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过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22:56:34
  • 《作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方法类型及解释》
  • 开头段类型

    一、开门见山式开头

    即指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主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

    如:王加丽是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选自《我的好朋友》

    二、环境描写式开头

    即开篇就描写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场面背景,达到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人物形象,或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

    如:傍晚,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霎时间,狂风呼啸,黄沙伴若灰尘弥满了整个天空。每个车站点里都站了许多候车人。(选自《那天,我真后悔》)

    三、巧设问题式开头

    即作者开篇就巧妙地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开头形式通常分为三种:

    1、反问式开头。

    2、设问式开头。

    3、疑问式开头。

    不管用哪种形式开头,都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要有神秘感、新奇感。

    如:奇怪! “母子上车处”怎么站了四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而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却被挤在栏外?难道那些男人不识字? (选自 《假文盲》)

    四、心理描写式开头

    即以人的思想、心情作开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心理氛围,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刊登在报纸上,第一次握着凭着自己的本事挣来的稿费,激动、骄傲、自信等等一切幸福的感觉涌而来。我真了不起,同学们一定会美摹我,我要好好地祝贺祝贺自己。(选自《第一-次 登报》)

    五、形象比喻式开头

    即写在文章时不直接描写人物或叙述事物,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描述有关的内容或人物,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写内容。大体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开篇。比喻力求生动、贴切。

    如:老师,您是永不叫累的园丁:您是输送养料的树根:您是燃烧自己照亮我们的蜡烛;您是天下最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自(老师颂》)

    六、妙用排比式开篇

    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组连用在起, 表达统一思想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

    排比式开头对表现人物特点。叙述事情经历,表达思想感情,充分展示道理都有特殊的效果,强烈的语言气势,工整的词句韵律,情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如:我即将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亲我呢我的亲人,告别亲切善良的乡亲,踏向南下的列车,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我的灿烂明天! (选自《走出家门》)

    七、对比渲染式开头

    即在开头把对立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 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列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手法开头,可以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印象。

    如:我有一个经常竖着大拇指夸我“精彩极了”的妈妈,还有个经常皱着眉头训我“糟糕透了”的爸爸。正是有这两种极端的爱才让我常常在自信中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选自《两种爱))

    八、揭示中心式开头

    即在文章开头就将人物的思想品质,或事件的意义,或事物的特点,或揭示的哲理等交待出来,以突出作文的中心。

    如:我要将自己“嫁”给书。是书教给我许多知识,是书教会我怎样做人,是书给我了许多的喜怒哀乐... (选自 《我要“嫁”给书》)

    九、直点文题式开头

    即在文章的开头就点出了文题,让读者直奔问题所要说的内容,一目了然,不易跑题。

    如: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几个我自己,帮我做各种事。(文题是《我要克隆几个自己》)

    十、名人名言式开头

    即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的开头引语,使文章的角度站得更高,中心提炼的更准确,文章显得更有文采。

    如:记得程颐好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我从小爱看书,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时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选自《书趣》

    过渡段类型

    一、序数过渡

    用序数加以过渡,《小英雄雨来》课文每段有阿拉伯数字间隔。

    二、段落过渡

    有些文章在段落鱼段落之间加上一两句话作为一段,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叫”过渡段“。

    《伟大的友谊》中:“恩格斯不但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句话把前后内容衔接起来。

    三、空行过渡

    段与段之间空一行,用以过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一个层次与另一个层次空一行。

    四、小标题过渡

    给每一部分内容加个小标题,内容和段落一目了然。

    《梅兰芳蓄须明志》:作者用“旦角演员留起了胡子”和“不可动摇的决心”两个小标题加以过渡。

    结尾段类型

    一、总结性结尾,突出中心

    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以突出中心内容。

    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养花》)

    二、照应式结尾,结构严谨

    这样的结尾,或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使文章更严谨。

    如:“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和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启发式结尾,余味无穷

