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导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14:10:22
  • 《寻花之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
  • 教学目标:

    1.掌握《朝花夕拾》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2.运用跳读法,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3.感受鲁迅的成长,懂得珍视与重视生活

    教学过程:

    一、任务内容

    一天,柯南在家中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写到:亲爱的江户川柯南先生,我们老板最近陷入了困境之中,他听闻鲁迅先生在遭遇艰难的时候借助一朵极其珍贵的“花”走了出来,现委托你在一天之内帮助我们找到它。

    二、追寻线索

    柯南正在思考,一个神秘人发来了消息。

    神秘人:你们想找那位先生留下的“宝藏”,只有真正的有识之士才能拥有,证明你的能力,才能得到一部分线索进入下一阶段。

    1.神秘人的考验(一):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请翻开下列卡片,获得神秘人的提示。

    提示一: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提示二:1926年3月,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提示三:1926年8月,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因为倡导新思想被校内守旧派排挤和针对。

    提示四:《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全集共10篇内容。其中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2.神秘人的考验(二):谜题

    神秘人:你的表现证明了你有能力踏入这一场“寻花之旅”,想要得到鲁迅先生的“花”,请解开下面的谜题,获得下一步线索。

    谜题: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

    答案:“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获得线索:此地无银三百两→(Two,One)

    二组第一位同学的课桌底下藏有一个信封。

    信上写到:温馨的童年用一生回望,沉重的童年用一生告别。

    三、分析线索

    柯南:太好了,锁定目标花的范围了,但是《朝花夕拾》有十万多字,我们只剩下半小时了,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寻找?

    毛利小五郎:你可以先阅读目录根据一定顺序整理出来。

    1.关注目录,归纳整理(目录管窥法)

    (课件出示书本篇目)

    柯南:现在我们已经将《朝花夕拾》以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排列。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毛利小五郎:现在我无法帮你,你可以求助场上最英俊且睿智的人。

    老师:我可以帮助大家,但是需要大家完成两个挑战,每项挑战成功后,你们都将获得助力。

    恭喜你获得技能卡片——“跳读”

    卡片介绍:

    跳读方法:主动舍弃、有意忽略、选择阅读。

    跳读角度: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引用、语气词等。

    2.挑战:完善鲁迅的童年相册

    鲁迅先生的童年相册有一部分欢乐场景缺失了,请你以《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为例,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五猖会》中运用跳读法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划线相关内容,同时将批注填入我们的任务清单。小组合作将相册场景补充完整。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趣的场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挑战完成:恭喜大家完成老师的两项挑战,领取到线索卡片,请同学们将手中的卡片放到黑板相应的位置。

    四、还原推理

    1.读小引,回看标题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表面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找到花朵

    柯南:现在我们推理一下整个过程。

    委托人老板的困境......

    大家手中的线索卡片......

    “温馨的童年用一生回望,沉重的童年用一生告别”这句话。

    再加上《朝花夕拾》的内容。

    走出困境的花儿到底是什么呢?

    (花儿=珍贵的回忆)

    五、柯南的话

    柯南:《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到青年的故事,除温馨的回忆之外还有理性的批判,包含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大家一定要仔细去阅读哦!

    六、柯南的下一个任务

    A、从《朝花夕拾》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三个人物,并说明理由。

    B、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搜集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细读文本,探究鲁迅的内心态度。

    C、选择《朝花夕拾》中的某一事件,说说鲁迅从中得到了哪些成长?

  • 《观璩艳霞老师《骆驼祥子》导读课有感》
  • 王荣生教授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名著阅读教学都包括在其中。”[1]因此,名著阅读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读这本书,怎么读这部小说。在听完璩老师的《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之后,对于阅读教学,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一、从活动中跳读,提取关键信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关于如何诱导儿童学习这一部分的阐释中有提到:“学习可以变成儿童的一种游戏、一项娱乐;觉得如果学习被儿童当做一件充满荣耀、名誉、快乐及娱乐意味的事情,或者把它当成做了某事的奖励;加入他们从未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向往求学受教的。”[2]因此,当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璩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们通过名片制作的方式让学生提取祥子的主要信息。对比一些老师们常用的导学案、问题探究、阅读摘抄等方法,璩老师提供的从“名片”切入的角度无疑是十分新颖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基于生活的活动设计切合学生的实际。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的一名人力车夫,这个职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轨,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祥子的感受。而制作祥子的名片,帮助祥子去求职这样的设计,就与学生们的认知理念接轨,体现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果然,学生在作业时,很快能从书中提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姓名、外号、性格、年龄、职业、梦想等。同时,也能迅速领会如何提取信息这一阅读方法。

