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冬烘先生
【拼音】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谢恩日,従容问及庙院。标,寒畯也,未尝有庙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寻为无名子所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近义词】
鼠目寸光 目光短浅 井底之蛙 一孔之见 浅陋妄为 孤陋寡闻 寒腹短识 虱处裈中 斗筲之人 管窥蠡测
【反义词】
见多识广
【成语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鲁郡公。
后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前往劝降,不成,被害。
唐懿宗咸通年间,郑薰曾任礼部侍郎主持考试(郑侍郎薰主文),当时徐州一带还不安,战乱频发(时徐方未宁)。
郑薰想以科举激发士人之气(志在激劝忠烈),要激励忠烈的后代有所作为,就特地选忠烈之后作榜首,他对忠臣颜真卿十分景仰,但他并不熟悉家庭门第,错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颜真卿)的后裔,误认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误谓颜标乃鲁公之后),把他取为状元。
发榜后,颜标按照惯例拜见郑薰,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从容问及庙院)。
颜标感到莫名其妙,慌忙回答说:“我是贫穷的读书人,寒畯也,家中不曾有宗庙,未尝有庙院。”
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
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说他头脑太“冬烘”。
【造句举例】
他总是喜欢咬文嚼字,让人觉得他像个冬烘先生,难以得到有益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度,避免成为板着面孔批评学生的冬烘先生是很重要的。
【成语】
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解释:《诗》说:‘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近义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定 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首鼠两端 当断不断 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孤注一掷 破釜焚舟 坚忍不拔 死心塌地 破釜沉舟 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 斩钉截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造句举例】
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机遇来临时,如果举棋不定,那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
【成语】
十年读书
【拼音】
shí nián dú shū
【释义】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解释:大臣沈攸之喜欢晚上读书,一到晚上手就离不开书本,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近义词】
十年寒窗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宋朝有一个名臣叫沈攸之,字仲达,他是名将沈庆之侄子。沈攸之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助宋孝武帝登基,讨伐刘诞叛乱。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协助诛杀沈庆之等王公大臣。前废帝死后,投靠宋明帝,讨伐刘子勋叛乱,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
不久之后,刘宋朝廷内部发生争斗,许多忠良贤臣被害,文武百官整天提心吊胆。为了改变朝廷动荡的局面,大臣沈攸之时受信任为忠臣,但无论沈攸之如何表露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攸之既“自擅阃外”之荆州,朝廷也“疑惮之”,无论是顺帝还是萧道成,都不容许沈攸之坐大荆州。另一方面,随着萧道成相继平定刘休范、刘景素叛乱,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特别是萧道成杀掉后废帝立刘准为帝后,朝廷大权尽落其手。而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的沈攸之势必不会任其发展,沈攸之与朝廷的矛盾,也随之转化为与萧道成之间的矛盾,朝廷政局的不稳使得上、下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沈庆之感受到心灰意冷,对朝廷的事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了。经常称病不上朝。这段时间沈庆之就在家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不久之后,沈攸之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众多地区一同起兵反抗萧道成。不料受到造反部下的反叛,沈攸之东进之时,自己留守的子孙都被杀害。沈攸之快到江陵时,得知江陵陷落,只好和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境内,在栎林自缢而死。不久,当地村民将他父子的首级砍下,送到江陵。
【造句举例】
他十年读书,终于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学者。
十年读书,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的智慧和才华永载史册。
【成语】
渴骥奔泉
【拼音】
kě jì bēn quán
【释义】
骥:骏马;奔:奔向;像口渴的马奔向甘泉一样,形容气势急,常指书法道劲矫健的笔势矫健刚劲。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解释:早些年的时候,徐浩的父亲徐峤之非常善于书法,他的父亲将书法的方法教给了徐浩。徐浩常常书写四十二的幅屏,精通八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世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近义词】
渴骥怒猊 渴鹿奔泉 怒猊抉石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迫切的样子。
【成语故事】
唐肃宗时期,有一个书法家名叫徐浩,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徐浩的父亲徐峤之也是非常善于书法,在徐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开始练字,并且将自己的书法方法都教给了徐浩。徐浩聪明好学,很快就能写一手好字,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得到父亲徐峤的真传,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
长大后,徐浩开始入朝为官,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他主要负责起草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件,由于徐浩学富五车而且字也写得非常好,皇帝一直很信任他,让他任职尚书右丞掌管工、兵、刑部的事情。
徐浩有一次推心置腹地跟唐肃宗说道:“自从奸相李林甫跟杨国忠沆瀣一气专权以后,审案判案没有经过刑部复核,都是按他们两人的意志随意的定案,这样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我开诚布公的这么说是希望圣上能够恢复过去严谨的审案制度。”
唐肃宗听了也觉得徐浩说的实事求是,于是他不仅吸取他的意见还让他教育三品官员的子弟们。在经历了数次官场浮沉之后,后来唐代宗当权后,徐浩又做了中书舍人。徐浩的一生一直以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对书法的研究,他的书法入木三分,字体自成一派十分有特色,有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天宝三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造句举例】
