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京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8:21:56
  • 《颐和园写景作文450字》
  •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来源:作文网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园。 

        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成荫,景色诱人。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湖畔有佛香阁、石舫。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是全园的中心,登上佛香阁,不仅可以包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而且周围数十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功273间,全长728米。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向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贯穿起来,并在湖光山色间严谨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木花鸟等。这些精美的绘画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知春亭虽不大,却是观景的好地方。德和园是慈喜听戏的地方。 

  • 《关于卢沟桥的作文》
  •     我的家乡在宛平,它位于京西卢沟畔。雄伟多姿石狮古桥,始建于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几百年来流传一句俗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见有多少个了。它自古是西南各省进入京城的唯一通道。目前是华北唯一的一座多孔石料建造的石桥。在古城的东侧连接着一座完整的宛平古城。过去年间,每到秋收之际,皇帝还要到宛平县上缴公粮。

        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假借走失日兵为由,攻打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从此掀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经过了八年的抗日战争,这座古城、古桥终于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那时,宛平城已是千疮百孔,杂草灌木丛生,我们经常到那里去摘酸枣、逮蝈蝈、掏鸟窝,城墙上成了狐狸、蛇、乌鸦等动物的乐园。现在,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丰台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宛平古城换了新颜。到宛平城来参观和游览的游客一来到这宛平城,就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关怀,也没有今天焕然一新的宛平城。尤其是到了晚上,城楼、城墙大红灯笼高高挂,城内街两侧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过去,城内只有一所小学,很多孩子根本就上不起学。城内外没有一座楼房,没有公共汽车,连下水道、自来水都没有。什么邮局、书店、超市都没听说过。我小时候只记得,卢沟桥桥西街有个果子市,城东门外有个地方卖白薯秧,除了有几个大车店、骆驼店、牛羊店、“德源用”、“义太山”、“羊肉床子”,没有像样的商店。现在您再看看,小区一个接一个,超市一座连一座,高楼林立,道路平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小学、中学、托儿所、敬老院应有尽有。过去,我们小时候吃的是“甜垂垂”、野酸枣、冰糖路葫芦和路边长的“巧瓜”,现在孩子吃的是酸奶、雪糕、冰激凌、汉堡、比萨、麦当劳。

        看看我美丽家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70年代建造了卢沟新桥,之后又建了京石高速、五环路,地区现有18条公交线路,把卢沟桥与外界连接起来。过去城里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一名电工管理全城,大家管他叫“灯赵”,是个会上电线杆的人。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电器化了,什么洗衣机、冰箱、彩电、空调、私家车等,一应俱全。

        过去我们只知道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在这儿是最有名的。现在,有京城现代十大建筑之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抗战雕塑园、晓月苑游泳馆、老年人活动站等等。

        我的家乡越变越美,过去写封信都不知上哪里去寄,现在电话,手机、传真、掌上电脑等先进信息技术日趋先进。我的家乡和祖国一样,天天在变,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富有,一天比一天美丽、可爱。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的家乡变得更漂亮。

        我坚信,我的梦想会实现,家乡的明天会更美丽!

  • 《参观白塔寺》
  •     在首都诸多的博物馆中,坐落在京西阜城门内的白塔寺,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好像听谁说过,那里有唐僧去西天取经穿过的袭装,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用过的防身宝物。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对我来说真是太有吸引力了。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这里参观。

        步入寺内,一座汉白玉楔形石碑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的“妙应寺白塔”五个大字,庄重静穆,果然给人以一种幽深玄妙、奇不可测的感觉。碑石周围,古木参天,香雾缭绕,空气中好像藏着数不清的神话故事。

        我拉爸爸妈妈的手向左走,先看见了一座“天王殿”。殿中供奉着一个大肚弥勒佛。再转身向右拐,穿过月亮

        门,我们来到了“意珠心镜殿”。这里的两只守护殿门的石狮子颇引起了游客们的注意。它们圆眼卷毛,憨态可掬,活像电视剧《西游记》里调皮的灵兽,不甘天国的寂寞,自己跑到人世间来同人们玩耍。但为什么不是唐僧骑的白马?我急切地跑上殿堂石阶去看说明词,这才知道,它们是1986年从东城麒麟胡同出土的元代文物,近年为了对它们加强保护才迁移此寺的。当然,走进大殿,浏览那些古香古色的文物也很有意思,它们都是告诉游客殿名“意珠心镜”的佛教含义的。

