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31 23:41:47
  • 《长袖善舞的成语典故》
  • 【成语】

    长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释义】

    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解释: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近义词】

    多财善贾 多钱善贾

    【反义词】

    无计营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还有一个人名叫蔡泽,他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后来蔡泽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秦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范雎和蔡泽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造句举例】

    老王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自从经商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到数年已变成富翁了。

    别看他什么也做不好,但是他长袖善舞,很快就当上了科长。

  • 《不遑宁息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不遑宁息

    【拼音】

    bù huáng níng xī

    【释义】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出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解释: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近义词】

    不遑宁处 任重道远 负任蒙劳 负重致远

    【反义词】

    草草了事 漫不经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时消受。

    【成语故事】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就十分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后来因为孙皓的昏庸,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

    虽然身在狱中,但是韦曜仍然上书劝谏孙皓,说道: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造句举例】

    我们年轻一代每天996的工作,整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种不遑宁息的工作态度才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景象。

  • 《傍人门户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傍人门户

    【拼音】

    bàng rén mén hù

    【释义】

    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处】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解释: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

    【近义词】

    拾人牙慧 仰人鼻息 寄人篱下 傍人依户

    【反义词】

    自立门户 自食其力 独树一帜 自力更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时候,民间有一种风俗: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里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人们都喜欢在新的一年换上新的东西。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每年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因为人们相信艾蒿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蒿,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就会扰乱家宅的平安和谐,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蒿来驱毒辟邪。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高低呢?”

    桃符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同艾人争吵不休。这时,门神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别吵了,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桃符和艾人听了门神的话,羞愧地垂下了头,不再争辩了。

    于是后人引申出傍人门户这个成语,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被人看不起。

    【造句举例】

    做人要有骨气,要独立自主,不能傍人门户,那样会让人瞧不起,一辈子也别想抬头做人。

    学术研究要有独到之处,不能傍人门户,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

  • 《偶语弃市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偶语弃市

    【拼音】

    ǒu yǔ qì shì

    【释义】

    偶语:也作“耦语”,“偶”就是“相对”的意思;弃市:古刑罚,在闹市执行死刑,将犯人处死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此刑罚存在于秦、汉、魏晋、隋唐时期。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 会遭到杀身之祸。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秦纪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解释:不是秦国的传记就烧了,不是博士官收录的书籍,天下谁敢收藏《诗》《书》和百家言论的,交由守尉加火烧死。

    【近义词】

    道路以目 缄口不言 三缄其口

    【反义词】

    敢说敢做 畅所欲言

    【成语故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或秦氏。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因此废弃不用,并建议废止诸子、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

    而且,朝廷还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在私底下谈论,如果偶尔有人谈论的话,被发现后就立即处死并暴尸示众,后来因为这些严苛的制度制造了无数焚书坑儒的惨案。

    【造句举例】

    秦始皇残暴无度,使用严刑峻制甚至偶语弃市的方式来控制民众,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 《恣蚊饱血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恣蚊饱血

    【拼音】

    zì wén bǎo xuè

    【释义】

    恣:肆意,随意,放纵。任由蚊子吸血而不去驱赶。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二十四孝之一,形容非常有孝心。

    【出处】

    《二十四孝》: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解释:晋朝人吴猛,八岁儿童,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亲。爱护父亲之心无微不至。炎热的夏天夜晚没有蚊帐,蚊子多也不敢驱赶一只。让蚊虫随意噬咬自己吸个饱只为不飞到亲人的房里去。

    【近义词】

    卧冰求鲤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有一个叫吴猛的人,字世云,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吴猛自幼就非常孝顺。当其他八岁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

    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蚊子非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地晌,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筋疲力尽了,回来后需要好好地睡一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地休息,可都因为蚊子叮得睡不好,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是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都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地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

    他这样坚持了整个夏天。他是个多么孝敬和体贴父母的孩子啊!用自己的身体换来父母香甜的睡眠。小小的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父母,实在是非常感人。

