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水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0:01:50
  • 《一种甜》
  • “垚垚,水来啦!”仇仇提着水壶跑进了寝室,我跑了出去,和她一起提起水壶,虽然很重,但是我们两个人提,一点也不重。这个水壶是我们六个人一起买的,代表着我们的友谊。

    凉风吹拂着我们,我伸出手,为仇仇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短发。她抬起头,露出一个孩子般灿烂的微笑,轻轻关上了阳台的门,回到位子上。

    “牛牛!可以帮我拿一下毛巾吗?”“好哒!”一个吃着阿尔卑斯的女孩从床上站了起来,走到正在洗头的女孩面前,向那只伸出的小手递去。那是何等瘦小的小手啊!黄黄瘦瘦的,一块被烫伤的伤疤在这只小手上十分明显,牛牛轻轻拿起药膏,小心翼翼的贴在了那个显眼的伤口上。

    “舍长, 你再帮我扎一下上次那个发型吧!”“好,来啦,大姐大!”一个稍显霸气的女孩坐在镜前,被唤作舍长的女孩正仔细梳着长长的头发,撩起前额的发丝,扎着头发。

    一滴水滴从发丝上滴下,落在水盆里,泛起层层涟漪。

    耳边突然响起了一首曲子,是牛牛在唱《微微》,我们也跟着合唱,这是……这是我们考试失利时,互相加油的曲子;是春节晚会时六人合唱的曲目;是深夜谈心时高歌的曲子。它见证着我们六人从陌生到熟悉,到此刻的好友。在一起的日子是一种甜,像口中的阿尔卑斯。

    六人围坐在一起,溢出甜甜的味道,仅仅是这样,将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融汇在一起。

    这是甜吗?是啊!原来甜可以传递,这种甜,甜进了我的心坎儿里!

    【王老师点评】

    甜,可以是成长的陪伴,是关怀的拥抱,是相互鼓励与交心,是友情的模样,甜的传递是友情的光辉!

  • 《我的小伙伴作文900字》
  • 空气凝固得像要滴出水来,一场紧张的考试正在进行着。

    我也在做着卷子,笔根本没有停过,正准备拿水喝时,我忽然看到刘思媛的桌子里赫然放着一本语文书,我惊讶睁大了眼,把手举了起来。

    “成小雯,你什么事?”老师温和地问。

    “老师,刘思媛抽屉里有语文书,他打算抄。”我气势十足地说,刘思媛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但是考试作弊是绝对不行的,可真正的我并不想告发她,我只是为她好。

    “我没有!”刘思媛急忙否认,“我只是复习忘放进书包里而以。”刘思媛的脸涨得通红,但老师没有听她的否认,直直地在刘思媛的卷子上扣了20分。

    刘思媛愤怒地看着我,我不敢看她,只有埋头做卷子。

    这一场风波直到下课也没有停止。

    考完后下课,刘思媛没有来找我谈笑,问试卷里的问题,她只是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与别人有说有笑,我的心凉了大半截,我很想跟她说声“对不起”,但不知为什么,我说不出口。

    分数出来了,我97分,而她,只有72分,她从来都是90分以上,这次她没哭,也没有悲伤,只是非常冷淡地看着我,我心虚了,低头看她。

    从那之后的三天里,刘思媛对我异常冷漠,我不知所措,只有傻傻地看着。

    周未,我拿着钱包出去吃早餐。我在外面坐,钱包放在桌上,老板把撑门面端来,我吃着美味的拉面,不禁想到刘思媛,是她带我来这儿吃的拉面,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

    “抓小偷啊!”一声叫声把我唤醒,我转过头,定睛一看,居然是刘思媛,我“霍”地站起身,老板急忙跑来,说:“小姑娘,你没还没有付钱呢。”我一看桌子,我的钱包不见了!

    这时,刘思媛走来,给了老板5元,对我说:“你这个笨蛋,钱包被偷了都不知道。还好有好心人帮你抢回来,不然,看你怎么办!”刘思垦把钱包递给我。“用的是你的钱,走吧。”我接过钱包,半天没动,过了好长时间,我才说出一句话:“对不起。”

    刘思媛一愣,笑起来,马尾微微抖动着:“算啦,应该是我说对不起,之前对你这么冷淡,还想报复你。用手指想都知道你是对我好,唉,对不起啊朋友,我太糊涂了。”刘思媛愧疚地对我说,长长的睫毛微微盖了她的大眼,小麦色的皮肤,黑色的马尾,我看着她,抱住了她,轻声说:“没事,我们还是好朋友吧?”她抱紧了我,“当然,我的伙伴。”

    空气中混合着撑门面的味与香,一种清新的味道钻进我的鼻子,愿我和刘思媛的友谊好细流一样永流不息。感谢你对我的宽容,我的伙伴——刘思媛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2、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鉴赏】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 留心幸福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幸福的源头在哪里呢?我俯首深思。也许,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生活越往前走,幸福就越多,越走越多。它不被空间与时间束缚,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千世界,留心幸福。

