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太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0 12:40:47
  • 《做蒸馍》
  • 在我们太和,过年蒸馍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天才蒙蒙亮,奶奶就把做蒸馍的面和好放在一个大瓦盆里,上面盖着棉被,放在屋里等着发酵,这可是做蒸馍的第一步。

    到了中午,和面发酵成功,奶奶神情庄重地祷告一番,开始和妈妈做蒸馍了。奶奶把发酵好的面揪成一个个面团,妈妈把面团在案板上一遍遍地揉搓,把面团变成光滑且厚度相同的圆形厚面皮。这时,妈妈在圆形厚面皮中间放了一颗大红枣,把带有大红枣的圆形厚面皮在案板上,双手不停地团,团成一个头状的圆形——这可能就是人们叫它“馒头”的来历吧,不过在我们太和,人们叫它“蒸馍。”

    看到妈妈和奶奶做了一个又一个蒸馍,我也想试一试,奶奶不同意:做好的蒸馍要敬老天爷的,不能胡来。但架不住我的“死搅蛮缠,”奶奶勉强点头。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遍遍地揉搓面团,我的手没有劲,面团怎么也不成型,不是一边厚了,就是一边薄了。妈妈看着我的窘态,拿过来三下五除二就给做好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总算做好了两个蒸馍。

    开始蒸蒸馍了,这里面大有学问:奶奶先把锅里的水烧响,蒸笼放在锅上,蒸馍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放入蒸笼,再在蒸馍上撒点水,盖上笼盖,大火蒸馍了。

    “记住,当蒸汽从笼盖上顶出来时,再烧一炷香时间。”奶奶叮嘱我。

    “一炷香多长时间?”我犯迷糊了。

    “二十分钟左右。”妈妈接过话茬。

    过了一会儿,蒸馍熟了。奶奶揭开笼盖,一股蒸馍特有的香味迎面扑来。奶奶和妈妈把蒸馍放在大桌上晾着,我和弟弟刚要伸手去拿,奶奶马上制止。只见奶奶在神像面前作揖,恭恭敬敬地捧着蒸馍放在神像前。

    “过年蒸馍,老天爷吃过咱们才能吃。”

    (小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过年做蒸馍还有这么多规矩。

    家长感言

    孩子尝试做蒸馍,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了解了家乡的过年习俗。

    教师赏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晓彤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流畅,把做蒸馍的经过写得条理清楚。读了她的作文,我们不仅了解了怎样做蒸馍,从中知道了我们太和做蒸馍还有民俗文化里面呢。(孙献山)

  • 《夜骑作文700字》
  • 晚上,我和爸爸各骑一辆自行车去太和东站。“爸爸,远不远?”“不远。”后来我发现他骗我了,我从来没骑过这么远的路!

    我俩穿过密集的闹市区,来到了通往太和东站的大道上,这条路上人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晚上,有的也是和我们一样来夜骑的,还有三三两两散步的老爷爷老奶奶。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路灯,把马路照得像白天一样。习习凉风中,我们不紧不慢地骑行。

    一群大哥哥大姐姐骑着车“嗖嗖——”地从我身边穿过,他们骑得太快了,我还没来得及看清,他们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了,太酷了!这是我第一次骑行,就连使用变速档还不是很熟练,要在爸爸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个我们才懂的口令,当爸爸伸食指的时候,我就加档;爸爸伸拇指的时候,我就减档。过了一会儿,我感觉技术提高了不少。我有些飘了。

    我变档高速,超过了爸爸。爸爸大声喊:“慢点,注意!”慢什么?我继续加速,夜风“呼呼”吹过我的脸颊,真过瘾。忽然,前面一个人横穿马路!糟了!我猛地一握手刹,“嗞——”的一声,自行车一打旋停下来,我赶紧右腿撑地,没有摔倒!我拍拍脑袋,头盔还在,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好险!爸爸赶上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吐了吐舌头,再也不敢逞能了。