    结尾含蓄,激发深思,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如:“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头上不住地号叫。”小音乐家扬科因为摸了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文章的结尾引人深思。(《小音乐家扬科》)

    四、点题结尾,画龙点睛

    在文章的结尾处再现题意,揭示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刚才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

    五、引用性结尾,言简意赅

    在结尾引用一段话或一句诗,对全文进行总结。

    如:“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雾,山上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 《桥和船》
  •  —谈谈过渡和衔接写文章有点象走路,文章的中心思想等于走路要达到的目的地。走路遇到河流,就得想办苗搭或乘船过去。写文章遇到转折或内容变换,就需要加个过渡段、过渡句或关联词语“过渡”一下,才能使整篇文章的段落衔接起来。走路遇到河流,搭桥、乘船都可以,只要能过去就行了。而写文章的“过渡”,主要是为读者着想,好象带人走路到了转弯的地方打个招呼一样:“要转弯啦!”让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转换。否则,读者会感到“晕头转向”,莫名其妙。怎样“过渡”呢?(这句话在这里的作用也是“过渡”。)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第一,记叙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伟大的友谊》(第八册)这篇课文,按内容可划分为四个段落。第二段是写恩格斯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第三段是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的亲密合作。两段之间用了个过渡段(划分在第三段里):恩格斯不但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个过渡段的作用,就是通常讲的“承上启下”(’’承上”,继续上面的;“启下”,引起下面的)。这样一来,两段不同的内容,通过过渡段的“承上启下”,很自然地就衔接起来了。如果去掉这个过渡段,不仅无法衔接,读起来也会觉得别扭。((海底世界》(第六册)第二、三两段主要是从光和声两方面讲海底的情况

     第二段以海面的波涛与海底相比,说明海底是宁静的;第三段又说海底并不是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从“宁静”到不是“没有一点声音”,是个转折,所以作者在第三段的开头先加了个设问句作过渡:“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因为这两段内容是写同一地点,只是个小转折,所以用了过渡句就可以了。有时,段落之间的内容联系较紧密,跳跃、转折不大,只要加个关联词语就可以“过渡”了。如本书中的《抢交头卷以后》,第一段写“我”觉得这次“试题容易得很,第二段是写“我”抢着答卷子,只在第二段开头加了个“于是”就“过渡”过来了。常用作“过渡,,的关联词语有“于是”、“虽然”、“原来”、“因为”等等。第二,记叙方式变动时需要“过渡”。有时,写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就用倒叙或插叙。

     在叙述方式要变动时,也需要过渡一下。如本书中的《我送哥哥上大学》,先是顺叙,当中用了一段插叙。在插叙前—第三段的结尾加了一句:“听着,听着,一桩桩往事浮现在眼前—”(这是在告诉读者,下面要插叙了。)插叙之后,又用“橄。一阵清脆的笑声打断了我的回忆”,说明插叙已经结束,又要转入顺叙了。第三,表达方法改换时需要“过渡”。写记叙文,常常交替使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等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改换时,也需要恰当地“过渡,,。如《一个粗瓷大碗》(第五册)开头先是说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介绍了赵一曼的身份后,用“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二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作“过渡”,引出下面的故事,进行叙述和描写。写作文能注意过渡和衔接,才不会支离破碎;上下不接气。

  • 《首尾照应》
  •     过渡的方法很多,照应的方法也很多。一般说来,最常用的照应方法是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和巧用伏笔等等。 首先介绍首尾照应。清代有位学者在《日录论文》中说: “文字首尾照应方法,有明明应缴起处者,有竞不顾者,有若无意举动者,有反骂破通篇大意,实是照应收拾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首尾照应这种组织文章的结构的方法,其具体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结尾明着呼应开头,有的表面看来是不顾开头,实际是暗里呼应开头,有的好象是无意地点到开头,有的却是从反面驳斥来达到照应开头的目的,总之,首尾照应这是一种重要的布局方法,但方式多样,应该根据文章的实际,变化运用,不能弄得千篇一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小朋友把首尾照应仅仅理解为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那么就把首尾照应的结构方法简单化了。

