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南齐张融,字思光,是个生性古怪的人。据《南齐书•张渤传》说,“融形貌短丑”,而“精神清彻” ;坐立行走,举止动作,都似乎不同于常人,“见者惊异,聚观成市他毫不在乎,平时生活,也极马虎随便。齐高帝萧道成很喜爱他,说:“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高帝见他穿得肋脦不整,曾把自己的御袍,按他的身材裁改后赐给他。有一次,齐武帝萧赜【zé】, 问张融住在哪里。他答道:“臣陆居无屋,舟居无水。”武帝听不懂,向张融的堂兄张绪打听,才知他并无住处,而是把一条小船拖上岸,暂供卧宿。
张融的文才,也很奇特。他擅长草书,高帝曾对他说:“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 (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献之父子俩。)张融答道:“亦恨二王无臣法。” 张融写字作文,都不主张拘守前人技法,注重独创。他在《门律自序》中说:“我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夫文岂有常体,丈夫当刪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
“因循”,沿袭,照旧不变。 “寄人篱下”指因袭别人的著作,缺乏自创特色。
后以“寄人篱下”比喻依附他人,不能独立生活。《红楼梦》第九十回:薛蝌回到自己屋里,吃了晚饭,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况且又穷,日用起居不想可知。”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qián〕,是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写的字,继承祖法,浑厚淳朴而有骨气,为当时和后代的人们所称道。齐高帝萧道成,也善书法,登位做了皇帝,仍然喜欢写字。
据《南齐书•王僧虔传》载,有一次,萧道成跟王僧虔一同即席挥毫,表演书法。写完以后,萧道成问王僧虔:“谁为第一?”他当然希望王僧虔恭维他。可是王僧虔不让,也不便得罪他,于是答道:“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怎么能两个都第一呢?王僧虔说:“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这位皇帝书法家哈哈大笑,“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善于替自己打算,为不使自己吃亏而又不失体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和妥贴,叫做“善自为谋”。
“善自为谋”这句话,早在《左传》中就已有过。该书《桓公六年》载,齐僖公想要郑国的太子忽做女婿,忽不愿意。有人劝太子应当为国家着想:齐国是大国,要是答允了这件婚事,小小郑国就可以有个大国作靠山了。可是太子忽到底还是拒绝了,并且说什么“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因此,那些所谓“君子”便都说他“善自为谋”。当时这句话,主要是指“只考虑个人得失而不考虑国家利益”的意思,正如晋人杜预汇编的《春秋左传集解》所注:“言独洁其身,谋不及国。”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