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注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16:12:08
  • 《庸人自扰的故事》
  • 【注音】yōng rén zì rǎo

    成语故事】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出处】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新唐书·陆象先传》

    【解释】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自己找麻烦

    【近义词】杞人忧天、替古人担忧

    【反义词】聊以自慰

    【成语例句】

    ◎ 如果解释不清,遇到疑心重的女人,也许这就是把柄,这就是证据,而且她会想得很多很远,到头来,"战火"自然会燃起来,有些事又想不通,这样"庸人自扰",到头来会引发过激行为,要么残忍地伤害丈夫,要么悲观地伤害自己。

    ◎ 可是喜喜姥爷对喜喜妈的哭诉却很不以为然,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患得患失的故事》
  • 【注音】huàn dé huàn sh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典故】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释义】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看重个人得失

    【近义词】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反义词】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谜语】病愈

    英语】beswayedbyconsiderationsofgainandloss

    【成语造句】

    ◎ ……专制政府专事唤起受治者患得患失底心事,其余的能力都一概不动。

    ◎ 这不是患得患失,是有原因的。

    ◎ 她把一个怀春寡妇的饥渴、矛盾、患得患失,演得入骨三分,而且风情万种。

  • 《无价之宝的故事》
  • 【注音】wú jià zhī bǎo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出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唐·鱼玄机《赠邻女》诗

    【解释】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指极珍贵的东西

    【近义词】价值连城

    【相反词】粪土不如、一文不值

    英语】pricelesstreasure

    【成语示例】

    ◎ 在各校损失的珍贵资料中,如清华大学关于中国近代史档案的资料、北京大学关于中国地质的资料等均是无价之宝。

    ◎ 它是我国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毁之容易,却无法再造的无价之宝。

    ◎ 金羊毛是无价之宝,取得金羊毛是无比荣耀的英雄壮举。

    ◎ 但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这些无价之宝随时可能毁灭殆尽,或被日本人夺走。

    ◎ "李先生啊,李先生,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无价之宝的话,我可以奉送给你。

  • 《螳螂捕蝉的故事》
  • 【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园去打。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高阳《胡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造句】

    ◎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故事》
  • 【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在故乡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找到一个绿柳成荫的山村,就作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

    【典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

    【释义】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转机时

    【成语造句】

    ◎ 我和我的护士医生们一天在那里工作,人命就是水了?沈若鱼料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需重新适应。

    ◎ 当然,假如你此时主动问他一下:"你为什么缺钱?缺多少钱?"也许情况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故事》
  • 【注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处】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瓮亭记》

    【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用法】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相近词】醉翁之意

    【成语示列】越是有点钱的女人对钱越是敏感,她们总怕别人接近她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 【注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典故】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九地》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相近词】背水一战

    【成语例句】

    ◎ 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 在田耕大声疾呼,决心背水一战,力促华钢“置之死地而后生”

  •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 【注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故事】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 《不见棺材不下泪的故事》
  • 【注音】bù jiàn guān cái bù xià lèi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十分害怕老婆,他岳父病故,两人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大哭。他老婆为人特别严格,见老公光哭而没有眼泪,觉得奇怪问为什么?安鸿渐回答说用帕子擦了,其妻特别嘱咐见了棺材一定要掉泪。

    【出处】安鸿渐有滑稽清才……妻严戒曰:‘来日早临棺,须见泪。’  宋·邢居实《拊掌录》

    【解释】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不到绝境不死心

    【相近词】不见棺材不落泪

    【成语举例】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

    【推荐】下载第一范文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方便下次使用。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 注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

    【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半部论语

    【示例】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