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程门立雪
【拼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解释: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后人便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近义词】
尊师重道 尊师重教
【反义词】
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程颐。兄弟两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都是极有学问的人。每天慕名前来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可以写诗作画,八岁就能写词作赋,人称神童,远近闻名。
杨时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终于登进士榜。从此之后,他开始一生立志着书立说,并且云游四方,所经之地也是讲学授课,深受当地的学者欢迎。当他来到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于是打算长期居住在此,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有一年,杨时要赴浏阳县令上任,杨时早就仰慕程颐的学问才华。虽然上任路途遥远,但是他任然不辞劳苦,绕道经过洛阳,想去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路上都没有了一个行人。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门口时,适逢程颐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和游酢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于是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
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例句】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成语】
玉汝于成
【拼音】
yù rǔ yú chéng
【释义】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出处】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解释:富有,地位高贵,福气,吉祥等等这些很好的东西有用了,那是上天的恩赐,它们将为使你的人生很丰厚很精彩;贫穷、地位低下、忧愁、伤心,这也是上天的恩赐,上天也很爱你如玉一般,但要让你在艰苦的经历后才能成功。
【近义词】
遇难成祥
【反义词】
落井下石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姓张名载,字子厚。他生于凤翔郿县横渠镇,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一脉的重要奠基人,后世尊称他为“横渠先生”或“张子”,其位被奉入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先贤同列。张载还是程颐、程颢两位大儒的表叔,所创“关学”影响深远。
年少时,张载便才华出众,闻名乡里。但他起初并不专攻圣贤书,反而对兵法情有独钟。当时的名臣范仲淹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却对他沉迷兵法感到不解,于是劝勉道:“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事业,何必非要钻研用兵之道呢?”
张载听后深受启发,从此转而专心学问。后来他考中进士,出任过几任地方官,因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触怒了当权大臣,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辞去官职,返回横渠老家,闭门读书,潜心治学。
横渠地处偏僻,虽有薄田几亩,但张载一家生活清贫,仅能维持温饱。他却安之若素,不以为意。每日清晨,他便独自走进书房,闭门苦读,常常因深思一个问题而忘记吃饭、休息。夜深人静,妻儿早已入睡,他仍躺在床上反复思辨;若有所悟,便立即起身点灯,披衣执笔,记录心得。不少年轻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有些学生家境贫寒,张载不但不收学费,反而供给他们饮食,与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富贵顺遂,是上天的恩赐,能让人生更加丰厚;而贫贱坎坷,同样是上天的安排,意在磨砺你,助你成就大器。这句话,既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危机未必是绝境,反而可能是转机。真正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念、放弃希望。唯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坚定,才能于痛中见喜,在危机中寻得新机。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成语】
唱筹量沙
【拼音】
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释义】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解释:道济命令士兵们一斗一斗量米,并大声喊出来,用少量的米覆盖在土堆上。使敌军误以为道济军中军粮如山。到了第二天,魏军探子回报说宋军粮草充足,军粮都是堆得跟小山一样,于是魏军不敢再追了。
【近义词】
唱沙作米
【反义词】
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朝实力增长迅速,北朝的北魏经常袭扰宋朝。宋文帝于是下令,是时候反击了。于是,在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任命檀道济为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
第二年一月,道济等自清水(清水即济水,位于今山东西部)赴救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魏将领叔孙建、长孙道生率众截击。
十六日,道济军到达寿张,恰逢北魏安平公乙旃眷,遂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等奋勇冲杀,大破之。
继而转战至高梁亭,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底,道济率军进至济水(黄河水道)。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获胜利。
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
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专攻滑台。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
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当道济率军撤退到邯郸市曲周县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
为了扭转局势,道济又心生一计,以士卒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衣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
魏军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不慌不忙地撤走,一定预设有伏兵,故不敢近前聚歼。就这样,道济军得以安全返回。“唱筹量沙”,比喻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造句举例】
每当有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单位领导总是提前收到消息,并安排大家在领导检查时唱筹量沙,故作工作繁忙的景象。于是领导很满意,其实大家都是做样子装出来的。
【成语】
成败利钝
【拼音】
chéng bài lì dùn
【释义】
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钝: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解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近义词】
成败得失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主语、宾语;向做事的人说明利害关系。
【成语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负起对抗曹魏,兴复汉室的重任。在蜀国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诸葛亮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在文中,诸葛亮这样说道: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造句举例】
思维方法的优劣得失,不仅取决于运用的成败利钝,而且在于思维机制自身的人文品位与价值取向。
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成败利钝都是在所不惜。
【成语】
长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释义】
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解释: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近义词】
多财善贾 多钱善贾
【反义词】
