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七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4 05:45:49
  • 《逆袭》
  •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期间有个重要人物——苏秦,他从鬼谷子那“毕业”,到处碰壁,后来成为将六国联合的伟人,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蜕变,这个蜕变的过程若用一个网络流行词语来说,那就是“逆袭”。

    姜子牙大器晚成,有谁知道他后来“指点江山”;朱元璋祖上“八代贫农”,有谁知道他后来坐上龙椅;马云“其貌不扬”,有谁知道他后来创建“阿里巴巴”,影响全世界!

    说到“逆袭”,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促使的改朝换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太多的故事都可以说是战胜了自我,改变了“不可能”。

    实不相瞒,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时我的科学成绩几乎是班里拖后腿的,看见“科学”两个字,浑身的细胞正在“死亡中”,每当老师报到我的分数时,经常加上一句“怎么又这么差,都拉低班级平均分了!”这时总会引来同学们异样的目光,而我在想如果会“隐身术”该多好,屏蔽所有的嘲笑与讽刺。虽然爸爸妈妈一直在支持我,可现实情况真的太糟糕,想提高成绩,真的难于上青天!

    于公于私,我都要奋力一搏!为了提高科学成绩,我费了好大的劲。我每次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一回家就让爸爸帮忙辅导,以及拼了命的复习、预习、做卷子,生活仿佛上了发条,我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向日葵开花了,真的是好风景,我的科学成绩也随之“开花”了,虽说离前列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基本站稳中上游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飞跃。一转眼期末考试快要到了,为了“一雪前耻”,我更是拼了命地学、背、做、默......争取能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一个好成绩。

    当老师开始报期末考试成绩时,我习惯性地提心吊胆,心里好像藏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似的,不安与焦躁。忽然老师高声宣布“商子瑜,全班最高分一百分!”我吃惊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又用力拧了一下大腿。当我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拿到了全班最高分时,高兴地欢呼了起来,那真叫一个喜出望外。此刻,我才敢确定这次区统考中,真的超过了好几个原来成绩一直比我好的同学,逆袭成功了!

    也许你不是最聪明的,也许你开始时还被远远甩在后面,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就无法成功,无法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相信我,只要你够动脑、够刻苦、够坚持,不断进步乃至逆袭上位也不是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脚踏实地、持续努力来搭起一座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吧!

  •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 导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起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 《锥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 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后人也根据苏秦“锥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后人把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也作“悬梁刺股”。

  • 《商鞅南门立木》
  •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