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真相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0:09:31
  • 《停电之后作文850字》
  •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电视里,柯南一个华丽的转身,伸出右手指着罪犯,锐利的目光紧盯着他,坚定地喊道。

    真是帅气逼人啊!不管案件多么惊悚复杂,他都可以轻松破解,我正想着,“嗒”的一声,电视屏幕黑了,周围的灯光也随之灭掉了。我猛然意识到“不好,停电了!”

    “怎么办,怎么办?都到了最精彩的环节了,突然就停电了,我还没看完呢,太坑了吧。”四周一片黑暗,一片寂静,我似乎能听到心脏“咚咚咚”跳动的声音。正当我准备回房间睡觉时,忽然听见了一阵嘈杂的声音,心想不是停电了嘛?怎么还会有声音?这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我立马四处寻找,最终我发现,声音居然是从电视里里头传出来的!该不会是贞子快要出来了吧!我想立马冲回房间埋进被子里!

    “真相可能不止一个!”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什么?居然是我的偶像——柯南的声音。他用一种有些阴森的语气继续说道:“哎,终于等到黑夜降临,这是属于我的时刻!现在我终于可以去把红宝石之眼偷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为了听得更加清楚些,我把耳朵朝电视机凑近了些。那一股让人后背发凉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什么?红宝石之眼,那不是日本的传奇宝石吗?柯南难道是一个江洋大盗?

    “基德,赶紧出来!干活啦!“

    “大侦探!晚上跟你一起偷东西,白天你又得来抓我,真是不容易啊!“

    “烦死了,别张口闭口大侦探的了,走吧!”

    基德和柯南竟然是一伙的,怪不得电视里面,怪盗基德一点也不害怕名侦探柯南。只听见“嗖——嗖——嗖——“的几声,紧接着又是一阵”呜——呜——呜——”的警报声传来。一个兴奋的声音穿过电视屏幕:“东西到手啦,我们走!”什么?没想到柯南偷起东西来这么轻而易举,怪不得他在破一些偷盗案件的时候那么得心应手,原来是因为他自己做过这样的事啊,有经验啦!

    突然,又是“嗒“的一声,一股强烈的光刺向我的眼睛,我急忙闭上眼睛,头一下子靠到了电视机上。电视机里头又传来了柯南坚定而又自信的声音:“所以,罪犯就是——你!”望着那小小的身躯,感觉里面蕴藏着大大的秘密,我不禁想,真相可能真的不只有一个。

  • 《藏在心底的真相》
  • 许多真相被道出,但更多的真相被隐瞒。如果能正视自己,笃定前行,阳光一定会洒满心房。-----题记

    “营养美味的寿司,好吃,健康!”校园外的吆喝声,一声盖过一声。我望着校门外的寿司摊,偷偷咽口水。翠绿的外衣,包着香糯白米,金黄的鸡蛋卷和清凉可口的黄瓜丝依偎着躺在其中。身为吃货的我怎能错过这一大美味?奈何身无分文,“一袖清风”呀!

    可那吆喝声诱惑着我的味蕾。一个不成形的念头,悄然萌芽。

    闷热的午后。聒噪的知了,在树绿叶间"警告"。我蹑手蹑脚, 从次卧溜到主卧。踮起脚尖,沿着墙根,小心翼翼地贴墙挪移。触及沉重的深褐色大门,我缓缓将双手压在把手上,轻转。"嘎吱",一声脆响划破安静的空气。我慌了,立马屏息凝神,侧耳紧贴在门缝旁,听到父亲一串呼噜声鸣天,舒了口气。

    我光着脚丫行走,在光滑,冰凉的地板上。根据我的经验表明,穿鞋比光脚发出的声音大。卧室的气氛凝重,带有一丝夏日的沉闷。窗外绿叶摇曳,知了不知疲惫地鸣叫。我站在床前,望着父母黑发中夹杂着的银丝,眼角的皱纹,心里有些愧疚一闪而过。母亲突然一转身。我立刻躺在地上,良久,缓缓探出头,瞄到钱包在书桌上,我向书桌爬去…… 战战兢兢,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我轻轻悄悄从钱包抽出一张20元纸钞,调头,艰难地向门口爬去……

