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走向复兴》这本书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国家在过去五年,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批批惠民政策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各族人民群众安定团结。一项项成绩令人欢欣鼓舞。
正是这种强大,当我们走在海外,身为一名中国人而倍感自豪;走进商店,无现金支付让世界羡慕;坐上高铁,天南地北都可以一日千里;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正是中国人有着这种姿态和状态,改革开放后让中国人逐渐富起来,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我下定决心:紧跟时代必须要磨砺自己,充实自己,升华自己。
我们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阅读大量课外书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一直以来很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了解了我国五千年来巨大的变化,也认识了无数除暴安良、舍身取义、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谱写出一曲曲皓然正气之歌。我们应牢记历史,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我除了阅读大量课外书,还积极参加课外各种学习活动。现在我正在学习书法,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毅力,练好书法可以让我受益终生。此外,我坚持参加一个专业音乐培训项目——吹小号,通过吹小号陶冶情操,锻炼自己的意志……国家的复兴,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肩上任务的分量,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肩上的责任,燃起心中的热火,同时不忘初心,走向复兴。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将我们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圆梦的时代而感到自豪。我们要以蓬勃的“朝气”融入血液,让“初心”更加“跳跃”,为实现中国梦,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阳光洒在脸上,低下头,从抽屉中拿出它。它的出现就像一张内存卡,让我一下回忆起与它共度的时光。
《我要做好孩子》一个叫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书名。翻阅它就犹如面对知音,它的诉说方式就恰如小主人公金玲正活生生得站在我们的眼前,争议自己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生活。隔着张张薄纸,我们见证了金玲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金玲,一个活泼可爱但成绩一般的小女孩。她阳光向上,乐于助人,那份活泼可爱让她尤其讨人喜欢。可人的一生总是坎坷,她遇到了一位“严师”——邢老师。金玲和邢老师互不喜欢,中间的隔阂只是因为一条衡量线——分数线。成绩一般的她不被老师器重,但即使这样金玲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向上的心灵……
《我要做好孩子》它诉说着现实中我们的现状。而当你了解到它的创作背景时会发现——好像有什么渗出来了。原来是父母对我们的爱!而这些爱是真实的,又是美好到难以置信这原来就是现实。而这现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毫无察觉:
在此翻阅它,金玲所经历的许多有趣事中都有令我自曾相识的影子。这书中好像有我生活的影子——《为女儿减肥,减瘦了爸爸和妈妈》。当阅览到这时,新颖的题目叫我回忆曾经:从前的我窝在家里也不爱运动,爸爸妈妈担心我这样会使体重直线升高,免疫力直线下降,最后影响生活,影响学习,可又拿我没办法,只好以身作则每天一大早轮流拽着我去江边公园晨跑。这还没跑50米呢,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哀嚎了。而他们呢?为了激励我,早早的就奔到了公园长道的最那头,正朝着我挥手……就是这样过了大半个月,爸爸妈妈正欲验收他们的成果呢,可一上称,我压根没瘦,他们俩倒是瘦了五六斤。这文章可不是有着我生活的影子吗?而现在回想起那时,只觉得万分后悔,毕竟爸爸妈妈是如此的爱我啊……
“上课!”老师的声音从讲台传来,我猛地合上书,“噌”的一下站起身:“起立!向老师问好……”恍恍惚惚间就上课了,合上书时只觉得意犹未尽,我寻思着,寻思着这次重温又会有多少新奇的感慨呢?
《青海高原一株柳》,初次看到书上的这个题目,还以为只是一篇单调的叙物文章。但一看开头,就有一种并不普通的感觉。
“这是一棵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为平常的柳树。”第一点,叙述柳树的作者,除非此树形态怪异,不然,一定会选择一排柳树来描写。可是本文并非如此。第二点,柳树不生活在水边,不生活在平原,生活在沙漠中吗?哈哈哈!!!不可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读了下去。的确不平常,极不平常。这株柳树生活在青海高原。要知道,青海高原空气稀薄,干燥、高寒。无论什么植物,在这里,不是死亡,就是退缩。文中也描述了这一场景:“赭红色起伏的草地上根本看不到一颗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不过文中这一株柳树还真有点震摄人心,真想不出只有一株柳树的原野是什么样的。
唉,不想也知道这株柳树生存下来,有多不易。高达数米的柳树,吮吸着土地极深处仅有的一丝水分和营养,坚强地站立在苍茫的开阔的高原上。之后,作者在文中大胆猜测,风把一团团柳絮送上了高原,生长出了一片幼柳。可是,缺水,把它们全毁了,只有这一株顽强地活了下来。不知熬过了多少风雪、多少干旱、多少雷电,它存活了下来,而且坚强地挺过了一年、十年、甚至数百年!OK,一个间断。作者写到这儿完全可以结束,但他没有。他又做了一个精彩的对比。拿家乡河边的柳与这棵饱经磨难的柳作对比。没错,同是一棵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其之远?面对残酷的命运,这株柳没有抱怨、没有畏缩,它选择的是竭尽全力地抗争。何为顽强?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毅力!我被它的这种精神折服,深深地折服,无法自拔。
这株柳,就是我们人生的激励版,困苦和磨难,都是要挺过来的,就像柳树一样,在拼搏中成就一片绿阴。
“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涣涣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这就是不愿在他乡生根,而一心想回国的感情。
也许一些在国外的同胞不能理解。是的,我们的祖国还很穷,但这只是暂时的,为什么甘心住在外国的贫民窟而不愿在自己舒适的家里好好生活?宁愿在国外受尽白眼,也只是一个可怜的洗盘工,而不回国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做贡献呢?