    二、从片段中猜读,明确人物特征

    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有提到:“充分发挥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及时进行相应教学调整。在《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教学中,璩教师在课堂上展示部分学生做的祥子的名片,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了祥子的名片卡。然后顺势而入,展示文中有关人物片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初步的阅读来猜一猜片段中所出现的人物是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发言中,学生对于《骆驼祥子》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祥子、刘四爷、小福子、虎妞等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接下来的名著导读环节的开展有很大的铺垫帮助。在这个导读学习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朗读片段中小福子弟弟对小福子说的“姐姐,我饿”时,璩老师发现学生朗读时情感不到位,于是又分别让几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重新朗读,终于在朗读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小福子弟弟的那种饱受饥饿的状态。可见,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经常关注学生的想法,支持他们勇敢表达,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阅读方法。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其实是一份很好的“试题”,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测评学生的阅读状态。

    三、从语言中品读,总结阅读方法

    维果茨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的活动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以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调整。“支架式教学”是该理论的范式运用。[4]该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重视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次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程度。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璩老师充分利用课本已有材料进行方法指导,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片段中对人物进行细致赏析,如祥子的“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体现祥子的动作敏捷与内心的激动。在几分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后,让学生自主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交互式教学模式”。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关注人物描写、关注社会关系、关注人物变化、关注写作背景、关注他人评价等。

    四、从问题中细读,深入体会主旨

    名著阅读的本质在于激发兴趣、晕染性灵,名著阅读导读课后,必须让学生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升,从而进一步阅读名著的欲望。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好坏不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更多的是在下课后学生们是否能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深入阅读。在璩老师下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第二轮阅读的要求:细读。让学生根据初读的疑惑,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造成祥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又把学生推入另一个需要呈现的阅读反思结果的境界。相信学生们在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问题细细阅读文章,从而深入理解《骆驼祥子》写作艺术及其深刻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进入了“整本书阅读时代”。这不仅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只是教授学生读完某一本书籍,而是教会学生从会读“一本书”到会读“很多本书”。所以名著导读教学的初心应是——阅读教学即阅读方法!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7):84-91.

    [2]李廷军.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2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余震球.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教室里那盆榆黄菇》
  •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单元导读里有这样一句话,叫作“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爱观察的种子。

    于是,我把第一个观察的目标放在了教室里那盆榆黄菇的身上。榆黄菇来到我们班已经一个星期了,可它依然没有发一点芽,这可急坏了大家。老师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它喷水,每次五到六下,每天三次。正当我们感叹这可能要做“无用功”的时候,某天早上,榆黄菇长出了一个黄黄的,小小的菇头了。菇头的样子,有点像花菜头。老师告诉我们,出菇了更要好好呵护它,让其表面保持潮湿。两三天的时间,榆黄菇像是得到了生长魔法一般,已是满身开花。同学们都被榆黄菇的生长速度惊到了,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呀!”

    榆黄菇的外形并不像普通的蘑菇,它的菇头并不像伞,而是像花瓣一样,一片一片地贴在菇体上。从侧面看,又有些像黄色的贝壳。不到一个星期,榆黄菇已经长势喜人,可以采摘了。老师轻轻地摘了一些下来,奖给运动会获奖的同学,同学们非常羡慕。

    榆黄菇让我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也让我体会到了万事万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 《《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及教后小思》
  • 一、课堂导入

    孩子们,我们来一起读一读PPT上的三句话,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

    2.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3. 中国的孔子,是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

    师:其实,大家所回答的都可以化成一句话,即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巨人,而《论语》是一本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PPT呈现:卡尔维诺《我为什么读经典》中: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过渡语:今天便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本值得我们不断重读的经典——《论语》。

    二、回顾旧知

    为什么说是重读呢?因为七年级上期我们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说说你已经了解的《论语》和孔子吧。

    (1)《论语》文体为语录体。(“语”就是语言,就是说话,“论”是编纂的意思。就是编辑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话。)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过渡:孔子其人和其文,都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探究。卡尔维诺还曾经定义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重温也好像在初读的书。是的,今天我们再次翻开经典,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图片

    三、为孔子勾勒“精神肖像”

    1. 请大家一起重新翻开《论语译注》,看看《论语译注》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明确:

    (1)一共20篇,每一篇里面又有章,一共512章;

    (2)每一篇的名字,有的指向内容,有的指向人物。其实《论语》中各篇都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埋下伏笔:《论语》二十篇分类并不严谨,在我们读完整本书后,也可以根据内容把《论语》的进行重新分类,编写它的目录。)

    2.虽然《论语》二十篇内容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点,即在形式上大多是以“子曰”开头。而“子”为孔子,孔子一定为这本经典的中心形象。现在我们来见微知著,读下面十章《论语》的节选,说说通过这些语言描写,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呢?并且说明理由。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

    (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

    (10)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

    预设:

    是执着坚毅的学者;

    是安贫乐道的君子;

    是重礼重孝的仁者;

    是自省通达的智者;

    是博学厚德的思者;

    是智慧善教的师者......

    总结:朱熹曾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智者、仁者、学者、思者、君子,他是中华文明夜空中最璀璨的明星!