    第二天。我如愿以偿,吃到了梦寐已久的寿司。但却没有幻想中那样美味,还略带一丝苦涩。仰望,尽管蓝天白云,却让人感觉苦闷、无趣。

    剩下的钱我捐给学校需要钱治病的同学。晚上,我忐忑不安走进家门,偷偷避开父母的目光。谁知?父亲突然开口:“回来了!”“嗯。” 我心头一紧,心想:败露了。“你捐钱了?老师将捐钱名单发到群里,这事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就私自动用钱包,这是好事,你说我们会同意的。再说……”。我愣愣地望着爸爸 ,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 父母日夜操劳,可我却……说来可笑,爸爸妈妈如此信任我,居然冠上如此冠冕堂皇的名头。

    这事的“真相”被我雪藏在心底,深葬。

    从那之后,我不再私自动用家里的钱。

  • 《还真相一隅青天》
  • 庚子新春,新冠病毒爆发,与之相伴的还有谣言满天——“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冠病毒”“某地开始封城,物资会短缺,要赶紧囤货”“某医院垃圾没人收”等等。屏幕后的人们用他们的传声筒拨弄伤口,一时间人心惶惶。我们在迷雾下仰望——谣言惑众,如何还真相一隅青天?

    还真相一隅青天,需要我们保持理性与清醒,不为谣言所蛊惑。《沉思录》有云:“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信谣之荼毒,鲁迅先生已于《药》中写尽。母亲在儿子身患严重肺疾之时,不去就医,反而听信民间谣言,用人血馒头治病,最终人财皆空。又说昔日秦国攻赵,廉颇按兵不动,秦国却派人到赵国传播谣言,扬言只畏赵括出兵。赵王听信谣言,换下廉颇派出赵括,使得赵军大败,自此一蹶不振。不论是文学名著,抑或是历史真相,如此种种虽如管中窥豹,但谣言之荼毒,可见一斑。马克·吐温就曾感慨:“当真理还在穿鞋,谎言已走遍天下。”

    还真相一隅青天,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随意传谣。古语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又云“自言羊可种,不信茧成丝。”谣言荒诞不经,事实的一隅青天不见,散场后人们失聪失明。再观当下,有些地方并不是疫情中心,却因听信谣言,人们挖断道路,运来渣土堵路,严重影响交通。这样愚昧的举措,正是谣言的传播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专家,一些专业媒体、一些知名科普人,正在用自己的声音捍卫真相,用自己的力量遏制谣言,竭力维护这朗朗青天。

    还真相一隅青天,也不意味着事不关己。我们还应在确保信息可靠的情况下,为正义发声。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说谎和沉默是现在人类社会日渐蔓延的两大罪恶。”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这次疫情事件中李文亮医生的遭遇,他是疫情的“吹哨人”,但隐瞒、欺骗、相关机构不断撤热搜等冷漠的事件一遍遍上演,事后人们扼腕叹息。但这样的叹息有何意义?又能改变什么?要改变的,还是我们的行动。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首,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日夜攻关,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他们用行动打破了谣言。不传谣,不意味着遗忘;冷静自持,不代表麻木不仁。不相谈论,不妄下定论,身体力行,倾力相助,恐怕才是对待谣言最好的态度,恐怕才是真正的责任与善良。

    庚子新春,面对爆发的疫情与谣言,让我们同心携手,拨开迷雾,不信谣,不传谣,正义而勇敢地发声。相信终会在金乌升起之时,看到真相的一隅青天!

