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课堂教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7:45:06
  • 《《驿路梨花》课堂教学实录》
  • 执教:肖培东

    教学背景:2019年4月20日,河南濮阳市华龙区一中

    课前老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学生却表示这篇文章老师最近教过了。

    一、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要上的这篇课文《驿路梨花》你们刚学过了,是吗?

    生(齐):学过了。

    师:学过了,就好。学过了,我就要问问你都学到了什么。《驿路梨花》,你们的语文老师教了,你也读了,学了,那就跟老师聊聊。注意,你只能说其中一点。(学生浏览,思考)

    生1:《驿路梨花》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茅屋的主人是谁呢?第三次,谁是“梨花”呢?

    师:嗯,你能简单地告诉我,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生1: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次悬念。

    师:哎,这样表达就好了,《驿路梨花》设置悬念。(叫起另一学生)好,你也像他这样说话。读《驿路梨花》,你学到了什么?

    生2:这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师:哦,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哪里是倒叙?跟大家说说看。

    生2:一开始是说他们发现了茅屋,最后才说出了茅屋的主人。

    师:哦,你这是就文章的记叙顺序做出的思考。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是用了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来说了。(叫起同桌)除了倒叙以外,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记叙顺序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3:插叙!小屋的一些来历用了插叙。

    师:说得好。你们两个结合起来,就整理出了。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溯源小茅屋,又是倒叙。文章记叙顺序我们就更清楚了。好,你学到了什么?

    生4:这篇文章作者还设计了许多误会。

    师:设计了很多误会,比如说——

    生4:比如说,第一个误会是“我“和老余误会茅屋的主人是瑶族老人,然后第二个误会是“我们”误会梨花的妹妹,以为她就是梨花。

    师:那作者设计这些误会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4:设计这些误会,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故事更有起伏。

    师:其实你说的,也是在补充前面第一个同学说的“设置悬念”,是吧?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得这个故事——

    生5:一波三折。

    师:对,更富戏剧性,很有味道。(望向后几排的学生)哎,后面的同学,不能忘了你们。他们都说了好几点了,你再不说就被说完了。(走向后排)你学到了什么?

    生6:文章好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

    师:哦,文章环境描写很有特色。你呢?(指向另一位同学)

    生7: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

    师: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7:文章里解放军说的。(读)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师:嗯,是雷锋同志教你这样说的。(笑)也就是说你读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它的情感内涵,是吧?(生7点头)这位同学,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生8:我学到了……(说不出来)

    师:学不到了!(生笑)都被别人说完了呢。所以一定要抢先举手。好,谁先举手我看看。刚才都是老师直接叫的,现在我要找一个先举手的同学。(有学生举手犹豫)你不举手,我就要叫你了。来,你学到了什么?

    生9:我学到了……这篇课文是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随意地读了读课文上的记录)

    师:你真的是学到了吗?(生9不语)学到了,最好是说学到了这篇文章线索设置的特点。你说的还是不错的。还有没有?谁再来说一点?最后一次机会,你来说。

    生10:文章告诉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好,你把刚才同学的话重复一遍了,说得更深透具体了。说明文章的主题,深入我们班级同学们的心了。非常好。

    二、文章有几朵“梨花”

    师:好了,同学们,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教的,你们还有什么可以学的呢?你看,记叙顺序、悬念设置、环境描写、文章线索……这样吧,同学们,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几朵“梨花”?文章有几朵“梨花”?

    (学生读文思考)

    师:再读这篇课文,想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默读课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梨花”)细细看,你在这篇文章当中找出了几朵梨花。(几分钟后)大家看完了没有?(学生表示看完了)

    师:来,你站起来说。(叫起第一排的男同学回答)你文章看完了没有?

    生11:看完了。

    师:这篇文章你学过了没有?

    生11:学过了。

    师:那你课本上怎么一个字都没有呢?你是不是为了这节公开课,特意不在书上写字的呀?(生11惭愧)一本语文书上都没字的话,阅读的痕迹肯定找不到的。老师要不要批评你啊?

    生11:要。

    师:错在什么地方?