    四、打通生活

    卡尔维诺还曾说“经典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论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每一个人依旧有深远影响。你能否选择其中一句送给自己,或是送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或者老师,你会选择哪一句呢?并且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后分享)

    总结:在阐述选择理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在践行两种阅读方法。

    第一,我们都在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勾连自己的生活,与《论语》中的文字产生共鸣,发出感慨,转化成文字,其实我们在做阅读的感悟式批注。(PPT屏显感悟式批注的概念和要求)

    第二,我们每个人找的句子都不同,因为我们的目的,思考的问题都不同,这其实在进行一种选择性阅读。(PPT屏显选择性阅读的概念和要求)

    《论语》是真正的经典,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的、所遇到的问题做选择性阅读,重点读那一些和我们现在生活息息相关的篇章。在选择性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感悟式批注,这样便能更好地汲取经典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论语》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信仰。卡尔维诺还曾定义经典:“一部经典的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论语》是至宝,它从不会耗尽要向我们诉说着一切。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一起阅读《论语》,与孔子对话,与经典对话,真正汲取经典的力量!

    后续阅读任务单:

    1. 每天至少读两章《论语》,做好感悟式读书笔记。

    2. 初读完整本书后,试着按照内容,重新给《论语》编写目录。

    3. 以“我向《论语》学仁/学义/学孝/学礼/学智/学信”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做好中期展示报告的准备。

    教后反思

    经典的力量

    ——《论语》导读课教学小思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王丹蕾

    上午第三节课,顺利上完了《论语》的导读课,我的心也放了下来。但同时,我也想好好记录这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影响。

    一切要从暑假说起,不知怎的,那时我又开始重新拿起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这本书买了很多年了,以前也读过,但似乎心中没有太多波澜,所留下的痕迹也不多。而这次暑假在一种冥冥力量的推引下,我重新一章章地慢慢读,与孔子对话,与经典对话,读出了以前没有的意味。这样的语录体言简义丰,仿佛有一种魔力,常常让我陷入沉思,让我不自觉地就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也在郑重地反省着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便是我的一本生命之书,里面有太多太多为学、为师、为人的智慧,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同时,我也有了一个想法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能否带我的孩子们一起读《论语》呢?他们也许也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成长的智慧,青春期的他们也许正需要这样的智慧,去拨开他们成长的迷雾。

    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吧,我听到心里有一个很笃定的声音。对!我虔诚地想尝试,想实践,想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汲取经典的力量。

    既然要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首先,作为老师的我必然要深读《论语》,要做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于是,我在暑假读完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又买来了湖南的学者唐翼明先生译注的《论语》。唐先生的译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极真诚地联系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现当代的社会背景,用极接地气的语言阐述着经典的现实意义,让《论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启发:孩子们在读《论语》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跟唐先生一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来读,并且以此做批注,让经典和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接着,我用闲暇的时间在《樊登读书》上听了樊登讲《论语》,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带孩子们读《论语》的决心。甚至,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论语》,没有理由对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置若罔闻!

    接着,我要开始着手设计《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课,这是整本书阅读的起点。我很明确,导读课我要导兴趣、导价值、导方法。导兴趣,我要尽可能地消除孩子们对这本年代久远的经典的距离感,产生阅读的兴趣;导价值,我要让学生们感知到这本书有着巨大的文化和思想价值,阅读它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是极有益处的;导方法,我还要给予他们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他们在合适的阅读方法的指引下开始整本书阅读。

    9月份虽然忙碌,但是我还是在睡前重新读了一遍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我知道这是公认最好的《论语》读本,适合我做睡前读物,也适合孩子们读。这次重读,我试着转换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阅读。我不断思考着,如果我是一个初中生,哪些地方会是我感兴趣的,哪些会是我读不懂的,哪些又是现阶段的我确实需要知道的。我发现,全书512章,并不是每一章学生都可以读懂,并且不是每一章现处于八年级的他们都有必要读懂。《论语》是经典,正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到的:“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论语》是值得人一生不断重读的书籍。而现在的阅读对于八年级的他们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人生阅历的增长,他们可以进一步读懂《论语》中更多的篇章。我脑海里马上冒出了“选择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这是部编教材编者对《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法的建议,而在我看来,《傅雷家书》和《论语》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如它们都是由一些没有紧密逻辑关系的语言片段组成;它们内容上所跨越的领域都很广,都极丰富。选择性阅读适合阅读《傅雷家书》,也应该适合孩子们阅读《论语》。阅读方法确定了,接着我要进一步确定好教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同时,在进一步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读懂孔子的思想,要真正读懂《论语》,仅仅只是盯着一本书还是不够的。《论语》中的很多语言诞生于特定的语境内,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于是,我找到孔子的纪录片,开始更进一步了解孔子其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孔子其言。

    到了上导读课这一天,讲台上的我是从容的,更是虔诚的,我真诚地希望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经典的大门。整堂课推进得很顺利,孩子们也表现得很积极,思考深入而表达精彩。最让我开心的是,下课后,还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围着我,想跟我诉说他今天读《论语》独特的思考和感受。我能感受到,经过这一节课的导读,达到拉近了大部分孩子和《论语》的心里距离的目标。《论语》不再只是遥不可及、束之高阁、冷冰冰的文化经典,而成为了我和孩子们阅读生活中有温度的而又重要的一部分。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极注重自我反思,也许,这段时间研读《论语》的我也真切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很快,我就从上课的兴奋感中抽离,进入了一种冷静地反思课堂的状态。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我反思,并且需要调整的。

