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小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17 06:09:50
  • 《《蝉》教后小思》
  • 工作第六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怕上课。虽然我时常被课“磨”,但是我依旧笃定地相信:常规课,公开课,赛课,一个老师必须要在课中生存,更在课中成长。

    这次要在县里上一堂研讨课。我可以任意挑选上课篇目,这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所剩无几,摆在我面前的似乎有一些“最佳选择”。比如和我自己风格比较相契的《昆明的雨》,比如自己积淀比较深厚的《诗词五首》。但是,这一次我偏偏想选择法布尔的《蝉》。一方面,我从未认真上过这篇课文,对说明文,还是自读课文,我是能躲就躲;另一方面,我知道自己课堂上情感投入,更适合上情感色彩浓厚的文章。但不知怎的,我的心中就有一个声音:“为什么不试试呢?”王君老师曾说:“没有用心教过说明文的老师,他对语文的理解可能不会特别透彻。”于是,没有太多纠结,便定了下来,就是《蝉》。接着便是开始备课,虽然时间很紧,但我依旧静下心来先素读了好几遍文本,之后再查找资料,学习别人的课例,阅读《昆虫记》和相关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写下了很长的备课札记,其中对于文本,有三点我感触最深:第一,这篇文章有着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不仅有说明文共通的科学严谨,还有这法布尔鲜明的个性化烙印;第二,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独具匠心,是很多学生的疑点和难点;第三,这篇文章彰显了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鲜明的生命意识。

    我知道自己不仅要与文本对话,还必须要与编者对话。这篇《蝉》选自八上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单元导语中提到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用恰当说明方法说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而《蝉》文章后的阅读提示中提到要学习法布尔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这都在帮助我确定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接着便是“怎么教”的问题了。“以活动推动教师教学,以活动推动学习阅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的核心。同时,无论怎么上,都要保证这堂课一定姓“语文”,是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我进行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个经过反复思考的教学设计,只有到了课堂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和完整的意义。那么,接下来,我想对自己这次《蝉》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的反思。

    首先,这堂课可以称得上眉清目秀,版块清晰。一共分成了三个版块,分别是“向法布尔学观察”,“向法布尔学写作”,“向法布尔学情怀”,其中的学习重点是“向法布尔学写作”。我一定程度上是把整个文本当做了一个写作型文本来处理。三个版块每一个都在为后一个做铺垫,层层走近文本深处,走近法布尔的生命情怀,呈现出了一种精巧的教学构思。

    第二,这堂课,课堂活动成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土壤。这堂课的学生活动是很丰富的:分别是给《蝉》制作名片,把法布尔的原文和我自己写的微型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以及化身法布尔向昆虫告白。这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确实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兴趣盎然。同时,这样也尽可能地避免了课堂上出现过多的碎问碎答,使得课堂呈现出了一种简洁之美。

    第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践,都实现了既是适体阅读,又挖掘了“这一篇”的独特价值的平衡。虽然这篇《蝉》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但我依旧不能带领学生进行悖体阅读,不能把说明文教成散文或者小说,必然要尊重文本体式。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名片,明确说明对象蝉的特征;通过比较阅读,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法布尔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和他的科学精神。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也极力想要跳出说明文教学“千课一面”的束缚,避免在“说明语言的准确”“说明方法的丰富”“说明顺序的严谨”三点“经典知识”上停留。于是,我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发掘属于这一篇说明文的独特价值。如引导学生感受到“虫人”法布尔语言的具体、形象、有趣,融入了鲜明的主观情感,以及探讨了法布尔颇具匠心的说明顺序。这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自主阅读文章并且提出疑问。我仔细的查看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法布尔不先写“蝉的卵”,再写“蝉的地穴”,这样明明更加符合蝉的生长规律;二是这篇文章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为什么可以写的如此生动而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这两点,在课堂我和学生一起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究。另外,对于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我认为不仅体现在严谨和执着的科学研究,还有他对昆虫的平等生命的意识。所以在”向法布尔学情怀”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化身法布尔向昆虫表白,让学生浅尝辄止地感知到了这样的生命情怀。