    不知不觉,我们骑到了东站广场,这儿人可真不少。爸爸告诉我:这可是太和的打卡圣地呢!放眼望去,有跳广场舞的,有对着手机放声歌唱的,有骑行至此驻足休息的,有小朋友坐着玩具车开怀大笑的,有坐在长椅上谈天说地的……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开心。

    在返回途中,我明显感觉自己累了,两脚蹬酸了,屁股也坐疼了。爸爸是个老骑手,他这方面有经验:“这是你平时运动太少,以后每天坚持锻炼,慢慢就习惯了。”

    这次夜骑是多么具有挑战性!只要天气好,暑假的每一天我都要坚持夜骑!

    (小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第一次骑行我还有些鲁莽,以后不会这样了!

    家长感言

    暑假第一骑差点出危险,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

    教师赏析

    凉风习习的夏日夜晚,骑一辆自行车悠然出行,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黄哲铭同学忘记了夜骑安全,差点出了危险,也得了个教训。

    在此,孙老师提醒同学们,度过愉快的暑假,时时刻刻要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孙献山)

  • 《一碗板面,一份乡情作文1000字》
  • “太和板面吃的就是面劲道、汤鲜辣、菜青脆。”我一边摔着板面,一边向围观的家长讲解着,“这一碗板面,寄托着太和人的乡愁。余光忠的乡愁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湾海峡,太和人的乡愁就是一碗板面……”

    上周日,我们在学校食堂举行了 “厨艺秀”活动。我做的就是板面。

    进入食堂操作间,我先在锅中加上适量的清水,用来煮面。再把炸好的板面料放入另一口锅中加热,使羊油融化,板面料中的羊肉和辣椒混合的香味随着热气蒸腾起来。很快,香味吸引来了一大批家长评委。我开始向家长介绍这独一无二的太和味道,嘴上说着,手也没闲着,拿出提前备好的面剂子开始摔板面。

    面剂子是小圆柱体形状,用高筋面粉制成,大概有一根手指粗细,长度也与手指相仿。我把面剂子6个一组摆放整齐,拿出小擀杖,上下擀几次,“手指”变成了“尺子”,然后我把它们依次叠放在一起,向外拉,同时上下摆动手臂,使面摔在案板上,这样的摔打可以使面更加劲道,这也是“板面”这个名字的由来。

    “啪啪啪”,摔三两下后,面变得更长更薄了,再将它们对折,用小拇指勾住板面再摔几次,随着几声响亮的“啪啪啪”,一把像裤带一样的板面就摔制成功了,“啪啪啪”,在一旁观看的家长评委掌声四起。

    “咕嘟咕嘟”,水已经烧开了,我把板面轻轻放入锅中,用筷子快速拨动面条,盖上锅盖。等到水再次沸腾的时候,把小青菜下入锅中。白色的面、绿色的菜在水中舞蹈着,等到水再次沸腾,捞出面条与青菜,盛进碗里,再在碗中加入大半碗的面汤,用小勺子把鲜红油亮的板面料盛入碗中。如果觉得不够咸,不够辣,那么再加几勺板面料,捞上几根辣椒皮,再多放几勺羊肉。再加上一颗在板面料里卤出来的鸡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板面就做成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做好的五碗白绿红搭配的板面端出后厨,摆上桌面,等待老师和家长评委的品尝和打分。班主任李老师点名要尝我的板面,吃了后甚至怀疑卤蛋是从板面馆买的。受邀而来的张校长在一众炒菜中看到了我那“鹤立鸡群“的板面,就说我们班的学生多才多艺,连太和本地美食都会做。吃了板面后更是赞不绝口。一位同学说他要尝尝,但他做了一个“全面调查”——把一碗板面都吃完了。家长评委们对板面的评价也很高,有的说我做的板面色香味俱全;有的则不动声色,以“光盘行动”证明我做的板面是一道美味。

    板面,在外地人的眼中是太和的特色美食;但对太和人来说,板面,是烟火人间、温暖家乡的一种象征。我选择做板面,不仅是我对它感兴趣,更是因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太和人,我对家乡味道的情有独钟。

    (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曙光学校七年级学生)

    后 记

    会做地道的太和板面让我自豪!

