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情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19 03:18:59
  • 《读《可爱的中国》有感》
  • 一本红书,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份信仰。这个假期,我捧起《可爱的中国》这本书,心中便激荡不已。

    当我走进了那个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的时代,我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凭什么中国的地盘上会建起外国人的租界,服从外国人的统治?凭什么法国公园牌子上会有“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样的字眼?凭什么高昂着头的洋人的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身上不断飞舞?凭什么坏笑着的士兵沿街寻人趋打,四处调戏妇女?

    细细品读,在我愤怒、羞愧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方志敏将自己的生命燃烧到了极致,用敌人劝降的纸笔,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我们可爱的祖国。用他对祖国的热爱,用祖国对人民的期望,用鲜血淋漓的事实,唤起人民反抗的勇气。文章的字数不多,但却字字珠玑。

    我仿佛看到了有这么一群像方志敏一样的人,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视死如归的决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不顾自己,只为创造一个美好的国度。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这就是那时候的中国梦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梦竟是那么清晰,仿佛就是后来中国的写真!

    而今的中国,前辈的梦想已经被我们超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安定幸福,从科技到文化、从经济到社会,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无比的生机活力。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一个崭新的、可爱的中国。正是因为无数前辈先烈们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为指引,虽身处黑暗,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荆棘之中,才为我们开出一条光明之路。

    回望历史,我们不能止于感动。“勇做后浪,奔涌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祖国明日的强大,还需要我们去维护。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当继承前辈们对祖国那份深沉的爱,永远跟党走;同时我们要怀抱梦想,坚持奋斗,勇做后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像《可爱的中国》里,方志敏的呼吁:“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

  • 《父亲的齐鲁情怀》
  •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个人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但又无比伟大的齐鲁党员。

    父亲是生产线上的一名管理员,但在我眼中,他更像一位坚守岗位的战士。他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但他总是笑着面对困难,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齐鲁这片土地的情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我常听父亲进述自己的党员故事。他总是强调,作为一个党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服务热情。他常说:“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每一个困难面前都不退缩。

    有一次,公司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工人们加班解决。父亲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和同事们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当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努力,他只是眼神坚定,淡淡地说:“为了公司,值得。”

    正是这种精神,让爸爸多次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他不仅是公司的骄傲,更是我心中的骄傲。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他的身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精神。他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为社会去努力,为祖国去奋斗。像这样的英雄人物我还知道许多,例如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彭伟书记。彭伟书记一直坚守在医院的第一线,为患者的健康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告诉我们,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无论工作有多难,都要坚守初心,为人民着想。

    每当我看到齐鲁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成就,我都会想到父亲那坚毅的背影,他为我们这个家,为齐鲁,为中国,默默地付出着。他是我的英雄,也是齐鲁大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代表。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 《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作文500字》
  • 家国情怀是什么?是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是华夏子孙在国家有难时的拳拳爱国之心;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奋勇拼搏,使中国焕然一新的坚持之心……

    俗话说得好:家是小家,国是大家。虽然我们的国家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来自历史的耻辱: 918事件、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等等。曾经有一名日本网友表示:历史都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中国人还要揪着不放呢?一位中国网友当场怒了:“为啥?就因为你们在中国土地上干的千千万万散尽天良的恶事。还有,我们并不是只为了揭露你们的残忍,还要以此告诫后人——这就是前车之鉴。

    是啊,中国现在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已领先许多国家了,整个社会一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风貌。但大伙儿有没有这样想过:如果不是祖辈们浴血奋战,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幸福吗?

    现在,许多青少年都沉迷于手机之中。虽然说嘴上“爱国”,但是我们难道只是嘴上喊一下“爱国”就够了吗?现在,青少年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应当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国家啊!

    最后,我想说:“只有国家好,千家万户才更好。无论什么时候,青少年都是国家的领跑者和传承者,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从小担当起民族兴盛和国家强大的重任——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

  • 《清明感恩歌》
  • 疫情阻隔祭奠的步伐,

    敬畏不断壮志的情怀。

    春风摇响岁月的钟摆,

    红旗的鲜血依旧澎湃。

    追思先烈,初心不改。

    蒙蒙清明心房涌,

    潇潇风雨头不垂。

    刻苦努力,莫忘先辈。

    不曾忘记,

    不能忘记。

  • 《冬的情怀》
  • 我这边下雪了,你那边下了么?

