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漫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16 22:45:19
  • 《漫谈绿化与噪音》
  •     嗓音有的低沉,有的尖锐,听起来很杂乱。在公共场所人们大声说话、吵PR的杂音,也属于噪音。更强的噪音,如机器的轰鸣、汽车的喇叭声。这些声音很利耳,使人头香脑胀,听久了会引起噪音性耳聋、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应状。可见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现在,嗓音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之一,严重污染若我们生活的环境。要消除噪青声源,是极困难的。但在噪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音的方法却很多。特别是茂盛浓密的绿色植物,人们早已发砚那是良好的“消音器”。

        有人曾经做过实脸:用三公斤峭基甲笨炸药爆炸,声波在空旷的地方传播了四公里,可是在森林中,只传播了四百米。

        为什么绿色植物能减弱噪音呢?因为声音是向外传递的一种机械波。当它遇到茂密的叶时,一部分被折针、长封,减弱了声音的传播能力。那些茂密的树枝又能队档声波的传递,使它传播速度减小,以至浦失。另外,树叶表面的气孔、凹凸不平的结构及丛生的茸毛,具有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的作用,能吸收一部分噪音。所以噪音遇到绿色植物就象老鼠见了猫一样,揭狂的面日须时浦失。

        绿色植物能减弱噪音,如果在工厂、街道、学校、居民住宅区种上树木,能使人们免除或消弱噪音的影响,速成一安静、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说明文。作者首先说明噪音的危害,使读者警觉,紧接着从阐明“声音是向外传递的一种机械波”这一声音的本质属性入手,寻找消除和减弱噪音的方法,引出人们早已发现植物“是良好的‘消音器’”。最后,从植物的枝叶对声音具有散射和吸收能力两个方而,说明绿化在清除噪音污染中的作用,很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立愈显豁。
    相关推荐:
    环保作文600字
    我长大了作文

  • 《漫谈从众心理》
  •     邻居胖大婶是个最爱凑热闹的人。可是,这次她却由此上了个大当。事情是这样的:胖大坤一天下班回来,看见一大群人争相钩买什么东西。她急忙挤了上去,“康价大甩卖!”“高级太阳镜五元一副!”在众多的称赞和怂恩下,胖大坤一下买了两剐,自以为是贪了便宜,物美价廉。谁知,没戴两天,其中一刹的镜片就掉下来了,而另一副呢,竟连镜架也断了,便宜没贪成,反被人骗了。

        事后才得知,原来那些所谓的“顾客们”都是卖主一伙的,他们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行编,上当的真是大有人在啊!

        从众心理,就是“大家怎么办,我也怎么办”的一种心理。

        在学习上,我们也不时被“从众心理”所挽和。“每一个人都应该会独立思考”。而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别人都说这道题“对”时,如果你认为错,那么你就应该勇敢地说“错”!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有许多新的理论、知识就是在这些善于思考的人当中产生的。伽利略、哥白尼、牛顿他们就是如此!“真理有时在少数人的一边”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众心理”不光影响看人们的工作、学习,还影响寿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近年来,攀比之风在我国大盛,有的家庭并不裕,看到别人买了大彩电,也不甘落后,四处借债。我想,每个家庭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结合实际需要来买东西,否则东西即使有了,债务包袱也背在了肩上。不光是家庭,一个国家也如此。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而有的人却死要面子,追求高消费,这显然与我们国情不符。

        从胖大婶的贪便宜到一个国家的高消费,无疑都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作怪。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同样,“从众心理”有消极的一面,也理所当然地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一个班上的同学,都在学习上、劳动上你追我赶,争取优良成绩,这就是好风气,它说明这个班集体是一个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好集体。在这种好风气带动下,“从众心理”可以激发同学们更上一层楼,争取更优秀的成绩。这种心理变成一种“竟争意识”。如果还要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

        甘心落后,这不成了天大笑话!有人说:“从众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的!”这我承认,但关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它。应该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去思考。如果是正确的,就要毫不扰像地加入到大众的行列中去,让从众心理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足错误的,那就不应该人家怎么办,我也怎么办,要坚决抵制。

  • 《漫谈《边城》的模糊美》
  •     看影片(边城),觉得很美,美在哪?又似乎不能言传。

        清澈的溪水,倒映出船姑的面庞—是笑魔,还是忧容?嫩绿的山竹,缀满晶莹的露珠—是泪花,还是心花?竹蔑编成的长长的纤绳—是情结,还是愁肠?雨丝织就的淡淡的水墨画—是自然美的颂歌,还是人世抢桑的怨曲?

