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本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8:54:19
  • 高三作文1000字:木槿花之美
  • 关于“美”的本质,我一直不太清楚。今年六月份的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美”,我没能写出来。我本想写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关于美德的,可怎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好久的,我陷入了窘困。

    后来,这件事情渐渐淡忘了。7月的一个周末下午,我去北京语言大学自习,漫步在木中,猛然看到了十几朵非常熟悉的花儿,喔!这不是木槿花吗?我停住了脚步。白的、粉的、红的在葱葱茏茏间尽情绽放着,好美!其中最让我感觉美的是那朵白色单瓣红心的。洁白的花瓣,五片儿,边儿压着边儿,开出钝五角星状;每片花瓣的根部都沉积着红色,犹如在花中央点了胭脂一般。

    好久没有为美的事物发出赞叹了,没想到这一刻,美的感受竟如此的强烈!

    欣赏了一会儿,有一种疑惑悄然爬上心头。周围其他品种的花也很美,为什么独独这木槿花止住了我的脚步,让我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美?

    思量片刻,答案渐明。这美的感觉来自于瞬间闪过我脑际的几个熟悉的颜色,那便是冬的干净、太极旗底色的圣洁、红色则让我想到美丽的胭脂。在我心中这些颜色是熟悉的、美的、也是神圣的。看来,颜色这一纯形式的美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其实它是与某种内在的东西相关联着的,我想,正是这内在的东西主导着“美”的感受。

    我想证明我的思辨是正确的,于是在脑海里搜索例子。我想到了那句韩国俗语,“鲜亮的野山杏,徒有其表。……”是啊,吃起来又苦又涩的山杏有谁觉得它美呢?我又想到了毒蘑菇,毒蘑菇大多色彩艳丽,然而有谁会觉得它美呢?也许会有极其短暂的视觉美冲击,但那绝对是瞬间即逝的错觉,当你一想到它是毒蘑菇,艳丽的色彩反而会成倍地增加恐怖的指数,令人不寒而栗。

    思索着,天色渐晚,我离开了花丛。回到寝室上网查看了一下有关木槿的息,这一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木槿有那么多用处。在古代的朝鲜,木槿树是稻农栽在田埂用来招引益虫——七星瓢虫的。花和根可以入药,花和嫩茎还可以食用,这些,古人早已受用了。我想,我一个现代人仅仅因为洁白的雪、神圣的太极旗底色、美丽的胭脂就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木槿花与纯美、圣洁等理念的链接,那么韩国的古人呢?千百年来,木槿树和花儿给他们带去那么多好处,想必这宝物在他们心目中该有多美!多神圣!

    我想到了人。有些人心灵美丽,所以即使她(他)外貌平平,人们也会却觉得她(他)挺美;有些人内美外美兼具,所以人们觉得她(他)完美;可有的人,十足美人胚子,心却阴暗、肮脏、贪婪、甚至如蛇蝎般恶毒,因而我们觉得她(他)很丑陋,甚至很可怖。

    渐渐地,关于“美”的本质我开始有了一点点领悟……

  • 一颗等待的心
  •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或许“搜搜问问”这两个强大的网站也不能予你以正确的回答。但它的确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尽管没法用精确的语言来将其概括,但是人依旧在不断追求这不灭的信念。

    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生命的价值,舍己为人,见义勇为,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生命的价值,虽然渺小,虽然不能将名字用可于人们心中,但却死而无憾,仅因为他人而付出,而不是为了私利而存于这个世上,苟活于世间。

    人心的良知让更多自私的的人愿重回生命最初的美好心境,让真情流淌于世间,以真诚的情感来面与世界,而不是互相猜疑,为了谋利而下狠招。

    人人都在内心深处埋这一颗等待的心,虽然生活的堪苦让你原本真诚的真诚的心,面不如前。但是,真诚的心流淌于世间,所以打开你久藏的真诚的心,重归于世间的美好,以奉献来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诠释。

    愿世人和我们一起将自己奉献于世,而不是为了私欲。不论是背起十字,还是成为一个苦行僧,最终目的却都是将生命诠释,让真诚流淌于世间。当睁开生命的慧眼,你会发现人人的心中都藏有等待奉献的心。

