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陆游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20:30:44
  • 《毋断书香》
  • 何谓读书?陆游曰:“读书本意在元元”。冰心道:“读书好,好读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一字虽短,却常伴我左右。

    一开始书只是我消磨时间的替代品,可读多了,却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痛苦,而我却把读书当作一种娱乐。有时为了读书,我还吃过不少苦头。我能理解那些人为何把读书当成痛苦,那便是大多数家长所造成。他们让孩子看的,永远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而那个年龄的孩子没法看,也看不懂东西,换作我这么一个书迷,我也不会爱看。说实话,看书要从自己喜欢的入手,像绘本、漫画之类。当你读书读得多了,你就不再满足于这种图多文字少的小画书,于是便开始挑书读,渐渐地,你就会自己拿起《山海经》之类的书看起来。

    读书追求的不仅仅是好词好句,还要弄懂其中蕴含的道理。就像学古诗一样,寥寥几句,又能有多少个好词句呢?老师让你记得最多的从来都是道理。书,要读三遍,第一遍读的是情节;第二遍,读的是问题;第三遍,读的是道理。可有时,读了个百八十遍,也不知书中讲的是什么。因此,我并不是太赞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有时,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读懂一本书的道理。儿时,我读《西游记》却只会笑唐僧太善,恨妖怪太多;现在才读懂什么是“修心”,何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儿时我读《红楼梦》也只会问“贾宝玉为何出家?林黛玉为何经常哭?”到现在,才一知半解地明白“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当你真正明白一本书的道理,才算把一本书读懂。那才是读明白作者的“言外意,话外音。”

    民以食为天,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每日必不可少。若要前程光明,请毋断书香。

  • 《《乙卯重五诗》陆游原文和翻译》
  •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古 诗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我的愿望作文900字》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陆游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愿望。王昌龄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愿望。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我在读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有了摘星星的愿望。

    小时候我总喜欢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看到美丽迷人的夜空时总会有无限的遐想。我发现天空好似水晶棋盘,而星星们则是一颗颗珍珠棋子。我还发现星空犹如一个大操场,星星犹如一个个玩耍嬉戏的孩子。有时候我还发现星星像仙女撒下了一把碎钻,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于是我脑海中萌发出一个念头:摘星星。我多么渴望摘到一颗漂亮的星星,然后让妈妈缝到我的衣服上,卡在我的头发上,闪闪发光,我将会变成最漂亮的小公主。我把我的愿望告诉妈妈,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夏天的夜晚,妈妈给我盛来一盆洗脚水,我坐在屋檐下洗我的小脚丫,我发现那调皮的星星们总是绕着我的小脚丫时而跳,时而向我微笑,时而画个圈,我经常会俯下身子,总想抓一大把,然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让我的小伙伴实现心中的愿望;送给盲童,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光明;送给迷路的孩子,让他找到回家的路;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心想事成;送给姐姐,让她做一个甜甜的梦;送给我的同学,让他们学有所成,前途光明;送给无私奉献的老师,让她们永远年轻漂亮;我要送给患者,让他们早日康复……所以年幼的我一直有摘星星的愿望,心里还经常会出现一个疑问:为什么星星和月亮会在我的洗脚盆里做客呢?难道它们真有灵感?要帮我实现我心中的愿望吗?正当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妈妈的回答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她说:“那是光的折射现象。”听了妈妈的话,我很高兴,虽然我没摘到星星,但是我学到了一点知识。我想将来我长大了,一定要腾云驾雾,像嫦娥仙女一样,遨游在天空,摘下很多星星,送给所需要的人,圆了他们的梦,也实现我的愿望。

    现在我长大了,我通过上网阅读资料等才发现,人类不能腾云驾雾,特别今年看了“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的节目后,我也知道我们人类乘坐宇宙飞船才能飞到天空。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乘上宇宙飞船像王亚平英雄一样去天上摘星星,从而实现我的愿望。

  • 《名言给了我启发》
  •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副劝勉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令我受益匪浅。

    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懊悔读书少而感到太不够了,而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上学期的一次考试,阅读部分有一填空题:“天有不测风云”的下一句是什么?看到这题,似曾相识,但绞尽脑汁亦想不岀来!环顾四周,同学们也在苦思冥想着。这时,有位同学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立即迎来满场的目光射向他,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他“嗖”地站起来,理直气壮地问道:“老师,这道题我们都没学过哎!”一边说着,一边指着题目告诉老师,老师微笑着请这位同学先坐下,随后说:“这道题是测试大家的知识面,看你平时的积累了”。

    老师刚说完,教室里一片窃窃私语,同学们小声地交流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似在猜谜语。果然如我所料——老师喊了声:“安静!如果再这样,就不用考试了”。话音未落,教室瞬间静悄悄。虽然不能讲话,但还是有同学在东张西望,一脸茫然懵懂。

    我也静下心来,苦思良久,终于想岀了答案,也松了口气。时间尚早,我将试卷认真地检查了好几遍,收卷铃响了,同学们有的还在抓耳挠腮,有的在争分夺秒,抢写答题……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多积累,并学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名言时刻镶嵌在我的心头,无时不处在鞭策着我,并将成为我成长路上一座不灭的灯塔,永远导航着我坚持不懈,向上向善!