        这是一种模糊的美,景如此,人亦然。

        爷爷,眯着笑眼的老船工,谨慎地为翠翠寻找幸福,可他的“七弯八拐”却成了翠翠走向幸福的“障碍”,翠翠只有他这一个亲人!他却抛下她,独自“去”了。或许,他是想,没有他,翠翠就会无牵挂地嫁人吧;谁知,他留给外孙女的却是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翠翠呢,似乎情窦未开,又好像涉世很深;她只能在梦里听见求爱的山歌,却不知道将野花送给谁;她多想跟二老去闯青浪滩啊,可又不忍心离开孤苦伶仃的爷爷;她弄不懂,要得到她所希望的爱为何那样难,而当她终于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似乎又太晚了……

        二老,这位赛龙舟的冠军,对翠翠是一见钟情。大老死后,他本该果断地接过渡船的纤绳,可是他逃跑了,离开爱情的河湾,去闯生活的恶浪,“也许他明天就回来,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这个模糊的联词,蕴藏的是爱还是怨,是希冀还是绝望?

        《边城》景物的描写和性格刻画的模糊性,实际上是艺术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能做多种解释的内在的意蕴。《红楼梦》的主题,《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形象,《哈克·芬历险记》的创作意图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以至直到今天,人们还为之争论不休,但这丝毫不影响上述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糊性正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为什么要把一切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呢?“一目了然”的影片,带给观众的是心灵的“一片空白”,而像《边城》这种有着模糊美的影片,带给观众的是回味,是辗转反侧,甚至是彻夜难眠。观众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将影片中的模糊美“沉淀”为清晰的美感形象。这种“沉淀”,就是审美,就是再创造,就是观众从影片中获取的美的享受。

        (电影:《边城》)

  • 《漫谈雷锋精神》
  •     前不久报纸上刊登过一则消息,内容是讲美国西点军校掀起学雷锋热,学员们争着传抄雷锋的名言已蔚然成风。读后,笔者感慨万端,这和我们现在提起雷锋精神便发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值得人们深思。记得国内曾经有这样的议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可是,没有想到在国外,在资本主义国家,竟会有人把雷锋作为一个学习榜样,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了。

        其实细细想来,倒也不足为奇。雷锋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他的行为虽无时无刻不是遵循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但这种道德品质是做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具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只要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都会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所以,那些美国士兵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们把雷锋作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来学习,却是可以理解的。

        雷锋是我国在60年代树立起来的一个优秀榜样。当时国家尚处在困难时期,在他的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精神鼓舞下,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我们的社会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事物,新的思潮,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诸如盲目追求享受、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在滋生。雷锋精神正是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灵丹妙药”,倘若人人发扬这种精神,社会风气定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说,美国西点军校士兵能够从雷锋事迹中体会到生活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学习精神,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雷锋的祖国,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应该体会得更深,学习得更好。雷锋精神包含着助人为善,但不仅仅是做善事。倘若仅仅是做善事,那些看破红尘的和尚、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会做到,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雷锋则不然,他是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党的事业为出发点的,还有什么比这个目的更祟高呢?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日常的行动和远大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在我们国家里,雷锋不只是一个具有一般优秀品质的人,他的精神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因为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部分,这也是雷锋精神永恒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学习雷锋,而且要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中,发扬雷锋精神。

     

  • 《漫谈人格》
  •     当年,解放军战士身披硝烟,跨进大上海,上自军长下至战士,谁都没有自认是可以享受特权的功臣,而是露宿街头,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以后,他们在霓虹灯下不为金钱美色所动,艰苦朴素,一尘不染。上海人民争夸子弟兵人格高尚。

        这真是老话重提了。但这“重提”说明,一种美德是会长久地留在人们心头的。那末,生活中是不是还有更新鲜一点的事例呢?有的。

        一位芭着舞女演员,在未婚夫因工伤而残废毁容后,考虑了爱情的价值以及爱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经过郑重抉择,毅然成婚多婚后,又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丈夫.她在舞台上,把“美”带给了广大观众,走下舞台,又把“美的爱”献给了丈夫。人们说,她表现了新一代青年的高尚人格。

        社会舆论也会对人做出相应的评价。

        十年动乱期间,对于那些出卖原则而求高升的追风派、抱大腿捧奥脚而图发迹的马屁精,人们都认为他们人格卑践,避之若瘟疫。如今,对于那种拉拉扯扯、歪风邪道的钻营者,对于那种撑饱了肚子又为了金钱出卖灵肉的“乞食汉”,人们又觉得他们人格低下,羞与为伍。