    家长感言

    你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懂生活,好好学习、认真生活,这让我们很欣慰!

    教师赏析

    做板面料、卤蛋、摔面,高圣骅同学每个环节都做得像模像样。这是对板面的热爱,也是对家乡的热爱。(邢慧莉)

  • 《烧老窑作文650字》
  • “烧老窑”是我们太和土话,是指在野地里烧烤红薯什么的。为什么叫做“烧老窑”我也不知道,但我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次“烧老窑”。

    星期天,我们回老家种小麦。大人们在地里忙着播种,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地边瞎折腾。哥哥说:“咱们去烧老窑吧。”他的提议引起一片欢呼声。

    说干就干,我们浩浩荡荡地来到一片还没耕过的庄稼地。哥哥自告奋勇担任“技术总监”。只见他左比比,右画画,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最后,哥哥选择一块土质较硬的地方,用小铁锹挖起窑坑来。他一边挖土,一边告诉我们,烧老窑要选择土地比较硬的地方,不然挖的窑坑容易塌陷。不一会儿,哥哥挖了一个像小艇一样两边有出口的窑坑,我们看了,啧啧称赞。

    “还楞什么,捡柴禾去!”哥哥发令,我们赶紧四下找柴禾。

    就在我们找柴禾的时候,哥哥不知从哪儿找来了红薯。我严重怀疑他是从邻居的红薯地里“拿”来的,因为旁边就是红薯地。不过我不能说出来,否则,妈妈揍他,他要找我算账。

    哥哥把红薯一个一个架在窑坑上,点着火了。我们都围在一起,看着火苗一点一点地烧起来,哥哥及时把柴禾塞入通道,不时翻一翻红薯。柴火熊熊,烧了一会儿,哥哥把红薯推到火窑里,埋上土。

    我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在热土里闷一会儿,红薯最好吃。”哥哥看着我们这群小跟班,显出知识渊博的样子。

    在我们等待的耐心快用完的时候,哥哥说可以把红薯挖出来了。当我们拿着烫手的红薯,闻着空气中散发着的红薯香甜的味道,再也舍不得等一下了,剥皮就吃。虽然吃红薯搞得我们灰头土脸,但是大家都很开心,这真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小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烧老窑的红薯真的特别好吃!

    家长感言

    孩子回家说,“烧老窑”的红薯比家里做的红薯好吃。我就纳闷了:又黑又脏的,有什么好吃的?

    教师赏析

    “烧老窑”红薯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当然比家里的好吃啦。从李孟泽同学的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在这里,老师提醒一下:“烧老窑”固然是美好体验,但要注意防火安全哟。(孙献山)

  • 《二郎庙庙会作文600字》
  • 我的家乡是太和东北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镇,叫二郎镇。

    听爷爷说,二郎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有只黑虎,作恶多端,伤害百姓。天上的二郎神听说了,大怒不已,下界镇压了黑虎。乡亲们为了感谢二郎神,就建一座二郎神庙。时间长了,人们在二郎神庙旁边盖房子,做生意,渐渐地,就形成了二郎镇。

    二郎镇最热闹的时候是一年一度的二月初九庙会。

    庙会当天,一大早,来自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二郎镇的大街小巷。在人声鼎沸的庙会现场,各式各样的叫卖声是另一道醉人的风景。寓意吉祥的祈福香囊、手串念珠、雕刻挂件等令人们爱不释手,吱吱冒油并散发出馥郁香味的小吃让人垂涎三尺。