        在它后面盗立的是“七佛宝殿”,里面供奉着释边牟尼,阿弥陀和药师等大佛,还有站在两侧听从吩咐的十八位天神。“当年他们都是保佑唐僧师徒取经的神灵吧?”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下一个殿,是“具六神通殿”。具六神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漏尽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这般神通广大,倒也像美猴王孙悟空的本领。

        坐落在整个妙应寺最里面的,便是那驰名中外的白塔了。

        我和爸爸妈妈举目望去,只见它像一只玉瓮耸入云端。塔身皆白,拾级而上,把宝塔烘托得更加崇高庄严。塔顶有金属飞檐和铜铃环绕,象征着佛学中充满哲理内涵的晨钟暮鼓。整个白塔在璀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气势雄浑,古朴壮美,表现出古代建筑者们的惊人智慧和高度才能。

        在参观者中间有一位老爷爷,从他不时解答游客问题的话语中,我发现他对白塔寺的掌故特别了解。他话匣子一打开,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白塔高51米,方圆810平方米,是1271年为供奉释趣牟尼的佛舍利而修建的。设计者是尼泊尔的大建筑师阿尼哥。因此,这白塔和尼泊尔佛塔的样子差不多,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那唐僧呢?”我问。

        “哈、哈、哈,小同学,唐僧取经,拜的就是这位佛祖释迎牟尼啊!”他又用手指了指白塔。

        噢,原来如此。

        尽管老爷爷的话我还无法全部听懂,这一次参观自塔寺,我也没有找到神话传说中的那一件件神奇宝物,可毕竟是这些美丽的神话带我来到了白塔寺,而白塔寺的佛教文化,又使我亲眼看到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和祖国文明宝藏的丰富多彩。

        啊,白塔寺,我没白来。

  • 《愿培花蕾在深山》
  •     在京西十渡的山沟沟里有一所一个教师学校——前头港小学。不满30岁的刘秀果是这儿的校长、教师兼工友。

        这所小学离房山县城百十来里,条件极其简陋。住在这儿要到几华里外担水,下山运粮,自己开伙做饭。学校有十来个学生,分两三个年级。不要说广播、电视无法享用,连报纸也看不到。真是“欲知山外事,难于上青天。”1985年以来已换了9位教师。

        没法子,1985年上级作出“并点”决定,这样,山区里的孩子们都得到8里之外的前石门完小读书。这个消息使十渡中学高中毕业生刘秀果坐不住了。并点之后,七八岁的孩子上学要带一顿饭跑10几里路,遇到风雨大雪怎么办?他越想越觉得山里不能没有学校。他毅然辞去月薪100多元的景泰蓝厂的工作,当了每月拿36元的山区代课教师。

        小刘一上任,不仅教着3个年级的9门课程,而且积极改善学校环境。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地盖起了新校舍,栽上花木,竖起旗杆,五星红旗在山坳里迎风招展,校门前的标语牌上醒目地写着校规、校训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有集会十几个孩子就唱起“前头港小学是花园,花了园里花朵真鲜艳……爱祖国,爱人民……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把社会主义亲手建”的校歌。

        刘老师办学讲究名实相符,即使学生仅10人左右,他也不含乎地强调规范化。他那间办公室的墙壁上,每学期都贴着数10张有关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凡中心校规定的工作,他都认真完成。1988年,这所学校只有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少先队员,他仍然按要求写出少先队工作安排,并组织活动;红五月歌咏比赛,他带领两名学生参加演出。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堂课三个年级、一个学前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在十渡中心校20多所小学中处于领先地位。近两年该校连续获得“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既是代课教师,也有种田任务,刘秀果宁肯早起晚睡,也决不缺一节课。寒冷的冬天,他每天都提前到校给学生生好火。前头港村居住分散,山上山下距离五六里,每逢坏天气,他就亲自把学生一个一个地送到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