        可见,对一个人行为的评价,常常会归结为人格的高低。

        “人格”也者,犹如说人品,是人立身行事的规矩,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礼记》中说“行有格”,也就是这个意思。情操和志趣,谦逊和自薄,忠诚和信义,正直和诚实,勇敢和谨慎,俭朴和慷慨,廉洁和奉公,热忱和淡泊,等等,都是表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是现在常人所说的人格的基本内容。人格作为伦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其内涵也离不开人的品质、品格。

        文学创作上有“人格化”这个名词,这是童话、寓言等等文艺作品中常用的拟人手法,对动植物以及那些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格,是不能用文艺的彩笔随心所欲地为自己涂抹得起来的。人剥削人的社会条件,曾经是劳动者人格发展的残酷限制,被压迫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发展了自己的人格,也正是在这里,区分出每个人有没有人格或者人格的高低。列宁说过:“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今天,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群众获得了权利、自由、尊严和价值,摆脱了人格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包括了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自然获得高尚的人格。只有当他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理解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他才有坚强的信念,自觉地进行道德品质的修养和行为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人格。因此说,人格的核心或基础,还是自尊心、荣辱感、善恶观。

        在公共场合,有时可以遇到那种凭了嗓门和无耻,用恶言秽语骂倒一切、压倒一切的人。他可能是“胜利者”,只是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而有人格的人耻于与之对仗。在爱情的外衣后边,有的姑娘以地位、金钱、房产为条件取人,她可能获得了满足,其实不过是在无情的“情场’中待价而贾。在某些工作岗位上,有些干部搞“关系学”甚至明明暗暗地勒索“优惠”或“礼品”,他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在按劳分配以外用党性换取“报酬”。凡此种种,都表现了有些人不懂得自爱、自重,因而自己降低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格。所谓自尊心、荣辱感、善恶观,历来都不是抽象的。在今天,它们都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种内心体验。体验程度的深浅,必然决定着品德修养程度的深浅,表现出一个人人格的高下。

        关于“实惠”思想,已经争论了一阵子了,攻之者说错,辩之者说对,很有点莫衷一是的味道。不久以前,那种唯利是图、唯钱是趋的行为,已经被归结为“向钱看”了。这种争论其实也涉及到人格间题,而金钱这尤物也确实很能区分出有无人格或人格的高下。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家的本性是人格化的资本,这不是文学创作上的“人格化”手法,而是严整的科学。因为在资产阶级那里,金钱成了道德标准,善、良心、诚实、荣誉等等道德概念,都让位于金钱了,人的美德、人格都得用每人的钱袋来衡量。这是很可悲的,金钱使人丧失了应有的人格。钱,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我们这个仍然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不可没有,它对于靠工资维持生活的职工来说,代表着物质利益的多寡。陈伯达曾经唱高调说:取消商品经济。这是想掏穿人民的口袋,当然不是人格高尚,而是别有用心。但是,在金钱面前究竟应取何种态度呢?起码不要被“孔方兄”拴着鼻子走,不要染上铜锈和铜奥,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才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前据报端披露,有两名青年职工扭自离职去搞长途贩运,结果溺死江河。事情虽属偶然,但也有必然性,他们的人格连同肉体一起下了地狱了。我们不应当做物质的奴隶而应当做物质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有做人的“自由”。工人胡阿素,辛劳一生,万元积蓄献国献民,人们称赞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金子般的心,也就是金子般的人格。

        人格与国格是相通的。祖国的落严与人民的尊严互为保证。旧社会黄浦公园门口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既是对中华民族人格的污辱,也是对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我们祖国国格的蔑视。但是,中国人民在外强的肆虐面前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认为“生一个人与生一个猫一只狗没有什么区别”的买办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胡适,在黄浦公园这块牌子面前当然是舒舒服服、心安理得的,因此他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大义凛然地阻挡侵略者铁蹄的吉鸿昌烈士,当他迈步关国街头的时候,却在身上特意挂出了一块牌子,“我是中国人”。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维护了国格,也维护他自己那高尚的人格。中国人民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文明,创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奋斗,我们的祖国在国际上已经享有了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新时代中,难道还应当做那种碰到海外来客就觉矮了三分、遇见西方“文明”就自渐形秽的天涯零落人吗?不,应当挺起腰杆来在日益增进的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不错,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普迅曾说过,“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我们都来傲这种人格高尚的“竞技者”吧!

