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爬上了人生的又一个台阶,走进了处于底楼的初一教室。
这时,楼上走下一位初三的学生,标准的学生模样,校服干净整齐。他走得很稳,有点不快不慢的感觉,运动鞋很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像一颗小石子从山上滚了下来。
我看着,微笑着,从内心的深处想对他大声地说:“学长,你似乎被学习拖得精疲力尽了,不知你会对初三的生活有什么想法,也许你能将那些都告诉一个即将长大的学弟。”
那位学长也从内心的深处产生感应,“啊,我很疲倦吗……你大概是听了过多关于初三学生的事而对你眼前的现实产生联想吧,你当初就先人为主地记住了初三的苦,初三的酸。可是现在,作为一个初三的学生,我尝到的是初三的甜,而不是初三的辣,初三的咸。朋友,你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说教,初三的五味瓶在我心中留下的只有是美味,我从开始时的认识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我又向上爬了二十二级台阶,走进了二楼的初二教室。
在向上的楼梯口,我看见了一位初三的女生,一身只有在小学里可以看到的童装,剪着假小子发型,一双红色的中跟鞋轻快地踏击着地面,像跳跃的玻璃球为大自然的和声打着节拍。
“你快乐吗?你很快乐。初三的重压却给你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看你的穿着就知道你是一个好学生,优异的成绩使你失去了长大的感觉。”
“同学,你正在急切地想进人初三的长大之中,而我正在想回避那一份成熟、冷漠的感觉。你应该是一位成绩不错的同学,听得越多关于初三的故事,就越感到那个神秘的黑洞会将我们吞没。不错,成人的感觉确实令人向往,而终于成人后又渐渐想起不懂事时,留下的只会是佣怅的白发。”
我觉得她所做的只是无谓的逃避。适逢她的一位同伴也走了下来,那是一张充满着童真的笑脸,与成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难道你也想永远地保持那份天真无邪吗?成长是那么的可怕吗?”
“不,我愿意长大,那是充实,它让我稳稳地站在地球上,站在拥挤的人群中……”
又一年,我成了初三的学生,我的头脑中充人了人生所应有的一切,楼下,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楼上发生的一切。如果初三不好的话,早已是玄古洪荒的深山古道了。
我突然觉得我似乎有什么义务下楼去。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大哥哥,初三好吗?”
“到了初三,你会觉得很满足。”
此文的特点是:一、构思精巧。一般的习作者在编述故事时,都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初一、初二、初三,而本文却以爬台阶的方式来诉说成长的经历,在构思上便胜人一筹。二、主题积极向上。如“初三的五味瓶在我心中留下的只有是美味”,“那是充实”,“到了初三,你会觉得很满足”。三、表达形象。散文化的笔调为全文勾勒了一种深刻的、乐观的意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冷静与向往。
不久前,一家台湾风味豆浆店在我家楼下开张。起初,除了“台湾风味”几个字比较诱人外,在我心里,这里不过是一家出售早点的寻常小店。可时间一长,我发现小店的生意火极了,每次路过,店里都挤满了客人。这家豆浆店究竟有什么秘诀,受到如此众多人的青睐?带着好奇,我也踏进了小店大门。
店内是仿古的木制结构,四周挂着古香古色的书画、图片,给人一种舒适休闲的感受。
挑了一个位置坐下后,迎面墙上恰巧是一幅关于豆浆的介绍。上面写道:“豆浆,即黄豆汁。黄豆古时称‘菠’,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豆中之王。豆浆,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养胃,清肺泄火,润燥止咳之功效。”原来豆浆里还有这么多学问。我正看得人神,‘股浓浓的豆香飘到面前,我们的豆浆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起面前这碗热气腾腾的“绿色的牛奶”,果真是纯香浓厚,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来到小店,一定要尝一尝它的特色食品—传统风味咸豆浆。听起来挺新鲜,看上去也真诱人,淡黄的豆浆上撒着紫菜、葱花和香菜末,再加半根金黄酥脆的油条,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豆浆的吃法还不止这些,稍稍加工便又成了洁白鲜嫩的豆花,任你怎样调制,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碗普普通通的豆浆也被人们装扮得如此绚丽多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豆浆也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冰豆浆这种融古今文化于一体的新事物恐怕更适合年轻人的需要。炎炎烈日之下,痛饮一大杯纯正、清凉的冰豆浆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我们喝着豆浆,吃着油条,感觉是一种享受。关于豆浆的介绍已使我大开眼界,不知口中的油条又会有什么大来历?看过墙上的介绍,我不禁为这种被人们视为极其寻常的早点竟与抗金名将岳飞有着极不寻常的渊源而惊讶不已。相传南宋末年,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把和好的面捏成二条人形,代表奸恶的秦桧夫妇,然后炸来吃掉,以解心头之恨。看着这有趣的故事,面前的油条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吃起来更有滋味了。
当今社会,饮食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营养,注重保健。在人们心中,饮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评语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豆泉和油条的来历的深入了解,通过对一家新开张的台湾风味豆策店把生意经营和与豆莱有关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生意火极了”的情况的介绍,把寻常的小吃与文化联系起来,显示了本文的显著特色—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洒。作者把说明与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就像喝豆装、吃油条一样,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伙“惬意”和“回味无穷”之感。
标签:上了进了生的楼上楼下楼的台阶又一个我爬处于不久前,一家台湾风味豆浆店在我家楼下开张。起初,除了台湾风味几个字比较诱人外,在我心里,这里不过是一家出售早点的寻常小店。可时间一长,我发现小店的生意火极了,每次路过,店里都挤满了客人。这家豆浆店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