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当前来吊唁的亲友们渐渐散尽,只留下外婆那一抹单薄的身影。不知何时,外婆己不再呜咽,只是呆呆地,静静地倚在门边,凝望着外公所葬的山坡。那双眼睛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空洞而凄凉,默默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妈妈紧紧牵握住我的手,她望着外婆的背影,眼眶红肿,泪水悄无声息沿着脸颊滑落,如晨露滴落叶片,悲伤在她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她即将带着我与这片生我养我的根源之地告别。年幼时我不解,对离乡仅有着模糊的概念。当一切都处理妥当后,外婆不再坚持,顺从地跟随我们来到城里,只是坐在车上,却不住地向后望去,每一次回眸都像是最后一次告别,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与不舍。看着那红瓦屋顶渐渐宿小成一点,直至消失。最终,所有的情绪化作一滴浑浊的泪,从外婆那历经沧桑布满沟壑的眼角滑下,慢慢沁入心底。
城里的外婆依旧每天早起,但却似乎没有往日的精神,腿脚不便的她只能每天坐在窗前。她总是望着窗外,眼里是深深的怀念与渴望,嘴里也常常念叨着两个字—回家。当时的我并不理解,明明在城市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外婆却总是念叨着回家呢?我曾跑去问她,她却只是笑着,轻抚过我的脑袋道:“满满乖,等你长大了,你就能明白了。”我也曾因此盼望着长大。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半分。我们也常常在工作、学业的忙碌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再没回乡下看看。外婆的身体却日益消瘦,对于回家的执念也越来越深,爸妈不得不将外婆送回乡下。我们也继续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急流之中。
外婆回乡后的来年秋天,我同爸妈一起回到了乡下看望外婆。踏进记忆中的宅院,却见原本荒凉的房屋此时充满了烟火气息,锅铲敲打锅壁的声音不断传入耳中,饭菜的香气从鼻腔钻入,“外婆”我大声呼唤道,一个面色红润,系着围裙的老人柱着拐杖走了出了来,与之前消瘦的外婆大相径庭,“你们再等等,饭菜马上就好!”她招呼着我们,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
吃完晚饭,坐在院子里,看着院子里的那棵老树,枝叶随风摇曳,泛黄的树叶犹如翻飞的蝴蝶,飘离枝头,在空中乱舞。最终,又与漫天尘土一起席卷而下,归于根旁,也为来年新叶提供养分,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似乎终于理解了外婆为何如此执于回家,如果说年少的外婆是一片满怀希望,意气风发的绿叶,可以暂时飘离她的根,去奋斗,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如今这片绿叶渐渐凋零、枯落,她便需要回去守着自己的根,也为见证下一代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每一个人都是一片叶,不管飘到多远,总要归根看看,看看奋斗之根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我们要植根于心,凭着扎根的力量,向上生长于时代风云中,向着心中理想而奋进,不忘根本,砥砺前行,生生不息。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寄托,返濮归真,归的亦是一份童真。历史弥香,情之愈浓,思之愈切。
——题记
故乡大嶝岛,闽南小吃不拘一格,花样繁多。留在人们心中,亦是那人们的淳朴。外婆的炸枣,是心中的那份美好。
小时候常常回去,打声招呼,外婆便早早的站在门口迎接。模糊地看见不远处的我们,便笑的像个孩子。用那不利索的双腿小跑过去一把拢住我和弟弟。“走,快进屋,看看外婆要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
外婆两手牵着我和弟弟,跨进门,便闻到一缕淡淡的地瓜香,外婆早已把地瓜洗干净了。准备剁碎成泥时,又总会听到我们一声声叫喊:“外婆!我来!我来!”“哈哈……外婆来,囡囡去看外公在干什么吧。”“不要!那我就坐在这!”我用手指了指一旁的木凳子。外婆就笑眯眯的看着我,点了点头。
外婆熟练的把地瓜剁成地瓜泥,再小心翼翼的把木薯淀粉倒进去。双手使劲儿把面团揉匀,准备搓条时,却依然会听见我与兄弟姐妹的叫喊声:“外婆,我要搓个小兔!”“外婆,我要搓个小狗!”“外婆……”这时,外婆总会点点头笑着说“好,好……外婆都给你们做。”她手忙脚乱地按照我们的“吩咐”把许多小动物变出来。然后在一个一个小心翼翼的放进锅里炸。“外婆,好了吗?好了吗?”“快啦!快啦!看你们一个个小馋猫像似的!”
我和弟弟在一旁像嗷嗷待哺的小狼,等不及外婆把炸枣拿出来慢慢端出去,我两早就备好了纸巾,只等外婆夹起锅中的第一个炸枣,我就拿着纸包上往嘴里送。金黄的表皮被外婆娴熟的手法炸的酥脆,“啊呜”我一大口咬下去,“哎呀!烫!烫!”“啊哟,我的小祖宗啊,刚炸完呢,着什么急啊……慢点……”
“炸好咯!”外婆捧着大铁盆从厨房中走出来,门口聊天的大人们就小跑进来。接着,点亮平常少开的大灯,舍不得喝的茶叶。。。这熟悉的一幕,成为了多少代人的记忆啊……咬下一小口,浓浓的地瓜香萦绕在舌尖,是甜甜的砂糖,不对!是香香的花生,也不对!是外婆对我们深深的爱啊……
年年又回家,外婆,您可还能接?
年年吃炸枣,外婆,您可还能做?
