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独坐敬亭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8:37:39
  •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原编排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现编排 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感受做人处事的启示。本篇课文选自第4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本诗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一首五绝句,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顿时孤寂之感倍生。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情分析:

    我班孩子活泼聪明,对学习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细致认真不足。部分学生的思维反应不错,阅读量较丰富,也基本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但在学习过程容易因骄傲而粗心大意,这部分的学生大约占班级的一半,且以男生居多。学习基础差,不容易跟上学习的进度的学生有四五个,这些学生都安排在学习较好的旁边学习,以达到帮扶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上,我班学生已较为熟悉这种学习模式,能自觉进行小组讨论,但在尚未形成良好的反馈情况。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强化与同学交流、讨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在这些环节中,我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无法理解,这需要老师适当介绍诗人创作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融入情境中,这需要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4.能灵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启发式导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背诵古诗。

    2.拉近距离:了解李白的作品、生平、故事等。

    3.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4. 质疑: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5. 预设:敬亭山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独坐”是什么意思?“独”包含了哪些含义?诗人为什么要独坐敬亭山?

    6.相机出示资料。

     

    背诵古诗

     

    分享搜集到的有关李白和敬亭山的资料

     

    质疑题目

     

     

    导入旨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核心过程推进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个别读,读出节奏。

    3. 全班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过渡: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悠闲,自在……)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1.再读古诗,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吗?

    教师相机点拨。

    (尽、独、闲、厌)

    2.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预设: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李白与敬亭山之间可能说些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结合插图,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5.小组交流画面内容。

    6.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四、三读古诗,悟出诗情。

    1.此时此刻,假如你是李白,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说出你的理由。

    2.再读古诗,生生互评

    3.配乐朗读,情感提升。

    5.熟读成诵。

    6.小结:

    诗人通过寄情于景表达孤单寂寞之情。

    多形式朗读古诗,读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了解创作背景,深入感悟诗情。

    背诵。

     

     

     

     

     

     

     

     

     

     

    初步读出古诗节奏,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感知。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小组学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用语言表达来,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情感。

     

    延伸练习

    五、拓展延伸

    出示并朗读古诗:《月下独酌》

    1. 回顾学法。

    2. 小组合作:自学古诗,自主感悟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想象画面

    3. 展示自学。

    4. 全班交流:你发现两首古诗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可从情感、写法、背景等方面作比较)

    5. 小结:通过寄情于景,诗人抒发了个人心中的苦闷,而我们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和对比阅读也更加走近了诗人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

    1. 搜集李白寄情于景的山水诗读一读

    2. 写一写,你对李白的新认识。

     

    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同时期的诗歌。

     

     

     

    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对比阅读,既可以检验课堂,又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从而丰满诗人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独坐敬亭山》课后反思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岗中心小学 黄泽银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伴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校也迎来了新学期第一次的新基础学习。很荣幸,本次的“新基础教育”研讨课上,我能成为其中一位执教者。学习“新基础教育”理念已一年有多,这一年里跟随着研讨团队,我学习了不少“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执教的是古诗——《独坐敬亭山》,上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诗教学远比我想象中的更加复杂。

    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接触得不少,但大多停留在初步感知和背诵之中,对于古诗的韵律美,意象美,用词微妙等还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朗读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一次次地朗读感知中感受古诗的魅力。遗憾的是,我的教学设计初想虽好,却没能扎实地完成这个目标。如:让学生朗读,应让学生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最后读出韵味。读出韵味应放在理解整首诗之后,不宜太过前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古诗的韵味。

    二、对于文本的解读,“新基础教育”倡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做到将语文学科知识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做一名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具有主动积极学习愿望的学生。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精炼浓缩了历史文人墨客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包含了历史事件和中国博大的山水风光,甚至在古诗中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独坐敬亭山》表面上写的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叹,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在宇宙中和谐共处。古人在借景抒情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上课前,我忽略了将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所以学生在学习完古诗之后仍旧像以前一样只停留在初步感知,接下来的古诗研究我要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人们常说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是学生要学的唯一知识,而是学生学习语文举一反三的例子。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延伸另一首同作者,同时期,同心境的古诗——《月下独酌》。这样做有诸多好处,一是丰富学生对李白形象的认识,从熟悉诗人到愿意主动了解诗人,丰富对诗人的认识;二是加深学生对《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理解,实现以一带多的教学初想。这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尝试,庞老师则指出要设想同类古诗进行教学,要考虑到文本的价值、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单从表面文字进行选择教学。因而,在我的重建教学设计中,我把《月下独酌》调整为《望木瓜山》,这样既能从思想感情上进行对比思考,也比较符合单元主题的教学。

    总而言之,我的“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学习之路才刚刚正式踏上旅程,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有所成长。

  •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 《相看两不厌的下一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欣赏》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自《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相看两不厌全文

    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下一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欣赏》
  • 高飞尽下一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出自《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全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的下一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欣赏》
  • 高飞尽下一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出自《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全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