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放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1:51:55
  • 《为劳动者放歌作文850字》
  • 前几日,我与妈妈一起参加了一次体力劳动,这次劳动令我印象深刻。

    我和妈妈备足了劳动用品---垫子,水杯,手套,帽子,口罩,兴高采烈德来到了辣椒地。刚到了辣椒地,我看见那里有好多大人在头也不抬地干活,我漫不经心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干了起来。不一会,我回头一看:妈妈右手里抓着一把红辣椒,左手还在不停的掰辣椒把,直到右手拿不下了为止,才把辣椒放进袋子里,妈妈的速度非常快,过了大约十多分钟,袋子便装满半袋了,估一下得有30斤。而再看看我,手上拿着零星几个辣椒,再看看袋子,才刚勉强铺满一个底儿,我看看自己的双手,它被手套覆盖着,手套非常干净,就像没有一丝灰尘停留,而我再去看妈妈的手套,上面布满了灰尘与零星的颜色,而妈妈的口罩上,原本清蓝颜色的口罩变成了深灰似的颜色。我在心里暗暗佩服妈妈能干。

    头顶骄阳似火,我的头发很快变热,估计都可以煎熟一个鸡蛋了,要是我没有戴帽子,受伤的可不仅仅是我的头皮了,整个脸蛋肯定也会受到紫外线伤害。而我再看看周围的人,不少大人没有戴帽子,只有一个个口罩戴在脸儿上,他们额头都布满了汗水,那是劳动的结果。可是有不少比我来的晚的人,却已经比我掰的多很多,我还看到了一个女孩儿,她应该跟我差不多大,她没有戴手套,也没有戴帽子和口罩,却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完全独立地掰了满满一袋子辣椒。而我一直在半袋子徘徊,心里不免优点不好意思了。我低下头,重新整理了一下手套,便开始认真对待手上的这份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便快把一个整个大袋子装满了。5毛钱一斤辣椒,而一个大袋子装的最满的话应该可以装65斤辣椒,所以我大约可以挣30元钱,我心中的小算盘被我敲得噼里啪啦响。

    我们差不多掰了整整一下午,我和妈妈掰了整整五袋半,称重算钱时,令我大吃一惊,算钱的人把辣椒抬上称,看了一下后说:“该付你们150块钱。”我大吃一惊,我们掰了310斤,我大约掰了60斤,剩余的全是妈妈自己掰的,妈妈的战斗力令人吃惊!

    回家时,我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了一支笔,我感觉这支笔的分量格外沉重,它花的钱是我一点一点挣来的,值得珍惜。

  • 《假日放歌》
  • 在这个美好的假期里,我又一次来到了“道古南山滑雪场”。踏进那所房子的大门后,这儿仍然人山人海,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小孩子们激动地大喊大叫,满面红光;成年人早已准备完毕,一个个跃跃欲试;工作人员笑呵呵地迎接来宾,好像在说:“祝你玩得开心!”

    而我也按捺不住心中“燃烧的小火苗”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好装备,快速走进雪场中,进入后,我开始穿上雪板、拿好雪杖,艰难地向运输魔毯“移动”,前行的时候,我不停地抬头望着“遥远的便车”,想赶快到达,可实在太难啦!“糟糕”!原来距离魔毯之间出现了一个雪坡,叹息一声后,毫不犹豫地弓起身子连爬带移,边移边给自己打气:“啊啊啊!大恶魔!,我一定要战胜你!”终于,在辛苦的努力下,到达了坡顶,我使足了力气“嗖”地一声滑了起来,借助惯力冲上了运输魔毯。

    当我站在魔毯上滑行时,一位叔叔为大家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单板“小跳台”滑雪,只见他先滑出两个S形路线,然后跳起来,在空中优美地转了两圈,落到了地面上,一旁围观的人全都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哇!太厉害了!”

    这时,我也来到了山顶,往下面看去,会发现山底下的人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心想:嗯,这正好是个刺激的滑道,完全符合我的要求。于是,便滑了下去。“呀啊呀!好快!”我大喊起来,周围的一片景象都变模糊了,耳边全是“呼呼”的风声和雪板触碰雪地的声音,脸上的五官也七扭八歪,头发也开始了表演群魔乱舞,不一会儿,我就滑到底了,心想太好玩了!再玩一次!于是,我滑了一次又一次,可开心了!

    一抹橙红色的余辉照耀着大地,我坐在回家的车里,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中。

  • 《歌声,真好》
  • 大地无处不放歌,绿草、鲜花与晚霞......

    你听,那叮咚的声音是小溪在奔跑,争相涌入江河,汇聚成海洋。水姑娘曼妙地舞姿吸引了许多粉丝,螃蟹与小虾共同歌唱,海龟与鱼儿水中“赛跑”,激起的浪花拍打在鹅卵石上,让人流连忘返的歌声悠然响起......

