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出去工作了,只能等她放假的时间才能去,好想去外婆家,那里可好玩了。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菜地里种满了蔬菜和水果。有紫的发亮的茄子,有五颜六色的辣椒,还有一大片绿油油的小青菜。看起来像个个绿色地毯。板栗树上结满了果实,板栗的外壳很扎手,让我不敢拿,我只好去旁边的柚子树上摘柚子,拨开柚子散发出阵阵果香,每一瓣都非常饱满,味道酸酸甜甜的好好吃。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外婆家可真好玩。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外婆家。
外婆家在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里。她家的小院里有一大片空地,每到春天,外婆就会在那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有绿油油的白菜、红彤彤的西红柿、香喷喷的香菜、还有甜甜的西瓜和香瓜。
夏天要是来了,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聊天,一边吃西瓜,开心极了!
秋天到了,外婆带我一起收蔬菜。那新鲜的白菜和软糯可口的豆腐可以烩成我最爱的美食——小白菜烩豆腐,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美味极了!
冬天,要是下雪了,我和妹妹就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快活的像两只小鸟!
外婆家真有趣呀,那里装满了我一年四季的快乐!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奶奶家。
奶奶院中的老枣树枝繁叶茂,红透了的枣子缀满枝头。我搬来小凳子,仰着头用竹竿轻轻一敲,枣子就"咚咚"地砸在我头上。我捡起一颗放进嘴里,脆生生的甜汁漫了满嘴。
午后,我拉着表哥去屋前的玉米地。一人高的玉米秆挺拔地立着,我们钻进玉米地,掰下饱满的玉米棒,剥开层层绿衣,金黄的玉米粒像一颗颗小珍珠,还带着泥土的清香。我装满一篮子玉米带回家。
回家的路上,奶奶家的大黑狗"黑贝"摇着尾巴来接我们。它围着我们转来转去,我扔给它一个枣子,它叼起就跑。我们在院子里追着黑贝跑,笑声和它的"汪汪"声混在一起,把午后的时光都染得热闹起来。
去奶奶家,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这段时光藏在了心底最软的地方。
小时候,我不怎么喜欢电子玩具,但对智力积木情有独钟。
记得那一天,我妈妈带我去买衣服时,我看见了一盒精美的积木,成品是一个帅气的机甲,我眼睛都亮了,妈妈见我一直盯着它,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了一盒,我十分开心,从此我就爱上了拼积木。
例如我拼的军舰。那是在我去年的生日,我的妈妈送了我一大盒积木,正是我所说的军舰。我小心地把它拆开,有十几袋积木,一张贴纸和一本说明书。光是说明书就有半个语文书厚了。
一个星期后,我终于拼好啦!一架架战斗机跃跃欲试,一架直升机蓄势待发,雷达正在观察,红旗正在飘扬,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
我还拼过苏州园林。那是用小积木拼的,分前后两部分,拼了小半年呢!它的大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拱桥,拱桥连着大门,门后有两座房子,像是古代的客栈。通过小路往前走,有一座房屋,要想去后面,必须经过它。再往前还有一个在池溏中央的亭子。
我还拼过可爱的皮卡丘,帅气的孙悟空,雄伟的天安门等等各种积木,它们让我知道了坚持就会胜利。