    我和妈妈逛庙会,妈妈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怕我走丢了。我们看了踩高跷、扭秧歌、武术表演、古装大戏、捏泥人、手工编织品……都是我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还没有看够呢,妈妈又拉着我走了,真是“走马观花”。

    我印象最深的就属杂技表演了。我看到两个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被吊在数米的高空中,表演着各种令人提心吊胆的动作。我总怕他们一不小心掉下来,赶紧拉着妈妈走出了人群。

    刚走出人群,我就看到了对面的皮影戏。只见一只乌龟一会儿从这边爬到那边,一会儿把头伸出来缩回去,还配着有趣的说唱。

    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妈妈催促我:“该走了。”“再看一会儿。”我恋恋不舍。

    好不容易走出了拥挤的街道,我回头望去,依旧是人山人海,吆喝声一呼一应……

    (小作者是安徽省太和县民安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记

    家乡的二郎庙庙会热闹非凡,令我难忘。

    家长感言

    老家在二郎,孩子喜欢逛庙会,喜欢听二郎庙的传说。她说,老师讲的,爱家乡的传统文化,就是爱家乡、爱祖国。想一想,有道理。

    教师赏析

    太和有个二郎庙,从小作者的作文中,让人感到二郎庙的传说很有意思,二郎庙的庙会热闹非凡。这篇作文也触发了我一个灵感: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时,乡土文化也是一座金矿,值得深度挖掘。(孙献山)

  • 《细阳格拉条作文500字》
  • 在我的家乡太和,有一首民谣:“格拉条长,格拉条香,恁好吃里格拉条在细阳。”说的是啥?太和格拉条呗。细阳嘛,是太和的古称啦。

    如果您来到太和,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特色小吃——“格拉条”。

    你瞧,老板撸起袖子,把一团白面加上碱水(可能还有秘方,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反复揣揉,然后放到锅上面。锅上架着一个像压水井一样的器具,老板的脸憋得红红的,铆足劲把面压出来,粗粗的面就像“粉丝条”,不过,比粉丝粗硬。压出的“粉丝条”落进沸腾的开水里,滚了几滚,就熟了。热情的老板再把它捞进冷水里,又捞出来晾一晾,盛到大碗里,这样,圆乎乎、滑溜溜、硬滋滋的格拉条就做好了。

    你别急着要吃,还差一步呢!老板会把芹菜、豆角、豆芽、香菜与芝麻酱、蒜泥、辣椒油拌成的佐料一同放进去,浇上卤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格拉条就上桌了。看着这诱人的格拉条,闻着浓郁芝麻辣香,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格拉条一定要搅拌均匀后再吃,一口咬上去,劲道十足。这时,香喷喷的格拉条,一直从嘴里流到心里,让人回味无穷。吃完后抹抹嘴,擦擦额头上被辣出的汗,那叫一个——“得劲”。

    这就是我们太和格拉条。朋友们,想尝尝吗?还等什么?来呗!

    (小作者是安徽省太和县民安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记

    我是格拉条的忠实粉丝,隔个两三天,我就会吃一次格拉条。

    家长感言

    在太和,还有一首关于格拉条的民谣:“细阳格拉(条)长又香,三天不吃心里慌。”

    教师赏析

    细阳格拉条是我们太和的大众小吃。葛怡贝同学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格拉条圆乎乎、滑溜溜、硬滋滋、香喷喷的特点,让人回味。其实,我也是格拉条的忠实粉丝。(孙献山)

  • 《太和麻糊》
  • 我的家乡太和有一种小吃很特别,早餐、晚餐都有供应。哪怕离老远,都能闻到它的香味,让你经不起诱惑,不由自主地想去品尝。这种小吃就是麻糊。

    别看小小的一碗麻糊,它的熬制可不简单。人们把精选的黄豆、糯米浸泡一夜,以石磨磨浆,再加水熬制。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火候,先大火熬,再小火慢熬,熬成糊状的粥,白白的,极像浓稠的奶糊。这时候,盛上一碗,撒上喷香焦黄的盐芝麻,别提多诱人了!这下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叫它麻糊了吧。