    生11:没有及时做批注。

    师:书上啥都没有,无法证实你阅读的过程。一篇文章,学过以后,书上一定要留有痕迹,懂吗?(生11点头)来,学过了以后,书上也不写字的,还有没有?举手。(生12举手)嗯,你也得站会儿。两个同学每人站5分钟,然后再坐下去。(全体学生更加专注、认真)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这篇文章当中有几朵“梨花”?举手回答只能说一朵,要留下几朵给别的同学说。好,先从你开始说。(叫生11回答)

    生11:在第3段。(读)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读得很认真)

    师:嗯,还别说,读得挺好听的。你再来读读,或许能读得更好听。

    生11(读):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更有感情)

    师:哎,那个老余说的那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生11(读):看,梨花!(抬高声音)

    师: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11:很激动的。

    师:激动!惊喜!那你读读看。

    生11(读):看,梨花!(读出激动感)

    师:你顺着我的手指!(做出一个手势动作)梨花就在那里!来,读。

    生11(顺着手指,读):看,梨花!(声音轻)

    师:呦,你再看句子的标点。“梨花”后边是个什么标点呢,同学们?(生说“感叹号”)好,现在你重新酝酿一下。我再请另个被罚站的同学读一读。你想坐下去,就要把这句话读好。

    生12(读):看,梨花!(重读了“看”“梨花”)

    师:哎呦,你是“叫”的,他(生11)是说的,所以效果就不一样。书上写的是老余突然指着前面什么了起来?哪个动词?

    生11:叫!

    师:把这个字圈画出来。所以,上课不做摘记不做批注,我们读书都读不好,对不对?好,你们两个同学一起读。

    生11生12(齐读):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读得有进步)

    师:“看,梨花!”大家注意“梨花”两个字。老余为什么不说“快来看,前面有梨花!”?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学生思考)比如你走在沙漠里看到水源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

    生11:看,水!(很惊喜)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多几个字的话呢?

    生12:简单的两个字,可以说明了当时的心情。

    师:激动、惊喜,尽在其中,所以读书一定琢磨。(面对全体同学)来,我们看他们读得怎样,读得好就让他们坐下去。

    生12(读):看,梨花!看,梨花!(连读两次,读出了老余的心情)

    生11(读):看,梨花!(读出了叫声的惊喜、激动)

    师:哎,好多了,请坐。同学们看看,这是文中“梨花”第一次出现。老余看到这个梨花的时候什么心情?

    生(杂):激动,惊讶,惊喜,高兴……

    师:对,很激动,很惊喜。因为梨花就代表——

    生13:梨花代表前边有人家,可以休息了。

    师:对,有人家,有房子,有希望,有着落了。这个同学想说的“梨花”是文章当中的第一次出现的“梨花”,叫做什么“梨花”呢?

    生(杂):真实的梨花,长在梨花树上的梨花。

    师:所以,第一朵“梨花”是长在梨花树上的梨花。同学们,继续找,把长在树上的梨花的描写全都找出来。一边找,一边酝酿一下怎么个读。(学生阅读,思考,生11主动举手)

    生11:第6段。(读)一轮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把“一弯新月”读成了“一轮新月”)

    师:嗯,这是一段走在梨树林里的描写,白色的梨花轻轻飘落。不过,你好像读错了一个量词。是“一轮”新月,还是“一弯”新月呢?

    生11:一弯。

    师:你告诉老师,为什么不用“轮”而用“弯”呢? 你读的时候很自然地读成了“一轮”,可是,小说当中是“ 一弯新月”,为什么呢?

    生11:嗯……突出了当时的……(说不出)

    师:每个同学都想想看。为什么是一弯新月?你说。

    生13:因为新月是尖的,而“轮”表示的是圆的月亮。

    生14:一弯新月更加漂亮。

    师:对,新月是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月亮比较弯,另有一种漂亮。圆的看多了。这个“一弯新月”在树梢上,在山的脊背上,大家更会觉得这个环境就特别的——

    生14:美,有诗意。

    师:嗯,就特别的美。我们大家就来读读,读读这段美的句子。“一弯新月”,预备,读。

    生(齐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读书拖腔拿调,不连贯,没有感情)

    师:指出大家读书的一个不好的习惯。你们读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顿着读的,很多美丽的词语都被你们读破了。听老师读。是不是跟你不一样?

    师(范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师:来,你来读读看。

    (生15读得很好)

    师:嗯,你读得好。来,你再来读。

    (生11再读,很认真)

    师:大家一定注意,读书切不可一字一顿地读,看句子要看出句子的整体。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有进步,“轻轻的”读得很舒缓,很轻柔)

    师:既然是“轻轻”飘落,读的时候就应该是——

    生(杂):轻轻的。

    师:嗯,就像现在这样轻轻读出梨花的美。还有没有别的句子?

