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啊,你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流淌着光辉岁月,隐藏着无限思念。
风奏曲落
故乡的风是百吹不厌的短笛,吹散了风筝的羁绊,吹奏了儿时的乐章。我和小伙伴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放风筝,风筝在柔风中摇曳,如同一个自由的精灵。我们拉紧风筝线,奔跑在草地上感受风的抚摸。
“放高点,放高点。”稚嫩的嗓音,随风的热情启航,可热情却着了火,风筝在风中摇摆,挣脱了束缚,飞向更远的天地。我呆呆的站在原地,泪水如洪水涌出,边哭往家走,外婆见了,“傻丫头,风筝没了再买,别哭了。”我抽抽噎噎握着外婆的手,红着眼望向风中飞走的地方。风带来了风筝,却也带来了我对故乡的无边思念。
雨浸花染
故乡的雨是落在心头的涟漪,荡漾着花朵的心跳,聆听着纯粹的欢笑。我坐在朋友家的客椅上,眼睛总是不经意的往外飘,什么时候雨停了?倩姨端铺一盘桂花饼,开口道:“留下来吃点桂花饼吧,很甜的。”我拿起吃了一块,浓浓的桂花香在嘴中弥漫,香到人的心坎上。倩姨推了推碗,扬起笑脸,“多吃点。”那笑容如桂花饼一样甜酥。
远处的木屋,树木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雨雾画卷。树桠上的桂花花瓣挂的水珠,它静默拥抱着盛大的雨幕。我们谈论的话题,享受了清凉与惬意,雨停了,我笑得冲倩姨挥手告别,望着水中倒影的笑容,溅起童年烟雨回忆。
日落残霞
故乡的日落是日出的谢幕,漫天霞光洒下斑驳影片,沉溺在日落的梦境。我奔跑在乡间小路上,旁边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身姿,诉说丰收喜讯,我追逐的炽热的太阳,想象自己像夸父一样追寻光明。我坚定的奔跑,可我无论跑得有多快,太阳却总是离我远去,我累的气喘吁吁,终于跑不动了,委屈的望向远方的太阳。
祥云被风吹散泛起夕霞,簇拥温暖高贵的太阳,慢慢走向地平线。日落来时热闹盛大,走时留下一片宁静,纯化世俗的尘埃。我静静的站在那乡间小路上,夕阳余晖洒下斑驳影片与蝴蝶共舞,沉浸在日落唯美的梦境,探寻故乡的无尽美好与命途。
故乡啊,你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是离别晨晖孤单的倦鸟,是一场解不开心跳的雨,是我一生所求思念的旷野。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当前来吊唁的亲友们渐渐散尽,只留下外婆那一抹单薄的身影。不知何时,外婆己不再呜咽,只是呆呆地,静静地倚在门边,凝望着外公所葬的山坡。那双眼睛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空洞而凄凉,默默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妈妈紧紧牵握住我的手,她望着外婆的背影,眼眶红肿,泪水悄无声息沿着脸颊滑落,如晨露滴落叶片,悲伤在她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她即将带着我与这片生我养我的根源之地告别。年幼时我不解,对离乡仅有着模糊的概念。当一切都处理妥当后,外婆不再坚持,顺从地跟随我们来到城里,只是坐在车上,却不住地向后望去,每一次回眸都像是最后一次告别,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与不舍。看着那红瓦屋顶渐渐宿小成一点,直至消失。最终,所有的情绪化作一滴浑浊的泪,从外婆那历经沧桑布满沟壑的眼角滑下,慢慢沁入心底。
城里的外婆依旧每天早起,但却似乎没有往日的精神,腿脚不便的她只能每天坐在窗前。她总是望着窗外,眼里是深深的怀念与渴望,嘴里也常常念叨着两个字—回家。当时的我并不理解,明明在城市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外婆却总是念叨着回家呢?我曾跑去问她,她却只是笑着,轻抚过我的脑袋道:“满满乖,等你长大了,你就能明白了。”我也曾因此盼望着长大。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半分。我们也常常在工作、学业的忙碌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再没回乡下看看。外婆的身体却日益消瘦,对于回家的执念也越来越深,爸妈不得不将外婆送回乡下。我们也继续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急流之中。
外婆回乡后的来年秋天,我同爸妈一起回到了乡下看望外婆。踏进记忆中的宅院,却见原本荒凉的房屋此时充满了烟火气息,锅铲敲打锅壁的声音不断传入耳中,饭菜的香气从鼻腔钻入,“外婆”我大声呼唤道,一个面色红润,系着围裙的老人柱着拐杖走了出了来,与之前消瘦的外婆大相径庭,“你们再等等,饭菜马上就好!”她招呼着我们,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
吃完晚饭,坐在院子里,看着院子里的那棵老树,枝叶随风摇曳,泛黄的树叶犹如翻飞的蝴蝶,飘离枝头,在空中乱舞。最终,又与漫天尘土一起席卷而下,归于根旁,也为来年新叶提供养分,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似乎终于理解了外婆为何如此执于回家,如果说年少的外婆是一片满怀希望,意气风发的绿叶,可以暂时飘离她的根,去奋斗,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如今这片绿叶渐渐凋零、枯落,她便需要回去守着自己的根,也为见证下一代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每一个人都是一片叶,不管飘到多远,总要归根看看,看看奋斗之根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我们要植根于心,凭着扎根的力量,向上生长于时代风云中,向着心中理想而奋进,不忘根本,砥砺前行,生生不息。