    指导老师:黄缨涵

  • 《不要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
  • “泪水蒙住了我的眼,我从不明白真相的同学异样的目光中,读到了深深的耻辱、讥讽,乃至幸灾乐祸的嘲笑……红纱巾的风波远远没有到此为止。

    老师就这件事在课间操时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了我,班上所有的同学站在她这一边,不理我……”

    这是《亲爱的女儿》一书中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上面那段话似乎是说的我,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件事一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伤心。

    那天我吃过早餐从外面回到教室,发现同学叶趴在课桌上抽泣,周围的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着什么。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才知道,叶的钱被人偷了,没钱吃早餐了。

    叶的妈妈生病,家境很艰难,钱被偷了肯定难过。那天我带了一张20元面额的钞票,买了早餐后找回一张十元,一张五元的票子。我掏出那张10元钞票递给叶:“不要难过,快去吃早餐吧,有钱了就还我。”她接过钞票说了声:“谢谢。”我一声不用谢刚出口,她突然把钞票伸到我面前叫起来:“亏我还对你说谢谢,这就是我的钱,我的钱就贴着这样一段胶布!”大家凑过去一看,发现钞票上果真贴着透明胶。同学琼也证明叶被偷走的钱贴着透明胶。我急了,申辩说:“不是的,这钱是刚刚吃早餐别人找给我的。”

    “别说了,小偷!”同学们大叫着,要告诉老师。大家都这么说,让我有口难辩,只好寄希望于老师。

    老师来调查此事,但是也无法弄清真相。老师虽然没怎么说我,但是他的脸色很冷。我心里很难受,只能无助地哭泣。

    我无故背了一个小偷的名,遭人冷眼,这事对我的打击真的很大,好长一段时间我沉沦在忧郁中不能自拔。以前我的考试成绩从未落下前三名,经历这件事我的成绩下滑到十几名。直到现在想起这事我心里仍然有一种痛感。

    读了阮梅阿姨的《亲爱的女儿》,她的文字犹如一阵暖暖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雾霾。

    “人在遭遇误会、面对委屈时,应该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勇敢地面对,靠自己的力量闯过难关。因为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抑郁而抑郁啊,他人也不可能因你而改变,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一个人在低谷中仍能选择不懈努力,那么达到高峰,必定是指日可待的事。”

    阮阿姨这些话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有些傻,竟然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误会而痛苦而消沉,竟然傻傻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是的,谁都有可能遇到不顺,谁都可能遇到不公,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改不了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将愁苦化作动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豁达,就该想想,难道生活中只有你一个人受到过这种委屈吗?

    读完《亲爱的女儿》,我感到内心深处涌来一股百折不挠的力量,我感到有一束阳光照耀着我,温暖着我的心。

    小作者简介:吴双,女,14岁。现就读于湖南省华容县侨联学校,历任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性格开朗,为人友善,热爱读书,爱好写作。 有习作发表在《华容文艺》,《华容教育》,曾获县级征文赛一等奖,教育部征文赛一等奖。

  • 《三国魏延为何要造反:三国魏延谋反的真相》
  • 魏延是蜀汉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可以说继关张马黄赵之后,他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猛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的死却成为蜀汉乃至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没有之一。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头后生有反骨,诸葛亮预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濒死之时,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灭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说法因为《三国演义》而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须要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没有造反?或者说魏延有没有过谋反之心?我个人的观点是,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更何谈造反之事!我说魏延没有谋反,主要是基于以下五点原因。

    首先,刘备十分任和器重魏延,魏延在蜀汉也一直官路亨通,步步高升,没有造反的必要。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是作为刘备的部曲随刘备第一批入蜀的将领。部曲是什么?部曲就是嫡系和亲信,就相当于蒋介石的黄埔军校毕业学生,而魏延就是刘备的黄埔一期学员。入蜀之后,刘备立即封魏延为牙门将军,和赵云一个档次。等到刘备做了汉中王,要派一个信得过又有威望的将军去镇守汉川,北拒曹魏。选谁去呢?当时朝廷上下都议论纷纷,说是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结果却是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刘备最后让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川地区的军政一把手。汉中是个什么地方?古人有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无襄阳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巴蜀不足以存险,无关中河南不能以豫居”,一语道破汉中对于蜀汉的关键所在。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四周高山,在当时是北魏进攻蜀汉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还是要从汉中经过,说汉中是蜀汉的咽喉与门户,丝毫不为过。刘备登基以后,又升魏延做了镇北将军,如此种种,说明刘备是相当信任和器重魏延的。即使是在刘备死后,魏延也同样是顺风顺水。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使。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蜀汉政权中是相当有地位的,古人讲究知遇之恩,甚至有”仕为知己者死“的说法,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延虽然脾气很怪,但却是个忠义之人。所以,这是我认为魏延不会谋反的第一个原因,因为没必要嘛!