小时候,每次放学,父亲总能在人群中一眼看到我,然后穿过人流来到我面前,抓住我的手,带我回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交通拥堵,他从来没有迟到过。走在车水马龙的公路边,我总是紧紧地攥着父亲的手,因为飞驰而过的车辆和突然传来的喇叭声总会吓我一跳,只有握住他那宽厚有力的手,我才能安心。
回到家,母亲已经将饭菜整齐地摆在餐桌上,我肚子饿得咕咕叫,迫不及待地将头埋入饭碗,狼吞虎咽地吃着饭。每当这时,父亲总会笑着帮我擦掉粘在脸上的饭粒,还不停地往我碗中夹菜。他的手总是黑乎乎的,带着一股铁锈味,哪怕夹的菜再香也掩盖不了。母亲皱着眉头对他说:“吃饭前也不洗一下手。”父亲就像小孩似的憨笑着说:“洗,这就洗!”可当他洗过后,铁锈味并没有消失,手看上去依旧黑乎乎的,仿佛是铁锈已经侵入父亲的皮肤深处,那是他为家庭而努力劳作的印证。
步入初中,我的身高渐渐追上父亲了,不再情愿和父亲牵手,父亲也不再主动牵我了。一天晚上,父亲很晚才回来,拇指用纸巾包着,上面还渗着殷红的血迹,母亲心疼地问:“怎么回事?”父亲疲惫不堪地回答:“工作时被机器压了一下。 ”说着打开纸巾,整个大拇指又红又肿,指甲边缘处的伤口还渗着血,他随便换了张纸巾包上,就要走出门去为我买前几天提起的排球。我放心不下,紧跟着追了出去,顺势握住了他的手。我感觉到,父亲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又硬又糙。我怕碰到他的伤口不敢用力,父亲却紧紧地牵着我的手,我感到他的手还是那样有力,那样温暖。路灯下,我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我劝父亲,手受伤了,应该去医院消毒包扎,父亲却说:“我的手三天一小伤,十天一大伤,久经沙场了,不要紧,恢复得很快,包扎了反而不方便干活了。”我知道,父亲是多面手,会做模具、维修车床,大家都称赞他的好手艺。他每天与铁器打交道,手上早已伤痕累累。神奇的是,两三天后,父亲手上的伤竟然真的好了。
父亲用他那勤劳的双手,为我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用他那灵巧的双手,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还用他那最朴实的双手,教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这一刻,我懂得了父爱的内蕴。
如今,我已经长大了,该轮到我牵起那双粗糙的手了。
【点评】
全文以“父亲的手”为线索,描绘与父亲相处的几个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逐渐加深,能理解父亲的辛劳,并受到父亲勤劳朴实的品质的熏陶,从而激发出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情感脉络清晰,细节描写较为传神。
《童年读书》是莫言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经历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藏着对书的痴迷,特别打动人。
莫言童年时,既没有电影电视看,也没有收音机听,看“闲书”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为了读《封神演义》,他去石匠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一下午在磨道里看书的机会,还得被石匠的女儿监督 。读《青春之歌》时,明明知道不去割草羊会饿肚子,可书的诱惑太大啦,他一头钻进草垛,一下午就把厚厚的书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得都是疙瘩,出来时羊都饿得直叫,好在妈妈没打骂他。找《破晓记》时,他头碰马蜂窝,被几十只马蜂蜇得满脸是包,也顾不上疼,就想抓紧读书;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在灶前,借着小油灯那微弱的光,站在门槛上看,头发被火烧焦了都不知道。