        《两面镜子》记叙一个星期六傍晚,自己做值日,去擦褂在教室里的镜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害怕挨批评,打算谎称是风刮的。回家后妈妈看出我心绪不宁,亲切询问,自己讲出了实情,在妈妈的启发下,认识说谎话不对,便买了块新镜子,并把旧镜子用胶布粘好,同新镜子一起拼在教室里,以表现知错要改、做人要诚实的本颖。 这篇作文就采用了首尾照应法。开头说:“教室前面并-排褂着两面镜子,一面是崭新瓦亮的新镜子,另一面是用胶布粘的坏镜子。

        看见这两面镜子,我想起了半年前的事。”接着用倒叙的手法,记述了上述的内容。结尾又说:“从那夭以后,我夭天都看看这两面镜子,时时鞭策自己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呼应开头,并点明中心。题‘目是“两面镜子”,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但这个首尾呼应,并不止是题目的呼应,开头有点悬念,结尾结合交代中心,语句不完全相同,还是算有变化的一种首尾呼应了。 其它的首尾呼应方式,不一一列举,小朋友在阅读别的文章时,略加注意,便会通过自学去掌握的了。

  • 《文章的过渡句》
  •     写文章为了使层与层、段与段、层与段之间的意思不脱节,上下文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除了靠文章内容上的联系外,还需要外在的衔接,这种外在的衔接方式称为“过渡”。写文章不能缺少连接过渡。 需要过渡的地方常常是:内容转折的地方,叙述与议论、顺叙与倒叙、顺叙与插叙相转接的地方。过渡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渡词语。如,因此、那么、但是、不过、总而言之,等等。一种是过渡句子,或用在上一段末尾,或用在下一段开头。如《伟大的友谊》,第七段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就是过渡句。

        第三种是过渡段。如《伟大的友谊》一文里第四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过渡段常常在上下两层意思变化较大的地方使用。 《少年闰土》中,多次用了过渡段和过渡句。它们在内容的前后衔接与转折过渡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我父亲同意了……他是能装弦捉小雀的。”这个过渡段交待了闰土是怎样来我家的(是经父亲允许来的),承接了上文闰土要来,引出下文捉小麻雀的方法。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闰土为什么盼新年到来的原因。

        ③“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这句为引出下文两人的友谊作了过渡。 “这少年便是闰土。”紧承上段,点示了课文要描写的主要人物。 过渡句有的在下段开头,称

  • 《“欲”与“施”》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在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的这一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己所不欲”当然“勿施于人”,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再看当今时代。

        片断:一人好猫狗,将宠物艳于怀中,并将其一同带入公车入座。这一举动透到满车怨言。有人问:“己所欲,是否应该施于人呢?难道纯属个人的爱好也需要‘奋众’予以‘公认’并‘公守’呜?”

        个人的爱好的确是私生活中的一部分,旁人不得干预。可是,“己之欲”独自偷着乐那也罢了,何必硬要招摇过市,唯恐天下不能与君共“乐”呢?须知:“己之欲”,并非人人所欲;己之宠物,非人人所宠。硬施于人,并非施“恩”,在很多场合中,却是施“谑”或施“虐”,这就难怪众人不领君情,群起而攻之了!

        人们常说,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有艳宠物上车者似乎大有片士、女士风度,脚裸可谓“海童”:独乐之,何不众乐乐?于是,这类人似乎试田普及“己所欲”,把会众场合办成“宠物爱心学校”。但,在“一厢情愿”之前,起码该征求一下被施人的意见吧,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又何谈“博爱脚怀”呢?