    其次,魏延对蜀汉赤胆忠心,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为什么这样说?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刘备策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大会群臣的宴会上,就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忠诚,他是这么说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举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是要誓死保卫蜀汉,欲与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另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魏延主动提出愿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一举收复中原,诸葛亮出于谨慎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冒险的计划。试想如若不是魏延的赤胆忠心使然,他怎么可能会主动提出这个让自己身陷险境的计划,换做别人,大多数都是要找借口推脱的,因为实在是风险太大。此外,诸葛亮刚死,司马费袆去告诉魏延准备撤军的消息时,魏延的回答更铁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邪?”这个时候,蜀汉所有的将领,包括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都认为应该撤军了,而魏延不,他要留下来继续抗曹。我想在刘备和关张马黄赵死后,诸葛亮的抗曹决心都未必有魏延坚定,魏延此时在蜀汉阵营中是最坚定的抗曹分子。所以说这是魏延不会反的第二个原因。

    再次,魏延此时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此时魏延手中大概有多少兵力。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子午谷一计,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诸葛亮都不肯给。而且诸葛亮临死安排撤军计划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令延断后,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说明诸葛亮已经做好了放弃魏延的打算,如果魏延手中兵力很多,足以威胁到蜀汉安危,诸葛亮不会也不敢放弃魏延,他很清楚魏延的脾气。因此我推断魏延手中的兵力肯定是很少的,最多不过一万,甚至不足五千。而此时蜀汉有多少兵力在前线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举倾国之兵。这时蜀汉全国的兵力大概有十三万,除去蜀汉各地的驻军、运输的兵力、老弱病残和屯田的兵力,前线能够打仗的兵力统共大约在6——8万人左右。魏延连一万人都没有,拿什么跟蜀汉的数万兵力抗衡?所以魏延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与蜀汉抗衡,他自己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魏延不会不知趣到以卵击石的地步,所以这是他不会谋反的第三个原因。

    为一个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的蜀汉名将,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还不事先统一手下将士的思想,搞好战前动员。《三国志·魏延传》中说,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里据守。杨仪追来过后,魏延带兵去打杨仪,杨仪手下的一个将领何平(就是王平)就大声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刚死,尸骨未寒,您们怎么就敢这样呢?魏延手下的将士就仅仅听了何平这一句话,觉得非常羞愧,一哄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瓜兮兮的在那儿站起。如果说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统一好手下将士的思想,岂不是显得魏延很智障吗?所以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造反。

    最后,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这也是证明魏延没有谋反的最有力的证据。以魏延的军事才干,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凭他手中那几根葱几头蒜,想要造反岂不是天方夜谭。那他为什么要造反了还往南而不往北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翁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魏延本来就在抗曹的最前线,北投魏无疑是最好的反叛选择,况且北魏一向厚待敌国有能力的降将,张绣就是最好的例子。张绣杀了曹操最喜欢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张绣投降以后,给了张绣比曹操当时所有将领都优厚的待遇,张绣是当时曹操手下唯一一个食邑满千户(总共两千户)的将领,其他所有将领,包括张辽、夏侯渊、荀彧等都只有几百户。像魏延这种不可多得的猛将,投降曹魏,必定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谋反,也应该往北而不是往南。连陈寿都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善,冀时以代亮”。也就是说,魏延本意是要杀杨仪,和杨仪争夺诸葛亮的位置,这很明显就不能被定义为谋反嘛。

    基于以上五点理由,所以说魏延并没有谋反。既然没有谋反,那么魏延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