拿破仑曾经这样评价过中国:“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五千年的漫漫长路,华夏民族经历了繁荣昌盛,也经历了屈辱……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文武双全、声名显赫的皇帝将相,也有臭名远扬、爱慕虚荣的狡诈之徒;有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乱世;还有代表着古人想象和智慧的优美文字、独特艺术……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个又一个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他们的故事让人一看三叹,回味无穷。思绪被瞑瞑之中带回了那个时代: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越王勾践;是千古一帝,一统天下,强势到天下亿万人俯伏,无人敢抬头一觑天颜的嬴政;还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更是以身作则、精忠报国的岳飞……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与深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你会为繁荣的治世而感到美好,会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而悲愤,会为惨无人道的侵略者而恨之入骨……我想,这就是爱国心的真实表现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毛主席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爱;方志敏用生命写文章倾诉爱;古人更是用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证明爱……作为新时代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毫不动摇的永远跟党走,以一颗赤诚之心延续爱。
中华母亲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中华母亲有如画般的壮丽山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华夏儿女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很有骨气!曾记得孟子就说过一句话: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乃大丈夫也。大丈夫的这种气质,这种气概,表现出了,中国人的英雄情怀。
我们经历过奴隶的社会,我们也在封建社会时感受到了闭门自守的侮辱!每个时代都有许多有骨气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许多,爱国者!在推动历史发展,书写历史的同时,他们能站直了做人,不向恶势力屈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社会不同,地位也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还不相同。但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拼搏的力量,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都值得我们学习。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文天祥他组织武装力量,誓死抵抗!后来,他却不幸被俘虏了。俘虏还写下了一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选择了后面一条,要把这一中心记录在历史上,记录在人们的心中。以至于后代们千古传诵他的诗句,四处瞻仰他的美德。其实,当时他完全可以委曲求全,投降后可以做大官,可以保全自己和家人,但是,他却坚决拒绝了!这表明了,在逆境中,我们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
还有一则故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一位皇帝,在自己的国家里查看民情时。发现一位穷人流浪在街头,边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碗饭丢给了他。并说道:“你很可怜,今天我施舍给你饭,以后要好好的感谢我。”那位穷人,都快饿死了,骨瘦如柴,面黄肌瘦,但是把得来的食物丢在一边,置之不理。穷人拒绝了,这样的施舍,最后还是饿死在街头。“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了千百年,可以看出来,做为穷人,虽然很穷,但他是有骨气的!
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不要受到别人的侮辱,不能随便屈服于别人,膝下有黄金!我们要站直了腰板做人,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若无境,则无万物;若无念,人畜无异。
——题记
万物生于境之内,生生不息;人与万物之中,生念,然则与万物不同。人之念亦为人之境。镜之好恶参半,念亦然。若境崩,万物皆毁;若念崩,人则痴傻。境约束其念,而念又生其境。人皆有三念,若人三念三境皆全,则为臻全之人。
一境 贪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这一辈子,从母亲的怀里呱呱落地,到成长死去。说穿了,无非就为了吃喝二字,锦衣玉食可过活一世,粗茶淡饭亦可过活一世。但吃喝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是为了吃喝,倘若这人早晚吃吃喝喝,岂不是成了圈养于城市里的猪了?