    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用一切方法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

    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不计一切的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给父母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造句举例】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二十四孝”,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的故事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也得以传承,绵延不绝。

  • 《杨布击狗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杨布击狗

    【拼音】

    yáng bù jī gǒu

    【释义】

    杨布换了衣服,杨布的狗就不认识了自己,并朝自己狂吠。比喻遇到问题,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忙于责备别人。

    【出处】

    《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解释:杨子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要去打狗。

    【近义词】

    杨犬吠主

    【反义词】

    狗吠非主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杨朱有一个弟弟叫做叫杨布。杨布在学术上也有一定的作为,他的思想应与哥哥杨朱相近,宣扬“贵己”、“重生”,与墨家思想相对。寓言故事《杨布击狗》说的就是杨布。

    故事讲的是,杨布养了一条狗,非常忠诚于杨布。有一天杨布出门,正走在半路中,这个时候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路上也每个遮风挡雨的位置,杨布的外衣很快就给淋湿了。

    幸好杨布今天穿的外衣比较厚,大雨下了一会就停了。杨布的外衣只是外面一层全部淋湿了。于是杨布把白色的外衣给脱了下来,露出里面的黑色的衣服。杨布穿着里面那件黑色的衣服飞快的跑回了家准备换一件干净的衣服。

    谁知当他刚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家的狗朝他狂吠个不停,狗狗把他当作了陌生人。因为杨布早上出去时白色的外套,现在衣服淋湿了,脱掉外衣露出里面黑色的衣服,狗狗就不认识他了,因此把他当作陌生人了。

    这狗狗居然连自己主人都不认识,杨布急于回房间换衣服,可狗狗就是不让他进门,杨布非常的生气,拿起一根棍子来想要打它,这时哥哥杨朱连忙制止了他,说:“别打它,你想想如果你的狗出门的时候是指白色的狗,回家的时候却是指黑色的狗,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杨布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手中的棍子给放下了。没有打狗,觉得狗狗认不出自己也不能全怪狗狗。

    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故事的寓意引申为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下。要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

    【造句举例】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要杨布击狗 ,不知所措了。

  • 《不因人热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不因人热

    【拼音】

    bù yīn rén rè

    【释义】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解释:梁鸿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到吃饭的时候,也不跟其他人一起吃饭。邻居先开始烧火做饭,做完饭后,对他说:“我的饭已经做好了,灶里的火还燃着,趁着余火,你接着做饭吧。”梁鸿却说:“你的好意,我们心里是知道的,但一个人处世怎么能利用别人的余火来加自己的热呢?”说完,他灭掉灶中的火,再重新生火做饭。

    【近义词】

    自力更生

    【反义词】

    攀龙附凤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后来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家里虽然贫穷,但梁鸿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

    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霸陵山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无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有人是去向梁鸿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人是去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有人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他们的生活情况。看来霸陵山已不是梁鸿夫妻生活隐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决定从地处人口稠密的关中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

    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噫!只见宫室连云遮日,噫!看不见百姓的辛劳,噫!漫漫辽辽的宫殿,噫!”

    当时在位的是东汉王朝第三代皇帝章帝刘炟。章帝得知这首歌后,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二人。好在梁鸿夫妻有意隐藏自己的行踪,终于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尽管如此,梁鸿也不得不改名期运,与孟光跋涉千里,在远离洛阳的齐鲁地区找到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地,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梁鸿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不久病逝了。后来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

    【造句举例】

    他的性格很孤傲,从来不因人热,所以他很少有朋友,事业发展也比较艰难。

    在现代社会,朋友越多意味着道路月宽广,所以那种不因人热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 《负重致远的成语典故》
  • 【成语】

    负重致远

    【拼音】

    fù zhòng zhì yuǎn

    【释义】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处】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解释: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近义词】

    任重道远 全力以赴

    【反义词】

    三心二意 敷衍了事

    【成语故事】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

    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才能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当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 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他俩都是当世俊杰。才能天下无人出其右。