    你听,那呼呼的声音是狂风在怒吼,一股一股的风聚集在一起,去过大漠也跨过海洋,见过法老王的金字塔,又与远洋的帆船玩起了捉迷藏。狂风从校园里吹过,童心长出了梦想的翅膀,让花朵吐露芬芳,让生命勇敢绽放,为爱歌唱。或许他们不懂什么叫做时机,但他们雄伟的歌声却始终是最嘹亮。

    你听,那叽叽喳喳的声音是小鸟在歌唱,这歌声婉转动听,仿佛明月挂在天上,月里抱着玉兔的嫦娥在轻声吟唱,这歌声深深地嵌入了每个人的心里。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哪一句不是对这歌声的惊叹。

    你听,从草原上传来威武的雄狮怒吼的声音,那是最让人震撼的歌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英雄倍出,歌唱祖国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歌声响遍大江南北,响彻九州大地,让我们为身为龙的传人而骄傲和自豪,并在心中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坚定信念——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我躺在摇椅上,沉浸在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声里,从田园曲听到了国歌,每一首都感悟极深。或许只有歌声才能让人如此振奋,也只有如此美妙的歌声,才能让人们更加憧憬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不禁想把一首《乘风破浪》送给为了梦想而拼搏的自己和所有追逐梦想的人,“长风划过肩,穿越雷与电,沐浴艳阳天,驰骋大海间”,并不由自主地感叹:“歌声,真好!”

  • 生命,在母爱中放歌!
  • 我们常常问:“我是怎样来的呢?”“是妈妈生的。”“妈妈是怎样来的呢?”“是妈妈的妈妈生的。”

    是呀,没有母亲,何来生命?

    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私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医院,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多么令人兴奋激动呀,然而医生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一美好的局面――“难产,救孩子还是救母亲?”家人茫然了,两者同亲呀。孩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若他没有了母亲,当他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时,该多么伤心母亲,年轻的生命,满载希望,可他又多么爱孩子……“快点,不然一个也活不了!”医生在督促,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手术台上的母亲发出了虚弱而有力的声音“救孩子!”……到这里,人们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寥寥三个字,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无私呀,这话恐怕只有母亲才能说出。

    的确,在我们的一生中,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天气冷了,母亲给我们加衣服心情不好,妈妈过来劝导不论何时何地,母亲都在为着我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广西某地。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去坐缆车,由于缆车质量不过关,钢索断了,一头栽向深深的谷底。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那生死永别的瞬间,母亲拼尽全身力气将儿子托举起来。二十多名游客遇难了,唯一那个被母亲用双手托举起来的叫张子昊的小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一位母亲在生死关头,将孩子推向生,自己却走向死,也许,这就是母爱的真谛。现在青年歌手韩红志愿抚养张子昊已经快两年了,在韩**的关怀下,张子昊健康成长着。

    不必再说什么,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试问,有谁能说母亲不是最伟大的人?有谁能否认生命不是在母爱中放歌?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 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尽情喝酒,明媚的春天正好作伴返回故乡。

    [出自]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诗文解释】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

    诗的开篇就“忽传”,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快”至。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这是第一个“快”。

    “忽闻”紧承“忽传”。一浪高过一浪;一“快”紧接二“快”。诗人8年在外漂泊,有家不可回,想想那种游子之痛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奋笔疾书。这是第二个“快”。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狂”,是表现情感之“快”。由“喜”变作“狂”是情不自禁。于是便“纵酒”、“还乡”这是第三“快”。

    尾联中“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其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显现出疾“快”如飞的气势。这便是第四“快”。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喜”字,集中表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突至时,诗人的惊喜之情。“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无论是“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还是想象中的“放歌纵酒”、“还乡”,“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无不贯穿这种“欢喜”的感情。诗人一反往日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激情出自于胸臆,发自于肺腑,有如江堤决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全诗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感情真切,笔势奔涌,旋律轻快,是杜甫诗中绝无仅有的生平第一快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诗没有采用一般的比兴寄托的手法,其惊喜若狂的激情的抒发,主要是通过铺陈的手法来完成。火一样的感情,借住铺叙手法,因而痛快淋漓一泻千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狂喜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在穷形尽相的铺陈中诗人不排斥其他手法运用。“满衣裳”“喜欲狂”是夸张,“却看妻子”是衬托,“青春作伴”是拟人。“白日”、“青春”是双关。还乡的计划又是想象。多样的手法的运用,使该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把眼前的惊喜之情,还乡的奇妙幻想融化在诗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写尽了在听喜讯忽传时,刹那间由悲喜交集转为喜欲狂的激情,从而使诗人在喜讯突至时奔涌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 《七月放歌》
  • 在枝头翘望许久的