    第四,课堂上,学生实现了真思考,真阅读,真学习。我深知,教师的一切“教”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源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源于师生积累的默契,源于这篇课文语言的有趣生动,还源于学生活动的巧妙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节课,我充分的让学生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在比较阅读的环节,学生非常乐意来给老师支招。帮助老师的过程,他们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感和价值感。学生整堂课的状态是很不错的,他们乐于去思考也敢于去表达。如在分析法布尔的观察有什么特点时,有孩子说到了法布尔是带着思考、带着想象去思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观察者。再比如在化身法布尔对昆虫表白的环节,有孩子说到:“昆虫成为了我的信仰。”还有孩子说:“昆虫成为了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命之旅。”这节课孩子们可以称得上入文、入境也入情。在上完这节课后,回到办公室,有孩子写了一首小诗《致丹蕾》赠予我。其中有一句:“你有那明亮而神秘的眼睛,充分发掘孩子们的才能。”我想这节课带给他们的触动、思考和快乐都会成为我们师生共同的美好回忆。

    另外一个方面,我知道,一堂课就如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和缺憾,更值得我思考和记录。

    第一,这堂课的容量太大,教学内容还应该进行取舍,教师要有选点突破的意识。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而三个环节把这堂课挤得满满当当。备课时,我自己备得十分充分而扎实,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而是否我所有所得都需要让学生明白呢?这堂课能够重点突破一个点,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其实已经足够。其实,这堂课我的教学重点还是向课文学写作,把《蝉》当作了一个写作型文本,引导孩子们学习法布尔这种独特的说明方式。那么前面的“向法布尔学观察”这一个环节应该要缩减内容,而“向法布尔学情怀”仅仅只作为一种升华,点到为止即可。也许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做加法相对并没有那么难,更加难的是学会做减法,拥有做减法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没有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教法。部编教材建设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而“三位一体”具体是指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融合。而《蝉》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法上应该与教读课文有明显的区别,而这在我这节课并没有充分得以体现。虽然在预习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阅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但是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样的教材资源。这让我想到了肖培东老师上《溜索》这一课,同样是对自读课文的处理,肖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紧扣着旁批展开。旁批成为了一个个阅读的有效阶梯,带领着学生深入文本。这是那么巧妙而灵动,既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同时也在实践中教会了学生掌握阅读自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课堂教学语言应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我深知,一位语文老师应该追求课堂语言的品质。暑假,我曾经专门研究过肖培东老师的课堂语言。当时我用“水”作为喻体来形容肖老师的课堂语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的语言确实如水一般平实而底蕴深厚;灵动而自然。而我的课堂语言呢?也许还算勉强算是丰富和干净。就似乎如一棵树,虽然枝叶茂盛,但沉稳有余而缺少些许灵气。这股灵气是指什么呢?我认为便是能做到在课堂上和学生活动共生共长。备一堂课,有很多语言是我可以预设的,比如导语、结束语、过渡语以及提问,我可以尽量准备的或是幽默灵动或是典雅优美或是平实通透。但还有一些语言是我绝对无法预设的,比如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语和评价语。特别是引导语,我需要快速而敏锐地抓到学生语言中的“生长点”,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点拨、启发、追问,结出共生的种子。而这节课,于我而言,能够体现这样共生的智慧的课堂语言是极少的。当学生回答得较浅或者偏离方向时,我更多的是直接去硬邦邦的纠正,或者干脆找旁边举手的孩子进行补充。如果说语言的丰富可以通过教师多阅读积累而达成,那么语言的灵动呢?我想,一定要教师多多在有意识地课堂实践、思考,在做中思,在做中“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有所提升。

