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几十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8:13:57
  • 《东莞变了作文300字》
  •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东莞是农业县城,现在东莞已经变成了现代智能工业化国际城市。

    以前那一排排矮小拥挤的瓦片房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那时人们还需要挑着扁担去井里挑水,现在只需要把手一伸,水龙头就有水出来。现在的水池里还有音乐喷泉呢!那时小朋友们围着蝈蝈斗,现在的小朋友,有的拿着遥控器把无人飞机飞上天,有的在科技馆探索知识,还有的小朋友喜欢在游乐园玩各种刺激好玩的项目。看,那边的小朋友正在水上乐园打水仗呢。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丰富了。那时又窄又弯的公路上汽车屈指可数,现在一条条青色的宽敞的公路上汽车熙熙攘攘,高速公路和轨道像蜘蛛网一样蜿蜒向全国各地,让我们出行越来越方便。

    怎么样?我们东莞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美了,你有没有喜欢上东莞呢!

  • 《在学习雷锋日子里》
  •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历经几十年传颂而更加响亮,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追求、信念和操守,红遍了半个世纪整个中国,他就是雷锋。

    阳春三月,瞻仰雷锋伟大形象,为了学习和感受雷锋精神,学校组织同学们在线观看了“云端”参观雷锋纪念馆VR展馆,虽然不是在现场,但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馆内的历史厚重感。一幅幅历史的画面映入眼帘,从苦难的出身,到默默地付出,再到特批参军,一直到牺牲,雷锋叔叔的生平事迹向我们徐徐展开,给我们带来了不仅视觉的冲击,更是精神上的碰撞。

    雷锋叔叔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做不完的,我们应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多做些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雷锋叔叔话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多关心身边人,身边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我们班级组建了一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3月4日上午,利用三四节课时间去到公园捡垃圾。来到公园,看到满地的垃圾突然干劲十足,于是,我和孙冉带上手套,拿起塑料袋,兴致勃勃的捡了起来,捡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零食包装袋,我就想:我以后不能乱丢垃圾了,不然环卫工人们真的太辛苦了!我要像雷锋叔叔们学习,多做一些好事、力所能及的事。

    雷锋叔叔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形象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是一种动力,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我们应该像雷锋叔叔和更多的平民英雄学习。

  • 《父亲诗歌》
  • 父亲不知道红塔山

    旱烟管一咬就是几十年

    父亲不懂流行乐

    嗓子一吼小调唱了几十年

    父亲老了

    就开始依赖老,老黄牛,以及田坎

    父亲的脚上长出泥土

    父亲艰难地弯下腰去

    拣拾麦粒,稻子,和我六姊妹的脚印

    父亲在六十岁的时候

    用他的身体做了一张弓

    拿去比天上的月亮

    父亲掉六十年

    服侍脚下的泥土

    第六十把锄头倒在一边叹息

    父亲将自己往泥土里埋了一半

    父亲六十岁就不再吸烟

    也不再唱歌

    父亲背他六十年做的弓

    不知道要去射月亮

    还是射一家子比肩膀重的债务

    父亲一声不响地

    越走越远

  • 《关于思念家乡的作文》
  •     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枯萎了。那几十年来根紧紧地抓住地下的老树却快要空心似的。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有的昏迷,有的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象在说,快来人啊,有一只乌鸦迷昏了。可是,谁又听得他们在叫些什么呢?小河里的水非常的清,有许多小鱼儿游来游去,真让人迷入了梦中。每当小河的水从别人家的屋前流过,又知道这是流到家乡的水,真恨不得跟着去。可是,如过你现在回去,那以前为什么要出来呢?想到这里,眼泪不停的望下流。一个人却呆呆地望着小河里的水慢慢地流去。古老的道路上随风而来的瘦马,一匹一匹奔驰而过。傍晚的时候,夕阳从西边慢慢地落下去,断肠人却在离家乡非常遥远的地方。想到这里就更加的难过,连乌鸦、小鸟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都为他难过。我也不禁万分为他难过,眼泪流下来。地上就象刚刚下大雨似的。地面的水都涨起来了。

        他是多么的想念家乡和亲人啊!

