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此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8 11:26:31
  • 《有关眼睛的作文》
  •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话不假。品德纯正、高尚、为人正直的人,两眼清澈,目光坦荡、安祥。目光中充满一种神奇的不怒自威的力量。从周总理的像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炯炯的目光。

        历史上那些为创造人类文明而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一双深邃的眼睛透出睿智的目光。给人印象颇深的有:维克多·雨果,列奥那多·达·芬奇,阿尔伯特·因斯坦的画像,以及范增所绘的李冰,徐光启等人的画像。

        中老年妇女的目光中充满慈祥,虽没有那般晶莹明亮,但目光中所透出的母爱是崇高的,无可比拟的。

        有些人的目光显得似乎大有学问,但轻浮淡漠。也许他一张口不是满嘴脏话,就是废话连篇.即使他戴上一副深度眼镜,也掩盖不了他的粗俗与无知。

        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虽然衣冠楚楚,但从他那见钱眼开的目光中,众人可以看见钱填不满的无底洞,而且还充满了冷酷与无情。有一件有趣的小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位家财万贯的巨富,新换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假眼睛,一般人难辨真伪。于是他得意地去问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能不能辨其真伪。马克·吐温认真地端祥了片刻后,断然说:“左眼是假的”。富翁很奇怪.问马克·吐温是怎么看出来的,马克·吐温幽默地回答他说:“因为那只假眼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至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则别具凶残之目光。那目光又阴、又冷、又凶狠、又惶恐、幽深莫测,可见灵魂深处有见不得光明的丑陋!对这种人还是提防为好,有备无患。

        人眼能看到斑斓的世界,它也能揭示人的心灵。人人都应有一双目光清澈、坦荡的眼睛和一颗纯正的心。

  • 《仙人台下话香岩》
  •    “到千山,不上仙人台,等于白来”,其实此话并不尽然。

        辽东名胜,首推千山是实。仙人台正所谓

        “无峰不奇”中之一奇。但是尚有“无寺不古”之说,故千山五大禅林3}:致之首当数南沟的香岩寺了。就连它的得名,也很值得考究。其一说,该寺正南有一蜂,陡立如香炉,这峰便有了名,日“香炉峰”,这寺便由此称“香岩寺”。

        相传,香岩寺始建于唐,又说在辽金时代,时尚难弄准。不过只要看到院内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一棵老态龙钟的“蟠龙松”,你便会相信,这寺可谓“无寺不古”。这棵古松,皮似龙鳞,枝干盘曲伸展。据考证,为宋代栽种,距五百余年。虽说它饱经沧桑,但仍未减蟠龙之雄姿。至今还是郁郁葱葱,松果累累,荫遮满院。“蟠龙松”不仅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树木,而且以它独有的雄姿,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来此观赏。

        如果说“蟠龙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作千山诸松之首的话,那么千山诸寺之首便是香岩寺了,其二十六景,也不愧为五大禅林景致之最。寺的西北有一天然石洞,称作“雪庵洞府,。系该寺高僧雪庵大师修禅之处,寺东南有一峰,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寺西南高峰酷似巨象,故称“象岭”,还有“静坐石”、“钵孟石”、

        “炼魔石”、“舍利塔”、“喇嘛塔”、“双峰塔”、“观音峰”、“龙女峰”等等。峰塔交错,香烟漫飘,令人心旷神恰。再瞧,寺的东南,在山坡上有一巨石,形如蟾赊,背后蓝天如海,雨后,简直是一幅油迹未干的彩色画卷。难怪人们称道这一景观为“碧海金蟾”。传说金蟾六月十七赶庙会,顺“龙潭”而下去香岩途中,它渴极了,在“双龙寺”附近见到相距丈余的两口井。正巧一只青蛙在其中一口井边低头饮水,那金蟾因饥渴而直奔另一井狂饮。不料几口水下肚,方觉出这水异常苦涩,它一气恼,竟使身休变了形皮上起了大疙瘩。本来与青蛙一样的蟾蛛,竟因为误喝了“双井”中一苦一甜的苦井水,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难怪游人来此,登临仙人台便已不为未上千山之极顶而抱憾。因为在香岩的寻幽探胜确己足矣。近看有唐太宗驻遗址,康熙、乾隆皇帝的登山足迹、明代韩承训的《千山列屏》、曹雪芹祖父的《栋亭诗抄》,远眺,寓取万水千山之意的“万水洞”,仙人对弈的棋台、感恩不过如此的“灵龟献首”峰……景观满山遍野,任你放眼瞻望。真乃消暑度假、举杯小憩、谈今论古、吟诗作画之胜地。

        “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景岂止廿六四时当作会心游”,清代翰林文人王尔烈的这副楹联把这里概括得极妙。所’以人们便说:“没登仙人台,却也不白来。”

  • 心中的疑问
  •     说冯谖是个追名逐利之徒,此话过头了。虽然我赞成谢纯昌先生的观点—“冯援不是士”,但是仍想为冯谧辩白几句。
        《史记》上载:“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也就是说,冯谈投奔孟尝君,实是生活贫困所致投靠后,“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在这样不公正的情况下,冯
    谖弹铁高歌,要求“有鱼,有车,养有高堂”,求得与一般门客相当的生活上的合理条件,怎么是追名逐利?
        从冯谖“市义”、“筑三窟”这两件事来看,他确实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有才能的人凭其才识换得丰厚的物质报酬,又怎么不可以了?难道有才能的人就该一贫如洗,才不算追名逐利?
        冯谖不是士,因为他只忠于孟尝君一人,但也不能因此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目的—追名逐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推崇的就是“忠、孝、义”,冯谖的认识当然带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只能说冯谖见识不够,又怎能把他断然归于追名逐利之徒的行列呢?
        总之,冯谖靠才得财,无可厚非。
       
            首先申明自己是赞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观点的,只是觉得王安石的“不然,擅齐之强,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这样的提法论据有些不足。
        齐能否制秦,因素有很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有其一定道理。英明的君主,能治国兴邦的谋臣,挠勇的良将,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时机……都是“制秦”的必要因素。单凭齐的国力,再加一个“士”,而缺乏了其他因素,很难定论说齐“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三国时的诸葛亮不能不算是杰出的“士”。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蜀的实力也不小。然而最终,蜀仍是亡于魏,擅其强,得其士,制魏了吗?
        所以“不然,擅齐之强,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不足以证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观点。对于这样一篇只有88字的短论来说,这14字的论据还不够充分、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