    生16(读):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很有感情)

    师:哎,开满枝头的梨花,真美。还有没有?哪些地方有“梨花”的?(叫起生17)

    师(面对生17):知道老师为什么注意到你了吗?你一直都没有看课文。你周围的同学都多次举手。你呢?眼神都在游离,就怕我叫你。可是我还就叫到你了。(笑)来,你给大家说说看,文章当中写“梨花”的句子还有没有?(生17低头不语,其他同学举手)

    生18(读):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师:嗯,瑶族老人说的话里就有梨花林了。好,请坐。那小说当中多次出现了香气四溢的梨花林和梨花树上的梨花,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再次叫起前面读书不认真的生17)你来说。

    生17:嗯……

    师:不知道了,我们读书一定得认真,要读进文字深处,多多思考。这样吧,你再把关于梨花的描写读一次。

    生17: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认真起来了)

    师:好好读,好好品味。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生17:表现了环境的美丽。

    师:嗯,写出了这个环境的美丽。还能更具体地说说吗?我们可以从梨花的特点去思考。为什么要多次出现这样的梨花树和梨花?

    生19:因为梨花,很纯洁。

    师:聪明。梨花是什么颜色?

    生19:哦,白色,代表纯洁和善良。

    师:哦,说得好。继续,为什么要多次出现梨花的相关描写?

    生20:通过对梨花的描写衬托出人物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师:梨花,人,说的是对的。还有吗?

    生21:多次强调了梨花的洁白。

    师:多次强调了梨花的洁白,有道理的。我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往往会产生在一个美丽的环境当中。这个梨花树呀,我们来看看。(出示PPT梨花图片)

    师:白色的梨花,非常的纯洁,淡淡的,清新雅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清新、优美的环境当中。而梨花,它的特点,也会跟文中人物的特点相关联。所以,同学们,这样好的故事,这样美丽、诗意的环境,这样纯白、芳香的梨花,我们读出了文中的第一朵“梨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在树上的真实的梨花。(板书:树上梨花)

    师:好,你还能找出第二朵“梨花”吗? (生21再次举手)哎呦,又举手了,真为你高兴,你说。

    生21(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师:也就是说,原来还有一个叫“梨花”的女孩,这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也叫“梨花”。考虑一下,作者为什么给她取名名字叫“梨花”呢?(问另一同学)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生22:我叫卢晓晴。

    师:卢晓晴,你说说看,作者为什么给她取名名字叫“梨花”呢?

    生22:因为……因为那个女孩的品质跟梨花一样都是纯洁的,是善良的。

    师:你来说,她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23:我觉得有道理。文章通过对梨花的描写,也写出了名叫梨花的小女孩的纯洁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师:很流利,说出了自己的思考。那,把她的名字叫做“桃花”,行不行呢?

    生24:我觉得不行,因为这篇文章突出了梨花姑娘的善良和纯洁。

    生25:不行,文中出现的景物是梨花。

    师:其实我们都看出来了。“梨花”在文章当中不仅仅是花,更是一种品质。一个叫“梨花”的姑娘,在一片长满梨花的树林当中,真美,这个前后都开满梨花的茅草屋。梨花, 纯洁的名字,美丽的名字,乃至她美丽的心灵。

    师:好,再找找看。这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究竟是谁?课文当中有没有出现这个叫“梨花”的姑娘?

    生25:没有直接出现,因为课文上说这个叫“梨花”的姑娘已经嫁出去了。

    师:嫁出去了,梨花姑娘。那这篇文章能不能这样构思?最后“我”终于见到了梨花姑娘!这个小姑娘,不,应该是梨花大姑娘了,她回来了,“我”终于在茅草屋前看到了梨花姑娘。这样行不行?(学生很感兴趣,开始讨论)

    师:这个问题,书上可没有,你得好好想。如果小说的结尾,梨花姑娘真的出现在茅草屋前面了!来了!她来了!她站在那里,对我们说:“我就是梨花!”可以吗?

    生26:不行,因为她已经嫁出去了。(师生笑。)

    师:你有姐姐吧?(生26点头)姐姐嫁出去,就不回来吗?姐姐嫁出去也要回娘家看一看的呀。(生笑)哎,你来说!最后结尾梨花又出来了:“我就是你们要找的梨花!”