  • 《人民的马绪涛》
  •     风雨同舟情不变

        追述马绪涛在几十年人生历程中几经磨难而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爱党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几位老民主人士讲起了他“文革”中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不但自己坚定信仰,还做了其他同志大量的思想工作。于文卿回忆:要不是马老当年的鼓励,我活不到今天。尹铁铮回忆了1995年10月r日马绪涛以重病之躯参加了升国旗仪式,并坚持领颂宣誓。当时他是拔下针头提前出院,我劝他不要来了。他说,我爬也要爬来。

        心里时刻装着人民

        写马绪涛生前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操碎了心,以行动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革期间,马绪涛不顾自家生活困难,常常鼓励甚至借钱接济民主人士。文革后他为一千多人落实了政策,自己的儿女却在外省农村务农。孙宪梯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文革中他的父母相继去世。母亲留下遗嘱让他和两个妹妹去找马绪涛。三个孩子并不认识马绪涛,但找到马绪涛后,却得到了悉心的照顾和教诲。孙宪梯从一个满腹怨气的少年成长为参政议政的一分子。他说,我这一辈子不能做一件对不起马叔叔的事情。

        不像那么大的官儿

        写马绪涛谦虚质朴,平易近人,身居高位而不骄,一生肝胆向人民的优秀品质。

        马绪涛的司机回忆:马老生前的许多朋友都是老工人。机关工作人员回忆:中午吃盒饭,马老总是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有了,大家都吃上了他才吃。于文卿回忆:每一次吃饭他总怕别人吃不饱,病成那样儿,见到了我们还要老远就打招呼。他心里装的都是人家,哪还有地方装得下自己。医院护士回忆:马老那时已经病得很重,我们去打针,他总要让家人章水果给我们。我们都愿愈照顾他,不是被迫去工作,而是心甘情愿。

        捧着一新心来,不带丰根草去

        写马绪涛清正廉沽,克已奉公,不肯多花国家一分钱的高尚情操。

        曲金英回忆了电话费的事:马老家的电话费打多少报多少一次,发现电话费上有个“168”,才两块多钱,他回家大发雷盆,以后他家再没有“168”了。马绪涛的女儿马元清讲述了父亲不让自己用公家的车送饭,一个风雨之日,送的菜都擞光了。她还讲了父亲因住院费太高坚持要出院,别人都劝不住。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回忆,马绪涛因住院费用太高坚持要出院,别人都劝不住,他只好前往相劝。文章还交待了马绪涛临终前的一大遗憾:国家为我花的钱太多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马绪涛为了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和参政议政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动人事迹。

        王礼博回忆说:因为放不下工作,才使他延误了治疗时机。邓仁爱回忆说:他总是带病坚持工作,歪着身子坐在会场。孙宪梯讲到自己去探望马绪涛,马老的一句话使他终生难忘:我劝他,你太累了,出院以后也不要工作了,他一字一句地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到底。他早已把一切都交给了党的事业。王礼溥泪如泉涌地讲述了自己与马绪涛最后的话别:他已经不能讲话了,但不让我走,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知道他放心不下工作,就说,您放心,有您没您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他才欣慰地点点头,脸上有了笑意,流着泪一直目送我出门。

  • 《母爱三步曲》
  •     人生短短几十年,母爱永相伴,如钻石般恒久远,在儿女心中永不变。

       转眼十七年,似过眼云烟。而今,儿子已在高中校园,但母亲却早已皱纹满面,母爱陪伴儿子每一天。

       四季花好艳。母爱在春天,有让万物复苏的温暖;彩虹真好看,母爱在夏天,为儿子撑开一把太阳伞;秋天多么蓝,把母爱渲染,此刻母爱似那硕果的沉甸;在冬天,母亲的嘘寒问暖,就是儿子我对母爱的亲身体验。

       母爱是一首动听的歌,美妙的音符,使儿子度过一个金色的童年;母爱是一幅画,点点滴滴都如此自然;母爱是一块台阶砖,让儿子踏着努力登攀,母爱是儿子力量的源泉。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儿子我永不觉得孤单。

       儿出家门母心担,总怪自己不周全。几天不见,母亲心中无比思念;几月不见,母亲甚至难以思茶咽饭。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在外的儿子我总要向母亲道声平安。

        母爱,深过大洋,高过青山,早已溢入宇宙空间,天河中的繁星点点,便足母爱的真实体现。

       母爱,世俗之眼难觅见。其伟大,决非身上的破旧衣衫;其挚诚,并非几十年的粗茶淡饭;其高尚,难道单单是整天的勤劳能干,这一切一切,做儿子的我铭记心间。

        母爱又是那样平凡,无怨无悔为儿子,留下的只有白发斑斑,母爱让儿子气昂志坚,母爱让儿子体魄强健,母爱让儿子一路领先。

       我,心中一个信念,头上一片蓝天,任前方千难万险,为了母爱,奋勇向前。

        二“问”

        生活中,老母将儿子告上法院已是屡见不鲜,更不乏有青年儿女时父母厌烦的场面。唉!更有甚者,是俗语“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真实表现。寒心的母亲为儿女发出内疚、悔恨的哀叹。我为这些老人感到可怜。

       曾经有这样一幕,发生在公交车上的真实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座位,少女得胜,老人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儿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就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还有一幕婆媳过招。儿媳妇在屋里嚷:“新时代新兴的,老的伺候年青的。”婆婆在院里应:“新社会新造的,老的伺候没操的。

        一次一次,我敢问:“难道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好’儿女 ?”