长期被压抑的冲动让他像渴骥奔泉一样,如饥似渴的想要把内心里的欲望统统释放出来。
他写的书法像是鬼斧神工一样巧夺天工 ,那股气势如同渴骥奔泉般让人震撼无比。
【成语】
移花接木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释义】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解释:同窗好友将假的当作真的,女“秀才”移花接木。
【近义词】
偷梁换柱 移天换日 暗度陈仓 批红判白 暗渡陈仓 移宫换羽 偷天换日 狡兔三窟
【反义词】
弄巧成拙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楚国周边有一个小国叫黄国(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有一年,楚王约周边的诸侯国会盟。黄国没有参加,这让楚王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斥责黄国,不久便开始讨伐黄国。不久后,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消灭了。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
到了战国晚期,黄国的后裔春申君黄歇公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为了让楚王有个后代,他曾献上好几个美女,但荒淫过度的楚王,却没有本事生养,急得他想不出主意,叹气出神。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打算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他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回来后他去拜见黄歇,黄歇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黄歇问道:“订婚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黄歇又问道:“可以让我看看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把他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
后来李园知道了他的妹妹怀了身孕,就同他妹妹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黄歇君道:“楚王尊重宠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将要改立兄弟,那么楚国改立国君以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怀上身孕了,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黄歇认为这番话说得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
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于是生了个儿子,立为太子,又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于是李园参与朝政。
李园把他妹妹送进宫里,封为王后,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便担心黄歇说漏秘密而更加骄横,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死黄歇来灭口,而后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派遣刺客成功刺杀黄歇,并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造句举例】
有些奸商惯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加工后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在市场销售。
这个故事纯属移花接木,破绽百出,很不高明。
【成语】
贾人渡河
【拼音】
gǔ rén dù hé
【释义】
贾人:古时候经商的人。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
【出处】
刘基《郁离子》: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解释: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远远地看着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空头支票 朝三暮四 口血未干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反义词】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商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商人拍落水中。
商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商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商人救起来,送进船仓,商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商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商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商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商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商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商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商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商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商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造句举例】
贾人渡河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的话一定会受到报应。
作为一个生意人如果还是贾人渡河这样不讲信用,那么很快就会破产的。
【成语】
反侧自安
【拼音】
fǎn cè zì ān
【释义】
反侧:翻来复去难以入睡,心神不安的样子。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来。表示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解释:四月,进军再次包围邯郸,接连作战将邯郸城攻破。五月甲辰日,将邯郸城攻克,诛杀了王郎。收集王郎的文书,得到了(此前)自己下属官吏和王郎相互勾结并诽谤诋毁自己的书信数千封。光武帝没有审查,将众将军召集起来当面烧毁了那些信件,说:“让那些翻来覆去内心不安的人心安。”
【近义词】
反侧获安
【反义词】
扑朔迷离 显而易见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 。面对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
有一年,舂陵军围攻邯郸城,攻破邯郸后,杀死守将王郎。在收到的各种文书中,其中有许多与王郎交往密切的官吏上书毁谤的文书数千篇。光武帝很不高兴,就率手下大将将这些文书全部烧掉,并说:“令反侧子自安。”
刘玄到了洛阳,需派一员亲近大将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带,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经过一番争议,选定了刘秀。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巡视河北。
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王朗是当时河北势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结果很快被刘秀消灭。消灭王朗以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官吏与王朗勾结一起毁谤刘秀的材料有几千份。如果追究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造反。