        穿袄洗澡,隔软搔痒,尽管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无论是“欲”或“不欲”,不于是“施”或“不施”,都不能说没有干沙他人生活。也许并非故意,但却在无意中,“己之欲”像一支拈来之“衡”,已不偏不移地射在了他人旁上。“欲”并非丘比特之衡,不是人人都能“一见钟情”。即便如此,爱神之衡也不能乱射,红娘之线也不可瞎系;如果不等新娘说:“我愿意”,鱿双双拐手步入教堂,那天下色不大乱钱!

        所幸的是:凡此现象还并未连成重大后果。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欲”与“施”的关系,那枕像:“己所欲,不允许别人也欲”一样,和“强翁”也鱿没什么两样了。

        美国是一个自称民主、自由、解放的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是“言论自由”与“行动自由”。单鱿这两.奴,已经令我国人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美国的确言论自由—自由到将中国的主权完整问题当作饭后的小点妄自评论;美国的确行动自由—自由到在中国顿事馆上空随心所欲地投下导弹五枚之多。

        美国号称国际誉察,对一切国家的“欲”都要擂上一脚,擂一脚还不算,并将其纳入“份内”之事,还不允许别人“也欲”,动不动扰用武力来队止旁人国砚肴热闹。什么“自由”,什么“民主”,统统都滚一边去吧。若有旁砚者不小心为了正义人道说“错”了的话,那可要小心咦,抬头看看,说不定导弹已经在你头顶上空盘旋了。

        中国一向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刘。欢迎他国提出建设性的带助,但对于那些居心不良的“好意”坚决拒之门外。台烤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它和香港、澳门一样是祖国毋亲最爱的孩子。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岛,代表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的“己之欲”不雷要别人的关心。既然是家务事,自然会由自家人处理,哪轮得到外人精手的份。

        从北约到台清,“己之欲”一次次遭人干沙。中国历来枕是礼仪之邦,先礼后兵是我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实在不愿多费口舌和一个变不讲理的国家讲道理,对付这种歼变人的唯一方法是以彼之道还于彼身。中国不是随猫狗胡乱撒波之地,那些“己所欲,不允许别人欲”的强翁之徒必将遭到众人唾写,众板亲离的滋味好受与否,一尝便知。

        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话真足至理名言,“欲”与“施”的关系还真不是我笨凡夫俗子所能解释的进的。这其中的曲奥只有去问孔老夫子了。

  • 《用表示关联的词语过渡》
  •     过渡是指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表示连接或转折的方式。过渡好比文章中的梁和粘合剂,有过渡,才能使文章前后贯通,上下承启,脉络清晰,思路一贯,转折自然,层层句连;也便于使读者的思路顺利地由前一层次、段落转换,进人到后一层次、段落。从适用范围看,有结构变化中的过渡,有内容变化中的过渡,有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有表现手法变化中的过渡。常用的过渡方法有三种:用表示关联的词语过渡,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用独立的语段过渡。

        当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意思的转换并不复杂时,一般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进行过渡。常用的过渡词有连词,如“因为”、“所以”、“因此”等,有副词,如“不过”、“固然”等;有方位词,如“以上”、“以下”、“此外”等;有序数词,如“首先”、“其次”、“又次”、“第一”、“第二”等。常用的过渡短语有“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样看来”、“总而言之”、“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等。

  • 《谈文章的“过渡”》
  •     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层一层的意思、一段一段的内容连缓起来的。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段内容向另一段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需要过渡。就好比过河,由此岸到彼岸,中间离不开船只和梁一样。

        那么,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

        (一)文章内容发生变化时的过渡

        内容发生变化是指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

        1.当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禽要过渡。《让床》一文,写我们要离开东京的头天。“晚上”,“我”睡在青柳爷爷的床上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清晨”,“我”醒后得知青柳爷爷得了感胃;“早饭后”,我们告别了青柳爷爷,前往大阪……

        作者正是通过“晚上”、“第二天清晨”、“早饭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内容又不相同的几件事连接起来,非常自然地进行了过渡,使丈章眉目清晰,前后连贯。