我也特别爱读书。在图书馆,《小猪唏哩呼噜》,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屁股粘在木椅上,眼睛瞪得溜圆,锁定书页。时而因小猪的调皮咧嘴笑,腮帮子鼓成小馒头;时而皱起眉头,手不自觉攥住衣角,为故事里的波折揪心。直到图书馆管理员轻声提醒要闭馆,我才发觉天已擦黑,慌慌张张往家跑,可脑子还陷在小猪的趣事里打转,路灯把影子扯得老长,我却丝毫不怕,满心都是书里的奇妙。到家后,妈妈笑我“小书虫迷得忘了时间”,我挠挠头,觉得看书的快乐能把所有小“麻烦”碾成渣渣。
和莫言比,我读书的条件真优越,他为读书受那么多苦,却从没放弃,我也要像他一样,一直爱读书,从书里找更多奇妙的世界!我会以书为伴,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小时候走过学校的艺术长廊,总能在国画前停下脚步。水墨晕染的高山巍峨耸立,几笔勾勒的流水似在耳畔叮咚,明明没有绚烂的色彩,却像浸着月光的玉,透着股沉静的雅。望着那些被精心装裱的画作,我悄悄攥紧了拳头:一定要学好国画,让自己的画也挂在这里。
初学国画时,老师先教握笔。毛笔在我手里像条不听话的小鱼,指尖稍一用力,宣纸上就拖出歪歪扭扭的线,时而粗如枯枝,时而细若游丝。练线条的日子单调得像反复播放的旋律,手腕酸了,眼睛涩了,我还是咬着牙,在宣纸上一遍遍画着横、竖、撇、捺。接着学调墨色,浓墨要如漆,淡墨要似烟,一碟一砚,在水与墨的纠缠里,又磨了整整一个月。
终于开始画石头、树木、远山了。可日复一日临摹同一块皴法奇特的石,勾勒同一棵枝桠交错的树,耐心像被砚台磨秃的墨条,渐渐短了下去。上课时,笔尖在纸上拖沓着,心思早飘到了窗外的梧桐树上。我暗暗盘算:把这个月的课上完,就再也不来了。
最后几节课,老师把我叫到画案前。她指着我笔下歪歪扭扭的山,轻声问:“这几天,你的笔怎么沉不下来了?”我低着头,小声嘟囔:“每天都画这些,太没意思了,我不想学了。”原以为会挨批评,她却拿起我的笔,蘸了点清水在砚台里慢慢研墨,笑着说:“哪样本事学起来是容易的?要是轻轻巧巧就能成,长廊上早就挂满画了。”
她的笔尖在宣纸上轻点,晕开一片朦胧的淡墨:“你看这水墨,浓一分则浊,淡一分则散,要的就是耐心琢磨。画山,一笔要见风骨;画水,几丝要含灵动。不用缤纷色彩,单靠一支笔、一碟墨,就要画出千丘万壑的气势——这些,哪一样离得开日日打磨?”
老师的话像一滴墨落在宣纸上,慢慢晕开。我想起长廊上那些让我驻足的画,想起山的巍峨里藏着多少笔反复的皴擦,水的灵动里凝着多少回耐心的勾勒。心里忽然涌上来一股劲儿,比当初立志时更坚定。
后来的日子,我不再觉得临摹是枯燥的重复。看老师示范时,会盯着她运笔的力度;自己练习时,会琢磨墨色在纸上晕染的速度。手腕酸了,就甩甩胳膊再握笔;墨调得不对,就倒了重新来。宣纸用了一摞又一摞,砚台里的墨磨了一回又一回。
五年级那个秋天,我走过长廊,忽然看见自己的山水画挂在熟悉的位置。水墨氤氲的山峦间,一条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旁边题着我的名字。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画上,墨色仿佛活了过来。这三年里,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宣纸,那些在灯下练习的夜晚,那些想放弃又咬牙坚持的瞬间,忽然都有了意义。
有人经过时赞叹:“这画画得真有灵气。”我站在画前,指尖轻轻拂过微凉的玻璃,尝到了一种特别的味道——是研墨时手腕的酸,是画错时心里的涩,更是此刻藏在嘴角的甜。原来坚持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就是在觉得没意思时再画一笔,在想放弃时再研一次墨。
这味道,是墨香里藏着的成长,是时光里酿出的答案。
“哇,你看天上,好漂亮的云!”