这些问题不能不让人想起一句话:“月是故乡明”。而今一些游子却不明白。古有屈原以死报国;今有华罗庚、钱学森不希罕在国外的财富和地位,冒着巨大危险回国工作……这些例子不正是那些迷途的同胞所应借鉴的吗?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一些人到国外去是因为那里优越的物质条件,可财富也是人创造的,为何不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呢?人们都不愿自己的后代到九州以外饱受侮辱。
“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且不谈死狐是否真首丘,可作恶多端的蒋介石都知叶落应归根,都表示过要回到家乡看一看,何况那些在国外的人才呢?
月是故乡明,落叶快归根吧!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伊索寓言》的书,它虽然短小,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流传的几百个讽刺比喻的故事,是后来人们把它收集起来,会在公元前6世纪伊索名下。所以这本书不是伊索写的。
我看的第一篇伊索故事是《龟兔赛跑》,讲的是:在一次长跑比赛中,兔子与乌龟比赛,兔子自认为自己跑得快,根本就没把乌龟放在眼里,跑了一会儿就在树底下睡觉,而乌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爬,靠着它坚强的毅力和耐力终于超过了兔子,到达了终点,等兔子一觉醒来,乌龟早已经赢得了这场比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我们身边很多同学就像这只兔子,有自身的一些优势,不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结果一事无成。
我还学了《北风和太阳》这篇课文,讲的是:北风和太阳比赛,太阳说:“我们比谁能将人们的外衣脱了,谁就赢。”北风同意了。北风呼呼地吹着,人们不但没有脱掉外衣,而且裹得更紧了。可是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们纷纷都脱掉了外衣,太阳赢了这场比赛。接着,北风说:“谁又可以让帆船行驶,谁就赢。”太阳依然散发着它的热量,可是船却纹丝不动。而北风呼呼地吹着,这只帆船快速地向前行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各有各的特长,应该取其长处,补其短处。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标签:本书读后感是由读了《你是上帝的妻子吗》这则故事,还有《不能对父母说的十句话》,以及《关怀从生活点滴中去落实》PPT,对我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提醒。 蛋糕店的女店员快下班了看到这个小女孩,其实送一点蛋糕给她吃是很容易的事......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不忘终生。这个暑假我读了《爱的教育》这一本好书,读完后,我觉得安利柯的所作所为都让我很感动。这本书原著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中小学生来品读的好书。 《爱的教......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心中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都是想着那梦幻般的万园之园是如何被外国列强肆意破坏烧毁的场景,更激发了我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之心。 万园之园的......
小鹿学长跑 读后感 50字 今天我读了《小鹿学长跑》。 清早,太阳公公还没露出笑脸,小鹿就开始练习跑步了。很多小动物都还在睡懒觉,可是,小鹿已经呼吸着 树 木里的清新空气,越跑越快了。小鹿每天坚持练习......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言文,题目是《子罕弗受玉》,内容是: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读完《扬长,在特色中发展》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并能使之在 教育 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发展下去。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 学生 阶段的......
这是一个男孩带领着他的几个朋友小龙女蓝琦、精灵阿布、法师桑多拉一起打败魔王的故事,名叫《永生之水》。 在一个静寂的夜晚,古老的大魔王乔伊魔焰重燃。能熄灭魔焰的精灵之水被毁,永生之水是剩下的唯一能够永远......
提到《西 游记 》大家肯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再一次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道一杯香茗,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每当我们在岸边捡着浪潮送来的贝壳,望着一望无际,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海洋的时候,总是在想蔚蓝色的海水下,到底生活着哪些生物?是否有高度文明的海底人?又是否真有美人鱼? 我相 信 ,这些关于海洋......
读完《日历上的百科知识366天》一书,冯训银同学回想、深思、振奋。 回想什么?回想史册上留下英名的人们和他们的贡献,回想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举和成就。 深思后他懂得了什么?懂得了日历中那些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