    会是这酸甜的雨么

    把心坠得很疼很疼的

    会是这折断了翅膀的七月

    七月是飘零和结果的季节

    七月是为了断了线的风筝流泪的季节

    七月远方关闭了一扇门

    七月一条路断在白云深处

    七月的枝头

    鸟们已经飞走

    心在一条叶脉上

    作最忧伤的守望

    七月里打开的

    在一夜间纷纷闭合

    残红的花瓣

    被月光洗得苍白

    洗得脆弱……

    我将沿着足下这条叶脉

    走向何方走向何方

    七月啊我知道关闭了一扇门

    就会有无数扇门

    我知道断了一条路

    就会有无数条路

    告诉我

    是不是还有黎明就要等候

    是不是还有大海就要漂流

    请领我狂傲的心灵

    进入阳光明媚的他乡

    如一片帆影

    七月啊

    飘扬在青春的地平线上……

       【诗歌点评

        折断了翅膀的鸟,断了线的风筝里叠现出一个面临高考失败的学子,因为这,七月有了它的沉重。

        曾经试图将七月打磨成钥匙,去打开远方的那扇门,结果,钥匙没打成,门残酷地紧闭,期待中的光环、辉煌有如“七月里打开的花朵/在一夜间纷纷闭合”。七月的沉重“把心坠得很疼很疼”。

        可贵的是诗作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面对命运永远狂傲的心:“关闭了一扇门/就会有无数扇门”,“断了一条路/就会有无数条路”“还有黎明就要等候”,“还有大海就要漂流”,真是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终于,七月不再沉重,“青春的地平线上”扬起了奋进的帆。

  • 《魏晋人果真风流》
  •     提起“魏晋人”,,__.!然想起“邺下放歌”、“竹林酣畅”、“兰亭流筋”、“南山采菊”之类的风流故事。其实,只要读一读他们的作品,或者翻一翻(三国志)和(晋书》,便不难发现,魏晋人的“名士风流”之中,埋藏着无告的痛苦,那是无法消释的心理焦虑,是无计逃遁的人格冲突。

        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的热天和雨天,鲁迅先生演讲“魏晋风度”,以他特有的冷峻与幽默,揭示“魏晋风流”背后的灵魂苦痛。到90年代,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有一本《阮籍评传)(高晨阳著),细致人微地剖析阮籍及竹林七贤的人格结构。

        个体人格是一种多重存在:理想与现实,内潜与外显,构成人格的不同侧面。对于文人来说,又多了一对矛盾:所写的(作品)与所做的(日常生活行为)。文士之人格,既存在于文本之中,又存在于生活行为之中,而这两种“存在”常常是很不相同的。阮籍的人格,定型在他的诗文中,是超脱、逍遥、不与世事,所谓“逍遥浮生,与道俱成”。细察他的所作所为,却发现他的功名之心并未泯灭:他为司马昭写《劝进表》,还向司马昭举荐贤才。《晋书》里记他登广武,观楚汉战场,感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后来苏东坡看出了阮籍的人格矛盾,说他“虽放荡,本有意于世”。

        仕进?还是隐退?这是让魏晋人大伤脑筋的事,其痛苦的程度,不亚于哈姆雷特对“活着,还是死去”的焦虑。魏晋名士才大志产*其清淡的辞章中,咏唱的多是老庄“清虚玄远”之道;骨子里却是孔儒“德行功业”之念。要想干番事业,就得出来做官,可他们又是自由惯了的,口无遮拦,行无检点,既受不了官场的种种约束,又看不惯官人的欺下馅上,一不小心就会得罪权贵而招灭顶之灾。还是隐居吧。山野之中幽静淡泊、与世无争,却是清苦落寞,孤寂难握。连铁心归隐的陶潜,也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孤独之感,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在出处之间徘徊的大小名士?“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看看当今的文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冲突:在大大小小的文章中,指责社会的“官本位”和官人的特权腐败,但遇到“能当官”的机会,是决不肯放过的;一边礼赞书斋的雅远,诅咒尘世的势利与庸常,一边寻觅有无赚钱的机会……

        魏晋人戚戚于出处之择,必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焦虑:比如趋雅与逐俗,狂放与谨慎,虚静与躁动,祟礼与毁礼,等等。人格冲突在各个层面或维度展开,魏晋人备受煎熬,苦不堪言,又如何风流得起来?所以阮籍要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位阮步兵,或者是“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者是“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劫哭而返”。

        当然,魏晋人自有他们消弥心理焦虑的方法:或在自然山水中淡平忧思,或在玄远之学中体悟哲理,或长歌骋情,或举杯浇愁……这种种方法能否真的见效就很难说了,正所谓“浇愁愁更愁”。值得欣慰的是,魏晋人在对人格冲突或心理焦虑的消释与化解之中,为后人留下了梗概多气的文学作品和自然真率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