    第四,整堂课对语言的咀嚼还不够充分。黄厚江老师曾强调:“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文体的教学都一定要是语文教学,都不能荒了语文的土壤。这节课,在分析法布尔语言的准确性时,我通过追问,让学生关注到了法布尔运用数词以及一些限制词来达成这样的效果。在分析法布尔语言的具体生动时,学生很敏锐地找到了最典型的语段:“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可是学生仅仅从拟人的修辞进行了模式化的分析,我虽然追问到了作者还运用了一系列动词,但仅仅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在文中圈划而已,得到的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结论,停留在了文本的表层。这样一个蜕皮的过程法布尔描写得是那样细致、具体、形象,把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拆解,并且使用了准确而传神的动词,展现出了蝉蜕皮时的神奇和艰难。这样的文本细节充分体现了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师生一起深入探究。

    第五,教者内心缺少一份沉静。自己现在上课,情绪总是非常饱满而投入,我想这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的一个前提,也许也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点。但是如果教师整堂课的情绪一直是高昂而饱满的,那么也会使课堂节奏缺少变化。情绪和节奏的张弛有度才是更高境界的课堂智慧。同时,课堂上,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急躁,不够宁静。总是想方设法快点推着学生前行,难免有时没有真正做到倾听学生,而只听到了自己心里预设好的答案。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心里装着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不是眼前的学生。“生本”课堂的实现,首先需要教者有一颗宁静的心,同时这样的心又真正装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这一点,我做的实在还远远不够。

    从备课到上课到反思,一共仅仅只有6天左右的时间。但是于我而言,却是一次珍贵的磨砺中的成长。一个又一个晚上在办公室的静心默想,一次又一次读文本的发现,一页又一页的备课札记,一个又一个学生活动的点子,还有此时内心的平静踏实,都是这段经历所赠予我的宝贵财富。同时,此时此刻,写完反思似乎正式宣告着这样一堂课,一段经历真的结束了。但,我恍然想到了法布尔笔下蝉循环往复的生命,而属于我的语文的生命,也是在备课、上课、反思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吧,没有停止,只有前行。

    在课堂上,我曾引用了法布尔对同时代的昆虫学家说的话:“你们探究死亡,而我研究生命。”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虽然我和法布尔从事的领域不同,但我和他一样面对的都是生命,是和我平等的生命,是值得我敬畏的生命。那文本有生命,学生更是鲜活的、独特的、多元的生命个体,语文课堂也有生命。我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这样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愿我的生活中总有那生命与生命的永恒相遇!

  • 《《论语》导读课教学设计及教后小思》
  • 一、课堂导入

    孩子们,我们来一起读一读PPT上的三句话,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

    2.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3. 中国的孔子,是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

    师:其实,大家所回答的都可以化成一句话,即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巨人,而《论语》是一本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PPT呈现:卡尔维诺《我为什么读经典》中: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过渡语:今天便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本值得我们不断重读的经典——《论语》。

    二、回顾旧知

    为什么说是重读呢?因为七年级上期我们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说说你已经了解的《论语》和孔子吧。

    (1)《论语》文体为语录体。(“语”就是语言,就是说话,“论”是编纂的意思。就是编辑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话。)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过渡:孔子其人和其文,都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探究。卡尔维诺还曾经定义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重温也好像在初读的书。是的,今天我们再次翻开经典,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图片

    三、为孔子勾勒“精神肖像”

    1. 请大家一起重新翻开《论语译注》,看看《论语译注》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明确:

    (1)一共20篇,每一篇里面又有章,一共512章;

    (2)每一篇的名字,有的指向内容,有的指向人物。其实《论语》中各篇都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埋下伏笔:《论语》二十篇分类并不严谨,在我们读完整本书后,也可以根据内容把《论语》的进行重新分类,编写它的目录。)

    2.虽然《论语》二十篇内容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点,即在形式上大多是以“子曰”开头。而“子”为孔子,孔子一定为这本经典的中心形象。现在我们来见微知著,读下面十章《论语》的节选,说说通过这些语言描写,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呢?并且说明理由。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

    (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

    (10)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

    预设:

    是执着坚毅的学者;

    是安贫乐道的君子;

    是重礼重孝的仁者;

    是自省通达的智者;

    是博学厚德的思者;

    是智慧善教的师者......