  • 《常有感情用事》
  •  很快地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用有如专家般的态度提出了一些问题: 1.你是否将问题仔细分析,并正确周密的思考过呢? 2.问题的组合是否简洁明确?要不然,试着再组合一次。 接着他用很奇妙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这方式非常的有效。他一面绕着桌子转,一面将问题的重点集合起来,突然,他用食指指一指,因为他患有关节炎,所以手指是弯曲的,且在关节处长了一个肉瘤,可是他弯曲不直的手指,却比任何人更能正确的指出要点。 最后他说:“任何问题都有它的弱点,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弱点,如今对这个问题,我已经找到了它的弱点。”

     他说完后,把问题重点指出,这一次他将分散的问题要素,有条不紊的整理出来,解决方法也出现了,真是奇妙的解决方法。 “遇到问题要多用头脑,定要先把问题全盘了解,再以科学方法来分析,找出其弱点所在,如此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如此的忠告我。鬓多方面的思考 处理问题的第二个方法为思考—缤密的考虑,你最伟大的利器就是人脑。如果你能始终地把握住第三个要点:仰,就更能做冷静的思考,能解决一切问题与困难的重要因素即精神力量。充满精神力量之人,在任何情况下,遇到再困难的难题,也想得出办法来解决。如果你认为能做之事,不要犹疑不决,你就一定能做到。 托马斯•迪生曾说:“人体活动的惟一理由,因为大脑是用来支配全身的,所以才被置于身体最顶端的头盖骨中。爱迪生所说的当然是针对我们日常生活、幸福、成功、未来等而言,这些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精神力量可决定一切,你的精神就是“你”,同时也包括了你的灵魂。

     一般人在遇到问题时,常有感情用事的倾向,可是有件事我可以肯定,那就是人在激动时,就会失去了创造性的构想。只有在冷静—绝对的冷静时,解决问题的新构想才会涌现出来,如此的新构想才是现实的、理智的、合理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常是深埋在潜意识下进行,一般情形下,若碰到类似的情况时,这个过程就会立刻浮现出来。精神力量常必须得到你的允许后才会帮助你,

  • 《生命的本质》
  •     也许这个标题,不够明确,如果改为“大学时代的青春误区”也许会好明白一些。但是我们抛开标题不说,接一下来我想说的是— 我们的青春。八十年代之后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首沈庆的歌,歌名叫《青春》,有人把这首歌看作是对那时大学生的写照,浪漫,纯情,那么时代末的大学生又怎样呢?依我看,依然是,至少在大一时是这样无疑。初人大学时,被纷乱复杂的一切给惊呆了。以前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再也显示不出它在试题上的巨大威力,一切都在畅所欲言。正如一位学长所说:“说你所说,想你所想。”

        我从来没有像那时一样地渴望知识,当然也没有像那时一样痛恨考试,我和许多人一样,迫不及待地定下自己的思维体系,以极端的自去摆脱世界。我唱起青春无悔,留起长发飞扬。谈文学、谈哲学,我那时以为我总能拯救世界。 大学的生活有时是很无聊的,于是有人便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恋,就在沉默中变态。”仔细说来,我是属于后一种的。那时,通宵写作是家常便饭,往往是聊着聊着就从被子中跳下,点上蜡烛,奋笔疾书。有时半夜上厕所还能遇上同道中人:“你那本进展怎么了?”“主人公还处在爱情和生活的痛苦煎熬中,一时平会死不了。”

        当时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华横溢,诺贝尔非我莫属,一直到手里的半本稿子无人问津,才明白成功离我还那么遥远。那时我已大三,而青春的放纵正与我擦肩而过。关于青春的冲动的故事多半是使人哑然失笑的,特别记得那夜与高晓松相见。高晓松是我们那时的偶像,只身一人,辍学远行,背着心爱的吉他,为姑娘们写歌;最后名利双收,抱得美人归。激动之余,我们大醉而归,在女生宿舍下放声高唱:“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个姑娘都是我们自己的,要是有人想把她们抢占去,我们就和他们拼到底。”那一夜,从西湖到钱塘江,我们骑车十几公里,大声朗诵北岛和海子的诗,直到满面泪水,我们被自己所感动,那一夜我弹琴到手指出血。 青春在我们这批大学生中永远是张扬的,在理性的沉淀之后才会发现太过于执着,但却从未后悔我深陷于这个“陷阱”之中,因为在这个“陷阱”里,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贴近我生命的本质。