人正应有这第一念,才体现与其他飞禽走兽大不相同。佛门有三毒:贪、嗔、痴。但我却认为,这三毒实为人的三念。这第一念,便是贪。
我们原本生活在这荒芜寂寥的大地之上,若不贪,若不贪食贪穿,何来现在这等文明的发展。原始人不甘于吃些生冷野果,不甘于只填充自己的饥肠,所以心中渐渐萌起了贪念。而正是这贪念,我们从生肉生果,到熟肉熟饭,再到至今餐桌上华丽丰盛的美食;从一叶遮羞,到锦衣丝帛,再到现在舒适大方的时装。即使这贪念带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味,也同样带给了我们灾厄,但若深究下去,这也只是一念之间的差错。
家喻户晓的“泼皮破落户”王熙凤,一生为人四处讨好八面玲珑,各种毒辣的手段都只是为了满足她心中的贪念,若她心中无这股贪念,这“凤辣子”可能也只配沦落为贾府中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人问津的小媳妇罢了。而话又说回来,王熙凤败也败在她的这股贪念上,若是他这股贪念收敛三分,也不至于落得个回首惨痛,短命而死的下场。
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涯有尽头吗?没有,与这人的贪念一般,及时“望尽”这贪念,在它还没有将灾厄带来时收住它。往往只一念之差,则是喜剧或悲剧的收场
二境 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第二念为嗔,嗔是人七情六欲中最为激烈的情感,也是人最难约束的念。嗔就是一个人的怒火。乍一看,嗔念岂不是可有可无的?若人无嗔念,心平气和的多好,大家见了面相敬如宾嘘寒问暖拱手作揖,该是一幅怎样美好的景象?错!人若少了嗔念,只会变得颓废而已。人有贪念,自然会碰见不顺心的事,这时人若一味的压抑这股嗔念,只会导致怒气转移向其他的情感,例如悲伤、郁闷等所有负面的情绪,适当的发发火,对自身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倘若这股嗔念不受人心境的约束,只是一念之差也会酿成惨剧。
贾宝玉便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宝玉的一生受尽了贾府人封建的安排,他的任性只是为了发泄对家族摆布的不满,说他不谙世事?那倒未必,在那个极度封建的环境下能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气逼人。”这番话来,只能说他“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可惜在那个时代,这番话只会被当做他对家庭不满所使的小性子罢了。宝玉这么有性格,成于嗔念也败于嗔念,他对贾府诸多的不满,全部都写在了脸上。以致于贾府的人对他的怒气感到习以为常,若宝玉能将这份嗔念隐藏到与宝钗结婚那日一口气发出来,众人便会觉得有大事来临,说不定能与林妹妹比翼齐飞。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的嗔念既是怒气也是对自己心中真实想法的诉求,若为自己的目的隐藏在心里,只为达到目的一刻儿放出来,会成为利器。倘若经常表露在外,只会让他人对你感到厌烦,就更别提目的了。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前者身心舒畅,后者一地悲凉。
三境 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痴念是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情感之一。人因为爱而变得痴,因为痴而变得伟大。痴念成就了两个一:一个离愁别恨,一个皆大欢喜。
黛玉则属于前者。“心若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本是她最大的优点,姣好的面容,如蔷薇花一般的高傲,只为心上人而放的自尊,这些无疑是她的闪光点,也是为她的离去所埋下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锁。
如果仔细想想,黛玉心中没有对宝玉深深的爱恋,对宝玉痴痴地想念,她也不会在贾府里寄主这么长时间。也是这痴痴的想念,造成了她久卧病榻,最终落得个“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黛玉的死是悲惨的凄凉的。若深究,只能怪罪于她的一念之差。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本身是难以寻找的,若寻找到自己钟爱的人或物,应当立即抓住,既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你也强求不来。若你尝试过争取却始终得不到,就要学会放弃,放弃心中的这股痴念;若你寻找到了却从未尝试过争取,那只能让别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又只是一念之差,曲终人散尽,春残花落无人知。
人之三念需三境所约束。若人无这三念,只会如行尸走肉一般,但这三念若是一过,则会悲剧连连。都是三念,会用三境约束三念,就不会因为一念之差而“一步错步步错”。
是什么中华生生不息传承上下五千年?是文化精神。
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迈向电子信息社会?是科学内涵。
是什么让我们从呱呱坠地到充满蓬勃朝气?是生活磨砺。
新的时代赋予新一代的我们新的思想与涵养,虽然关联错综复杂,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宗旨——为了让人类的生活得更完美,更幸福。
生活的手段——科学
自钻木取火到信息覆盖全球,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使社会翻天地覆,日新月异,源于什么?源于科学,那个可以让生活更加完美,更有效的手段。是科学,使生活更接近高效。由人工手动到简单水排再到全自动智能控制,这一系列的发展节省了无数的劳力,是科学使生活更加严谨。新时代,彼此可以听到呼吸,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同样让思想和思想之间缩小了差距,是科学让世界连在一起,让我们可以身隔万里仍心有灵犀。
这一切来自于生活的手段——科学。
生活的升华——人文
有了科学做强大的助力,思想更加需要先进的路法,是一种深邃的艺术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享受,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时代,是文化让精神思想得到升华。词曲文艺,影戏京剧,诗歌书法,无数精神产品,让我们在勾心斗角中得以解放,重张挥斥方遒的洒脱,是文化让我们铭记生活,把持前进的方向。人文社会,礼仪社会,它让我们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同时,人文的沟通又让国家走向富强,走向昌盛;同时也让世界人民心连心,铸就新的时代。
