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正吃着一个肉包子。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第一口,他轻轻地咬了下去。一块雪白的面皮被掀去了。更多的热气冒了出来,袅袅地腾起,缓缓地向四周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第二口下去了。白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洞,洞洞里面—哦,是鲜艳的肉色。弟弟把那块带沾着肉汁的面皮咽了下去,又咽了口唾沫。闻着越发诱人的肉香味儿,咂着嘴,眼睛里,透着光……
面皮渐渐地变小了,肉馅已经完全显露了出来。上面渗着汤汁,浓浓的,还闪着油亮的光泽,看起来,真是够让人馋涎欲滴的。弟弟却没有去咬它,只是继续啃着包子面,一口,再一口。但可以发现,他的眼却直盯向那块肉馅,而且那么有光,充满了渴望和兴奋,仿佛那双小眼睛就会一口吞下它。
肉包子的面皮几乎被“消灭殆尽”,只在弟弟的手中留有最后一块“阵地”。上面正托着相比之下显得过大的肉馅。同时,那也是被一双小眼睛盯了许多次的肉馅。
忽然,肉馅一歪—不好!它要掉下来了!弟弟眼疾手快,一伸手扶住了肉馅,接着,用食指顶住了它。再看着他的眼神—一眼“劫后余生”的意思。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似乎没有接受教训,以致于他始终还是不肯吃掉肉馅,只是继续瞅着它。……终于,任何条件不成立了。那肉馅因弟弟不留意地一拱,再一次失去重心,一头重重地栽了下去。
弟弟急忙用手去捞—可惜,什么也没碰到。那块肉馅已经滚落到了地上,变成一团和着汁水的肉酱,徽徽地伏在地面上。
弟弟抬起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失望、伤心,甚至想哭,但又无可奈何。他接着又直起身子,轻轻叹了一口气,马上把剩下的那块面皮,胡乱地塞进嘴里。
瞧,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不如意。
“弟弟”对肉馅“馋涎欲滴”,充满渴望和兴奋,却舍不得品尝—要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不料肉馅滚落到地上,变成一团肉昔,让“弟弟”失望、伤心、无奈,甚至想哭。作者把“弟弟”吃肉包子时的神态刻画得生动有趣,心理变化揭示得富有层次,表现了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结尾处逸出一笔,耐人寻味。
暑假,我去芭蕉乡下舅舅家玩,有一天和弟弟跑到山上去看板栗树。那板栗树大约有7米高,枝繁叶茂,每年都能结很多板栗,每一颗板栗都香甜可口,我们都喜欢吃板栗。
一天早上,我和弟弟在院子里玩,弟弟说:“哥哥,我们去看板栗长大了没有,好不好?”我说:“吃饭了去。”
吃完饭后,我们一路狂奔向板栗树跑去。来到板栗树前,我们在那里跳来跳去。突然,“扑通!”一声,弟弟一下不见了。我顺着声音看去,发现那里有一个大坑,弟弟掉进坑里去了——原来那个坑是舅舅放土豆的地窖,是用来放板栗的。我笑了一会儿,把弟弟拉了上来。
过了十几天,板栗成熟了,我们拿着麻袋上山去打板栗。来到板栗树前,舅舅说:“打板栗很危险,板栗球上的刺很扎人,你们去别处玩,我搞好了叫你们。”我们只好去旁边的竹林玩。
过了半个小时,舅舅说:“好了,你们过来吧!”我和弟弟飞快地跑了过去,一过去我们看见板栗树下满地板栗,树上早已空空如也。我们用铁锹把板栗装进了麻袋,舅舅说:“走,我们回家。”我们开心地带着我们的“战利品”回家了。
回家后,我们用木棒打破板栗球拿出板栗,把它炒着吃。我拿起一颗炒好的板栗,把壳拨开,里面黄色的板栗肉露了出来,我心里喜滋滋的,轻轻地咬了一口,又香又甜,隐隐约约我还感受到了板栗里面咸咸的汗水味……
【点评】这是谈话启发后选定的材料。比写“逃学”更有价值。要学会选材啊!