    首先,我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引导。今天这节课上,我选取了《论语》中10章来自不同篇章的选段,并且提前准备了导学案,附上了注释,让孩子们在前置学习中熟悉文段。但是,在课堂上,我依旧发现有孩子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偏差。我记得当一个孩子在理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时,出现了困难。当时我抓住了“求”字来追问她,什么时候才要“求”己“求”人,这个孩子还没是没有反应过来。我心中有些着急,便停下了引导,干脆让她坐下,顺势让另一个孩子进行回答。此时,我再进行反思,那一个孩子彼时了解不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她不明白“诸”字是什么意思,字词的疏通成了问题,所以直接影响了她后续的理解。如何在课堂上快速反应,找到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整症结,并且加以引导和疏通,这真是我要不断努力修炼的真功夫。

    第二,对语言的品析不够深入。在“勾勒孔子的精神画像”这一个环节,PPT上呈现了10章《论语》的选段。而我仅仅是让孩子们齐声读了一遍。孩子们在提炼孔子的形象上,阐释依据时大多是以概括选段大意的形式。而此时,我也并没有引导孩子们深入到文本之中,去抓住一些语言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整堂课对于孔子语言的赏析都在文字表面滑行。而《论语》为语录体,要真正获取其中的思想,并借此读懂文化巨人孔子,必然要深入文字的肌理。以这堂课列举的语段为例:“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朝”和“夕”形成了鲜明对比,正突出了孔子对真理的强烈的渴望;再比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此时内心的激愤,借此突出了孔子对礼的重视。这一些语言现象我不能忽视,并且还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这堂整本书阅读课的导读课更加有语文味,成为一堂本色的语文课。

    第三,整本书阅读课型的特点要更加突出。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其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字的落实。无论是导读课还是精读课,都要体现“整”的概念。反思我这节课,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有“整”的明确意识指导的。比如重新给这本书编写目录,选文是选自整本书不同的篇章以及探讨孔子形象时板书上的省略号,都是想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整本书中。但是,大部分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在实施时都是适用于单篇阅读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我的这个设计用来教《论语十二章》也适用。那么也就说,“整”字的落实我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整本书阅读的“整”并不是口号,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灵魂”,也是任何时候不能弃而去之的原则。它的实现不是只是学生整本整本地读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定策略和方法。“整”中定有路,这条路是教师的思路,也是教师用教学智慧和阅读经验为学生实现整本书阅读搭建的有效台阶。这样的台阶搭建和策略思考,是我迫切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第四,我的课堂语言还可以更加干净而简洁,少一些文化味过强的表达。暑假我专题研究了肖培东老师的课堂语言,肖老师的课堂语言平实、凝练而清晰,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而我在课堂上,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可以进行及时的提炼,但绝不能机械地用重复的方式加以强调。这样的课堂细节看似问题不大,但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我的教学惯性和舒适圈,需要我有意识地克服和改变。同时,我一定要谨记的是:自己课堂上的一切语言表达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学,而绝不是为了自我的展示。

    导读课上完了,接着孩子们便要正式开始《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我要求孩子们每天阅读一到两章即可,并且做好感悟式批注。晚自习时,我逐个看了全班孩子所写的感悟式批注。我欣喜地发现大多孩子都在极认真地结合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读《论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经典的力量。继而,我又给孩子们提了些许的建议,例如也可以积累一些文言的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文言句式表达。我相信,今天的导读课开启了一段我们和《论语》在一起的日子,而这样的开始于我于他们都是美好而有意义的。

    一切才刚刚开始,如何继续把《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推进下去,如何准备好精读课和读后分享课,如何真正让这群八年级的孩子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地汲取经典的力量,都是我要继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前路漫漫,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力量都有限,但我定会小步徐行,借用经典的力量,虔诚地带着孩子们走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更加丰富的远方。

  • 《学科融合课例丨关于爱 ——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导读》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纪伯伦关于“爱”的认知:平等、独立、自由;

    2.了解纪伯伦人生思考的突出特点:辩证观点;

    3.了解《先知》的艺术特色:用形象和寓言说出人生的道理。

    一、导入

    (根据语句猜篇名)

    【灯显】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小王子》)

    白猫静静地躺倒在虎斑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虎斑猫抱着白猫,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他头一次哭了……哭啊哭啊,他哭了有100万次。一天中午,他的哭声停止……他再也没有活过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我把这些语句放在一起,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现实主义的诗篇中有对爱的感知,虚拟幻想的童话里也有对爱的体悟。不同作品中对爱的诠释可能不同,但爱却是很多文学作品思考和表达的主题。我们今天将接触到纪伯伦散文诗《先知》——这部诗人的巅峰之作,探讨这位黎巴嫩诗人对爱——这个亘古不衰的主题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表达?

