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看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1:54:43
  • 《诗词游乐园》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著名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在我读到″横看成岭侧成峰″时,我就想到了苏轼在看庐山时,在正面和侧面看是,山里连绵起伏、山峰耸立,十分雄伟壮观。

    再看下一段″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让我感受到了庐山在每一个角度看时都有不同的样子,但依就是是那个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的最后一句,我的看法是这一句中有一个哲理,苏轼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全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我读了这首诗,最感兴趣的就是最后一句,因为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还可以用一个手机来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假如我在庐山看到苏轼,我会觉得他是一位热爱生活、心胸宽广的人。因为我在他的诗中,读出了苏轼对庐山的喜爱与赞美。

    我不仅很喜欢这首诗,还有对庐山美景的回忆。

  • 《游天台山作文500字》
  • 有人喜爱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有人喜爱那高耸入云的西岭雪山,而我却独爱那如童话一般的天台山。

    绕过许许多多的大树,我们终于来到了天台山的山脚下。站在山下往上看,只见天台山直插云霄,感觉自己好像一只蚂蚁站在大树下,我心里感觉有些害怕,但是看到天台山这么美丽,我一下就把害怕这件事抛到脑后了。

    接着我们乘上了缆车,来到了半山腰。一走进树林,我耳边突然传来一丝细细的流水声,再往前走,那声音越来越大,似乎是泉水的叮咚声,继续向前,忽然一个巨大的瀑布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它犹如雪白的骏马奔腾而下,多么壮观,多么雄伟啊!难怪李白的诗句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完瀑布,这时已经临近傍晚了,回到了树林,我眼前突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萤火虫,那一只只萤火虫像是星星一样,bling bling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般,美丽极了!

    离开了半山腰,我们登上了天台山的山顶。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感觉地上的房屋、行人和蚂蚁一样小,再抬头往远方看,一望无际,果然和大人们说的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啊!这风景真是美丽!

    天台山的风景如此秀丽,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大自然,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地球上有更多的秀丽风景!

  • 《不一样的李白作文650字》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记

    他,是诗仙李白。从前,我心中的李白是洁净芬芳,一尘不染的;是才华横溢,清高自傲的;同时也是豪放豁达,自由洒脱的。那时的我自认为对李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直到我读到了那首诗——《东山吟》,因为诗中“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二句,李白被后世很多人谴责“心眼儿小”、“狎妓”、“心态不正”。好奇心驱使我在背地里偷偷琢磨,翻来覆去却始终读不懂此诗,便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李白传》,想要重新认识一下李白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

    李白看起来不谙世事,只喜游山玩水,但他也有“位列朝堂之上,为吾皇分忧,与三公同朝”的志向,也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却屡次碰壁、报国无门,同诸多文人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原来他也有苦闷、愤懑的时候,他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临终歌》中“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这是我未曾见过的那个李白。

    此时再读《东山吟》,倒觉得能读懂李白了。表面上是李白携“妓”去谢安墓前“比美”,实则悼念谢安,并以谢安自况,感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郁郁不得志的他也只能感慨“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一种旷世的悲凉油然而生。

    在李白肆意潇洒的人生中,也有过苦难、惆怅,原来我自以为的李白,并非完整的李白。

    面对未知的人事,多方面探索、多角度去看待,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读诗如此,识人如此,生活亦如此。

    (指导老师: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罗谨思)

  •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600字》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庐山,五大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最高山峰海拔1474米,这就是我要推荐的一个好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古今闻名的庐山吧。

    庐山是个美不胜收的风景区。远看,庐山如一个巍峨高大的庞然大物屹立在那里,山一座一座紧挨在一起,连绵起伏,一高一低,犹如亲兄密弟站在一起。真是千恣百态,形态万千。近看,你仰望天空,发现它如此之大,仿佛它跟白云肩并肩站在一块儿……

    当你爬到半山腰时,太阳便会透过树枝照在你的脸庞;小鸟也欢快地扇动着翅膀,叽叽喳喳地为你伴奏;大树也摇摆着身子,好像在和你招手……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爬到山顶时,你才会感受到庐山的雄伟壮观;天是那样低,仿佛一伸手就能把太阳摘下来。这时,你往下看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低,那么的小,真是“一览众山小”呀!庐山的瀑布更为壮美,飞流而下,声势浩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估计李白的这首诗就是看到如此美景而作吧。

    庐山的美食也会牵住你的味蕾,比如香喷喷的庐山石鸡,青翠欲滴的庐山小白菜,美味的庐山石耳清蒸鸡,庐山云雾茶……让你流连忘返。

    庐山的风景如此美丽,真是应了白居易的那句诗:“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 《我的偶像作文700字》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当我一背苏轼的诗,我就会想起我的班主任姚老师。姚老师可是苏轼的头号“粉丝”,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们问姚老师她喜欢哪一个诗人,姚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她喜欢苏轼,还一口气说出苏轼的所有小故事;苏轼以前是美食家,他发明了许多美食,比如东坡肉,东坡酒,东坡饼……她越说越来劲,她那绘声多绘色的描述把我们都深深吸引了。

    姚老师长得眉清日秀的,两道浓浓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棕黑色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显得她的五官更立体了。姚老师的嘴是典型的微笑唇,微笑唇就是不笑的时候都像在微笑。姚老师高高廋廋的,穿什么都好看,但她每天的衣服都是不重样的。她每次上课时都扎着高马尾,又滑又顺的头发显得她很有气质!