        2.当记叙的地点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知《茶农的笑声》按照人物活动场所的转移安排顺序,主要写了两个场面:茶站卖茶和茶农到供梢社购物。作者中间用了一句话过渡:“不一会儿,小杨便领到了一受子‘工农兵’,随着一群茶农拥进了供销社。”把两个场面紧密地街接在一起。

       (二)记叙方式发生变化时的过渡

       作文的记叙方式多种多样,如为了避免平铺直叙,采用的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了叙事完整全面,而来用“总—分—总”的记叙方式等等。

        1.在运用倒叙或插叙、补叙的地方,需要过渡。如《浅黄色的塑料篮子》一文,作者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叙述事件的结局:近来,浅黄色的塑料篮子买回来的肉都是肥的,而过去,同样是这个篮子,“从来不盛一点差劲的肉。”然后文章用了“记得去年的一个星期天”作为过渡句,转入对过去事件的叙述。转折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2.由总述转分述或由分述转总述的地方需要过渡。如《家乡的小河》一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先概括介绍“护村河”,“清清的河水”“注成一个大洼”,“那里长着好多好多的芦苇”,因而被命名为“芦营”。接着用一句“当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作为过渡,自然转入对小河四季景物的描写。最后又用“所有这一切……”作为由分述转为总述的过渡,条理很清楚。

  • 《过渡的重要性》
  •     多么美好的傍晚!空气被一朵朵玫瑰花染香了。MM老师紧抱着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哼着歌曲向学校外走去。且慢,怎么初二三班的门没有锁?

        MM老师忍不住走了过去,她习惯性地推开了门,更加意外的事情出现了:小北正埋头写着什么,旁边是一大堆揉皱的纸。还有,几朵鲜红欲滴的玫瑰正泡在班级的洗脸盆里。不用问,这个小家伙也是打算过情人节的。学校早就不是封闭的校园了,社会上的节日学生们也会一个不落地过。只是,平时没觉得小北有什么异常啊?

        “啊,老师……”小北看到MM老师,本能地把正在写的东西塞进了桌斗里。

        “怎么啦?这么晚不走是不是给谁准备礼物呢?”

        “没有,不是,我,我……”小北结结巴巴地说。好像一个正在做案的小偷被人当场拿住,承认也不是,不承认呢也不是。

        “别装啦,那玫瑰花是怎么回事?我不会告诉别的同学,也不会告诉家长的,你要跟我说实话。”MM老师好心情地问他。

        “我,唉,我的作文不好,为了表明心意,我曾抄了小齐的两段歌词给她。可是人家说她刚好缺这两段歌词,高兴地问我怎么知道的,让我很没有面子。”小北苦恼地说。

        “哈哈哈,弄巧成拙了。这次准备自己写,表达真情实感?”

        “嗯。可是怎么写都没办法表达出来,真烦。作文学不好,连GF都追不到。”

        “行啦,老师教你写情书,如何?”

        “真的?”写情书不但不受批评反而受到支持,小北激动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这情书啊,其实跟咱们写的夹叙夹议的作文区别不是很大,就是要以情动人。要写出你为什么喜欢人家,是什么深深吸引了你。而你,又怎么能保证人家跟你在一起会开心。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优点和深情都要写出来。”

        “这些好像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问题是,怎么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呢?我最休的是每一段的开头,不知道怎么分段。”

        “原则上说,每一段都要有一个中心句。这一段,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去铺开陈述的。比如你现在写的这封情书,开头就要写出自己的思慕之情。你什么时候遇见了人家,怎么感觉到她的可爱,愿意跟她做朋友,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去写,就表述得比较清楚。第二段,按照你的情感发展,就该说出你的打算,希望跟她做朋友。那么这一段的开头,如果想要再强调一次上段的内容,可以再总结一次。可以说‘你那么美丽,我真的很希望我们能做朋友,我们在一起会很开心的。’这句话,它的作用就是过渡,是承上启下。我们以前在很多课文中都分析过。你看哪些是承上,哪些是启下呢?”老师好看的眼睛看着小北,好像又回到了课堂上。