        三“完”

        终,我只觉心中……只真心祝愿,母亲一生平安。且确信,儿子一定能让辛劳半生的母亲安度晚年。

  • 《一张照片和一个校记录》
  •     几十年过去了,我珍藏的照片今天作为母校一百周年建校纪念的资料将展现在大家面前。还有一段珍贵的回忆,也向大家讲述:

        照片上的三个女生自左至右依次为周启柔、肖正华、苏步美。我们是好朋友,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生活。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纪强老师1959年的春季校运会上,我们曾用坚强的意志,流血流汗地打破了女子4 x 100米的校纪录(过了三十多年,这个纪录才被%届的赵凡、田洁、王凌燕等人打破)为团体总分第一名增加了32分的成绩。

        这个纪录不仅仅只是个几分几秒的时间问题,它代表了母校对我们品德、身体、意志的培养,在我一生中永远难忘。

        我小时候十岁就离开了母亲,爸爸工作很忙,难以照料我们,常常晚上九点多了才打着睦睡吃晚饭,胃也坏了,还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腿蹲不下去,双手握不成拳。上高一前半学期还免体育,去扎针治疗。体育组的老师们吸收我加人了田径队,每天六点多就开始绕操场跑,在拉韧带时,汗水在“三九”夭都滴落在地上,泪水又滴在汗水落地结成的冰迹上。马复孤是我们心目中的榜样,张书民老师用刚开始试行的前苏联新的教学法来针对每人特点进行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大运动量和长时间的体能训练结出硕果—我们的肌肉有力地隆起来。用N01.米以上的越野跑做准备活动,跑到陶然亭,还轻松地绕湖跑一小圈,然后再跑回校。至今我好像还能感到那种徽风中柳枝拂面和阳光下小草上露珠推眼、香味扑鼻的清新。

        运动会前的技术训练,学接棒,学在接力区发挥出高速度,第一棒练起跑,第四棒练冲刺、撞线,那更不是以几百次来计算了,每夭下午第二节课后开始,最少两个多小时。

        运动会那天由于紧张,苏步美的跑鞋踩在周启柔脚上,鲜血立刻渗出来,临时换人根本来不及,周启柔硬是咬牙坚持,跑出了最好成绩(所以说这是用血和汗创造出的纪录)。我们当时拥抱着,欣喜的泪花充满了眼眶。

        青年时的锻炼比金子还宝贵,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癌症、死亡,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详述了,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学长,给了我们这么多。也希望年青的朋友们珍惜今天的宝贵时光,为母校和祖国争光。

  • 《红旗飘飘》
  •     “红旗飘、太阳升、中华儿女庆翻身……”几十年过去了,但附中的校歌仍然时时萦绕在耳边。它伴随我在人生的征途中搏击风云,经历失败与成功、痛苦与欢乐,在逆境中给我力盘,在困难中给我支持,在胜利中促我饮水思源。亲爱的母校,使我永远不忘。

        附中当时在北京市以至全国十分出名。“起点高,要求严,墓础厚,方法活”是它的四个特点。

        首先,由于学校质量高,希望人学的人多,新生人学成绩好,“起点高”。这是搞好教学的良好墓础。

        接着,学生人学后学习上的要求十分严格。学生本身有一种自豪感,自我要求就很严,向上精神颇浓,不甘落人后。教师方面,事业心很强。工作十分认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应用能力、计算能力直到书写格式都要求很严,一丝不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牢固的知识基础。

        再说“基础厚、方法活”方面:附中的学风是强调基础概念讲深讲透,课堂上一再强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弄值所学内容,复习中强调弄透基础知识,强调做题、应用,反对侥幸心理,从来不搞押题、划重点之类。自习课上,也不作任何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分配时间,使学生的主观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自学能力。这些良好的学风加上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使学生获益匪浅。上大学后,许多附中校友包括当年学习不很优秀的学生,都比其他中学来的同学能力强,基础好。

        附中不仅教学突出,而且政治思想活跃,生活内容丰富,十分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班主任工作十分扎实,对学生要求严格又十分亲切。班上开辟生活园地墙报,讨论班级生活中各种倾向性问题,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并形成良好班风。集体主义观念很强,每天课后、饭后,总有同学三三两两谈心、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做有损于集体的事。周记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阵地,班主任一次次地评改周记,指出缺点,树立方向,使之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阵地。

