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曲径通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7:28:57
  • 《瑶琳仙境游记》
  • 我欣赏过曲径通幽的金华双龙洞,游览过石罅飞瀑的芙蓉洞,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素有“仙境”之称的桐庐瑶琳洞。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是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景区。它纵深1公里,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画家叶浅予曾夸它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我们跟着导游走进洞内,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跟外面的酷暑温差太大,可谓冰火两重天!拾级而下,只见钟乳石悬在洞顶,垂直挂着尖头,仿佛要掉下来了,真让人有些害怕!石笋在路边矗立,仿佛在说欢迎来到瑶琳洞!

    瑶琳洞分为三厅,每个厅都别有洞天。

    我们来到第一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狮象迎宾”。“狮象迎宾”,像一道屏风门,左边是一头威武的蓬发雄狮,右边是一群圈着鼻子的大象,憨态可掬。在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下,给瑶琳洞增添了几分神秘。

    我们接着往前走,来到了“银河飞瀑”——瑶琳洞的招牌之一。抬眼望去,前面的石墙上有无数条钟乳石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就像一道道瀑布,从天而降。导游说这是碳酸钙经沉淀和时间的打磨才形成了这个奇观。“银河飞瀑”在白色的冷光下闪闪发亮,就像九天外的银河倾泻而下。流光,飞瀑,石笋,我们如入仙境,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转过几个弯,我被屹立在第二厅悬崖上的大石柱所震撼。大石柱顶天立地,柱子四周长满了“灵芝”,仙气使石柱若隐若现,颇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三厅,见到了最著名的“三十三重天”。“三十三重天”就是由三十三根奇形怪状的石柱构成的,每根石柱都在另一根的上方。每根柱子都各具特色,有的像仙鹤漫步,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似神女飞天......在“三十三重天”的最顶端,有三根石柱,那犹如被仙气缭绕的钟乳石,正面和背面都分别有两个形似小娃娃的石柱,就像观音抱着小娃娃一样,取名“送子观音”,甚是有趣!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出口,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我感觉还穿梭在流光,云海,石笋,繁星,暗河间,沧海桑田,一眼万年,大饱眼福,流连忘返。(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806班学生)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木深。”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年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禅房花木深的上一句》
  • 禅房木深上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禅房花木深全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曲径通幽处,禅房木深。

    [译文] 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往幽深静谧的地方,禅房就在那茂密的花木丛中。

    [出自]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磬:(qìng)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

    【韵译】:

    清晨我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倪其心)

    赏析二: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钟磬之音反衬出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