    一片雪,让我知道冬天来了,就如“一叶之秋”似的,在2021年下第二场雪的时候,我们来看望生病的奶奶。

    回奶奶家的清晨,大约凌晨五点,天还黑乎乎的,妈妈就把我们叫醒,我迷迷糊糊磨磨蹭蹭的起了床,坐上了爸爸提前为我们温暖好的车,我们出发啦!

    姐姐怕我上车无聊,就把他偷带的迷宫球给了我,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晕车,可能是起的太早了,也可能是没及时吃早餐。我不知走了多远,爸爸把车开到了服务区,妈妈给我们买了:烤肠、茶叶蛋、黑米粥等。这路途中的简餐,太美味了,可能是我太饿了吧,觉得这比平时的美味佳肴还好吃。

    走着走着,到奶奶家了,车似乎还没停稳,我就跳下车了,奔向了爷爷和奶奶。

    早上出发的时候,天气还好好的,快到奶奶家时,雪花开始飞舞了,到了奶奶家,雪下的大了起来,而且颗粒分明,又过了一会儿,雪变得像泡沫一样,很白,很白,白的像白糖。我把我的手指当做画笔,在雪地上画画,我画完了,就回屋玩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又出来了,发现我画的小作品已经被新的雪花覆盖了,我又画了一遍,结果又被覆盖了……

    过了不知多久的时间,我们要回家了,因为妈妈说,雪越下越大,如果不及时回家,路滑不安全,有可能还会封路,那样会耽误我和姐姐的学习。我们要走的时候,奶奶用依依不舍的眼神看着我们,奶奶的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也用同样的眼神看着奶奶,我真的不想走,我心里很难过,但是,我和姐姐的学习不能落呀,我们也只好回家。

    期待下一次回奶奶家的日子!

  • 《多彩的语文课堂 不变的语文情怀》
  •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

    ——题记

    语文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呢?记得自己去参加语文赛课时,每一个环节都要计算好,时间结点要掐好,每一句话要设计好,那时,我的眼里,我的心里,只有我要比赛的课,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名次,至于这堂课,孩子们会有什么收获,我不曾想过,并且还安慰自己,我只是来走过场的,其它的他们老师会教的。曾经,我的比赛课是这样的,我也发现其他很多公开课也是如此,是一场经过无数次排练的一场演出,参与这场演出的孩子也明白,他们是公开课上的道具。

    可是,一场长沙之行,听真正的语文大家们上课,彻底颠覆了我对语文公开课的看法。没有表演,信手拈来,却处处流淌着语文的味道;孩子不是道具,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没有精美的课件,一支粉笔 ,满身底气,就让语文的味道在语文课上静静流淌。

    初春的田野

    新翻的泥土,清嫩的秧苗,冒着草尖的田埂,老农吆喝着老牛,不急不慢的犁出一垄垄的田畦。听黄厚江老师和肖培东老师的课时,我的心头闪过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仿若行走在初春的田野上,不疾不徐,清新、温和,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又如刚刚冒出来的小嫩芽儿,不张扬,熨帖人心。

    “这几只猫还没有名字,来,我们一起来给猫取名字。”黄厚江老师背心套着短袖,花白的头发,步子稳稳的,声音轻轻的,有力的,引导着孩子们在《猫》的文字中穿行,找出几只猫的特点,给它取个有趣的名字,“花球”“黄皮皮”“皮皮黄”,一个个有趣的名字,是对三只猫的特性的区分,黄老师就像个老顽童,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文字中穿行,玩转名字,就是玩转文本,趣味盎然,兴趣的激发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顺其而为。

    黄老师接着就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三只猫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孩子们一开始并不太明确黄老师提问的目的,有些懵懂,答案也就花样百出,黄老师并不着急,只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想法,一遍一遍地走进文字,去感受文中不同人物对不同的猫的感情,也许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文中情感有了更好的把握,对文本也更加熟悉,这个过程是探究,是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感;是思索,为什么同样是对待猫,为何情感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也许正如黄老师在课堂的另一个环节“读插图”中所说的:“书本中,或者其他地方,都难以找到一只忧郁的猫的图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白天鹅,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丑小鸭。”富于哲理的话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我想,语文课的意义就在此,它不在当下,知识的获取只是一个层面,更深层次的是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活的指导。多年后,这个班的孩子一定还会记得,有这样一个睿智的老师没有说教,没有炫技,不过是在平实憨厚的话语中,让他们不自觉的去思索自己对待他们他物的态度。