无计营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还有一个人名叫蔡泽,他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后来蔡泽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秦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范雎和蔡泽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造句举例】
老王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自从经商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到数年已变成富翁了。
别看他什么也做不好,但是他长袖善舞,很快就当上了科长。
【成语】
波澜老成
【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出处】
《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解释:诗成后没有丝毫的遗憾,诗如波澜起伏,老来独成
【近义词】
韩潮苏海 云涌飙发 汪洋自肆
【反义词】
聱牙佶屈 不忍卒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徐友的画家。从小他家里就很贫穷,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没有钱买画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作画。长大后,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水平,成为了知名的画家。
徐友非常善于山水画,他的画气势磅礴。但是他的画喜欢埋伏笔,一般人看的话就已经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真正一些画画高手,又会从他的画里看出不一样的意境。
有一次,徐友去常州太和寺游玩。当他来到太和寺佛殿后面时,看到墙上非常的空,于是他提笔就开始在空旷的墙壁上作画。不出两柱香的功夫,他便在墙壁上画出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并给这副画题词为《清济贯河》。
在这画中有一条长长的大河,这条河蜿蜒盘旋,从山腰上蜿蜒而下,穿过群山,流过丛林,最后归入大海。人们大概量了下,这条河前前后后约有40余丈。
自从太和寺有了这幅壁画后,众多游客争相来参观,大家纷纷称赞这幅画非常有气势。
到了元朝时侯,画评家汤垕来到太和寺,观看了这副壁画后,说道:“大家都看到这幅画的气势,但是这幅画真正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波澜老成”这个成语,用来指文章很老练,或者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功力深厚。
【成语】
背城借一
【拼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近义词】
背水一战 垂死挣扎 孤注一掷 凭城借一 破釜沉舟
【反义词】
重整旗鼓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成语故事】
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郤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
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久胜利吗?”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终于晋军主帅郤克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造句举例】
战势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背城借一,拼一拼,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勿背城借一,给自己留条后路。
扬长避短
拼音 yáng cháng bì duǎn
解 释 扬:发挥;避:回避。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褒义 .
出 处 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
示 例 《萧山农工商联合企业显示优越性》:“因地制宜,~。”
近义词 避实就虚、取长补短.
反义词 因陋就简、以短击长.
扬长避短
拼音 yáng cháng bì duǎn
解 释 扬:发挥;避:回避。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褒义 .
出 处 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发扬长处,回避短处,含褒义 .。
示 例 《萧山农工商联合企业显示优越性》:“因地制宜,~。”
近义词 避实就虚、取长补短.
反义词 因陋就简、以短击长.
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意思: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意思: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水底捞针shuǐ dǐ lāo zhēn 出处: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意思: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水过鸭背shuǐ guò yā bèi 出处:
意思: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水火兵虫shuǐ huǒ bīng chóng 出处:
意思: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水火不相容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慎微》:“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汉书·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意思: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火无交shuǐ huǒ wú jiāo 出处:《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意思: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水火无情shuǐ huǒ wú qíng 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意思: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水火之中shuǐ huǒ zhī zhōng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意思: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水晶灯笼shuǐ jīng dēng lóng 出处:《宋史·刘随传》:“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意思: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水尽鹅飞shuǐ jìn é fēi 出处:
意思:比喻恩情断绝,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点儿也不剩。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出处:《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意思: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 出处:
意思: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水来土掩shuǐ lái tǔ yǎn 出处:
意思:大水来了,用土堵住。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
水陆毕陈shuǐ lù bì chén 出处:唐·白居易《轻肥》诗:“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意思: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水落归槽shuǐ luò guī cáo 出处:
意思: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意思: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水米无交shuǐ mǐ wú jiāo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老夫在此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无交,于天香秋毫不染。”
意思: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双方毫无往来。
水磨工夫shuǐ mó gōng fū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今日撞了一日,并不曾遇得个可意人儿。不想这所在到藏着如此妙人。须用些水磨工夫撩拨他,不怕不上我的钩儿。”
意思:掺水细磨。形容工作深入细致,费时很多。
水木清华shuǐ mù qīng huá 出处: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意思: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水清无鱼shuǐ qīng wú yú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