        “我觉得前半句是总结了前一段的话,就是说雪儿的可爱,后半句是开启下文,是说在一起后会很开心的种种理由。”’

        “你说的很对。这一段就是要重点描写你和雪儿成为朋友后的各种美好的生活。”

        “老师……”小北的脸羞红了。男孩子是不应该这么害羞的。可是,这么不打自招,被老师发现了秘密,真的很没有面子。

        “没关系啊。雪儿是个很好的女孩。不但你喜欢,我也很喜欢她。那你看,现在我们写到第二段了,你接着写下去啊。我不明白你们的所谓爱情是什么样的。爱情,不光是卿卿我我,还要看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快乐。比如,你为所爱的人带来快乐是最基本的吧?在你们这个年龄,学习有进步,个人能很好地成长才快乐吧?那这些你能帮上她什么忙吗?”

        小北默默无语。自己的学习成绩总在后儿名徘徊,雪儿还给自己补过几次课呢,在这方面,自己是一点忙都帮不上的。

        “好了,这一段写完,最后一段就是总结了。总结的时候要跟开头照应,再重申一下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文字不用太多,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可是,到现在我们才‘写了三段啦。我看人家的都是说几页几十页的写呢。”

        “言多必失。在你们还没有掌握写作技巧前,最好少写点。三段论虽然看起来有点过于简单,但却是保证结构完整,首尾照应,分段不会出现问题的最好结构。”

        “明白了。我也要回家了。这束玫瑰送给你。”

        “不给雪儿了吗?”

        “我,我再想一想。”

        “没关系。等你长大了,明白了爱情是什么再说。我教你的方法一定会用得上的。”MM老师微笑着,假装没看见小北眼睛里的失望。很多年以后,再想起这个情人节的傍晚,他应该庆幸自己的情书没有这么早出笼吧?

     

  • 《忘记自我》
  •     再次提到轻与重时(其实在这个向“再次”过渡的过程中,昆德拉一直没有忘记这一点),我们终于可以借用俄狄浦斯的隐喻来形容自己所处的窘态,然后似乎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但我们又一次看到托马斯从布拉格到80里外的乡村诊所,再到一名玻璃擦洗工时对自己的爱情的怀疑。昆德拉又从“职业”的角度告诉他非如此不可!而作为托马斯本人,对这种庄重、严肃的esmuss sein非常恼火,于是又产生了一种对改变的深切渴望,渴望按照巴门尼德的精神把重变为轻。这时的托马斯肯定不知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一刻,昆德拉就已经给他戴上了一顶帽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让我们想起那只戴着金箍的无奈的石猴,冥冥之中有人早作安排。面对这一切,只有耸耸肩对自己笑笑,如此而已。

        我们试图接近小说中的人物,就好像我们试图在欣赏舞台剧表演时,一直想像着自己能走上舞台一样。然而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就一直深人其中,却看不见台下的观众。或者说我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在不断地做一些镜子外的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作为台下观众的我们可以清楚明了地看见镜子外的那个“o”型嘴的人不停地颤抖。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忘了自己。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不是尼采的永远轮回之说。

        昆德拉这样解释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人物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词语,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在作家的想像中,它只是还未被发现,或人们还未论及它的实质。”

        写到这里,我觉得再去讨论小说的情节显得相当笨拙,而米兰·昆德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思索。记得当初第一次拜读他的小说时,我想到一个人—丹麦的神学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读克氏《酒宴记》的感觉历历在目。而且我一直坚信,这两个让人着迷的家伙肯定是有着某种关联的。而当我们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们也许会像那个披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的忧郁男人,用一种阴郁的声音说: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