    在“你会是哪只猫”“选一只猫,或选一个人,你给它(他)说说心理话”的环节中,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不正是人性的展现吗?“我家永不养猫”不正是人性的反思吗?说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的融入了课堂中,不断地为第三只猫寻找犯罪的证据时,黄老师提醒大家:所有人认为的合理就是不合理。引发学生去探寻阅读小说的方法,体现文体意识,关注“好的小说,看上去都是情理之中,结局却是意料之外”的小说特色,又何须刻意地讲文体特点,在阅读中,在问题中,小说的文体特点已深入学生心中。

    黄老师在带领着学生在玩中感受文字,在玩中感受人性,在玩中激发学生思索,润物无声,没有拔苗,在这样的课堂里却清晰地听到了拔节生长的声音。

    蓝色的短袖,淡定的神色,顺着主持人的介绍“平易近人”进入课堂,不露痕迹的导入却最是动人,一支粉笔,两张PPT,反复的朗读,简简单单,却让人深深的融入其中。“平易近人”的“近”是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课文中,学生在寻找第一段“特别”“爱”“勤劳”等等这些关键词时,肖老师只有一个提醒“你读”“你仔细读”“你带着感情来读”,这些句子是课堂中的高频词语,是把语文的“读”贯彻得最彻底的一个老师,体会不出那份情感时,那你就读,一遍一遍,耐心地反复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悟;喜欢这个句子吗?那么就读,把你的喜欢能过你朗读的声音展示出来。

    整堂课紧扣“特别的一生”来展开,立足于“勤劳”,展现其“特别”,“特别”在母亲一生的“勤劳”上,学生找出表现母亲“勤劳”的语句后,让学生反复读,感受母亲的品质,又出示一段话,通过换词,变换句式,来感受朱德平实的语言特点,是平实的叙述,也是“特别的叙述”。

    这篇文章难于理解的点是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母亲时,将母亲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下,体现母亲为党为革命的一生,肖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结合课前预习中毛泽东同志为朱德的母亲所写的挽联手,让学生感受到朱德同志的母亲对朱德同志的深厚影响,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民族的解放始终充满希望,始终为党为民族,体现母亲的远见卓识。这才是朱德母亲更“特别”的地方。

    是一位特别的母亲,也是母亲特别的一生,是作者特别的叙述视角,用特别的语言展现了对母亲特别的爱,更是一节特别的语文课,心之所系,皆是文本,目之所及,皆是学生。肖老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就像他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所写的,关注着那坐在角落里的孩子,没有想到的女学生,他会记得并再次给她机会,没有进入文本的学生,他会耐心地创造机会,让他进入文本。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于肖老师来说都是特别的。

    这样的课堂就如初春的田野,带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润泽无声,却又沁人心脾!

    晚秋的深情

    长沙虽是初秋,可连日的阴雨却让这星城有了晚秋的寒意,就在这样的时节,璩老师用她的课堂演绎了一曲晚秋的深情,那片片飘落的树叶是母爱的赞歌。

    有没有一篇文章总是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拿着它走进公开课的课堂?总想用不同的方法去讲解这篇,总想让孩子们在这样的课文里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更多特别的东西,每次一教完,就会觉得还有很多的角度可以切入,有很多的触发点,经典的文章就是宝藏,挖掘不尽。我想《秋天的怀念》于璩老师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两年前,初见璩老师时,是在《秋天的怀念》的课堂里,一袭红装,英姿飒爽,那时便在璩老师的课堂里深深沉醉,便觉得:做璩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今日,还是在《秋天的课堂》里,璩老师紧扣“生命”,分为“生命的绝望”、“生命的觉醒”、“生命的忏悔”“生命的救赎”几个环节,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和读说训练,让学生读懂文字,在文字中去感受母亲的深情,去体会史铁生的深深忏悔。

    课堂的开篇,璩老师就引用了的《我与地坛》中的“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却忽地残废了双腿”,“最狂妄”“残废了双腿”,一下子便将学生引到作者的境遇中,也能更好地去感受作者那份“生命的绝望”,再通过选读文中表现“绝望”的语句,学生反复读,加上动作读,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近史铁生的内心,此时的文字是有生命的,一遍遍的读,去感受,结合补充心理活动的训练中,真正的感受到了“最狂妄”年纪“残废了双腿”的那份绝望,为后面环节的推进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在“生命的觉醒”中,用一个主问题“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在细节的品读中,让学生去感受母爱。平常总说,九零后、零零后是缺乏感情的一代,其实只是我们缺乏引导、缺少发现而已。

