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记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9:34:30
  • 《读水浒传有感1000字》
  • 一份"神圣"。《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www.fwsIr.com)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 《游记结尾怎么写》
  • 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 《任长霞观后感》
  •     故事记述的其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期间以插述的表现手法再现任长霞任局长生活中的点滴。

        任长霞,登封市公安局局长,究竟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如何的思想境界,让民众对她戴有加?坐在电影院中,看着屏幕上张瑜饰演的任长霞的一笑一颦,我忽然找到了答案:她是人民的儿女,自觉承担着人民代言人的角色,用满腔的爱,为肩上的两杠两星增光添彩,同时她又是普普通通老百姓中的一员,有着常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传达出对生活、工作及身边人和事的爱恨。

        她刚毅坚强,完全不输给铮铮男儿,面对恐吓信、带有暗示性的子弹、犯罪现场的血腥恐怖,她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和勇敢。正如任长霞所云,她从选择女警这份职业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不辱使命,不为肩章抹黑。

        正因为有这样的使命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任长霞是“失职”的,她几年的年三十都不回家过。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成为一家人的奢望。父亲的生日她也放不下手头的事情,拍张全家福得让一大家子兴师动众,追随其后。她连给老父亲推推轮椅,陪儿子聊聊天的时间都挤不出,只得三过家门而不入,匆匆瞥一眼,又摇上车窗,启程。然而作为一名地方官,她却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好官!

        天地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人格的轻重,善恶的辨别,邪正的较量,都靠人心来衡量。

        任长霞离我们远去了,她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她一心为民、敬业奉献的精神是公安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广大民众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她情为民所牵,泪为民所流的高尚品格,将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的作用。

        忘不了电影的结尾,登封市十里长街十四万人送行,眼含泪花的群众痛哭失声。这一刻,任长霞的父母痛失爱女,丈夫痛失爱妻,儿子痛失良母,人们群众永远失去了恤民爱民的好警察。这一刻,电影或许有假,但十四万群众的眼泪为真,因为有巍巍青山作证!

  •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
  •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     《鲁滨逊漂流记》中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被漂到了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及孤独,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但是他却又不断地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他渐渐淡忘要回到文明社会中去的时候,他却得到了获救的机会……

        在故事中,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废船上找到的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到了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的时候,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又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为了做一个能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也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作方法;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被鲁滨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征服了。这个孤岛上的每一样鲁滨逊亲手制成的东西,都凝聚着他所有的心血,他也会因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而高兴的无法形容。每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内心中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所来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鲁滨逊征服得五体投地。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大开了一次眼界,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只要我们像鲁滨逊一样,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有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又有什么事情能比鲁滨逊的遭遇更糟呢?

        现在的我们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的道理。

  • 《读《灯光》有感》
  •     《灯光》是俄国作家柯罗连科学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一次夜间航行的经历。细心的读者从中能体会出深刻的含义。

        作者写道。秋夜,乘小船航行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沉沉的小河上,突然看到前面闪出了一点火光。虽然那点光亮时隐时现,若暗若明,却给人以希望,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行。

        我觉得,作者是想告诉人们,生活就像在一条黑暗阴沉的河道上肮行,而理想就是那一点遥远的灯火。要不懈地向着人生的光辉的目标挥桨,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力争达到理想的境界。

        那理想的光芒富有多么大的魅力啊i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政治信仰,从黑暗中昂起不屈的头颅,勇敢地迎着光明奔去。无数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为了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愚昧中睁开清澈而睿智的眼晴,艰难地迎着光明奔去,在人生航道的起点上,面前最初的光亮可能并不那么灿烂辉煌,比如,一张奖状,一顶冠军的桂冠,一笔可观的奖学金。这些显得微弱一点的希望之光,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许多学生提高了往前奔的劲头,学到真本事,一旦他们把个人奋斗与献身祖国和服务于全人类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理想之火就照耀了他们漫长的人生道路。

        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丧失了理想也就等于丧失了生命。这正如一个登山者,他可以暂时地寻找不到攀登的路径,在悬崖绝壁下排徊、苦寻,但他绝不可以始终望不见、感受不到高高的峰顶。虽然不能一步登上去,但顶峥在望,他就有攀登的希望和力量。试想,如果人生没有了目标,那活在世上还有何求呢?

        有了理想,还要有足够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与毅力勇于吃苦,忍辱负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气馁,不服输,更不能自我葬送。应该知道,我们的生命固然属于自己,同时也是国家乃至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能白白毁弃的,要让它发出璀璨的光芒,汇入地球文明中去。请记住《灯光》一文说的话吧:生活仍然在阴孩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光明依旧那样遥远。所以只好盼身继续挥桨。但是,毕竟……毕竟前方—光明在召唤!

        总之,读了《灯光》,我的心被深深地激动着。我对自己面前闪耀着的光亮更热爱,更珍重,也看得更清晰了。我有充足的信心去迎接未来的光明!

     

  • 《佳文点评》
  •     这篇千字文记述一个生活小故事:“我”帮姑姑家插春秧,遭受了蚂蝗的袭击,其他人的腿上也巴着不少,于是“我”就按照日历本上介绍的办法,把田里的蚂蝗消灭了……情节虽然单纯,思想起点不低:人的长大,既在年岁的增长,更在懂事做好事。因此,“我”为大家除掉了蚂蝗,感觉真是好极了。以消灭蚂蝗为写作的视觉点,构思角度有新意,笔墨挥洒也集中,乡土气息也较浓。
        文章的脉络贯通、结构严谨有赖于合理的照应,然而这篇小故事恰恰在照应上有缺憾。除了首尾两段有点题的文字外,整篇故事行文没有一处照应了标题,而且开头一段内容与主千情节全无关系,点题也就枉费了笔墨;结尾处:“我情不自禁地喊道:‘长大的感觉真好!’”,“喊”得出口吗?牵强硬凑的点题失却了真实性。没有照应标题的行文也就很难扣题了。行文中的照应,要求先有伏笔后有照应。“姑姑、姐姐……哈哈大笑”;“我叫上弟弟……”因为前无伏笔或交代,这里的“姐姐”和“弟弟”来得实在太突然,与“我”是怎样的关系?谁能明白呢?
        描写应适度,不然,真实向前跨进一步反倒成了虚假。比如:“百米冲刺”,“飞奔回家”,“翻箱倒柜找关于蚂蝗的书”,用得着如此急如星火,大动干戈吗?桶里有“成百上千”只蚂蝗,多大的一块水田?蚂蝗家族竟然这般繁衍兴旺?据我的亲身体验,插秧的田,水是不能放干的,“我”却“把田里的水都放干”了。表情达意要准确,笔下的分寸把握很重要,怎能随意挥洒呢?
        语言的拖沓,词语的单调也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活泼性。
        不过,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能从生活中选材立意,创作这篇情思健康的小故事,也委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