  • 《奋斗励志名言》
  • 1.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

    2.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

    3.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

    4.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

    5.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6.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但大多数都是一念之差。

    7.年轻是本钱,但不努力就不值钱。

    8.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真情。

    9.舍得有限,赢得无限。

    10.人往往拿着书籍的东西来判断无知的事物;人往往拿着错误的推论当正确的结论。

    11.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12.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13.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14.当你将心放在自己身上时,你将永远充满力量。

    15.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

    16.罗斯福总统: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

    17.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18.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19.别人看不起您,很不幸;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幸。

    20.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理由讲辛苦;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理由讲兴趣。

    21.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希望,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信心。

    22.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

    23.人有二亩田,白天的一亩田是填饱肚子,晚上的一亩田是耕种自己的未来。

    24.陪孩子读书长大是个人,给孩子观念长大后是人才。

    25.一无所有是一种财富,它让穷人产生改变命运的行动。

    26.宁可被人笑一时,不可被人笑一辈子。

    27.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28.我们可以失去童年,但是千万不可以失去童心。

    29.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30.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31.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其实它已不是机会了。

  • 《企业经典语录励志》
  • ·企业根本是战略,战略本质是文化。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 ——前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

    ·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员工始终是可口可乐的心脏与灵魂。 ——可口可乐HR总监

    ·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管理就是立榜样,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员工齐心,管理用心,对用户真心。 ——海尔集团前CEO张瑞敏

    ·相人、尊重人;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公司的成功靠大家的力量完成,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不断地创新、要有灵活性。 ——惠普企业文化(HPWay)五个核心价值观

    ·公司不同,文化也不同。但不管你的企业文化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重要的在于你的员工是否相信、认同你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你的企业文化能否凝聚员工的向心力。

    ·忠于自己的专业要比对公司的忠心更为重要。公司选择员工,同时要让员工自己选择未来。

    ·一家企业没有可信的文化氛围正如一个人没有思想中心,会很难获得成功。身为企业领导人要非常相信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以身作则,同时有相应的执行力度。 ——惠普中国区前任总裁陈翼良

  • 《描写人物仪表的成语》
  • 玉质金相 金、玉:比喻美好;质:本质;相:外貌。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外宽内深 指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鹰嘴鹞目 形容外貌奸诈凶狠。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一表人才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心宽体胖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虚有其表 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心广体胖 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貌如其心 系统中不存在“貌如其心”,如果您乐意提供该成语,请点击这里提交,谢谢!

    绵里藏针 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厚貌深情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 《立意要正确: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写文章不仅是愉悦性情,抒发情感的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抒写情感,宜传思想理念的实践,要求它的立意正确似乎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在实际中,这个句题常常为写作者所忽视,所以一些作者投稿屡投不中,其中就有这方面的问题。就是一些印成铅字的文章,观点的荒谬,思想的偏激,也时有出现。所以对这个间题不能掉以轻心。

    所谓立惫正确,就是要求文章能够准确揭示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表现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抒写健康向上的情怀,读之能让人“摆脱冷气”(鲁迅语)向上走。而一些立意不太正确的文章常犯的毛病是:

    一、歪曲历史和现实,主题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不合逻辑,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二、视野狭窄,材料单调,将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或材料上升至本质和规律上认识,文章给人一种“以偏概全”的误导。

    三、一味迫求所谓的新思想新思维。脱离实际,为读者难以接受。

    四、思想滞后,观念滞后,文章给人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感。

    五、思想庸俗,格调低下,文章只是作者感情的宜泄物,追求个性化而失去审美感。

    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最易犯的毛病是立意求新时而失其准。有一位业余作者送来一篇作品给我看,这是一篇名为《都市的“蜂箱”》的散文。他说他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一种灵感所至——他家刚装好空调那天,一只蜜蜂围着空调器转,竟从散热缝中钻了进去,它把这方匣子当成“蜂箱”了,因而他灵机一动,就写出了这篇文章。文章寄出后却一直未能见报,他有些不服气,让我给他“鉴定鉴定”。于是,我认真读了几遍。文章是这样写的——