  • 《读《示儿》有感》
  • 我读过的爱国诗词不算少,对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七言绝句《示儿》印象格外深刻。这首诗是陆游重病卧床,弥留之际写给儿子的遗嘱,也是他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

    细细品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八百多年前,85岁高龄的陆游在临终前感叹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令他遗憾的不是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不见九州同”。他在临终遗言中嘱咐儿子,当“王师北定中原日”到来时,“家祭无忘告乃翁”。诗的内容非常简单,但诗的背后,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是为自己即将离去而悲伤,不是为即将离开亲人而不舍,也不是安排自己的后事,而是心系国家,想着还没能亲眼见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伤痛、遗憾,这是何等的情怀!陆游久病卧榻,弥留之际,他把企盼南宋军队收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儿子,并嘱咐儿子在家祭时一定记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崇高、真挚、深沉的爱国情啊!陆游早已不在,但《示儿》流传至今。

    爱国情一直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代代相传。2020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许多城市变为“空城”。病毒张牙舞爪,但有一群人“逆流而上”,奋不顾身奔赴战“疫”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如今,我国新冠疫情已得到有力控制,这饱含了许许多多平凡的爱国英雄,许许多多医护人员、抗疫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他们无畏的形象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正是有着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前赴后继,我们才有现在的平安的日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愿我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有能力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的人,这是我的爱国心,也是我的责任!

    (小作者是安徽省芜湖市南关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刚学《示儿》时,我只知道它是一首爱国诗。当我再细读时,了解了这是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被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家长感言

    《示儿》是一首深沉的爱国主义诗词。孩子在读中体会了爱国情,想到全民战“疫”中同样映射出的浓浓爱国情,产生了时代少年的责任感,为她骄傲!

    教师赏析

    爱国教育,不在于刻意的雕琢。小作者从爱国诗《示儿》中理解了意境,懂得穿越时空去感想,联系现实生活来展望,爱国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于心了。(潘祥虎)

  • 《端午粽》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是诗人陆游写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在嘉兴,端午节有众多的习俗:家家户户挂门前艾草,希望一年无灾无祸;老人给小孩做香囊,驱蚊辟邪;还有一年一度的南湖赛龙舟,那场面十分激烈。

    而在那天,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每次奶奶总会先准备箬叶、糯米、鲜肉、细线。她先把两片叶子叠起来,弄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往里面加入一半的糯米和两块鲜肉,最后把米加满,盖上箬叶,一个精巧的粽子就包完了。这样看着奶奶这么熟练的技法,我也决定试一试。我学着拿起两片碧绿色、长条状的箬叶,用手把箬叶折成漏斗状,但这两片叶子却像两个顽皮的孩子,怎么都不听话。我只好用手指拼命地捏住,快速地把糯米倒进去,糯米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好像在劝说这两片箬叶,又赶忙放了两块诱人的肉,然后把糯米迅速加满。最后,我用力地把展开的箬叶严严实实地包好,再小心翼翼地用细绳来了个“五花大绑”,不让一粒糯米“逃”出来。看着这个样子虽然不好看,但是亲手包的粽子,我的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一下,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吃着美味的粽子,我不解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告诉我:“端午节包粽子是老百姓为了纪念投汨罗江的屈原,希望不让江中的鱼儿打扰到屈原。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哦!原来习俗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呢!”我这才恍然大悟。

    端午节,实在是太有趣!既可以挂艾草、做香囊、赛龙舟,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粽子,更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陶老师点评】小姚同学关于“端午”习俗的文章条理清晰,细节具体生动。先由诗人陆游的诗歌引出节日,再列举自己家乡的习俗,并能结合自己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亲身实践,写出真实感受。尤其是描写包粽子的过程,熟练运用连续动作,体验感十足,除了手感,还抓住了一点点细小的声响,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写了出来,最后与奶奶的互动又增长了知识,穿插很自然,充分体现出端午传统文化的魅力。

  • 《这就是我》
  • 姓名:与大诗人陆游同姓,名取“欣欣向荣”中的欣,“花蕊”的蕊。

    年龄:过了第11个“六一”。 性格:虽然属老鼠,却像老虎一样勇敢、聪明和可爱!

    爱好:看书、画画。本人饱读诗书,最喜欢看的书有《上下五千年》、《海底两万里》、《十万个为什么 》等……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如说你们知道金星上一年有多少天吗?据计算,金星上的昼夜约为117天,白天和黑夜各为59天左右。换句话说金星上的“一天”大约是地球上的“两天”。我在美术方面也很有天赋,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总是代表班级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并且屡屡获奖。

    优点:开朗、幽默、可爱,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开心果”。有一次同学A被同学B气哭了,许多同学都上前围观。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我们初步“判罪”同学B。可是同学A还是一直哭。为了让同学A开心起来我开玩笑说道:“别哭了,这是要哭倒长城吗?这里虽然没有长城,但是为了我们的教室不倒,你就牺牲一下,不检查抗震能力了,好吗?同学A顿时笑逐颜开,哈哈大笑起来!

    缺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粗心,属“麻雀”的,小孩子气……一时半会还说不完。有次考试,我数学才考了“8”字开头的数,妈妈罚我吃了3天的素,要知道我是“无肉不欢”的呀!有一题是这样的:28千克等于**千克*克。结果我写成了3千克800克,把“2”抄成“3”。不禁感叹自己的眼力了。

    愿望: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当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

    这就是我!

  • 《游山西村的诗意》
  • 游山西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赏析]

    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 《示儿的诗意》
  • 示儿的诗意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中国的领土。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译诗、诗意]

    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陆游是南宋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 《文章本天成后一句 文章本天成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宋·陆游《剑南诗稿·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意思是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创作的灵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翻译: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