    总结:朱熹曾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智者、仁者、学者、思者、君子,他是中华文明夜空中最璀璨的明星!

    四、打通生活

    卡尔维诺还曾说“经典是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论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每一个人依旧有深远影响。你能否选择其中一句送给自己,或是送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或者老师,你会选择哪一句呢?并且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后分享)

    总结:在阐述选择理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在践行两种阅读方法。

    第一,我们都在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勾连自己的生活,与《论语》中的文字产生共鸣,发出感慨,转化成文字,其实我们在做阅读的感悟式批注。(PPT屏显感悟式批注的概念和要求)

    第二,我们每个人找的句子都不同,因为我们的目的,思考的问题都不同,这其实在进行一种选择性阅读。(PPT屏显选择性阅读的概念和要求)

    《论语》是真正的经典,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的、所遇到的问题做选择性阅读,重点读那一些和我们现在生活息息相关的篇章。在选择性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感悟式批注,这样便能更好地汲取经典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论语》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信仰。卡尔维诺还曾定义经典:“一部经典的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论语》是至宝,它从不会耗尽要向我们诉说着一切。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一起阅读《论语》,与孔子对话,与经典对话,真正汲取经典的力量!

    后续阅读任务单:

    1. 每天至少读两章《论语》,做好感悟式读书笔记。

    2. 初读完整本书后,试着按照内容,重新给《论语》编写目录。

    3. 以“我向《论语》学仁/学义/学孝/学礼/学智/学信”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做好中期展示报告的准备。

    教后反思

    经典的力量

    ——《论语》导读课教学小思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王丹蕾

    上午第三节课,顺利上完了《论语》的导读课,我的心也放了下来。但同时,我也想好好记录这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影响。

    一切要从暑假说起,不知怎的,那时我又开始重新拿起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这本书买了很多年了,以前也读过,但似乎心中没有太多波澜,所留下的痕迹也不多。而这次暑假在一种冥冥力量的推引下,我重新一章章地慢慢读,与孔子对话,与经典对话,读出了以前没有的意味。这样的语录体言简义丰,仿佛有一种魔力,常常让我陷入沉思,让我不自觉地就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也在郑重地反省着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便是我的一本生命之书,里面有太多太多为学、为师、为人的智慧,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同时,我也有了一个想法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能否带我的孩子们一起读《论语》呢?他们也许也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成长的智慧,青春期的他们也许正需要这样的智慧,去拨开他们成长的迷雾。

    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吧,我听到心里有一个很笃定的声音。对!我虔诚地想尝试,想实践,想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汲取经典的力量。

    既然要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首先,作为老师的我必然要深读《论语》,要做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于是,我在暑假读完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又买来了湖南的学者唐翼明先生译注的《论语》。唐先生的译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极真诚地联系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现当代的社会背景,用极接地气的语言阐述着经典的现实意义,让《论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启发:孩子们在读《论语》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跟唐先生一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来读,并且以此做批注,让经典和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接着,我用闲暇的时间在《樊登读书》上听了樊登讲《论语》,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带孩子们读《论语》的决心。甚至,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论语》,没有理由对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置若罔闻!

    接着,我要开始着手设计《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课,这是整本书阅读的起点。我很明确,导读课我要导兴趣、导价值、导方法。导兴趣,我要尽可能地消除孩子们对这本年代久远的经典的距离感,产生阅读的兴趣;导价值,我要让学生们感知到这本书有着巨大的文化和思想价值,阅读它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是极有益处的;导方法,我还要给予他们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他们在合适的阅读方法的指引下开始整本书阅读。