    生27: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27:因为本文突出的是梨花姑娘的品质,她回来了,就——

    师:回来不是更有品质了吗?时刻惦念着这里。

    生27:来了就不能象征那个品质。

    师:她本身就能代表那个品质,为什么来了就不能象征那个品质?

    生27:因为这个纯洁、助人为乐的品质是象征所有人的品质,她只是代表她自己。

    师:早点说这句话多好!(笑)终于说出了!关键词,哪三个字?

    生(齐):所有人!

    师:其实这也就是说,小说的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叫“梨花”的,拥有这样美丽精神品质的人,不只是她。这一群美丽的哈尼小姑娘,她们的名字都叫——

    生(齐):梨花!

    师:甚至,解放军的名字也可以叫——

    生(齐):梨花!

    师:老余的名字,“我”的名字,都可以叫——

    生(齐):梨花!

    师:同学们,你的名字也要叫做“梨花”。小说的结尾很重要。这样我们就懂得了:找不到梨花姑娘,没见到梨花姑娘,才是这篇小说最好的结尾。因为人人都是“梨花”。若是梨花姑娘真的出来了,小说就失去很多味道了。

    师:好了,那个叫梨花的女孩,小说当中有没有正面描写她呢?(生说“没有“)但是我们一定知道,她一定跟那群美丽的、可爱的哈尼小姑娘长得一样。我们读读看。你来读。

    生28(读):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师:小说中的“我”,凭什么认为她一定是梨花?这个“一定是梨花”的“一定”,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

    生28:从她的外貌。

    师:小说中有没有告诉“我”那个梨花姑娘长得什么样的?

    生28:没有。

    师:那怎么说从外貌可以看出来呢?说说看。(学生轻声讨论)有意思吧,老师出的问题,都是要好好去想的。一群哈尼小姑娘“闪”出来(重读“闪”),“我”怎么就能马上断定那个人是梨花姑娘? (生27又举手)

    生27: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这些哈尼姑娘和梨树有关系,而且她们脸上有两道修长的弯弯的眉毛,前面的环境描写也描写到了弯弯的新月,也联系到了梨花。这让“我们”感觉就一定是梨花。(掌声)

    师:哎,你看看,这节课,你收获好大。前面我们讲“一弯新月”,所以他就能联想,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然后晶莹的眼睛。所以,你就觉得梨花姑娘的长相应该——

    生27:跟一弯新月,还有美丽的梨花特像。她还走在最前面。

    师:所以,“我”想她一定是梨花,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文中没有出场的梨花姑娘的外貌。小说这样写,也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她都会是怎样的长相呀。一起来读读你们心中的梨花姑娘的外貌。“红润的脸上”,一起读。

    生(齐读):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师:所以同学们,做好事能养颜,能美容。(生会意地笑)好事做得越多呀,人长得越漂亮。我们同学们也要这样,心美了,会有红润的脸,眼睛都会变得清澈起来。(板书:梨花姑娘)

    师:好了,树上的梨花有了,叫梨花的女孩有了,还有没有第三朵“梨花“?继续!(学生陆续举手)好,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同学举手了,三个,四个,还有没有?来,我又要叫你了。(叫起生11)你还能找到“梨花”吗?

    生11:我觉得应该是最后一段的“驿路梨花处处开”。

    师:哎呦,真不错!你把最后一段读读。

    生11(读):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师:一个梨花般的结尾,是不是?一起来读。

    生(齐读):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师:文章的结尾收得非常快,戛然而止,是不是?这个小说的结尾能不能这样写下去?我们看看上一段:“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接着这一段,后面再写下去,如“那她姐姐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一定想见到她”等等。可是小说到了后面,却不说故事了,只有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收尾非常快。这个结尾有什么作用?

    生11:因为梨花小姑娘她的品质是非常纯洁、善良的。最后一句用古诗说出了“驿路梨花处处开”,他想表达的,就是梨花的精神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

    师:越来越会读书了。那前面也有同学讲到了这篇文章的悬念和误会,那作者把文章的悬念或者误会,继续写下去,行不行呢?比如又来了一个人。她是梨花吗?不是。她是梨花吗?不是。这样接着“梨花”的悬念写下去,会怎样呢?

