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30 22:21:26
  • 《如饮醇醪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如饮醇醪

    【拼音】

    rú yǐn chún láo

    【释义】

    醇:酒味厚;醪:浊酒。醇醪:味厚的美酒。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解释: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却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佩服周瑜,对周瑜亲近敬重,于是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象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近义词】

    海纳百川 心宽体胖 宽以待人 明月入怀 豁达大度 宽大为怀

    【反义词】

    鼠肚鸡肠 分金掰两 斗筲之器

    【成语故事】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但是在很早之前,程普对周瑜是很不屑的。程普是孙策时期的老将,看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上大都督,认为他还太嫩,根本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虽然周瑜是大都督,但是程普却经常当着众将的面羞辱周瑜。周瑜对此毫不在意,并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周瑜这个人恰好也是个度量很大的人,他每次受到程普的欺辱之后都对其避让不和程普计较。

    程普也并不是一个不通情达理之人,时间一久他便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于是对周瑜敬重起来。事后程普甚至还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周瑜打交道就好像品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被陶醉了。

    【造句举例】

    他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与他交往,与他交往如饮醇醪,让人非常愉悦。

    君子之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小人之交甘若醴,污浊不堪。

  • 《子规啼血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子规啼血

    【拼音】

    zǐ guī tí xuè

    【释义】

    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处】

    《蜀王本纪》:杜宇化鹃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解释:最早的蜀王叫做蚕从,后一任是柏濩,再后来是鱼凫,这三人各经历了数百年,演化成不死之身的身,很多百姓都随蜀王化神而去……望帝成神的时候,子规(杜鹃)啼叫,所以蜀国人听到子规的叫声就会感到伤悲,这是在思念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近义词】

    哀天叫地 无肠可断 叩心泣血 哀痛欲绝

    【反义词】

    喜笑颜开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成语故事】

    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

    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造句举例】

    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子规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风中飘着云做的雨,对面有个思念的你。我在雨中孤寂,想着我们浪漫的过去。雨打芭蕉是另外一种美丽,子规啼血,声声呼唤你的归期。

  • 《司马称好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司马称好

    【拼音】

    sī mǎ chēng hǎo

    【释义】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处】

    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解释: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一个同乡来问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个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骂他缺德,别人死了儿子为什么还要说好,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太好了。”

    【近义词】

    东郭先生 好好先生

    【反义词】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有一个称号叫做“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在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有学问的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等一批隐士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

    刘备在兵败后,逃往荆州,头靠在荆州牧刘表帐下,刘备深知自己数年来不断的兵败,是没有军师的辅助,想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刘备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作自己的军师辅助自己。另外刘备也成功将庞统说服作为自己的谋士。

    【造句举例】

    有些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什么事情都是司马称好,这样的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胆小怕事之人。

  • 《水菜不交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 《八拜之交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八拜之交

    【拼音】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切。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解释:有一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字君实。他与我从小就是同一个郡的同学,也是我当初八拜之交的兄弟。

    【近义词】

    八拜为交 金兰之好

    【反义词】

    一日之雅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指结义为兄弟姐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扬后世的政治家与书法家——文彦博。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跻身二府,七度换节,出将入相五十载,功绩卓著。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拜相之后,更力主朝局稳定,并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议,推动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被世人尊为一代贤相。

    文彦博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他听闻出身国子博士的李稷待人颇为倨傲,心中颇为不悦,曾对人言:“李稷的父亲本是我的门生,论辈分他应属晚辈,如今如此傲慢,我须略加训导。”

    适逢文彦博出任北京守备,李稷闻讯前来拜谒。文彦博有意让他在客厅久候,多时之后方才出面相见。见面后,文彦博从容说道:“你父亲是我的故交,你应当对我行八拜之礼。”李稷因辈分较低,不敢违逆,只得恭敬地向文彦博行了八拜。文彦博便以长辈身份,巧妙地挫去了李稷的骄气。成语“八拜之交”正是由此而来。后人遂以“八拜之交”指代世交之家子弟拜见长辈之礼,亦泛指异姓结为兄弟之情谊。

    所谓“八拜之交”,世人多以为是向对方行八次叩拜之礼,实则这“八拜”所敬,乃是八段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

    一拜: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

    二拜: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

    三拜:陈重与雷义——胶漆之交;

    四拜:元伯与巨卿——鸡黍之交;

    五拜:角哀与伯桃——舍命之交;

    六拜:刘备、关羽、张飞——生死之交;

    七拜:管仲与鲍叔牙——管鲍之交;