    9月份虽然忙碌,但是我还是在睡前重新读了一遍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我知道这是公认最好的《论语》读本,适合我做睡前读物,也适合孩子们读。这次重读,我试着转换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阅读。我不断思考着,如果我是一个初中生,哪些地方会是我感兴趣的,哪些会是我读不懂的,哪些又是现阶段的我确实需要知道的。我发现,全书512章,并不是每一章学生都可以读懂,并且不是每一章现处于八年级的他们都有必要读懂。《论语》是经典,正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到的:“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论语》是值得人一生不断重读的书籍。而现在的阅读对于八年级的他们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人生阅历的增长,他们可以进一步读懂《论语》中更多的篇章。我脑海里马上冒出了“选择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这是部编教材编者对《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法的建议,而在我看来,《傅雷家书》和《论语》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如它们都是由一些没有紧密逻辑关系的语言片段组成;它们内容上所跨越的领域都很广,都极丰富。选择性阅读适合阅读《傅雷家书》,也应该适合孩子们阅读《论语》。阅读方法确定了,接着我要进一步确定好教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同时,在进一步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读懂孔子的思想,要真正读懂《论语》,仅仅只是盯着一本书还是不够的。《论语》中的很多语言诞生于特定的语境内,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于是,我找到孔子的纪录片,开始更进一步了解孔子其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孔子其言。

    到了上导读课这一天,讲台上的我是从容的,更是虔诚的,我真诚地希望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经典的大门。整堂课推进得很顺利,孩子们也表现得很积极,思考深入而表达精彩。最让我开心的是,下课后,还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围着我,想跟我诉说他今天读《论语》独特的思考和感受。我能感受到,经过这一节课的导读,达到拉近了大部分孩子和《论语》的心里距离的目标。《论语》不再只是遥不可及、束之高阁、冷冰冰的文化经典,而成为了我和孩子们阅读生活中有温度的而又重要的一部分。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极注重自我反思,也许,这段时间研读《论语》的我也真切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很快,我就从上课的兴奋感中抽离,进入了一种冷静地反思课堂的状态。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我反思,并且需要调整的。

    首先,我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引导。今天这节课上,我选取了《论语》中10章来自不同篇章的选段,并且提前准备了导学案,附上了注释,让孩子们在前置学习中熟悉文段。但是,在课堂上,我依旧发现有孩子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偏差。我记得当一个孩子在理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时,出现了困难。当时我抓住了“求”字来追问她,什么时候才要“求”己“求”人,这个孩子还没是没有反应过来。我心中有些着急,便停下了引导,干脆让她坐下,顺势让另一个孩子进行回答。此时,我再进行反思,那一个孩子彼时了解不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她不明白“诸”字是什么意思,字词的疏通成了问题,所以直接影响了她后续的理解。如何在课堂上快速反应,找到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整症结,并且加以引导和疏通,这真是我要不断努力修炼的真功夫。

    第二,对语言的品析不够深入。在“勾勒孔子的精神画像”这一个环节,PPT上呈现了10章《论语》的选段。而我仅仅是让孩子们齐声读了一遍。孩子们在提炼孔子的形象上,阐释依据时大多是以概括选段大意的形式。而此时,我也并没有引导孩子们深入到文本之中,去抓住一些语言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整堂课对于孔子语言的赏析都在文字表面滑行。而《论语》为语录体,要真正获取其中的思想,并借此读懂文化巨人孔子,必然要深入文字的肌理。以这堂课列举的语段为例:“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朝”和“夕”形成了鲜明对比,正突出了孔子对真理的强烈的渴望;再比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此时内心的激愤,借此突出了孔子对礼的重视。这一些语言现象我不能忽视,并且还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这堂整本书阅读课的导读课更加有语文味,成为一堂本色的语文课。