    生(杂):不行。不适合。

    师(问):怎么说呢?四次悬念,三次误会,或者更多,你觉得怎样?

    生29:不好。因为这样很费笔墨。再说已经知道了梨花姑娘的好品质,又有其他的小姑娘接过任务。也就是说,其他哈尼小姑娘接过了梨花姐姐的好品质。

    师:说得真好!很费笔墨,又累赘。小说要止于当止之处。所以收的那一笔,其实就有千钧之力。无需再找梨花姑娘啦,我们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一起读。

    生(齐读):驿路梨花处处开。

    师:小说,引用古诗戛然而止,清清淡淡,却又韵味无穷。原来那种精神,就在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名字都叫“梨花”;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梨花”精神。所以,这个同学说这篇文章有一个梨花般的美丽芳香的结尾。(板书“梨花结尾”)

    师:好,还有没有?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梨花”?能不能找到第四朵“梨花”?(有学生喊“梨花精神”)

    师:哦,这位同学找到了梨花般的精神品质,也就指向了这篇小说的主旨内涵。小说的主旨就是在讴歌梨花般的美好品质。你看,又是一朵“梨花”读出来了。

    师:课刚开始的时候,有两位同学也讲到了雷锋精神。哎,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要说成是“梨花精神”?

    生30:梨花就象征了雷锋精神,文中人物都爱帮助别人。

    师:雷锋精神,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精神?

    生(杂):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帮助他人……

    师:所以今天,我们读这篇小说,读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不一定就要给它套上“雷锋”这两个字。这是社会的美德,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需要的一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美好品质。是雷锋精神,更是梨花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梨花精神时时在!作者也说,“表达了作为一个作家对人性美好的眷恋和追求”。“梨花精神”,就更能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民族在任何时候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美德。所以,文章标题都叫做“驿路梨花”。因此,我们找到了又一朵“梨花”。(板书“梨花精神”)

    师:好,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可以值得我们大家去研究、去品味的?“梨花”还有吗?(学生思考)梨花素素雅雅的,清清淡淡的。它纯洁,美丽,散发着清香。不妖艳,它很清新。看看文章,你觉得什么也是这样一朵“梨花”呢?

    (学生安静思考)

    师:我们还是一起读一读前面两段话吧。“山,好大的山啊!”一起读。

    生(读前两段):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读得很投入)

    师:呦!同学们越读越好了。来,再读,“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读。

    生(齐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轻轻读,有韵味)

    师:听着你们的读书声,老师心里有-朵梨花开出来了,不知道是否也开在你的心上?想一想这篇文章还有梨花般的什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31(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师:嗯,再能把那个环境的特点读出来会更好。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环境描写呀。(师范读此段)感觉到了吗?这篇文章我们还要学习它的什么? 你来说。

    (生31再次轻轻读,读得很好,但没有说出)

    师:你呢?

    生32:我觉得“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身上”这句话非常有境界,很诗意。因为,这一片白色的花瓣就相当于梨花的花瓣带着梨花的那种品质,去传染到每个人的身上。

    师:这篇文章还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梨花般的美丽境界,是吧?这和作者写作的什么有关?(有学生说“语言”)“一弯新月升起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身上”,作者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纯美。读着读着,我们会觉得他仿佛不是在写一篇情节曲折、冲突感十足的小说,而是在写——

    生(杂):散文!

    师:我们读读看。“一弯新月升起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身上”,这篇文章就这样淡淡地写下了。这种语言就特别像——

    生(齐):散文语言。

    师:散文,散文语言。文章的语言,也是梨花一般的清新淡雅,又抒情味较浓。读着读着,就如前面那位同学说的,我们会很容易进到这个清新的世界和充满诗意的境界当中去。(学生有所悟,教师板书“梨花语言”)

    师:好了,同学们,讲到这儿,一定还有更多的梨花蕴含其中,一定还有这堂课还没有整理出来的东西。没关系,这些“梨花”都是你们自己现场采摘下来的。

    师:这堂课就要结束了。来,第一个被罚站的男孩子,(生11站起)又是你了,你后来的表现真精彩。现在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语文学习,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生11:该认真记住老师说的,要做好课堂笔记,老师强调的,一定要精心做笔记。

    师:除了做笔记,还要什么?

