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说:蜀国的丞相兼军师诸葛亮屯兵阳平时,有一次,派魏延等带兵去攻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守城。忽报魏军大都督司马懿〔yì〕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杀来。守城军士闻报,无不惊恐,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却不慌不忙,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道路,迎接司马懿入城。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况,心中好生疑惑,心想:“诸葛亮向来办事谨慎,从不卤莽冒险,今天为何这样?恐怕城内早已布置了伏兵,故意诱骗我入城。对,我决不能上他的当!”于是下令退兵。
诸葛亮的这个计策,后来人们叫它“空城计”。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把这一故事情节写入了《三国演义》。后又被戏曲家编成剧本,京剧、晋剧、徽剧等均有这一传统剧目,流传甚广。
比喻表面上虚张声势,实际是空无准备,就叫做“空城计”。形容全体走光,无人留守,或仅留个别人虚应门面,亦戏谓“唱空城计”。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