    姚老师上课时非常有趣!比如说,别的老师都是老师自己带着读生字,而我们班都是老师点一个组起来开火车带着读,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快地记生字,还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勇敢。记得一次我生病了,病怏怏的趴在桌子上快睡着了,姚老师过来拍拍我的头,我如临大敌,瞬间清醒,以为要被骂了,结果姚老师问“是不是生病啦”我说“是的”她嘟起嘴巴说“好吧,这次原谅你”虚惊一场虚惊一场!

    姚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急性子,她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快快的。走路快,每次跟她擦肩而过都感觉她后面跟着一群小迷妹,那就是风精灵;说话快,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有一位同学说话慢吞吞的,姚老师就像打激光抢一样:"快点,快点,说快点。”看她上课,打电话,生活中与人交流说起话来,那叫一个流利,普通话那叫一个标准了不能再标准。

    她漂亮,大方,严谨,知识渊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她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老师,她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 《庐山》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脍炙人口的佳句,为庐山抹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和妈妈一起来到庐山窥探“庐山真面目”。

    一路上我被绕的头晕目眩,庐山不仅地面崎岖,还有几百道弯。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毛主席和他的侍卫登庐山,他想看一看庐山的盘山公路究竟有多少道弯,于是每过一道弯就丢一根火柴棒,四盒一百根的火柴棒,只剩下几根,也就是说差不多有四百道弯(跃上葱茏四百旋)。虽然现在的北山有两百九十四道弯,但是经过长期的维修,老弯道渐渐的消失了,所以数据也就发生了变化。颠颠簸簸的道路上,高大又不失粗壮的树木,葱茏的树叶,掩映着日光,给人带来一丝凉意,正所谓“避暑胜地”。

    到了芦林湖,远远望去,似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寒风吹拂着,树枝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声音;在太阳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像金子般耀眼。连绵群山衬托着清澈的湖水,缥渺云雾之下,一座小亭镶嵌在湖中心,格外凸显出一番韵味。穿过茂盛的小路,踏上平整的阶梯,来到了毛泽东诗词苑。这里收录了中共领导人在庐山上创作的诸多诗词作品。如,毛泽东的《七律·庐山》,朱德的《植物园》,郭沫若的《中游含鄱口偶成》等等。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庐山博物馆,也就是“芦林一号”—毛泽东旧居。这里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两只仿生鹿在池边喝水,院内种植多种珍贵的乔木和花卉,新绿的芽儿,刚刚探出头,有的长成了大树,生机盎然的景象环绕着“芦林一号”。庐山的地理形态、生态化石等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到了锦绣谷,顾名思义,就是美丽的山谷。它是庐山山顶较大的景点。这里四季花开、风景如春。它以奇、秀、险闻名于庐山,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锦绣。抬头仰望天空,天上的云朵一片片,如同在天海里飘游,盖住了天空羞涩的脸。我来到了天桥,其实有天无桥,相传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前者战败逃到此地,眼前却是悬崖,正在这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元璋刚过桥,突然晴天霹雳,就留下此景。随后我站在供游人拍照的“悬崖”上也拍照留念。登上陡峭的阶梯,就到了仙人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中的仙人洞指的就是它。我拜了拜佛后,继续前行。哇!细细的泉水泻流而下,是好运池与许愿池!那里的泉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在石阶上。

    一路上陡峭险峻,还与一个小生灵交了朋友——猴子。它蹿进垃圾桶中,翻箱倒柜地寻找食物。见它这么可怜,我便小心翼翼地倒给了它一点水喝。它喝了两三口,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久久不肯离去。说时迟,那时快,它便跑近我,试图想要争抢我的食物。我大叫着,连忙跑开了。气喘吁吁的我,来到了白居易草堂。那里春天满目新绿,百花盛开,让他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草堂前有座白居易的石像,左边有一个大的池塘,上面架起了一条石桥,夏天盛开着许多荷花。右边是一片绿色的竹林,高高挺立着的竹子上,茂密的叶子遮掩住了一片天。草堂旁有一个如琴湖,从高处往下看,就像一把小提琴。湖上一座小亭,为湖增添了一丝优雅的色彩。

    庐山风景多姿,有雄险俊俏的高峰,有成群的瀑布,还有变化无常的云雾。虽然庐山的风景很多我还没有去,但是也让我饱览了它的锦绣!

  • 题西林壁的诗意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诗、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题西林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从侧面看。

    4、各不同:不相同。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诗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庐山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后两句意思就有了微妙的变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不了解他的真实样子,因为作者本身就在这烟雾笼罩的群山之中,真是当局者迷啊!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