    二、译文比对

    【灯显】纪伯伦对于“爱”有怎样的思考?

    课前,我选了三首诗给大家尝试翻译(《论孩子》《论婚姻》《论欢乐》),对英文原著的翻译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尝试比较大家的译文,字斟句酌,看看纪伯伦对于爱的思考都有着怎样的精到之处?

    1.《论孩子》

    On Children(节选)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1)示范朗读

    (2)自由讨论:

    你的孩子将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的儿女。

    他们因为你而来,但不来自于你。

    他们因你而来,但他们不属于你。

    你也许给他们你的爱,但没有想法,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你也许知道他们的爱好,但不是灵魂。

    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天的房子。

    你没有拜访的那一个,甚至没有你的梦想。

    你也许努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能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生命不会向后走,或停留在昨天。

    对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弓,

    孩子是射向远方的箭。

    (叶悠悠 译)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于生命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你。

    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但不是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在梦里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努力变得和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生命不会回退,也不会在昨天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射出的箭。

    (夏冰灵 译)

    ①through [θruː]prep.通过、透过,“因为”(through虽然没有“因为”的意思,但如果契合作者的意思,稍微改变也是可以的。)父母是孩子降生的原因?“借助”父母是孩子降生的一个途径?诗歌开篇即说:“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自身渴求的儿女”,人们之所以会有孩子,是因为生命延续的需要,然后给予了父母孕育生命的可能,人类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匍匐在造物主面前。既然,父母是生命经过的一段途径,后面翻译“却不是为了你”就很精准地切中了作者的原意。

    from[frəm]prep.从,钱满素翻译的是“他们由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生”,她采纳了from这个单词的原意(追问:你觉得“从”怎样?)。在中文中,“从”指两人相随,译者否定了孩子的亦步亦趋,尊重了生命的主体性。

    ②thoughts ['θɔːts]n.思想、想法,(追问:父母不能给你的到底是想法,还是思想?)想法,一种建议;思想,一种处世的习惯和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我们将父母的想法一股脑儿拒绝,那么父辈的经验就不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叠加效应。虽然,也许对于孩子,该走的弯路少走不了,该撞的南墙也无法避免,但前人的经验、建议能在你跌倒摔伤的时候指导我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头破血流!而思想呢?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作为父母,又怎样将自身经验固化成思维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孩子呢?

    看来,对单词翻译的不同,即便意思相近,也能影响对原文意旨的理解。翻译,不仅要顺,还得真,符合作者表达的真实的思想情感。

    ③cannot,是不能。(追问:孩子的明天,为什么当父母的连造访的资格都没有呢?)

    【灯显】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死, 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就是生命的终止。魂魄,是精神、思想、气质一类的东西。因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再依赖父母,自然与父母的距离会拉伸。有句话说“人是活在过去的”,意思是现在的你被过去影响的结果,而你的过去是父母的现在啊!作为父母,我如何进入你的未来呢?

    过渡:《孩子》这首诗表达的是父母之爱。通过译文一些细节处的比较,你觉得在这首诗里纪伯伦对父母的爱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和忠告?

    ①生命个体是独立的,应该被尊重。(追问;怎样才能看到生命是独立的个体呢?)平等!生命,从来不是谁属于谁,从脐带被剪短的那一瞬,孩子就与父母越来越远,而与世界越来越近。所以,尊重,才能让生命自由!

    ②(追问:尊重,是不是意味着随便,放羊?)“用力将你弯曲,好让箭射得又远又快”,要知道,在你用力弯曲将箭射向远方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把稳当的弓啊!

    小结:所以啊,万物相生。也许,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法企及,但他们可以智慧地参与。这种参与不要求灌输、强制,因为爱,不能以光荣的名义约束自由!心怀喜乐,平等尊重,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可以相连,不可从属。

    (追问:这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一致吗?从下面老师提供的一些信息中,你有什么发现?)

    【灯显】会意字,象右手持棒之形。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轻微)谏,见志(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威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体现的是一种相亲、群体的生命观,处于血缘关系中的人,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我们当代对此有改变,但很难说不会再受到沿袭了几千年的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节选了《孩子》诗中的几句,大家朗读一下钱满素的中文翻译,再次感悟对亲情之爱的思考。

    【灯显】

    他们由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生,

    纵然他们跟着你,却不属于你。

    你能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

    你能庇护他们的躯体,却庇护不了他们的灵魂,

    你可尽力仿效他们,却不可让他们像你。(钱满素 译)

    (追问:大家发现纪伯伦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

    “but”,表明作者的观点涉及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面相连相爱,一方面自主自立,这是纪伯伦对人生思考的突出特点:辩证的观点,能从矛盾中,从各个方面全面地认识对象、看待问题。

    过渡:节选的另外两首诗,你能从中发现纪伯伦关于爱,充满辩证的观点、看法吗?