  • 《深文大义》
  •     若旧雨不来,新知不至,一时无可与漫谈者实不得已,不妨自己求自己。漫思,漫忆,“万物皆备于我”。夜深人静,重沏一杯苦茶,重燃一支香烟,将枕头竖放作靠背,半卧在床上,意马心猿,任它纵横驰骋.这时,平生所历、所见、所闻,种种色,种种相,浮动起来,活跃起来,恍惚迷离,如梦如幻,倏来倏去,时紧时散,本是毫不相干,绝无联系的一些东西,都凑拢了来,互相排斥,互相吸引,不断分离,不断组合,渐渐地理出了头绪,看出了端倪,有了主脑,有了骨架,有了连贯性,终于完整,成形。如一朵花,在展放;如一朵云,在舒卷;如一阵风,忽掠过一池春水荡起了粼粼波纹。这是漫思、漫忆,达到了畅酣的情形,一篇作品的雏形也大体勾勒成功了。“漫”,其实就是让经验、感受、思想、意识、情绪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流动状态,并让它们在流动中凝结,在凝结中流动.我的某些文字的酝酿过程,光景仿佛如此。

        说到这里,我愿提醒读过我的一些文字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在我笔下的字里行间寻觅什么深文大义,没有,我从不曾想到要赋予它属于“教科书”般的神圣职能;也不要以为从我的文字里会得到什么知识、学问,我虽偶尔引用几句“诗云”、“子曰气不过聊助“漫兴”,纯属借题发挥.胡言乱语,倒可能不少。因为我认为诗人“得天独厚”,有几句胡言乱语,无伤大雅。诸如颠三倒四的话,莫名其妙的话,如痴如醉的话,王顾左右的话,倚老卖老的话,没上没下的话.....应是百无禁忌。只有一种话不能说:蠢话!

        但,多说话,就够上了蠢.特别话到“漫”时,更难免不林漫”出些盆话来,所以我对“漫”,已深深怀有戒心。然,无所“漫”,也就无所思,无所语,无所书了。一个人永葆思想上的一点活泼生机,多么难能可贵啊!想到若有一天,我也变得形如搞木,心如死灰,真有点不寒而栗,那可再也“漫”不起来了!

  • 《漫谈》
  •     漫游、漫谈、漫思、漫忆……可能有助文兴。

        “漫”,我这里指类于漫无拘束、漫无定止、漫不经心的种种情形。

        漫游,需要化老本,我辈哪里会“腰缠万贯”,但可“心向往之”而已。倒是漫谈,只要有闲工夫就行.等公共汽车,老朋友不期而遇,大喜望外,先是握手寒暄,继而问长问短,继而东扯西拉,天南海北,云里雾里,忘乎所以脱至会心处,或莞尔一笑,或拍手大叫,回顾周围,乘客不知何时走空,汽车可能已开过好几班了。这样的漫谈,事后想想,其中往往有些颇足玩味的东西。漫书于纸,就叫做文章吧。

        —拦住人闲聊不上班,清谈误国!

        —岂敢。你不是我所说的那种“老朋友”,不会被我拦住。我也不会去拦你的。

        所以,漫谈的对象,要选准。大凡只会向上作“请示”,或只会向下作“批示”的;坚信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句句话不离“真理”的;以及好钻牛角尖,钻起来又九牛拉不回转的等等人物但可偶与交谈,而不可与漫谈,你跟他“漫”不起来。这样说,要寻个漫谈对手,似乎只有等待某一天的不期而遇了?果然某一夭我竟又不期而遇到一个小女孩,我们谈得很投机,很“漫”。

        “非洲的黑人.为什么那样黑?”她问。

        “被太阳晒的吧?”我随口回答。

        “那么,”她继续问:“非洲的太阳是黑的吗?”

        我大吃一惊,这孩子竟这样想问题卫她的思路是怎样运行的?问得这样奇,这样妙,这样“漫勺试想:如果太阳可能是黑的,人世不就有了黑色的光芒、黑色的辉煌、黑色的鲜丽、黑色的透明、黑色的空灵了吗?在黑色的阳光辐照下,花呀、草呀、人呀、狗呀、山川林野呀,不都仿佛置于黑色的水晶体里,多么美丽啊!她的发问,真是了不起,被屈原听到,必高兴得如获至宝。屈原的《天间》,不就是问得奇,问得妙,问得“漫”,才给后世留下一篇瑰丽奇诡的诗章吗?

        所以有可与漫谈如这个小女孩者,我决定跟她漫谈不倦而不怕被人谧以“清谈家”之名并责以“误国之罪”的,因为我往往于这种漫谈中,大受启发与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