    第三,整本书阅读课型的特点要更加突出。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其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字的落实。无论是导读课还是精读课,都要体现“整”的概念。反思我这节课,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有“整”的明确意识指导的。比如重新给这本书编写目录,选文是选自整本书不同的篇章以及探讨孔子形象时板书上的省略号,都是想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整本书中。但是,大部分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在实施时都是适用于单篇阅读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我的这个设计用来教《论语十二章》也适用。那么也就说,“整”字的落实我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整本书阅读的“整”并不是口号,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灵魂”,也是任何时候不能弃而去之的原则。它的实现不是只是学生整本整本地读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一定策略和方法。“整”中定有路,这条路是教师的思路,也是教师用教学智慧和阅读经验为学生实现整本书阅读搭建的有效台阶。这样的台阶搭建和策略思考,是我迫切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第四,我的课堂语言还可以更加干净而简洁,少一些文化味过强的表达。暑假我专题研究了肖培东老师的课堂语言,肖老师的课堂语言平实、凝练而清晰,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而我在课堂上,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可以进行及时的提炼,但绝不能机械地用重复的方式加以强调。这样的课堂细节看似问题不大,但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我的教学惯性和舒适圈,需要我有意识地克服和改变。同时,我一定要谨记的是:自己课堂上的一切语言表达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学,而绝不是为了自我的展示。

    导读课上完了,接着孩子们便要正式开始《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我要求孩子们每天阅读一到两章即可,并且做好感悟式批注。晚自习时,我逐个看了全班孩子所写的感悟式批注。我欣喜地发现大多孩子都在极认真地结合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读《论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经典的力量。继而,我又给孩子们提了些许的建议,例如也可以积累一些文言的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文言句式表达。我相信,今天的导读课开启了一段我们和《论语》在一起的日子,而这样的开始于我于他们都是美好而有意义的。

    一切才刚刚开始,如何继续把《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推进下去,如何准备好精读课和读后分享课,如何真正让这群八年级的孩子在他们能力范围以内地汲取经典的力量,都是我要继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前路漫漫,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力量都有限,但我定会小步徐行,借用经典的力量,虔诚地带着孩子们走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更加丰富的远方。

  • 《她流泪了》
  • 小思思,一个阳光、自信、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她对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好奇,对一切烦恼都是微笑一扫而过,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嘴巴喜欢叨叨叨!你以为是什么,她在背书!她在背诵《知识大全》,她打算在六年级毕业前将《知识大全》倒背如流。就是这样一个文“舞”双全的好女孩,却在一次考试中让我看到了难以从她脸上划落的泪水……

    轻盈的细雨从空中缓缓落下,乌漆漆的云无情地遮住了傍晚的夕阳。教室里喧闹而湿闷,给人一种不安的压抑感。

    孟老师抱着一沓白卷走进教室,这里顿时一片寂静,各个屏气凝神,大大小小的眼睛盯着他手中的试卷,我甚至感觉到一股不祥之兆侵入班级,我目光转向小思思,她看起来十分兴奋,说不清,解释不清。

    孟老师一个一个念着成绩,他手里的“雪”越来越薄,原来厚厚的一沓现在只剩零零几张,可迟迟不到小思思。小思思就在我身边,能看得出,她的大腿绷得越来越紧,腮帮子鼓得圆圆的,眉梢微微皱起,低着头,紧闭双眸,她在想什么?她也会担忧她的成绩吗?我有点不敢相信……终于,孟老师喊到了她。89!在我们班算不错的成绩,可以进前十一二名呐!只见她松开紧锁的眉头,蹦蹦跳跳地上了讲台,领取她的试卷。

    可谁也不曾想,小思思拿到试卷,翻阅了一下,那花儿般绽放的笑脸像乌云一般沉了下来,发生了什么?她不满意吗?

    我只是看见她一直看着试卷,仿佛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不重要了。在我猛然的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她眼角湿乎乎的,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眶,可是一滴也不愿落下。终于,一滴洁净无瑕的泪,慢慢地划过她的面颊,又卡顿了一会儿,才缓缓向地面走去。我本以为这一滴泪将带来的是倾盆大雨,我本以为下一秒她会趴在桌子上痛哭的,可她只流了这一滴,干净的泪……

    风扇的扇叶驱赶着风娃娃,风娃娃轻轻拂过她的面颊,一道不深不浅的泪痕映在了小思思的脸上。她不急不燥地走向讲台,将试卷订正交给老师。她不是89吗,怎么这么快就订正好了,她只写了几个字呀!

