站在风里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阳光。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当初那些让我觉得“不美丽”的疼痛、严苛的坚持,其实都裹着妈妈最深的爱。她的陪伴不是简单的承诺,而是把我的疼当成自己的疼,把我的坚持当成自己的使命——这,才是那不一样的美丽,是刻在成长里,永远温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