    首先,跟魏延的性格有关系,牛气冲天,得罪了不少同僚,尤其是杨仪,两人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境况。《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说魏延很横,其他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给他面子,于是魏延对此非常愤怒,两人的关系水火不容。另据《三国志·费袆传》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足见两人的关系有多恶劣,典型的秀才遇到兵,积怨肯定是非常深的。魏延是什么人?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杨仪又是什么人?蜀汉名臣,才华过人,处理事务,斯须便了。这样的两个人互相不服气是不难理解的,因为魏延不是廉颇,杨仪也不是蔺相如。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管住这两人,现在诸葛亮死了,这两人就爆发了,互相掐起来,都指责对方要谋反,那是“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啊,把成都的文武百官都搞懵了,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要谋反。这个时候魏延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就成为了他现在最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了,杨仪一介书生,每次和魏延发生矛盾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况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杨仪肯定不会反。那么魏延呢?骄横拔扈,目中无人,动不动就亮家伙,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即使有人反,大家也一致认为肯定是魏延反。

    其次,魏延抗曹的决心太过坚定,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来意图。刚开始,诸葛亮的北伐决心肯定是十分坚定的。但是当荆州失守,刘备崩殂,关张马黄赵相继死去,在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经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汉室,而是转移矛盾,缓和蜀汉内部的紧张关系,维护蜀汉内部的和谐稳定。魏延错就错在不能领会诸葛亮的真实用意,抗曹过分激进会给本来就不稳定的蜀汉政权带来致命的灾难。所以诸葛亮在濒死之时,把秘书长杨仪、后勤兼装备部长费袆、禁卫军司令姜维都叫到了中军帐中安排后事,唯独没有召见魏延这个前线总指挥。诸葛亮深知二人势同水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种时候,召见杨仪而不见魏延,肯定会使二人闲隙更大。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确实需要魏延稳住前线局势,不能让魏国看出蜀汉军营出了大的变故,撤军之时,正好让魏延断后;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深知魏延是个抗曹的铁杆,而自己此时也是将死之人,担心在宣布撤军计划时,魏延会强烈反对,难以控制局势,使魏国有机可乘;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正因为诸葛亮深知二人的关系紧张,死后二人必定会相互残害,两个只能保留一个,保留谁呢?魏延太激进,对内不利于蜀汉和谐稳定,对外在战争中容易将蜀汉基业毁于一旦,而杨仪虽然性格狷狭,但不会对蜀汉基业构成威胁,况且有费袆和姜维在,就更放心了,所以有可能此时诸葛亮已经放弃魏延,只是委婉的借助杨仪等人之手除掉魏延而已。

    最后,魏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太过激进,导致不知情人士的误会。当魏延知道杨仪等人要放弃自己,准备撤军的时候,魏延连夜拔营撤军,撤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嘛,烧什么栈道嘛!他本意是要杀杨仪等人,却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看来魏延是真的反了!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杀之后,背了造反之名,落了个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综上所述,说魏延谋反,是不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的,是一种诬陷。魏延之死的真相可能是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但最大的可能还是死于和杨仪的私人积怨,以及和杨仪的争权斗争。《三国志·魏延传》中说,当马岱提着魏延得脑袋去见杨仪的时候,杨仪一边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颅,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庸奴,复能作恶不?“可见杨仪杀魏延的真实原因不是魏延要反,而是他把魏延恨到了骨子里,不杀不足以出这口恶气。同样魏延自己也说过”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更加充分的说明魏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除掉杨仪,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而不是谋反!

  • 《赵云死因真相 赵云是真的死于绣花针吗》
  • 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

    还有一个关于赵云死因的民间传说,我不知道可不可信啊:

    赵云死因真相

    赵云在80多岁是,一天妻子给他洗澡时看见他一身白皙,说将军一生在疆场上拼杀竟然没受过半点伤,和他开玩笑说,今日切身就让将军见红,说罢就用绣针扎了一下赵云,谁知赵云竟血流不止,后来面色惨白,妻子知道不妙连忙用手去堵,但未时以晚,赵云说我在疆场上百战百胜,没受过半点伤,没想到今天竟死在自己最的妻子的绣花针下!