刘秀根本连看也不看,把官吏们召集起来,当面一把火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者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造句举例】
这位空降的老总据说是公司老板的某个亲戚,但是他一上任就给我们所有员工涨薪20%,让我们都觉得反侧自安。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抓住某些问题不放,相反如果他大度一些,摒弃前嫌才会让别人反侧自安,心甘情愿跟着他。
【成语】
作法自毙
【拼音】
zuò fǎ zì bì
【释义】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解释: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近义词】
自取其祸 自掘坟墓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多行不义必自毙 自讨苦吃 自作自受 自投罗网 咎由自取 自取灭亡
【反义词】
嫁祸于人 引咎自责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原名叫卫鞅,变法成功后使秦国富国强兵,分封商地。但由于变法中触及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书中见“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意思就指,商鞅在变法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秦惠王继位后下令追捕商鞅。兵败后逃往商地,投宿旅馆。
店小二就说:“商君有令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没有办法商鞅只有继续赶路,路上被捕后押运到咸阳行车裂。
简单的来说就是,商鞅变法中为便于管理人员流动,所以颁布法令要求投宿者必须有凭证。可是最后就是因为自己这条法令才使自己车裂身亡。后人延说“商鞅变法,作法自毙”。意思: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比喻自己想出的办法,反而害了自己。
【造句举例】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比喻自作自受商鞅被秦王杀死了,真是作法自毙。
他以为耍小聪明可以矇骗过去,结果作法自毙,被班主任逮个正着。
【成语】
雏凤清声
【拼音】
chú fèng qīng shēng
【释义】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出处】
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解释: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
【近义词】
出类拔萃 栋梁之材
【反义词】
后继无人 家道中落
【成语故事】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正值大唐帝国风华正茂之时,文人墨客辈出,诗人李商隐以其卓绝才情和独树一帜的诗风享誉文坛。那一年,朝廷调任李商隐至遥远的梓州,担任节度书记一职。那时的梓州,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也是好友韩瞻任职的地方。韩瞻与李商隐不仅是同年科举及第的进士,更是因儿女亲家关系而结下了深厚的连襟之谊,两家常往来不断,彼此间的友情如同金石般坚固。
韩瞻的儿子韩偓,当时年仅八岁,却早已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天赋异禀。记得在一个春风醉人的傍晚,李商隐受邀参加韩府的一次雅集,宾客们围绕着诗词歌赋畅谈抒怀。宴会之上,韩偓被父亲唤至众人面前,面对满座的文人学士,丝毫不见惧色,反而从容不迫地即席赋诗。只见他眉宇间透着少年特有的灵动与自信,出口成章,诗句流淌而出,犹如山涧清泉,泠泠作响,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作既有儿童的纯真无邪,又有超出年龄的老成持重,才情出众,让人惊叹不已,使得整个宴会瞬间聚焦在这位八岁神童身上,满座皆为其才情所倾倒。
光阴如梭,大中十年(856年),李商隐结束了梓州五载的宦海生涯,踏上归途,心中装载着满满的回忆与感慨。行至半路,遥望远方的青山与蓝天,脑海中浮现出昔日韩偓那令人惊艳的一幕。灵感涌动之下,他挥毫泼墨,创作了两首饱含深情的七言绝句,其中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尤为引人入胜。此句通过瑰丽壮美的自然景象,巧妙寓言韩偓初展翅翼便展现出超越父辈的才华,犹如生长在丹山之路上的桐花绽放,年轻的凤凰啼鸣之声竟比久经沧桑的老凤凰更为清澈激昂。
回京之后,李商隐多次提及韩偓,对其赞誉有加,他曾当面赞赏韩偓:“尔今日之才,实已超越乃父矣!”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韩偓才能的高度认可,也寄托了对后辈青出于蓝的美好期待。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偓不负众望,逐渐成长为唐代一位声名远播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元素,成就斐然,深受当时及后世读者的喜爱与推崇。韩偓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造句举例】
别看这孩子年纪小,绘画却是雏凤清声。
“少年气概惊前辈,尺幅丹青压后人”,有“雏凤清声”之誉。
【成语】
知白守黑
【拼音】
zhī bái shǒu hēi
【释义】
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处】
《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解释:明明知道什么是是非黑白,却甘心守持暗昧混沌的态势,如无所见,甘愿做天下的范式。
【近义词】
安常守分 安常守故 知白守辱
【反义词】
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这是道家的辩证处世态度。
【成语故事】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开篇中提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教导人们面对复杂的世俗社会,怎样更好地做到为人处世。首先,自己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是非黑白和善恶对错。
再次,要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外表愚钝,内心澄明,看破而不说破,遇事宠辱不惊。最后,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跟世俗之流同流合污,跟“大隐隐于市”的高人那样,心灵上总是能做到独善其身,守住一片宁静。
许多人常常误解“知白守黑”的含义,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实则不然。它教导人们虽然身处黑暗与洪流中,但心中要有主见和光明,并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人在绝境中一定要乐观面对,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
“知白守黑”引申为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有实力、有深度的人,从来都是深藏不露,信心十足,从不标新立异,也不显山露水,一切尽在掌握中,自己按部就班进行下去就会成功。
老子告诫人们,定位不要那么高,为人要处下低调,因为“处下才能居上、低调才能服众”,如果你把自己放的很高,就会脱离大众,与大家离心离德,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
许多人取得一点成绩后,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狂妄武断的毛病,容易陶醉于自己事业表面的浮华而难以自拔,不愿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实力。
【造句举例】
那老者面目安详,问他事情,只是淡然一笑,并不作答,一副知白守黑的神态。
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他早就发现了知白守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