小时候的我,常望着天上的云朵发呆,那是童真在心中悄然绽放的花。可现在呢?它已经慢慢枯萎,被我遗失在不知名的角落,尘封已久。
那时在放学路上,我喜欢四处张望。在路边看麻雀吃果子;踩踩地上的水坑,看它溅起的水花,好似碎玉那样晶莹;蹲在路边观察蜗牛爬行,有时还会捎它一程;捡起一片树叶放在水坑上,看它像小船一样“漂移过海”。当时的世界,每一粒尘埃都藏着故事,每一缕风都夹杂秘密等我去发现。童真就像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带我走进童话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的加重,童真也被一句句话语在悄无声息中挤走了。我开始觉得看鸟和观察蜗牛是浪费时间,匆匆走过;看到水坑会绕开,怕打湿鞋子;落叶在我眼中,也变成了需要感觉清理的垃圾。我开始用功利的标尺丈量世界,做事先权衡利弊。后来经过一件事我才明白,童真不是幼稚,而是对世界纯粹的热爱,是让生命鲜活的养料。
那天,我陪亲戚家的孩子玩。看他在纸上画出一堆彩色线条,兴奋的指着向我介绍说:“这个是山,那个是彩虹。“又要拉我出去,让我猜云朵像什么。我答:”像棉花糖。“他却双眼放光的跟我说:”那是会飞的绵羊,他要给我们送好吃的来了!“然后我们就被叫回去吃饭了。我猛然醒悟:丢失的童真,其实是对世界不加修饰的好奇,是抛却规则后的尽情幻想。
童真不该丢失,它是疲惫生活中的糖,是长大后回想起来仍带着笑意的光。唯有永远怀揣着童真,心灵才不会被岁月磨损,才能一直向阳生长。
(指导老师:唐燕娜)
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她从不求回报,只希望我能够健康成长。
记得小时候,我总以为自己有一个神奇的“超能力”。每当我在沙发上累得睡着,第二天早晨,我总会发现自己已经安稳地躺在床上。那时,我还以为是老天爷赠送给我的特别礼物。然而,随着我慢慢长大,这个“超能力”似乎消失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超能力”其实是妈妈的爱,是她每次都轻轻地将我抱起,放到温暖的床上。
冬天来了,大地被白雪覆盖,寒风刺骨。每当我躲进厚厚的棉被里,总能听到妈妈踮着脚,轻轻地走进我的房间。她手里总是端着一杯热牛奶,那杯热牛奶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的手心,也温暖着我的心。那一刻,房间里的温度仿佛都上升了,不是房间真的变暖了,而是我和妈妈之间的感情在那一刻变得更加深厚,仿佛可以抵挡一切寒冷和恐惧。
有一次考试,我没考好,心情非常沮丧。本以为回家会遭到妈妈的责备,但她却温柔地对我说:“没事,下次一定要加油!”妈妈的话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她对我的爱和鼓励。我下定决心,为了妈妈,我也要继续努力!
妈妈的爱是如此的伟大和无私,她总是在默默地为我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她的爱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妈妈对我的爱,这份爱将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小时候,我最爱吃外婆做的红烧排骨,每次回老家,我总能听见厨房中传来“咚!咚!咚,咚!”的声音,那是外婆在为我剁排骨。
就这样,每一个星期,每一个月,每一年,我在家总能听见“咚!咚!咚咚!”的剁排骨声。直到三四年前的一天:“外婆!我回来看你了!”我推开家门,大声喊到。可是无人应答。“外婆!外婆!”我疑惑道。
“来了!”外婆来了,但她是推着轮椅来的,“外婆的轮椅,有点儿慢……行了!外婆给你做排骨去!”外婆推着轮椅进了厨房。我惊讶不已,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外婆怎么了?”“你外婆她……病了……”妈妈说。然后,我在客厅看起了《疯狂的麦咭》,声音很吵,但是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咚,咚,咚咚……”,不知为何,外婆剁排骨的声音变小了……
我悄悄走到厨房门口,悄无声息地打开房门,厨房中依旧是那些厨具,依旧有那个老灶台,却不见当年外婆站得笔直、有力地剁排骨的背影。而是只见外婆坐在轮椅上,弄了一个矮矮的小桌子,在上面艰难地剁排骨。我走回客厅,我的眼眶湿润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被接回老家,回到家中我发现有一群家人,我以为有好事,可钻到人群中一看,我看见外婆穿着寿衣,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我一声大哭:“外婆!我来晚了!呜~”那一刻,房间的寂静被打破。家里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2021年3月7日,那一刻起,剁排骨的声音,永远停留在了2021年3月7日。
“儿啊,今天妈给你做排骨!”听见妈妈的话,我耳边又想起了外婆剁排骨的咚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