    我把都市的窗式空调器比作“蜂箱”,决非只是因为外形的相似展开的接近性联想,而是因为空调器装好的那天,真的有一只蜜蜂在这铁匣于边嗡嗡飞旋,飞来飞去,尔后竟从散热的缝陈中钻了进去,于是,“空调器”——“蜂箱”很自然地联系了起来。

    是的,这空调器的确有点像“蜂箱”,它在炎热的夏天制造了清凉,创造了甜蜜。而且,它在运作时的嗡嗡声,也像一群蜜蜂在歌唱。走在大街上,走在新建的住宅小区,看那一台台空调器像蜂箱似地惫在壁上,真令人联想起儿时看到的养蜂人的一字儿排开的蜂箱。

    在现代的物质文明享受方面,自己常常行动迟缓,这一方面有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观念滞后的因素。比如空调器就是这样。总觉得武汉的夏天虽热,但屈指一算,就是7月中旬到B月中旬一个月,机器也只在这段时间里运行,而一年大部分时间是闲里不用当摆设的,似觉可惜。再加之空调房间空气不清新,易患“空调病”,于是一年挨一年,直到今年才买回一台。哪知不用则已,一用则有如迭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是的。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用了之后才知其妙,才说其好的,正如一句平凡而又著名的广告词说的:“用了都说好!”坐在空调器营造的清凉世界,才知道在“火炉城”中有了最好的进难处。在这25℃的气温中,再也没有用毛巾不断擦汗打赤脾还嫌热的白天,再也没有了热得死去活来辗转反侧睡不着的夜晚。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不少人的消极避署,交成了积极的正常的工作,时间亦有了宝贵的价值。对更多的辛勤劳动者来说,能够平静安稳地睡一觉,积蓄明天工作的精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看报看电视,耳听那嗡嗡的机鸣.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怎不从内心里感激这“蜂箱”给生活酿造的柑蜜呢?

    一台小小的机器,就这样改变了人们关于“季节”的观念,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思议,如今却是轻而易举之事。在平民百牡的家中也能“背”上这“蜂箱”的时候,细心人会发现,以往街头纳凉霉宿的人大大减少,那种“竹床靠竹床,排成长龙阵”的景观在慢慢消失。从民俗学角度看,消失这古朴的市井味的风景是一种缺憾,但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无疑是城市生活现代化的一种标记。

    啊,都市的“蜂箱”,城市夏天的一道崭断的风景线!

    平心而论,这篇散文写得颇有灵气,它通过空调器——蜂箱这一形象的比喻写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温馨,感受很真切,立意也见新。但读完之后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立意有一定的片面性——只囿于个人的舒适而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空调器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甜蜜,但它却以增加室外温度和噪音,以丧失人类抗拒自然的原始能力为代价,沉酒于个人的小天地,从依恋物质文明的角度才加以礼赞,立意的起点就不高。我谈了自己的观点,他感到有启发。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同样题材的文章,名为《拒绝空调》,我推荐给他看,他看后大有启发。文章是这样写的——

    那些嗡嗡叫的空调,如同肥硕的知了一样,成群结队地攀附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窗前崖后。白天,知了在上喧闹了一整天,晚上这些空调便开始了此起彼伏地胎赚。因为许多人家都装了空调,谁都喜欢势居在自家清凉的“小笼子里”,不愿再出来。而往日清风徐徐的街巷里弄,因为空调机的排热和喧嚣,已变得又热又闷,无法立脚。这样一来,我们这个城市曾经“风骚繁华”了近百年的绝妙来凉景致,也被如今一派冷清的街景所代替。

    城市空调的普及,不能不说是城市文明的进步。但对于人与自然而言,也许这恰恰是一种悲凉。有报道说,去年夏天,在美国一个现代化都市里,因为一次意外的停电事故,竟使一些失去空调庇护的市民,抵不住热浪的袭击,魂归天国。如果我们再退回一百年,在人类利用自身的能量同大自然作杭争的“战斗”中,还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吗?在空调的庇护下,人类抗拒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渐退化,说得更骇人听闻一些,空调实际上是另一种性质的鸡片,它让你产生依籁,在你云里雾里地舒舒适适享用它时,不知不觉中,你在丧失自己最原始的能力。终究有一天,在大自然的肆虑面前,你会束手无策,抱头鼠窜。