    “老师帮我看一下作文。”她在向老师讨教,心静如水。老师逐字逐句地品读了一番,说:“你的作文和曹文轩有的一拼,只不过你选的人物不对,和尚离我们太远了,你应该换一个人来写,这样30分作文29、28分没问题!”小思思微微点了点头,拿起孟老师签了字的试卷就往座位上走,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好似泉水一般哗的一下滚滚流出,一颗接着一颗,一颗紧跟着一颗,她没有用衣袖拂去泪水,也不愿停止她那无声的哭泣。

    哭什么?“89”不论是对她、整个班级,甚是在全年级都是很好的“战绩”!莫名其妙!我从组长手中拿起她的试卷看了一番,嗯?!基础题只错了三题,扣了六分,阅读题没错,这不是她最想要的吗?!天,她在想什么……等等,她的作文……扣了……五分!难道是因为这个吗?小思思在班里一直被称为“作文天才”,30分作文没有低于过27分,这次是怎么回事?跟刚才孟老师说的话有关吗?

    晚修后,回到宿舍,小思思做完内务就只是躺在床上,她应该静静地思考着那个89,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仿佛读懂了她的心……

  • 一个童真的尺度
  •     放假以后,自从念一年级的小思思来到我家之后,我这个念预备班的大姐姐便成了她的总辅导员。思思是个顽皮的孩子,整天缠着我陪她玩,无奈之下,我想出了一个既省时又省力的办法—让小思思写日记

        思思眨着双眸,用调皮天真的目光望着我,问:“大姐姐,什么叫日记呀?”

        “日记,就是把你看的、听的、想的、做的记下来。”

        没想到,小思思竞也来了兴趣。那天,我带她去逛淮海路。半路上,她说口渴,我便给她买了杯汽水。她喝完后,我把纸杯随手扔在了地上,谁知却被她看到了。“大姐姐,你乱扔垃圾。”我弯下身子,凑着她的耳朵说:“小声点好不好?”她大眼睛骨碌碌一转:“你乱扔垃圾的事情我可以写吗7'我轻声对她说:“你想写就写吧。”

        一周后,我开始检查思思的日记。由于思思只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许多字还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我翻开她的日记,谁知第一篇就记下了我乱扔垃圾的罪状。

        第二篇是:大姐姐做作业偷看答案。

        第三篇是:大姐姐折磨小猫咪……

        我纳闷了,怎么记来记去,全都和我过不去呢?可这时,小思思却用星星般明亮的眼睛,对着我看,似乎是在问我日记记得怎么样。我愣住了,好久都说不出话来……

        从此,我做事都小心起来,生怕被思思看见了,又被她“秋后算账”。

        过了两天后,我再次检查思思的日记,我真的火了,便捏住她的鼻子说:“小坏蛋,干吗老盯住我不放?’思思没有说话,委屈地朝我看了看。可我一转身,她却又记下了我的罪状:姐姐捏我鼻子,真野蛮!

        我继续检查日记,“姐姐打电话没完没了,不给我倒汽水喝。”“姐姐让我用‘难过’造句,我说‘马路真难过’,她就骂我笨蛋。”

        我气鼓鼓地放下日记本,问道:“这就是你的日记吗?’可是,小思思却一本正经地说:“是啊,这就是我看的、听的、想的、做的。”

         哦,我这时才明白,小思思不是和我过不去。她的心是纯净的,像清澈的湖水,真善美会留给她一片蓝天,而假恶丑则会投给她一片浑浊。但是,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恶劣的,那些都是真实的。我被真实的力量感动了,这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我想,也许我小的时候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长大后的自己为何变得虚伪、圆滑、自高自大了呢?

        看的、听的、想的、做的,原本都有一个尺度来衡量,一个童真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