        附中的文体活动十分活跃,那200米跑道的操场是我最难忘的地方,那里几乎洒追了我的汗水。也留下了我成长的脚印。每天天一亮我们便从栓马桩宿舍沿护城河穿和平门跑到学校。在操场进行半小时早训练。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我参加过体操队、田径队,在高考复习阶段都不曾停止锻炼,终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给以后几十年的艰苦工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附中还有一点很突出,便是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全都以搞好教学为自己的天职,上至校长老师、下到职员工友,全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兢兢业业,给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例如,我们常常在清晨早锻炼时看到理、化实验室灯火通明,实验室管理员已在为我们准备实验。教导处老师发放学生成绩册时,常常对学生讲几句鼓励和引导的话,使学生倍感亲切。

        总之,附中六年是我自觉确立人生道路的时期,是我由一个幼稚的孩童,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在附中生活的某些情景常常浮现于我脑海,令我激动,给我力童。往往在情不自禁中会哼起附中的校歌,继续前进。望母校发扬“健康、好学、团结、前进”的好校风,培养出更多“老老实实为人民”的有用之才。

  • 《志,人生的追求》
  •     志就是人一生的追求。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是微乎其微的,恰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千里戈壁的一粒沙石。竟是如此短暂,如此渺小,令人不由发出“人生何其短”的感叹,叹息.岁月不饶人”。可在人短小的一生中,却有志引导人一生为之奋斗,所以才会有多少人为“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抱憾,才会有多少人的因志的不能实现而“虽死不膜目矣”。是啊,在人的愈念中,死为轻,志为重,为志而献身,为志而牺牲,那是值得的,也是光荣的。

        的确,死亡足以让人感到恐慌,使人不由也会觉得人生漂渺,但伟大的志向却更能鼓舞人脱离死亡的阴影,使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使生命呈现出价值和意义。

        以全社会的繁荣,全人类的幸福作目标,为公共利益而奋斗终身,这样的志,最高尚,最伟大,对人有无穷无尽的推动力,如长江之水,滔滔泪泊,生生不息。也只有这样的志,才能燕得无数人的肯定和钦敬。而以邪念之动机为“志”,这样的“志”即使可能一时得逞,也会因为他对世界前进脚步的阻挡,最终被历史的车轮轧碎。这样的反人类,反社会的败类,终会被自己邪念的动机所吞没,沦为一件可悲的牺牲品。

        理想是那么耀眼,那么诱人,既远在千里之外遥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伸手可摘。但那一朝摘星,却定要经过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的时光都去为之奋斗,用全部的精力去追求它,迎接各种挑战。无论谁,聪明或愚盆,都可以而且应该用自己的一生,为志的实现去奋斗。人生不为志,有何意义可言?

  • 《唯心主义的古典作家》
  •     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既是歌德几十年创作生活的经验之

        一百多年前,一个唯心主义的古典作家,尚且能够如此深刻地认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明确地指出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坚实的基础”,这对我们不是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吗?有些初学写 作的青年朋友,总认为创作只是靠“灵感”、靠“神来之笔”,凭想象和虚构去大放葫芦。这种不从现实生活出发,不从生活中去找寻创作材料和创作动机的创作方法,是不会有什么真正收获的。即使 当作一种“尝试”,也还是越快放弃它越好。谈,又是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刻概括。他讲的是写诗,实际上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坚 实的基础”这个观点,指出不仅“诗的材料”必须来自现实生活,而且“诗的机缘”(按歌德自己解释就是“做诗的动机”)也同样必须来自现实生活。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艺术 生命力,能够流传下来,都莫不由于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或某一侧面上反映了彼时彼地的生活的真实,这些作品中闪光的东西,都莫不是从生活的矿藏中提炼出来的。歌德还反复地说到:“不要说现实生 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做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如果作者每天 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生活,生活基础,生活积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是作家进 行创作的第一个基本功。一篇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深刻不深刻,描绘生活的画面真切不真切,人物性格的刻划生动不生动,都和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有关.“作家对生活认识和理解 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深度”,这句话值得一切决心在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青年朋友们经常当作创作的座右铭。

        前面谈到唯心主义的古典作家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切体会。至于掌握了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无产阶级作家,这种体会就更深刻、更全面,对我们也就具有更现实的教育意义了。这里可以 举高尔基的一段话:(文学作品)“它的形成,是由于文学家观察、比 较和研究各种生活现象的结果。文学家的社会经验越丰 富,他的见解就越高,他的精神的视野就越广,他就越能清楚地看见世界上什 么跟什么相联系,以及这些彼此接近和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科学的社会主义为我们创造了最高的精神高峰,从那里可以清晰地看 见过去,指出一条走向未来的唯一的捷径,从‘必然的。

        王国到自由的王国,的大道。”(《论文学》第83页)

        高尔基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两点:第一,生活是文学的基础和源泉,文学作品的形成是作家观察、比较和研究各种生活现象的结果。第二,作家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首先就要正确地认识生活,深刻 地理解生活,透彻地了解复杂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对帮助一个作家去正确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培养这种正确的科学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是一个无产阶级作家的又一种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