    在我们太和,小到几个月的奶娃娃,大到年迈的老人家,人人都爱麻糊。早上起来,人们的第一句往往就是:“走,喝麻糊去。”

    听爷爷讲,太和麻糊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路过我们太和旧县集。老百姓想慰问解放军,可拿不出什么食物来。这时候,有个卖麻糊的老汉在熬制成的麻糊粥上撒上盐芝麻,送给解放军喝。据说刘伯承司令员喝了以后,还啧啧称赞。原来,麻糊为新中国立过功呢!

    现在,麻糊是太和有名的小吃。出了太和,你可能就再也尝不到了。外地游客来太和,不品尝品尝太和麻糊,那就太遗憾了。

    还等什么,赶快来太和呗!

    (小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真没想到,太和麻糊还有一段红色故事呢。

    爷爷感言

    为了给孩子讲麻糊的来历,我阅读了太和文史资料《细阳春秋》,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是路过我们太和的。

    教师赏析

    太和小吃麻糊,与革命传统教育连在了一起。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光讲一些高大上的故事,应从我们身边生活中挖掘红色基因,讲给孩子们听。这才是摸得着、看得见,贴近生活的,实实在在的革命传统教育。(孙献山)

  • 《太和板面》
  • 临近春节,在外的太和游子纷纷返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作为太和人,一脚踏上家乡的土地,俩人的第一句话就是:“走,斗碗板面去。”那真是“老乡见老乡,太和板面尝。”为啥嘞?太和板面好吃呗。

    太和板面汤鲜味美,看相好。

    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一根根浸在枣红色的油辣汤里,上面放着鲜绿的青菜、红嫩的羊肉。白的面,绿的叶,嫩的肉,红的汤,使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太和板面做法劲道,有功力。

    不要以为我们太和板面很简单,其实大有讲究的。你看,板面师傅在案子上切好小面棒,左手捏一头,右手一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边摔,边拉,小面棒在师傅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数次,提起来似一道瀑布,而且粗细均匀。所以,我们太和人管它叫摔板面。得咧,板面摔好了。不服气?你摔一个试试?

    太和板面碗大量足,管你够。

    太和板面是用一种姜黄色的搪瓷大号碗盛的,看这大碗就知道太和人心眼实在。满满的一大碗端上来,你会狼吞虎咽,吃完了,没过瘾?老板还会给你加一碗。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里,也会让你吃得满头大汗,你会实实在在地感到太和人的豪爽与好客。

    这就是我家乡太和的板面,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尝一尝呢?我真诚地邀请你来太和吃板面,你不用操心价钱多少,俺太和人心眼实在。

    (小作者是安徽省太和县民安路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太和板面,“牛”嘞很。快来太和,品尝太和板面吧。

    家长感言

    凡是来太和的游客,一吃太和板面就会上瘾。不信,到太和来尝尝。俺太和人实在,不会骗你的。

    教师赏析

    艾雅琪同学把太和板面的特点叙述得有香有色,有道有味,语言文字中撒满了浓浓的太和味道。作为太和人,我是太和板面的忠实粉丝。晚上下班后,一碗板面进肚,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在这里,我也给太和板面吆喝吆喝:大美太和欢迎你,味美板面管你够。(孙献山)

     

  • 《小白蛾的困扰》
  • 最近,太和的大街小巷到处飞舞着一种小白虫。它们大约有芝麻粒那么大,数量众多,如秋雪飘飘,让人不胜其烦。

    上周我们举行开学典礼的时候,这些小虫子也来参加了,它是来捣乱的!会场上,这些小虫子绕着同学们乱飞,同学们为了把它们赶走,有的用手扇用,有的用本子扇,我也用本子不停地拍打小白虫。那天,六3班的刘老师穿着一件黄色风衣,坐下没多久就被小白蛾子围攻了,大概是因为小飞虫喜欢黄色吧,直到后来,刘老师换了学生的校服,才摆脱了小虫子的骚扰。这些小白虫,一波走了,又来一波,真是太讨厌了!