    (后面两首诗牵引学生痕迹不能明显,要注意放开谈,顺序都可。但探讨完后要回到独立和奉献的辩证关系上。)

    2.《论婚姻》

    On marriage(节选)

    You were born together,and together you shall be forevermore. / You shall be together when the white wings of death scatter your days. / Aye,you shall be together even in the silent memory of God. / But let there be spaces in your togetherness, / And let the winds of the heavens dance between you. ……

    Give your hearts,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 For only the hand of life can contain your hearts. / And stand together,yet not too near together: / For the pillars of the temple stand apart, / And the oak tree and the cypress grow 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

    ①spacesVStogetherness,合一VS缝隙,一组反义词可见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既彼此相融相通,又留有余地。

    ②stand apart;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爱恋的双方也得有自我的空间。

    【灯显】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节选自舒婷《致橡树》)

    (追问:为什么相恋相依,却要给彼此之间留有余地呢?)

    因为夫妻可同甘共苦,但人格却是独立的,要给对方自由和自主的权利。为什么我们爱远方的人容易,爱近旁的人却难?因为人心总是希望周边的人能达到自己的期许,总是希望身旁的人接受自己的意志,多了计较,少了包容;多了强加,少了放松。尊重对方的独立,才能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磨合彼此的差异。真正的爱情,不是依附,而是有依赖,也能独立的。

    【灯显】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纪伯伦《沙与沫》)

    每个自我都既小又大,既是碎片,又是苍穹,既是沙与沫,又是大海。再微小的,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追问: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大家对原文的一处翻译。)

    【灯显】

    原文:Give your hearts,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译文:彼此付出你的心,但不要互相保留。(彭宇轩)

    付出真心,却不要让彼此保管。(王子瀚)

    (问:冰心也是如彭宇轩这样翻译的,比较你觉得谁的更合适?)

    相爱的人,可以交心,但同一音调中共颤的琴弦,彼此也是单独的,不能被对方持有。“管”有一种占有的味道,所以,我觉得“保管”会比“保留”更贴切。

    3.《论快乐》

    On pleasure(节选)

    It is the pleasure of the bee to gather honey of the flower / But it is also the pleasure of the flower to yield its honey to the bee / For to the bee a flower is a fountain of life / And to the flower a bee is a messenger of love / And to both, bee and flower,the giving and the receiving of pleasure is a need and an ecstasy.

    (如学生没找到辩证的点,则追问:在爱情里,在亲情里,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有必要葆有自己,不迎合,不迷失,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全心倾注自己的情感,因为太多投入,就越容易迷失?)

    给予和接受都是需要和欣喜。(追问:为什么给予也能带来欢乐呢?)看到爱着的人得到满足是一件欣慰的事。诗歌中,作者用蜂和花的形象来表达对爱的接受和赠予。(追问:为什么接受爱的蜂能成为爱的使者呢?)

    【灯显】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我”是母亲的儿子,我获得了母亲爱的馈赠,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我”的儿子;儿子获得“我”爱的馈赠,也把这份爱反馈给了“我”的母亲,他的奶奶。受到爱的感召的人,会传递爱,然后搭建一个温暖的、稳健的关系网,构成一个充满温度的世界。

    总结:纪伯伦用蜂和花、弓和箭、橡柏和神殿的柱子,诠释了爱里的付出和独立。倾注一份情感,是真诚;葆有一份独立,得自由。可以依赖,但并不依附对方;可以交心,但并不改变自己。付出,是对所爱者的交代;独立,是对自我的责任。对外,我们得学会经营一段关系;对内,我们得试着对待一个自己。纪伯伦辩证地诠释了他对爱的思考。

    三、漫谈感悟

    《先知》里还有一些与爱有关的诗句:

    【灯显】爱不占有,也不能被占有。爱就在爱中满足。(《论爱》)

    把你最好的,奉献给朋友。倘若他必须知道你的落潮,也让他知道你的涨潮。(《论友谊》)

    欢乐是一首自由之歌。我愿你们用全新来唱它,但不要你们在歌中迷失了心。(《论欢乐》)

    我的爱若在你们记忆中消失,那么我会再来。(《道别》)

    受这些诗句的启发,你能自创两句小诗,也来谈谈你对爱的理解吗?

    【灯显】我如果爱你,像 ;可那 却是 。

    示例:我如果爱你,像吹响温柔的笛声,可那笛子却是被刀刃镂空的木头做成;

    我如果爱你,像斟满芳香的醇酿,可那酒杯却是在高热的窑中烧就。

    总结:文学作品把爱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们把她翻译出来:在《子衿》里她名叫思念,在《桃夭》里她名叫热烈,在《小王子》里她名叫唯一,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里》她名叫陪伴,在《孩子》里她名叫独立,在《欢乐》里她名叫奉献……我们的一生,不过就是在不断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我们不可能设想一种无爱的生活,那就让我们在生活里好好爱,在阅读和写作中好好思考爱,因为她比整个世界更寥廓。

  • 《整本书阅读教学之《世说新语》导读课》
  •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梦回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一个时代(观看视频)

    问:这段视频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是什么?