  • 《掩盖在真相下的真实》
  • 第一次:最先接触的,是骂名。有人对我说:明星的浮华不该掺入我们普通的生活中,用来写文章更是无益,那些是非自是有人评说。我拿不出说辞来反驳,我也不能全部相听到的那些骂声,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接触真实——掩盖在真相下的真实。那是被表面装束溶解的,每个人的真正价值。杨幂的剧我看的不多,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忠实影迷,而我却深深地被这个人吸引。以往常常笑话别人说不出喜欢的理由,其实到了自己,也只有摇摇头笑笑,根本就没有理由啊。也或许因为喜欢,所以容易忽略许多缺点,批判之声也或许不是没有来源,但也正是因为喜欢,能让我更多的注意到这个人身上的光芒所在。大多时候,我宁可自己只看得到他人的优点,他人在我心中是个绝对完美的形象,像这样就好。我最不在乎的,这骂名。

    第二次:“小人也好,污蔑也罢,相信都是命运对我的褒奖,原谅他们,让自己更宽容;接受他们,让自己更强大。感恩,感恩。”(Mi)想到了郭敬明在《小时代》的宣传预告片中这样说:“我觉得杨幂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因为她出道很早,她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她的演技肯定没问题,她的经验也肯定没问题,她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抹掉自己身上很强烈的东西,然后彻底走到林萧这个人物中去。”于是突然就被感动。抛去那些无谓的非议,还是有人选择相信。其实杨幂每有一项活动,我都担心她会被人骂,被批的好像就连呼吸都是错的。也会想其实何必,只是走了不同的路,世上的路千千万,又何必苦于人人选择的并不是和你同一条。因为你所认同,因为固执或坚持,而不肯再去理会其他,也因此错失其他。“这个世界,对于心态好的人,就是大游戏场,越刺激越好玩;对于胆小鬼,那就是地狱,随时随地都会受伤。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Mi)无疑杨幂算是这样一个心态好的人,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悲伤地自娱自乐,有时也会笑着流血。

    第三次:“感觉演员有时很像,看起来自由,其实是毫无着落,看起来很大的舞台,到头来也只能在铁笼子里。翻出多少样,也掘不过几根铁丝。”(Mi)不论是谁的生活,它存在,便有其价值。她的努力,也会希望被人看到,被人理解。没有毫无意义的人生,也没有毫无意义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明星也不是神,他们的错误或失败,需要我们更多的宽容,因为在我们是平常小事,而作为明星任何一件事都会受到非议。从杨幂的身上我也看到很多,恍惚就是琐碎生活的翻版,明星是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是各自生命舞台的主角。总有那么三三两两个人是与你背道而驰的,真正拉着你的手前行的并不多,也只要在乎这些人就好。“如果你走过我走过的路,看过我看过的风景,你会不会原谅我做过的事。”

    第四次:有些人依然活得骄傲。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佛陀在修行途中遇上了一个人,那个人并不喜欢他,于是处处为难他污蔑他,直到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个人:“若有一个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当然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了。”这人回答说。佛陀笑笑,“我便是如这礼物一般对待你对我说的那些话。”此人自知无趣便走了。我也想要做这样的佛陀,也或许我们谁也做不了佛陀,对于那些恶意重伤或者根本是随大流而来的言语,是在乎而不是在意。所以说“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距离”(蓝染),也正是这些随之而来的虚华,能让人们明白自己的高贵。有些人依然活得骄傲,在靡靡之中,高傲地活着。

    第五次:我只要站在这里就好,不论风往哪个方向吹。  总有那么个人,让你宁愿做一条溯流的鱼,就算受伤,就算再没有岁月供我们回头,只为一跃博她一笑。这是一条勇敢的鱼,也是一条够固执的鱼,不甘于乘众鱼的趋势寻觅大海,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内心,真是傻,也真让人动容。我似乎做了这样一条鱼,不为寻求人们的动容,而是任谁的言语都不比我心更清楚、更重要。这样的行为还算不上固执,对她也不算是痴迷,单纯地只是想,可恨之人尚有可怜之处,为何大众却不肯承认一位努力的人。我听说过,她炒作、她演技不够好、她唱功差,但却没人愿意去了解,她始“触电”于四岁,因为哭的不够好而被导演抡巴掌,她以总分第一考上05级北影,还有许多明星前辈都对她有足够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而那些只是坐在空调房间里闲闲喝喝酸奶看电视剧的人们,不再多想想看吗?没有谁活得轻松容易。