    生11:还要记住老师讲的“梨花精神”。

    师:除了老师讲的还要想到谁呢?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是“我”,“我”在,就更真实。你呢,也要记住,课堂上一定要有“我”在场。懂了吗?一个“我”不认真阅读的人,一个“我”不深入思考的人,再多的梨花飘过都会成为流水去也。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梨花般的精神,“梨花精神”也应体现在语文学习上。要认真学习,细心阅读,仔细揣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叫做——

    生(齐):梨花!

    师:下课!(掌声)

  • 《我喜欢和谐的课堂教学》
  •     记得在我入学以前,妈妈常对我说这样一句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不然就要挨揍”。从那时起,“老师”二字在我幼小的心目中是那么威严、可怕,甚至让我恐俱。

        入学以后,我校的和谐教育。使我幼时对老师的那种恐惧印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相反,我的心中充满的却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亲切、和谐:课堂上,老师积极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好之”、“乐之”,老师给我们鼓励的目光,任的微笑,赞许的语言。在这和谐的气氛中老师交给我们学习的主动权。时而读,时而记,时而写。时而画,轻松热烈而又不失井然有序……。

        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使我们轻松愉快,而且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灵活。因为每堂课上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我们的学习方法又是灵活的。例如语文老师在讲《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老师和蔼地告诉我们,本文是写人类课文,学习重点是: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具有怎样的精神?作者是怎样写这些人物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老师采用了先谈一一再讨论一一最后交流的教学步骤。读课文时我们是那么认真又是那么有感情,边读边勾画;分组讨论时,我们各抒已见,有争有议,最后达到意见统一;交流讨论结果,发言同学得到的是老师热情的鼓励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种和谐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但掌握了扎实的知识,而且我们每个同学都被狠牙山五壮士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从思想上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国主义教育。

        和谐的课堂教学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更使我们的身心在和谐愉快中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 《和谐的课堂教学使我健康成长》
  •     教育氛围是人文环境。像松软的土壤有利于种子萌发一样,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我们的全面成长和个性的发展。只有和谐教育的氛围才有利于人的潜在能力得以显现,并使其得以成长。我校的和谐教育,使我们成为一名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我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常常采用故辜引人入境的方法。常言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正是产生愤排的心理,使我们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之中。如老师讲《按比例分配时》,曾讲了一个小故率:在大森林里,大象准备在0。8公顷的地里栽种玉米和大豆,栽种面积的比是3:2,可是自己不知道每种作物该种多少公顷,请小动物们帮忙,谁推算得又对又快就奖励谁一个桃子。小猴子为了得到桃子,今天它可动脑筋了,他算啊、想啊。……突然。它高兴得跳起来说:“玉米该种0.48公顷,大豆应种0.32公顷”。其它小动物都很惊讶。同学们也很惊讶,小猴子算得对不对呢?为什么小猴子能算出来呢?正当大家疑虑万千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线段图,说“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线段图,看出了什么?”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后,王松同学说:“题目中告诉我们玉米和大豆栽种面积的比是3:2。也就是说这块地是5份,共0.8公顷,玉米占3份,大豆占2份。”“对,王松同学想得太好了!你们还有什么见解?”老师兴奋地说。我受到了王松同学发言的启发大声说:“这块地共0.8公顷,玉米就是这块地的3/5,就是0.8x3/5=0.48公顷;大豆就是这块地的2/5,就是0.8x2/5=0.32公顷。所以小猴子算得是正确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孙琪同学说得棒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按比例分配》。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类题有一定的规律吗?”同学们个个兴趣浓厚,在热烈地讨论后终于找到了按比例

        分配这类题的规律,那就是:用总数乘以和它们相对应的分率。老师又补充说:“这类题的检验方法是:一是两部分的和是否等于总数,二是两部分的比是否与已知的比相同。”最后,老师在幻片上为我们出示了几道习题。同学们做得非常轻松,连最差的同学也做对了。结合生动的故事,为我们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氛围,激发了我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我们谁都能够学得会,记得牢。

        老师不但在数学方面采用和谐的教学方法,语文方面也是这样,记得老师讲《船借箭》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讲,而是把它编成一个历史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同学们。她在讲每一个情节前都提出一些小问越,还把同学们分成组举行小竞赛,按每组同学回答问题的多少,给每组同学计分。这样,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互相讨论,大胆谈理解,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使我们在十分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为了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我校还创设了多种条件,开展丰富的活动使各类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能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体验成功,增长自,提高素质。总之,和谐教育使我们成为一名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