    预设:被废、被立、伤亡

    这段时期便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视频中仅仅以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宋为例。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年间,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战争连绵不断,政局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恰恰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时期,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碰撞着、交流着,开出了一朵文化的奇葩。而今天开始我们便要通过一本书梦回那个特殊的时代,共赏那朵文化的奇葩。

    众人这样评价这本书:(PPT显示)

    (1)它差不多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鲁迅

    (2)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这本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宗白华

    (3)一辈子放在枕边的唯独一本书,就是它。

    ——朱光潜

    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走近一个时代的风流。

    二、知人论世

    说到《世说新语》,我想我们都不陌生,说说你了解的《世说新语》,哪些人物或者故事让你印象深刻?

    PPT呈现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其编写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这本书分为三十六门,各种人物纷纷登场,场景或简或繁,人物或少或多,但都能围绕“人”这个核心立意。

    教师提醒三个关键词

    (1)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2)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同时,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志人:人物是绝对的核心,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包括帝王、将相、隐士、僧侣等,展现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独特个性。

    三、初识风流

    1.齐读以下篇目,结合注释,圈划关键字词进行积累。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新语·贤媛》

    (三)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2.概括故事情节,说说这三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

    3.说说三个故事,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管宁是视钱财为粪土,专注于读书;谢道韫是自视清高而直率;而杨氏之子是聪慧机敏而有礼有节。

    4.再次齐读这三篇文章,结合这三篇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共通点,说说你初步感受到的《世说新语》的特点。

    预设:

    (1)对比映衬,个性突出;

    (2)一言一行,昭示风流;

    (3)语言精练,善于白描;

    (4)任性恣意,崇尚个性。

    师总结:魏晋时期是美的自觉时代,也是自我的觉醒时代,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意识。人们开始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世说新语》刻画出个性独特的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称之为魏晋风度。关于魏晋风度,这三篇例文仅仅是管中窥豹,还有太多太多经典的篇目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感受。

    5. 那么以一种语文的角度看《世说新语》,我们阅读《世说新语》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1)养成文言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化知识典故。

    (3)丰富写人叙事的技法。

    (4)感受魏晋风度,提升审美境界。

    四、总结方法

    要想真正见识这群个性独特的、可爱的人的风度,我们要好好借助《世说新语》这本书。请结合刚刚我们的阅读步骤,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适合阅读这本书呢?

    预设:

    (1)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2)圈划关键词,进行文言积累

    (3)进行批注阅读法

    A 讲清楚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B品读细节,分析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智慧。

    B点评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

    C提出疑问和思考

    D巧妙进行勾连,人物与人物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人物与时代之间,人物与“我”之间。(如写“谢道韫”的文章绝对不止一篇,可以联系整本《世说新语》中的相关文段,探究她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五、 课堂小结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读《世说新语》可以带领我们梦回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上的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希望接下来两周,我们可以一起细读、深读这本书,为我们丰富的精神和审美世界奠基。

  • 《你好,宝葫芦》
  • 上完《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后,我又看了电影,脑中全是宝葫芦。这样想着,宝葫芦来到了我身边……我看这个葫芦个头并不大,满身绿里透黄,和电影里的一样。我连忙说道:“你好,宝葫芦!难道你就是电影中的宝葫芦吗?”她兴高采烈地说:“是的,主人,我很乐意为你服务。”

    我让宝葫芦用它神奇的魔力来战胜疫情,让那些死去的病人活过来,让被感染的白衣天使都健康起来,宝葫芦满口答应。我又对宝葫芦说:“我要变好看,我要身材好,我要当学霸……”一眨眼,我照照镜子,感觉自己瞬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变好看了,身材完美了,就连我看了一眼桌上的数学题,就全部会了,我感觉整个人变完美了。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坐上火箭去太空,于是宝葫芦把我变成了太空人,又给我变了一个火箭,一身太空服,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坐上火箭倒数着“十、九、八……三、二、一,发射。”火箭飞上了太空,我仿佛听见了下面有人给我鼓掌,有人给我加油,有人为我骄傲……

    “雨欣,快起床,要吃饭了。”妈妈在喊我,我这才醒来,跟妈妈说了梦里的事,妈妈笑着说:“孩子,天上不会掉馅饼,你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才有意义。”我听了妈妈的话,连连点头……

  • 《叙事过程中如何把场面写具体?》
  • 导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讲:叙事过程中如何把场面写具体?

    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例如:

    这天下午,上了两节课后,董老师一声招呼:“走哇,下楼玩会儿去!”同学们都说笑着下了楼,来到了大操场。我问董老师:“老师,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呀?”董老师笑着说:“踢足球,跳皮筋。”男生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女生却说:“还是老一套!我们以为有什么新花样呢?”董老师神秘地说:“今天可不一样,今天哪,女生踢足球,男生跳皮筋!”听了这话,我们女生高兴得蹦起有三尺高。

    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这也就是要求做到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相结合。

    例如:

    老师拿来球,女子足球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十几个“疯”丫头,追着足球跑,就像盘子里的炒豆,一会儿又滚到这边,一会儿滚到那边。虽然我们的技术太糟糕,但都非常卖力气。小个子蔺琳最勇敢,像个男孩子在场内横冲直撞,可她的脚丫子连球皮都没踏着,只好空跑一场,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成了个小花脸,那样子真滑稽。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这时也像个野小子用力地冲杀,球到了她脚下,她甩开脚,使劲猛踢,“砰”的一声,球就飞了出去,瞧她那架式,多像个女球星。

    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例如:

    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争先恐后,不分上下。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他们竭尽全力,冲向终点。顿时人生鼎沸,加油声、喝彩声响彻整个操场,特别是快到终点时,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写场面要有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例如:

    前面已经围得水泄不通,等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人群,受伤的人已经送往医院了。地上赫然的有一摊殷红的血。一辆自行车翻倒在旁边,车轮朝上,还在慢慢地转着。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愤愤不平地说:现在司机开车真是不要命,在人多的地方都不肯减速。有的叹着气说:人有旦夕祸福,好好的一个人不定什么时候就遇上祸事。也有的说:看情形,这个人伤得不轻,不知还能不能活。一个老大爷一边摇头一边感叹:“现在出门可得小心,一个不留神就要出事儿。”旁边一位年轻姑娘使劲拉着她的男友往外走,“有什么好看的。血淋淋的,吓死人了。”《上学路上》

    在这里着重解说一下,在写场面时,我们除了可以运用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还可以用到空间描写。也就不仅可以写场上的热闹,还可以写场外的热闹,场内与场外就是两个角度的对称,相互映衬,达到很好的结果。比如我们写一场拔河比赛时,除了写场上同学们如何拼命拔河的,我们还可以写场外的同学,又是如何挥动双手,加油呐喊的。

    范文赏析

    看社火

    作者:赵思远

    班级:四年级2班

    周家庄小学

    春节到了,热闹也来了。这不,杜回村也耍起了社火。正月十一和十二大家争先恐后地聚集到杜回村去看社火。

    我们来到杜回村外,街道上已是人山人海,有些人为了更清楚地观看社火都爬上了围墙与大树。

    锣鼓声一响起人们便把目光投往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远处彩旗飘扬。锣鼓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人们逐渐看清了锣鼓队的风貌。统一的表演服,一致的节奏敲出了人们对社火的期望。锣鼓队逐渐远去,秧歌队又来了,她们舞动着手里扇子,舞出了节日的喜庆。舞花伞的,划旱船的紧随其后。精彩的高跷表演令人们拍手叫好。

    这时,社火的重头戏开始登场了。它们就是社火中的平台和 芯子。第一个出场的平台是杜回将军。他身披金光灿灿的战甲,头戴金盔,手握战斧,另一手抚摸着他那二尺美髯,高大威猛,定是战场上一名虎将。

    数十个平台过后就到芯子出场了。第一台芯子就是“五虎上将”。最下边的是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猛将赵云站在他两人的兵器之上,只见赵云双手各拿一件兵器,这两件兵器上有站立着马超与黄忠。他们威风凛凛,好像在接受着人们的检阅。还有一台芯子让我记忆犹新。这台芯子最惊险的是一个小男孩横着身子,面孔朝下脚蹬竹竿,仿佛在表演轻功,更绝的是他仅抓住另一个女孩的头发,便能让她悬在半空中。观众们都连连叫好。

    长长的社火队伍渐渐远去,而观众们还舍不得离去。人们还在回味着刚才的精彩。社火这一民间艺术让新年的味道更浓,更重。

  • 《叙事作文都有哪些记叙顺序?》
  • 导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讲:叙事作文都有哪些记叙顺序?

    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 《叙事作文都有哪些类型?》
  • 导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讲:叙事作文都有哪些类型?

    第一类:写家里的事

    写家里事的作文类型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思想品质;4.写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5.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第二类:写班级学校的事

    写班级学校的事的作文类型

    1.写学校的一件事,表现学校的新面貌新气象;

    2.写班级的一件事,反映出班级的班风和同学的精神面貌;

    3.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班级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4.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事,表现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5.写发生在班级的一件新鲜事,反映新时代的少年风采;

    6.写班级的一件大家议论纷纷或有争议的事情,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第三类:写校园外的事

    写校园外的事情的作文类型

    1.通过一件事情,反映出社会的新面貌新风尚;

    2.写一件在校外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第四类:写自己的事

    写自己事情的作文类型

    1.写自己遇到的一件事,表现社会的新风尚;

    2.写自己个人的一件事,写出自己从中所受到的教育;

    3.写自己的一件事,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情,表明自己的一种愿望;

    4.写自己遇到的一次挫折,说明自己从中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5.写自己的一件事,说明自己已经长大懂事了;

    6.写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7.写自己的业余生活;

    8.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件事,写出童年的可爱与美好。

    第五类:写与同学朋友的事

    写与同学朋友事情的作文类型

    1.通过一件事情表现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写一件事,表明自己从同学身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或向上的精神;

    3.写一件事,表达自己对同学朋友的深切思念;

    4.通过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揭示某个道理或赞颂同学朋友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