    幸福就像星星,黑暗遮不住它们的光芒,总会有隙可寻。那光芒总会与你邂逅。夕阳渐渐西沉,向大地撒下最后一缕余晖,整个天空被染成火红色。一对满头银丝的老人在西湖边散步。他挽着她,迈着愉悦的步伐,欣赏落日的美景。仿佛忘记了尘世间一切忧愁,心中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留心幸福,捕捉幸福。拥有未来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今天的幸福。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再一次度假的早晨,他的女儿急匆匆地跑到他的房间门口,扣着门:“爸爸,今天下午有雨,我们的登上计划可能要泡汤了。”奥巴马听后立即查了一下那天下午当地的气候。站在书桌前,他想真的有雨,怎样让我的两个女儿快乐地度假?奥巴马拿起手中的电话打给了女儿,让她们换上登山装备在10分钟后到山脚下集合。到了之后奥巴马对女儿说:“拥有未来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地享受今天的幸福。”直到中午,他们才登上山顶,领略了似杜甫一般“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留心幸福,承担幸福。责任也是一种幸福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就更加幸福。宇宙飞船神八置于茫茫星空,信息时代技术核心高于一切,当神八与天宫一号会接成功的一瞬,举国欢庆,你不仅为中国骄傲,更为世界骄傲。但你是否想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工作室里,那些奋战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没有合眼的工作者,他们内心一直悬着一块巨石——责任。他们把责任与自己融为一体,他们用责任点燃属于自己的那种幸福。

    留心幸福,主宰幸福。伟人高尔基曾说过:“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当我们幸福时,与别人一起分享,别人也是幸福的。幸福在我们生活当中可能就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我们享受幸福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幸福的缔造者。我们可以主宰幸福。

    幸福好似一杯女儿红,入口瞬间,你可以品味到它的柔滑而细腻,香浓而润泽,微辣中又含着一丝甘甜。留心幸福,品味幸福。

  •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上一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者及出处》
  • 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上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上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诗词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意境: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的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心智才能开豁,更加敏锐

    想告诉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上一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头脑里,总是和许多美好的身影相伴随。每当回首锦州那段新闻生涯,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些良师益友.从而进一步联想到党报注重培养新闻干部的优良传统。欣逢“母报”报庆,就以此为题略抒感怀!这对面临新闻改革的今天,更值得珍视,既是忆旧,也为迎新。

        提起《锦州日报》的前身《辽西日报》有关培养干部的佳话,有如凌河之水裸远流长。一个传统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培养新闻干部方面亦然。《辽西日报》培养干部的传统,来自她的前身之一《胜利报》.临流溯源,方知源头活水乃清彻细流之渊源.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言传身教,为后来者作出了表率,给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回顾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一批从西满新闻干部学校毕业的同学,打起背包奔赴白城子《胜利报》的美好时刻,宛如昨天.我迈进前沿阵地《胜利报》的大门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拜师学业务。组织上为我安排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的“顶头上司”—采通科长纪潜。她是一位精明强悍的抗日老干部,对于我具有两大魅力:一是学识渊博,二是严字当头。她不仅严以律己,而且严以带徒,使我受益颇深,至今感念不已。当时新闻干部极缺,我们这批热血青年便成了全社目目的幸运儿。当时,胜利报社大院里,堪称名师云集,有延安才子许立群书有办报高手兰干亭;有成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陈伯林;有四川名流才女纪潜,有延安鲁艺文学系的助教黄照;有印刷工人出身的延安模范干部姚文田,还有青年爱国知识分子江涛·”…他(她)们的博学多闻,对于我来说,有如一个渴求知识的少年,闯进了知识的宝库,真是满目琳琅美不胜收.严师纪潜虽然身材不高.对于我却有巨大的威力.她不仅教我学业务,更教我学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她,就是我后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辽西日报》继承了《胜利报》的传统,当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肯把心血浇灌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在良师益友的辛勤培育下,50年代初,我们已成为新闻创作的骨干.我们的成长过程,除了在业务实践中,经常亲聆名师指点,个人奋发努力外,组织上每逢新的革命与建设高潮到来时,都有提拔培养新生力量的计划,并及时将人才向上级机关输送。干部总是流动的,有如长江大河川流不息.后来,《锦州日报》又继承了《辽西日报》的传统,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代传一代的接力赛。

        令人难以忘却的是,当年组织上为大家创造的优良工作环境‘作为一个新闻战士.可以不必为自己的发展前途操心,只需要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组织上会根据你的业务发挥状况以及工作需要,为你周到地安排好一切,特别是对于女干部的一视同仁,已形成党报培养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一曰个人自强,二曰大胆使用.因此,女同志确有沐浴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感受。女干部和男同志一样,处处享有平等的权利,个个得以心情舒畅。我们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女干部有杨光、吴贤、孙静莲等同志,她们都先后走向各级领导工作岗位.略晚些的李俊清、马坤、肖铮、林淑英、李光烈等同志,对新闻事业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抗美援朝时期来自各种干部学校和锦州高中的还有麻彬琪、赵秀蓉、赵惠芬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形成了相当可观的巾帼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