    在璩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走进史铁生的文字中,去感受那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老师引导,学生分享,读爱花的母亲,读出一位热爱生活的母亲;读母亲的语言,读出母亲的隐忍;读母亲的语言,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读母亲弥留之际的话语,读出母亲心底的痛……

    反复读,仔细领悟,加上对环境描写的关注,扣住“好好儿活”,读出多年后,走出生命困境后的史铁生,对当年不能理解母亲的那份深情的忏悔;璩老师还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的“标点符号”,母亲那没有说完的话,到底是什么呢?补充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母亲的那份深沉的母爱,在学生们的补充中,我也眼含热泪,会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位母亲不是如此呢,只记得爱孩子,却忘记了爱自己!那些关键词“再也”“没想到”“竟是”“绝没有”也更好地读懂了多年后史铁生的觉醒,更用说话环节“假如他母亲还健在,史铁生多想对妈妈说: ”来宣泄孩子们已经被激发起来的感情。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来来回回间,孩子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熏陶。

    在“生命的忏悔”环节中,璩老师还是引用了《我与地坛》中的“那时他还太年轻……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扣住“好好儿活”,结合文末对花的描写,去感受史史铁生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儿活……”,在对花的绚丽风采的描绘中,学生却读懂了史铁生的那份深深的忏悔,而在随后的“生命的救赎”环节中,“华语传媒大奖颁奖词”、《从容离去,诗般永恒》等资料的补充,也让学生懂得告慰母亲最好的方式,便是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儿活……”

    这是一首母亲用生命唱出的爱子深情,也是史铁生用文字所演唱的一曲母爱的赞歌。璩老师始终坚守“生命语文”的主张,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整堂课中,璩老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学生的情感上,深入浅出,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能过反复读,带有个性的说,让情感自然地流淌进孩子的心田,再喷薄而出。真正的情感熏陶从来不是生动的说教,而是出自真情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语文。

    不同的教者,带给我们不同的语文课堂感受,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始终不变的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那一份语文情!

  • 《小人物 大情怀》
  • 没有一朵苔花自怨自艾,他自有他的肆意,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愧,他有他的精彩。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无分贵贱,各有各的幸福所在。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个小人物,他挥一挥羊鞭,将锦帽貂裘扔进云霄深处;他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镌刻出对祖国最深切的眷顾。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就是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苏武。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卫律前来诱降,却反被苏武痛斥了一番。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好一个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坚守的传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我们要学习苏武,学习他那种不畏艰难困顿、宁死也不肯背叛国家和人民的爱国精神。苏武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是他身上折射出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大情怀却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

  • 《读《红岩》有感》
  • 有一种精神叫革命精神,有一种主义叫共产主义,有一种情怀叫家国情怀。跨过浩瀚的时空长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千百年,如今,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阅读红色经典,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历史。

    《红岩》是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写的一部红色经典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姐、许云峰、 余新江、成岗等优秀共产党员在敌人和恐怖势力的压迫下,依然顽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姐,她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女共产党员,被敌人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她丝毫不动摇,以自己崇高的党性和坚定的意志顽强地与敌人作斗争,决不说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她身上那种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常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是平凡的人,但是在国难当头,他们却干着不平凡的事,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我们利用寒假组织了红色研学之旅。我们来到临安区烈士纪念馆,了解历史、缅怀先烈。伴着台阶两旁郁郁葱葱的松柏拾级而上,当烈士的浮雕缓缓出现在眼前时,我心中对烈士的崇敬感油然而生,碑前的朵朵白花寄托了我们对英雄的敬佩与怀念。台阶旁还种了许多梅花,正值腊月,梅花飘香。在这儿种梅花,也别有一番寓意: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别的花,都是在春天开放,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诞生了许多有气节的英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从来都是顶天立地,顽强斗争,从不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让我们一起阅读红色经典,传承历史文化,发扬中国精神!担负起建设伟大祖国的重担,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小细节,大情怀 ——读《做最好的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
  • 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怎样做教师?我们如何做更好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促使我不断学习。《做最好的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帮助我寻找答案。其中《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关注细节》让我感触良多。

    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

    教师抛出问题都希望学生能理解并表述出来,但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没有跟上来,如何自然且巧妙地抓住一个有价值的点,把学生“引”过来呢?这需要老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声音。