    时光,沉进了光里,时针归了零。

    而我却依旧陪你,守着这道痕迹。

    我愿就此逆流而上,做一条勇敢的鱼,只为你。

  • 《少数人与多数人,该服从谁?》
  • 真相时常就摆在眼前,但大多数人都好像很喜欢卖关子,非要开场会议才决定事情该怎样解决。既是商议就免不了辩论,一定会分为多数人与少数人两大派系,对于那个问题的皮毛争论不休,将本是普通的问题复杂化,不争个面红耳赤就永无止休。于是话题被越绕越远,事情暂时被搁浅,在一旁喋喋不休地为毫不沾边的论据找论证词。两大派系引发的这个日常生活问题正是犹如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厘头话题,也正如文题所示。我对于这个话题,不乏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少数人与多数人就好比鹤与鸡,当特点突出时,便力显鹤立鸡群之势,鹤的高大在大多数鸡面前格外显眼,原以为鹤因出类拔萃可以胜出,却由于本身最大的优点在此时成了鸡所认为的缺点。鹤的孤傲使它与成群的鸡不合,虽有超群之能,却未能得到认可,鸡仗着数量多的优势讥笑鹤的无知,这群鸡都在为自己的见解满意而喜悦,最终导致鹤败鸡胜。它们不合也是常事,本来就不归一类,何必强求呢?但人就不是这样的。

    天才并非少见,而是在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却瞧不起而肆加嘲笑,固执遵循大众思维。这大众思维就是运用考虑一般的方法来思考一切问题,寻的是经验主义。大多数人都这样想,也都是这么做的,而那些少数人的观点却被认为不符客观实际和逻辑视为“疯子”“脑残”,由此形成“少数人必服从多数人”的传统观念,它就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与评价观,这使少数人的地位只剩下“人”了。

    其实,少数人的“脑残”和异想天开正是那些等待被挖掘的宝藏,如长白山的人参,世间少有,弥足珍贵。大众思维是固定不变通的传统思维模式,处理问题寻经验主义,只遵循祖先的方法,缺乏创新,因此有时也会碰壁,这样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现今社会,那些少数人的想法即使有些偏离实际和科学,但他们勇于技术创新,开阔常人从未走过的路,一旦建设成功,便寻出了新的一条成功捷径。两大派系应彼此尊重与思考采纳。所以,我想,也无所谓谁必服从谁,再考虑正确方法和角度后,少数人应与多数人团结起来,互相采纳,互相汲取精华,取长补短,最后总结一条更好的方法。

    我没有高捧少数人,也没有太贬低多数人,毕竟在大部分情况下,多数人的见解还是正确的。

    自古中国多磨难,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是由于内外混乱,合是由于民族团结一心战胜了一切,瞧,民族凝聚力就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近现代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转折点能充分证明少数人的独特力量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两大转折点老前辈们谁都不会陌生,它们都见证了共产党的伟大与坚强。

    第一次转折点是遵义会议这场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为何如此重要,那是因为它及时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采纳在当时领导地位还不是很高的毛泽东建议,改用转移延安的逃跑主义。当时共产党红军的力量实为弱小,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磨砺红军的同时增加了左倾冒险主义抵抗政策的根深蒂固,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损失惨重,伤亡了好多红军战士。还好这时召开重要的遵义会议,开始红军长征。恢复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红军保存了基干力量,挽救了党和红军,深深影响了中国日后的建设,我们应该好好敬重毛爷爷,正是他作为那独特的少数人提出独特的建议,被党中央赏识采纳才救了红军,他是党的恩人。遵义会议挽救了共产党,拯救了国家,也造就了毛爷爷这位少数人的伟大与光辉。