我归根的爱像落叶,家唯独在你身边。
——题记
“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喜欢老家呀?”
“因为——落叶总是要归根啊......”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向他问出这样的问题,也记不清有多久没能和他一起在星星围绕的天空下手拉手散步了。快两年了吧,那被恶病折磨了两年的他,终于狠下心离开了我们。听到这个噩耗的我,泪水不知道有多少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好像,好像,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夜晚......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下来了。皎洁的月亮下,路灯把祖孙俩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了那只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公园的小径上,深秋的晚上,天气并不算很冷,但那只小手却很温暖。落叶被孩子踩在脚下,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其间穿插的,是孩子那稚嫩的嗓音,“爷爷,您为什么这么爱您的家乡呀!”
“因为,那是我成长的地方,我的根就是在那啊。”声音有些低哑,“等你长大了,就会离开这里,会去到他乡,但你在外面时,一定会想念家乡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落叶归根。等我有天老了,有一天睡着了,很久很久都没醒时,我就要回到那里了。人啊,总要回到最初的地方!”
孩子点点头,依旧是一脸稚气。
老人笑了笑,拉着那只小手,继续前行......天空下,他们的影子似乎也笑着。
我的耳畔充盈着抽泣声,我睁开眼,原来只是回忆啊!
“落叶归根”我心里默念着,这四个字不断在我的脑海里放大,又想起爷爷总是和父亲说,等他离开的那一天,一定要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是啊,他也该归根了。
又是一年秋天,不经意间发现路旁的树叶已经换上秋日的盛装。树叶已不再像昔日那样的绿意诱人,但他那刺眼的红更让人激情四溢。凉风吹过,那燃烧着的火球随风飘落,它们在空中自由的飞翔着,但似乎又是漫无目的的飘着,不知前方是何处。
前方,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如痴如醉。然而,在你前行的过程中,是不是有那么一张熟悉的面孔,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你的脑海,有那么一些熟悉的场景令你潸然泪下。
萧瑟的秋风中,落叶终会归根,回到那块让他久久不能忘怀的根,而远方的你,是否会归根,会回到那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回到那片生你养你,记录你成长历史的土地,回到那夜夜盼你归家的亲人的身边。
叶落了就归根吧!
落叶归根、守株待兔、
缘木求鱼、一叶知秋、
树大根深、枪林弹雨、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叶障目、
铁树开花、李代桃僵、
本末倒置、柳暗花明、
火树银花、玉树临风、独树一帜、乔迁之喜、蚍蜉撼树、
百年树人、芝兰玉树、揭竿而起、茂林修竹、杨柳依依、
两叶掩目、羚羊挂角、指桑骂槐、革故鼎新、枯木逢春、
树倒猢狲散、枯树开花、江云渭树、末大必折、下乔木入幽谷、
正冠纳履、削株掘根、标枝野鹿、朽木死灰、巢林一枝、
斩木揭竿、草木萧疏、浓荫蔽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回黄转绿、独竖一帜、榆枋之见、集苑集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木干鸟栖、刀山剑树、树欲静而风不宁、
叶落了,
人说:落叶是枯黄的,
我说,不对,
落叶是彩色的。
落叶归根,是它孕育着花期,
春的桃红,秋的金菊,
夏的白荷,冬的腊梅,
不管残冬盛夏,
它都在预示生的信息;
花,是它的子女,
它,是色彩的母亲。
母亲,我要回来回来
这一声幼稚的深切的呼唤
连着的是
剪不断的赤子之根
——题记
(一)
四百多年的水深火热
我己受遍
没有自尊缺少自重的无奈
我己厌腻
寄人篱下的苦涩
我己尝够
我立而远足
摸索先辈们用格桨和镰刀开拓的路
硝烟的凄迷中
殖民者用血迹斑斑的刺刀
将我掳去
试图将我深扎的根挑断
(二)
没有自由
但我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
没有尊严
但我幻想接受尊严的洗礼
铁蹄不曾使我屈服
囚笼不曾让我颓废
五千年遗传的传统
悄悄地生根膨胀
正在延伸
四百多年沉积的炽热
在我的脚下躁动燃烧
就要爆发
(三)
我们释放龙的气息
将大三巴牌坊深深燕沐
我们承袭龙的血脉
在妈祖阁前默默耕耘
华夏文明在这里延续
葡国文化在这里汇融
跑马场和赌场的灯红酒绿
在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
也带来丑陋和暗淡
断开母亲的乳源
我永远也长不大
(四)
历史的车轮辗转奔流过
这片神奇的土地
演绎许多激昂美丽的篇章
于是
五星红旗
挣脱紧锁的侄桔扬眉吐气
我们的渴望我们的幻想
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定格
一种亘古不变的原始情怀
在政权交接仪式中凝结
我们抒发重脱枷锁的自豪
我们拾起失落已久的自信
我们沐迎一国两制的曙光
我们咀嚼根深蒂固的深邃
母亲
我终于又回到你的臂弯
(五)
世纪的钟声
一声声敲响
千禧的灯笼
已高高挂起由
澳由大桥上的路灯闪烁
传递45万茬共同的心声
几代人的梦想在这刻
变成现实
钢铁铸成的那位澳门汉子
发出的铮铮铁言
浇灌绿色的希望
蓬勃茁壮
新机场输送亲情的讯息
散发荷香的崭新的每一天
轻风送我上路
那是隐形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