文章首先介绍了“小小”,“因为他六岁了,还是那么点点大,所以叫小小。”一句话,在读者印象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写了除夕之夜大团圆的欢乐,外公‘用又硬又长的胡子,把小小那圆脸儿刺得直痒痒。”而小小呢,却偷喝了外公的酒,“弄得脸满通红”。这两句,既描写了外公对小小的宠爱,又写了小小的调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天伦之乐的场景,小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妙趣横生。这和他注意观察分不开的。
小作者又写了小小放鞭炮的几个细节:先写他胆子不大,“放炮要戴手套”,接着写他放炮捉弄别人,以及“报复”楼上小孩的两节,活生生地刻划出一个学龄前小男孩那天真烂漫的淘气模样,使我们如见其人。
小作者在课堂上问大家介绍了写作经过二在除夕晚上,他特别留心观察小小的一举一动,以后,并不马上动笔,而是要想两天,也即在肚子里打腹稿,选材、构思,一旦成熟了,就花半天时间,把作文写出来,然后再修改抄正。我以为,小作者这样想,这样写,路子是正确的。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时往往感到头痛,没什么可写,困难的原因,主要在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注意积累素材,也不动脑筋多想,要到作文课上,挖空心思,向壁虚构,当然感到吃力,而且有时写出来的文章,枯燥无味,自己毫无写作兴趣,别人看了也就味同嚼蜡了,所以,我要同学们把精力用在平时多观察,研究周围的人和事,不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到写作时再冥思苦想,已经晚了。
上面四篇少年习作,是小作者半年来所走的可贵的第一步。为什么可贵?有人会问,这四篇习作,既不是重大题材,又没有明确的主题,文字也不一定很美,倒底可贵在哪儿?我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从生活出发,不是凭空虚构。写得亲切自然,是那么回事;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生动的典型细节,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这两条是作文人门的第一步,我敢说,只要这样坚持练下去,就会有可喜的第二步,第三步……
我们家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四口人,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也有叫人心烦的事:爸爸和妈妈一吵架,就好长时间不说话。
有一次,爸爸在外面玩牌,很晚才回家。他一进屋,妈妈就和他吵起来。吵架过后,妈妈和爸爸好几天都一句话也不说我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就决定和小弟想个办法使他们和好。
我先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盒烟和一盘香蕉。我和小弟商量一番,开始按计行事。
一天中午,妈妈下班后在厨房里做饭,小弟拿着一盘香蕉给妈妈送去。妈妈问:“小磊,香蕉是哪来的?’小弟生气地说:“哼,你和爸爸还吵架呢?看,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妈妈开始有点不信,但一看见小弟那样子就相信了。我从门缝看着。只见妈妈双手捧着香蕉,眼晴里闪着泪花,她好像在悔恨自己不该和爸爸吵架。
小弟回来以后,我说:“嘿,表演得很出色,咱们第一步计划成功了。”小弟笑着说:“下一步该你出面了。”我说:“行。”
晚上,爸爸回来了,我小声跟他说:“爸,你别生妈妈气了,这盒烟是妈妈让我转交给你的。”爸爸打开烟,抽了一支。然后,走进了里屋。我和弟弟在外屋隐约听到爸爸和妈妈互相承认错误的声音。
我和小弟高兴得蹦了起来,把屋子震得直颐。我大声说:“成功了!”小弟说:“这个主意真妙!”我和小弟在床上互相闹着,你逗我一下,我逗你一下。爸爸妈妈走出来,满脸带着微笑,异口同声地说:“这俩孩子,真有意思!”从此,他们再也不吵架了。
〔评语〕
俗话说:“孩子是大人的宽心丸。”这篇文章所写的事,不就体现了这一点吗?爸爸、妈妈生闷气,几天不说话,是两个孩于略施小计,使他们打破了任局,互相认错,和好了。
文章记叙的条理很孟明,先写家庭幸福,但爸爸、妈妈一吵架就长时间不讲话,接着写一次吵架后妞弟俩定计。然后写怎样按计行事,最后写出结果。
语言朴实。用孩子自己的话写自己做的事,有真情实感。
标签:一个弟弟一口正吃目不转睛吃肉盯着轻包子
我们家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四口人,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也有叫人心烦的事:爸爸和妈妈一吵架,就好长时间不说话。 有一次,爸爸在外面玩牌,很晚才回家。他一进屋,妈妈就和他吵起来。吵架过后,妈妈和爸爸好几天......
暑假 ,我去芭蕉乡下舅舅家玩,有一天和弟弟跑到山上去看板栗 树 。那板栗树大约有7米高,枝繁叶茂,每年都能结很多板栗,每一颗板栗都香甜可口,我们都喜欢吃板栗。 一天早上,我和弟弟在院子里玩,弟弟说:哥......
文章首先介绍了小小,因为他六岁了,还是那么点点大,所以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