科学,人文——相辅相成
人文让科学源远流长,科学为人文增光添彩。科学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永恒真理,讲究遵循规律,是一种饱含客观事实的硬性文化;而人文是一种沟通,一种精神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承的软性文化。二者的矛盾尽在于此。
可是,二者又有着同一种目的,都是造福社会的手段和方式。从一方面来讲,人文的演变是逐步积累,变化显微,许久才铸就了如今的奇光异彩。而对于科学,每一个点滴的进步都会是一个质的飞跃,一个小的发现,就会用于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科学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探索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讲,人文与科学相辅相成才发展成如今的社会局面,缺一不可,正是软硬的搭配,才使得时代如此完美。
生活,科学,人文,后两者都同样为前者服务,二者虽千差万别,却又同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与幸福。正如故事所述,修女的心愿是拯救受苦的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她的心地善良,但是她缺少一种观念,一种重视科学进步高瞻远瞩的眼光。他只懂得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做,却忽视了科学的力量。而伯爵的先进正在于此,他抓住了这其中的关系,用一种间接的手段造福于民,将科学转化为财富。虽然起初看起来做的没有修女做的多,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远大于修女的努力。
总之,生活中,我们既要有关注眼下的人文情怀,又要有放眼未来的科学眼光。二者就像生活的两条腿,生活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是残缺不全的。正如温家宝温家宝总理所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林砺儒先生,广东信宜县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师范教育。回国曾在北师大任教授。1922一1930年间任附中校长。解放后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为了了解林砺儒先生在附中任教的情况,我走访了林先生的女儿林安娣女士。
当我敲响林家的大门时,开门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就是林安娣女士,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林女士向我介绍说,她父亲非常热爱附中,她的哥哥,姐姐和弟弟都是在附中念的中学。林砺儒先生在附中任教时曾经搞过多次的教育改革,其中“六、三三”学制,男女合校以及注重体育,都是林先生最早进行的教育改革。这些卓有成效的教改,为附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为附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问起林先生办学的特点时,林女士说,林先生办教育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附中的老师一直是最好的。林先生任教时.他经常请一些大学教授以及社会名流到附中任课。例如,解放后曾任师大副校长的教育家傅中孙先生,就在附中讲过课,钱学森便出自他的门下。鲁迅先生也在附中作过一次名叫,《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林先生还请了一些师大的优秀毕业生到附中任教,石评梅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石评梅毕业于体育系,但是她的文学底子很好,她在附中既教体育又教国文。《盐丁儿》的作者颜一烟就是石评梅的学生。她们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这些足以证明附中的老k是最好的。
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他十分重视人格教育。他早年曾提出过:“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适应进步的社会。’附中培养的学生一定要为杜会、为人民服务,所以育人很重要。林先生对考试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不反对考试,但他反对“死’考,他认为“死”考试是一种科举的办法。附中教出来的学生都应很“活”,能够灵活地理解、掌握知识。死读书是没有用的。他还认为考试具有两面性,既检验学生,又检验老师。
林先生不仅反对“死”考,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林女士说:“那时学校只要有活动,我父亲都要我们参加。”《林砺儒文集》中也曾写到:“学生因为课内授课,死气沉沉,感到窒息,感到单调,需要走向课外活动活动脑筋,吸点新鲜空气。”
我对林女士讲,现在高考的压力很大,许多同学迫于压力而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她说林先生是反对这种做法的,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了。林女士给我讲了一件事:一次,林先生的孙女儿发高烧,病得很厉害。而后天就是高考的日子。林先生安慰她道:“明天你病好了,就去考试;如果还发烧,也没关系,明年再考也不迟。”结果,他孙女儿的心理负担解除了,第二天病好了,参加了考试,终于考上了大学。
林女士讲:“现在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衡量一所中学好坏的标准只是高考的升学率。附中能够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是十分不易的,我能理解作校长的苦衷。”
以上这些只是我从侧面对林砺儒先生的一点了解。林砺儒先生是附中早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附中正是在像林先生这样的一大批附中人的努力下,生生不息,缔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