    比如,我在教《送东阳马生序》时,向学生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宋濂‘勤且艰’中的‘艰’?”这个主问题的设置,隐含了朗读停顿、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和文意理解及技法借鉴,重在落实释词译句。有学生很快分享自己的发现:“他家穷,求学的路途远,吃不饱又穿得不好。”应该说,这个孩子的“文言语感”不错,只是我不能确定他对文言字词掌握得如何,且大多数同学还在“连猜带蒙”“读不懂”的阶段,必须把路径引到原文去。我高兴地说:“这位同学从家境、求学、吃穿等方面做了精准的概括!我们都好奇,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发现这些‘秘密’的呢?能不能带着我们去找找?”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结果,又使学生明确了答题要求,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后面的“释词译句”环节把这份答语当做了“路线图”,这个孩子扣住了我说的“家境”“求学”“吃穿”,在大家的积极回应中,提炼了“抓关键词”“看上下文”的阅读方法。这对他自己来说,是提升和示范,对其他孩子而言,是欣赏和借鉴,对课堂来说,是全员互动和彰显细节。

    二、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内容的探究

    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和深入探究文本,才会生成精彩的细节,才会有课堂上对细节的科学利用。

    文言文,言简意赅,学习文言文,需要“咬文嚼字”,反复训练后,学生深谙此道。记得那次学习《木兰诗》,有几个孩子对“同行十二年”,提出了疑问:念“tóng háng”还是“tóng xíng”?“十二年”是虚指还是确数?应该说,学生能在如此细微处质疑,这说明他们是“钻研”了文本的。自由分享时,我强调,要“还原语境理解词句”,“要有确切的佐证依据”。孩子们给出的论断相当精彩。关于数词是否虚指,他们提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三言两语”“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甚至提到了“十二分满意”,还有文中的“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壮士十年归”,再加上“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等佐证,学生达成了共识:这里的“十二年”是虚指,形容时间长。

    至于“同行”的读音,我课前查阅过相关资料,知道这里仍有争议,正犹豫要不要展开来讲,就听学生说,它指“同一个行当或职业”,即军人,应该念“tóng háng”。又有学生认为它是“一起行军打仗”的意思,所以应该念“tóng xíng”。还有深思熟虑的学生联系了前面的“火伴”,认为它是“行伍”的意思,应该念“tóng háng”。颇有见地啊!我庆幸自己“做足了功课”,更庆幸自己因此没有错过这样精彩的细节。

    三、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堂的活动都应该倾注情感,朗读尤其如此。教师应把握其中丰富的情感,并让学生在细节处体验情感,带动学生生发更多的感悟。

    同样是在教《送东阳马生序》时,课堂初读正音后,有个学生仍在念“主人日再食(shí)”。我提示他看课下注释的注音。他仰起脸很肯定地说:“我看过了,可我认为念shí才念得通啊。”我饶有兴致地说:“你肯定有充足的理由!”他说:“《马说》中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念‘sì’,解释为‘喂养’。但人就不可用‘喂养’一词了,所以我想这里该念shí。”我频频点头,询问全班是否有不同意见,学生莫衷一是。我适时安排了讨论。学生之后给出的答案很具高度:“应该念‘sì’。宋濂穷到一天只吃两顿饭,饭食质量又差,他被当成牲口般粗劣地‘喂养’,他遭受的不单是物质上的贫乏,还有‘主人’的白眼,这与后文他所说的‘艰’很好地对应。”真是精彩!一个字音的纠正过程,牵扯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共情,不能不说这又是一个闪耀的“细节”。

    课堂教学细节往往能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突破“细节难点”,才能共享教学智慧。这本书中的案例都反映出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及时发现、交流、研究、记录、反思细节,能唤起我们对教学智慧、教学实效、教学创新的关注,督促我们搭建交流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平台,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 《师恩难忘》
  • 一支粉笔,行云流水,书写人生情怀。

    两鬓斑白,无怨无悔,只留孤身对饮。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尽显师德之风。

    您不是春蚕,却吐尽金丝,温暖人间。

    您不是红烛,却燃烧自已,照亮他人。

    您不是雨露,却化为点滴,滋润心灵。

    您不是泉水,却滋润万物,带来了生命的甘甜。

    您不是太阳,却光照大地,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您如同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您欢快的旋律。

    您如同沙砾,没有大山的伟岸,

    也没有溪流的悠闲;

    但山水间的那点铺垫,是您默默的奉献。

    祝天下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平安幸福。

    感谢您,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