    第二次转折点发生在党的社会探索时期。共产党在失去苏联的帮助下跌跌撞撞,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但这些比起“文革”动乱时期能好一点,文革直接毁灭性地摧毁了党探索出来的一切成果和内部干部。十年浩劫呀,十年后,又一位伟人召开了另一种性质的会议拨乱反正,使瘫痪的党领导机关重新振作,这次会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位伟人就是我们的邓小平邓爷爷,在十年混乱中,他没有追随大众思维去盲目崇拜毛泽东,而是坚持自己的见解,他的无比坚强意志使他在大多数人犯同一个错时没有放弃自己观点,还很聪明不据理力争,知道自己作为少数人的力量弱小,等待时机,瞧,十年一过,时机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了他完美的机会,会上提出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使中国脱贫致富。当大多数人迷了某个不明不白的思想时,少数人依然坚持自己的独特观点,因为他坚信只有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要纠正大多数人的无知。只要坚信真理总有弄明白的那一刻,而那一刻,正是见证少数人伟大精神的时刻。

    毛爷爷和邓爷爷的伟大作为晚辈应该铭记,他们的事迹告诫我们少数人应坚持自己的观点,见证出现真理的一刻,真理也就是这样,在大家都蜂拥而至的路上,偏偏寻不到它,而少数人逆着这大众思维却巧妙的发现了它的踪迹。其实两大派系不必为了一个无聊话题为争论不休,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只求正确的方法,哪一派系的方法正确就遵循谁,服从谁。只不过当大多数人坚定不移的朝一个方向走时,也要好好考虑另一个方向是否也有畅通快捷的道路。

    真的无所谓少数人多数人谁服从谁,只要建立在公平合理正确的前提下,在多数人的传统思维上加点少数人的独特创新,结合成为更好的方法,岂不更好!就这样,不管谁服从谁,凡是正确的见解,都应该考虑,凡是有利于大家共同利益的方法,都应该思考,最后结局注定成功,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少数人与多数人合作成功的喜悦。

  • 《怎样写工作研究》
  •     一、什么是工作研究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工作研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从事政策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活动,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后所写出的带探求性质的应用文样式。这种应用文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启发和教育作用。这种文章,平时我们开会研究工作,讨论问题时不断在运用,只不过有时我们写成了文章,有时只是口头谈一谈罢了。因而,熟悉工作研究的写作方法,对每位干部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怎样写好工作研究

        第一,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同现代化建设的某方面的工作有直接关系。这样我们经过一番探求功夫所写出来的应用文才有价值,才会被有关领导部门或报刊编辑所重视,才有发表的机会。

        第二,要非常熟悉与自己所研究的那个问题有关的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这是写工作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理论根据。写作之前要把这些文件、文章尽量搜集齐全并对照实际问题认真阅读。

        第三,要详细占有与自己所选题目有关的生动、具体的第二手材料和必要的第二手文字资料。

        第四,要掌握工作研究的结构方法。

        这种文章多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标题。工作研究的标题多用一个疑间式的标题加以表明,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二部分是作者的单位名称和姓名。位置写在标题下中间,一般论说性、记叙性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是不写作者的工作单位的,惟独工作研究例外。这种文章一经编辑部采用,便被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这种作法,表明了它的实用价值比一般常用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要大一些,也为人们所重视。

        第三部分是正文。工作研究的正文多由两个大层次组成:

        第一层,提出研究的问题。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可以稍加说明,但不能多。说明的话仍是为了明确地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刚露苗头的鱼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已提多次、叫了多年却仍障碍重重的问题。注意,所提问题一定是为多数同志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层,分析所提问题未能及时解决的几个主要原因。这一个大的层次中的每一小层次各是一小论点,也是一个判断。每个小层次的下面的文字是说明、论证这个小论点或判断的论据或理由。在论证时要以摆事实为主,多运用具体材料,少作分析,这是它区别于一般论说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