    这些小虫子到底是什么?对人体有伤害吗?什么时候能消失呢?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上网查找资料。原来,在空中飘来飘去的白色小虫子,学名叫“白粉虱”,它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多出现在九、十月份,常见于菜地、田地、大棚内,喜欢阴湿的地方。飘飞的小虫子对我的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我走在路上,这些小虫子直往我的眼睛里钻,讨厌!我张嘴哈哈大笑,它会飞进我的嘴里,讨厌!有时候它会飞到我的头发上,像小虱子一样粘在头上,真讨厌!

    讨厌的白粉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网上有各种说法。有的网友说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有的网友说以前太和怎么没有这种白蛾子,现在却泛滥成灾,是不是政府引进什么树种带来的......大家都希望这种小白蛾子快点消失。

    好消息说来就来,昨天晚上七点,我在班级群里看到一条家长发出的信息:“温馨提示 ,今晚10点至凌晨4点,市政部门将在全市范围内对小白虫进行喷药处理,请大家关好门窗,做好防护。”然而,不到半个小时,就被辟谣,这个消息是假的,真是一场欢喜一场空!

    我真希望市政府能想出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消灭小白蛾子,让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小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六年级学生)

    后 记

    最近白色飞虫泛滥,周一开学典礼时小飞虫成团在我们头上乱飞,竟飞到了我的眼里!查找了资料,我才了解了这种害虫。

    家长感言

    读了孩子的文章,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究而自豪,身为父母都觉得自愧不如。

    教师赏析

    九、十月份,白粉虱如“秋雪”飘飘,惹人心烦,小作者感受其中,通过查阅资料,关注身边信息,深入了解,发出呼吁。(黄丽萍)

  • 《夸夸俺们的太和板面》
  • 太和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板面最遗憾!可见板面在我们太和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太和虽是个不起眼的县城,可是由于我们的太和板面,它名扬四海。

    咱们太和板面的味道,那叫一个——“牛”!

    太和作为板面的发源地,正宗的板面都是羊肉的。不过由于羊肉的味道过于膻腥,许多人不爱吃,所以就有了牛肉板面。我和爸爸喜欢吃羊肉的,每次进餐馆,都会再来一份羊龙骨。

    当你漫步太和,就会发现板面馆见缝插针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顾客还没进门,就冲老板喊:“老板,一大碗!加点辣的!”板面馆老板便会爽快地说:“好——嘞,里面坐!”

    这时,板面师傅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达一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汤料。白的板面,绿的菜叶,红的汤料,哇——使人一见就食欲大增。你还可以让板面师傅在碗里加个鸡蛋,那鸡蛋是在板面汤里泡了很久的,蛋黄里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盛板面用的是姜黄色的搪瓷大号碗,就这大碗,也透着咱太和人的豪爽!一大碗端上来,迅速地用筷子在面里搅拌几下,吃的时候大家都是狼吞虎咽。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里,一碗板面也会让你吃得满头大汗。这时候,你会感到:太和板面,那叫一个“爽”!

    “太和板面,面中之王,吃太和板面,看天下无面。”快来太和,品尝品尝俺们的太和板面吧!

    (小作者是安徽省太和县民安路小学六年级学生)

    后 记

    太和是我的家乡,太和板面是我家乡的记忆。热爱家乡,怎能不热爱家乡的板面呢?

    家长感言

    孩子对我说:热爱家乡,就要热爱家乡的所有一切,当然,也包括太和板面。那一刻,我感到,孩子长大了!

    教师赏析

    太和板面是太和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图片。窦骏博同学对家乡饮食文化中的太和板面由衷地赞赏,简直成了太和板面的代言人!(孙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