    当年东吴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主吏即为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或县的政务。)

    后来周瑜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等到庞统准备回去的时候,一起送庞统到昌门,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原文: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然后又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于庞统深交而还。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造句举例】

    办好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所以负责的官员必须要有负重致远的体认。

  • 《佼佼者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佼佼者

    【拼音】

    jiǎo jiǎo zhě

    【释义】

    指美好、突出的人物。也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解释:对刘盆子说:“自己觉得应当被处死吗?”刘盆子回答说:“臣论罪本该被处死,还希望皇上怜悯饶恕我。”光武帝又对樊崇等人说:“你们可以说是铁中的铮铮上品,平庸之辈中才华出众的人。”

    【近义词】

    杰出人物

    【反义词】

    平庸之辈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打败了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被迫投降。投降前,他先派刘恭打探刘秀的口气,说:“樊崇和刘盆子(赤眉军立的傀儡皇帝)投降,陛下将如何处置呢?”刘秀说:“我会让他们活下来。”樊崇得知不会杀头,就率领刘盆子和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人前来投降。

    第二天,刘秀把自己的军队列成整齐的阵式,叫樊崇等投降的人观看。刘秀问樊崇:“你投降后后不后悔呢?如果后悔,我把你的士兵、兵甲等都还给你,大家再决一雌雄。我不想强迫你投降。”

    徐宣赶紧站出来说:“我们离开长安城时,就商量好投降。在这里,好比离开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决不后悔。”刘秀见徐宣这样说,得意起来,并对徐宣说:“你算是铁中的钢,铮铮有声,与一般人比较,你还是较有才能的(‘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后以“佼佼者”称赞才能出众的人。

    【造句举例】

    他们将奖颁给在互联网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包括新闻和其它网站,互动广告和在线电影和视频等,并肯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终于在众多的佼佼者中,我们成功拿下了这个代表全世界最高设计成就的大将,让无数人感到羡慕不已。

  • 《作舍道边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作舍道边

    【拼音】

    zuò shě dào biān

    【释义】

    在路旁建房子,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出处】

    《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解释:民谚道:‘在大道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人多嘴杂,意见不一,什么事都办不成。

    【近义词】

    筑室道谋 筑舍道傍

    【反义词】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含贬义,比喻众谋难成。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在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有一个叫曹褒的人,字叔通。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

    他十分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

    在任期间,以礼仪管理县政,以恩德影响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有一年,五个小偷在困县作案被衙役捕获。太守马严非常痛恨偷盗行业,暗示曹褒立即杀掉五个小偷。曹褒说:“小偷罪不至死,如果无原则地服从上级指令,杀掉不该杀的人,有造我的处世准则。我宁肯得罪上司,绝不向权力妥协。”

    后来,曹褒因这件事被降为功曹。当时汉章帝在位,他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很不完备,应重新制定,使之完善,于是命令百官详加研讨。曹褒当时在朝中任博士,他上书章帝。陈述意见,表示愿负责这项工作。皇帝很欣赏曹褒的见解,提升他为侍中,经常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

    有一次,皇帝向玄武司马斑固询问改制礼仪的事宜,班固说:“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对礼仪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议一议。”章帝说:“民谚道:‘在大道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人多嘴杂,意见不一,什么事都办不成。当年尧帝制定规章让夔一个人就办了。”

    皇帝知道曹褒对历朝礼仪很有研究,即下诏,命曹褒主持这项工作。曹褒接受任务后,撰写了从皇帝到百姓关于婚丧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计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参照前代制度。

    成书后,百官议论纷纷,章帝下令,停止讨论。这段故事提醒后人,作事要果断,听取意见要善于选择,否则人言人殊什么事都办不成。曹老不仅是个出色的学者,还是非常称职的地方官,值得敬仰。

    【造句举例】

    你是公司的领导,到了这个需要下决定的时候就要坚决果断,作舍道边犹犹豫豫只会浪费时机,到头来什么也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