    也许,人们看到了自己生存的忧虑,在如今都市繁嚣的空调热中,有些家庭仍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们有意识地拒绝空调。他们要保持与大自然杭争的勇气与能力。

    有时,我就想,空调用于人类也许不完全是好事,拒绝也许是人们的明智之举。人体本身的排汗解热功能是人类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人与自然杭街的见证一旦失去它,人们将何以与自然共处。如今,市民在已经吃腻了包装精美的精粮精莱之后,才深深感受到回归自然的重要,于是粗粮与野菜又成市民情有独钟的盘中之物。可以想象,在当今的空调热之后,“精细生活”带给人们的将是怎样的一种威胁与失落。因为人时时刻刘要与自然打交道,无论从生活和生理的角度,逃离自然,并不是好事。人之于自然,我觉得应该用这样一句话:兵来将档,水来土掩。

    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立意截然相反:前者热,后者拒绝;前者是肯定式,后者是否定式。尽管“拒绝空调”在实际生活中也难以做到,但他是一种“精神”的拒绝,是站在一定思想高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审视,而非沉醉,所以它的立惫更正确准确一些,见识更深一些,观点亦有新颖之处。

    由此可见,写作不仅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而且还要让主观的思想观念经得起客观的检验;不仅要“人乎其内”,而且“出乎其外”,既要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又要站在一定的时代的制高点上。这样,“意”才能站立起来。

  • 《消费与快乐的话题作文》
  •     人的本质是追求一生快乐的最大化,而人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存在;一般而言,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是较容易满足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相对性,这时人们对来自消费相对效应增加的快乐要大于来自消费绝对效应增加的快乐;但非炫耀性消费,也是现实消费的一种理性选择;消费既充满快乐,也伴随痛苦;消费建设的目的是要增加消费快乐,减少消费痛苦。

        什么是消费?一种定义是指消费者对物品或劳务的消耗;另一种定义是指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这里前一种定义是以消费的绝对效应为基础,落脚点是消费的自然意义;后一种定义是以消费的相对效应为基础,落脚点是消费的社会意义。

        消费的绝对效用是指绝对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效用,消费的相对效用是指相对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效用。这里绝对消费水平的增加是指一个人消费绝对量的增加;相对消费水平的增加是指一个人与他人相比而言消费水平的相对提高。

        另外,笔者认为,消费应当是广义的。消费不仅指对一般商品的消费,还应包括对诸如闲暇、社会交往、亲情、友谊、道德等方面的时间花费。

        消费即人生,人生即快乐.

  • 《杂文的取喻方法》
  •     (1)因事取喻。即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取比喻。如毛择东同志说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在这里,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反动派不打不倒,这样,用灰尘不扫不掉,也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事取喻的关键是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主体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喻体也就很难选取确当了。

        (2)就熟取喻。即选取人们熟悉的、通俗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难懂的事物。比如,对于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在30年代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生冷的问题。鲁迅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便选取一个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他将文化遗产比喻为祖先留下的一所大宅子,提出了“占有、挑选”的主张,指出走进宅子后,“看见鱼翅”可以“吃掉”;“看见鸦片”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只有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他们各自走散为是”(《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由这“大宅子”的比喻,鲁迅鲜明地提出了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正确主张。由于喻体为人们所熟悉,所以,一经联系主体事物,便显得论证雄辩,幽默风趣。

        (3)由喻取喻。即由原来的比喻而生发出新的比喻,以揭示主体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灯下漫《坟》中,鲁迅先以“人肉的筵宴”来比喻“中国的文明”,继而,将“中国”比喻为“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由此向青年发出了“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的战斗号召。“由喻取喻”的前后两个(或几个)“喻”,不仅有着承接的关系,往往还有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后喻虽是由前喻而生发,却又反转来充实和支持前喻,二者(或几者)前呼后应,互为陪衬,常使比喻显得机动灵活,妙趣盎然。由喻取喻要求作者富于联想和想象,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旧生新。这里,关键在于知识的广博和思想的敏捷。不然,即使有了前喻,也生发不出后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