    八拜:孔融与祢衡——忘年之交。

    【造句举例】

    八拜之交这种事,经常发生再古代,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已很少见了。

    他祖父同我祖父是八拜之交,我母亲又是他姑姑,所以我们两家渊源很深。

  • 《瓜李之嫌的成语典故》
  • 【成语】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田李下 李下瓜田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他是太皇太后的继父。郭宁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去服侍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非常开心,于是唐文宗就安排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当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后来传到唐文宗那里,于是唐文宗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为官以来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不是什么很大的官,几乎没什么影响,这有甚么不妥呢?”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字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处事要光明磊落,无惧瓜田李下之嫌。

    这事本与我无关,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许多闲言闲语。

  • 《一夔已足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一夔已足

    【拼音】

    yī kuí yǐ zú

    【释义】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解释: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近义词】

    【反义词】

    多多益善

    【用法】

    作谓语;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一个足够了。

    【成语故事】

    相传在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时代,在东海之中,在一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敲击鼓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骨头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用夔的皮制作的击鼓作为军鼓,用夔的骨头制作成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败。

    后来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在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他的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擅长各种乐器,特别擅长击鼓。击鼓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鼓,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到了舜继位后,舜认为音乐是最能体现出天地的精华,于是打算任命一位乐官,舜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寻找一位乐官。当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向舜说:“只有夔一人去传播音乐,是不是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并且建议舜再多寻找几位乐师,协助夔一同去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造句举例】

    人们常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真正的人才一夔已足,不需要那么多。

  • 《李下不整冠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李下不整冠

    【拼音】

    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释义】

    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李之嫌 李下瓜田 瓜田李下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只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是的,避嫌是一种为官美德,权力应始终保持高度的避嫌敏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将避嫌意识上升为一种避嫌美德。

    如果调查者与所调查的项目有相当的利害关系,即便调查很公正,也要让人疑惑,因为这违背了“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潜规则”。

  • 《凤凰于飞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凤凰于飞

    【拼音】

    fèng huáng yú fēi

    【释义】

    凤凰于飞原本指凤凰高飞,百鸟慕而随之。后来因为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出处】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解释:高高青天凤凰飞,百鸟展翅紧相随,凤停树上百鸟陪。周王身边贤士萃,任您驱使献智慧,爱戴天子不敢违。青天高高凤凰飞,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周王身边贤士萃,听您命令不辞累,爱护人民行无亏。

    【近义词】

    凤皇于飞 凤凰于蜚 鸾凤和鸣 琴瑟和谐 琴瑟调和 比翼双飞 夫倡妇随 凤皇于蜚 夫唱妇随 琴瑟之好

    【反义词】

    劳燕分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成语故事】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由于年少时仰慕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蔺相如,所以就把名字改成了司马相如。他喜欢吟诗作赋,但是却不受汉景帝喜欢。他就辞了官,和梁孝王这些游士离开了京城。

    一次偶然的机会,临邛首富卓王孙家和另一位富豪程郑听说县令有一位贵客,于是便决定在卓王孙家举办一场酒宴,这位贵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宴席间为大家弹奏古琴助兴时,正巧被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听见了。卓文君的丈夫去世多年,一直寡居在家。再加上她很爱听曲,就对司马相如心生爱慕之情。

    司马相如倒也直接,酒宴一结束,就立刻贿赂卓文君的婢女,让婢女代他向卓文君转达自己的爱意。卓文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喜欢的人也正好喜欢着自己,幸福来得太过突然了。但是她怕父亲阻止他们在一起,卓文君就决定和司马相如私奔。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凤凰于飞”,用来比喻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造句举例】

    他们在相爱中深入骨髓,如同凤凰于飞,彼此间的感情炽热而深沉,让人无法忽视。

    他俩的结合正如凤凰于飞,彼此的才华与情感相互吸引,如同一对恩爱的凤凰,共同翱翔在爱的天空。

  • 《光风霁月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光风霁月

    【拼音】

    guāng fēng jì yuè

    【释义】

    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雨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出处】

    宋·黄庭坚《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解释:舂陵的周茂叔,他的胸怀坦白开朗,就如同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

    【近义词】

    良辰美景 光霁月明 冰壶秋月

    【反义词】

    心胸狭隘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成语故事】

    光风霁月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和一个名叫卫青的将军有关。

    卫青原是汉武帝的将军,他曾被派往边境对抗匈奴。在一次对抗中,卫青的军队被匈奴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这时,他的妻子上官氏带着女儿从大漠中前来救援,给卫青带来了粮食和草药以及军队,救活了他和他的军队。

    卫青在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决定尽快归家探望妻子。当他到达家时,看到了“光风霁月”的美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景色十分怡人,卫青感到非常欣喜和感激。他写下了一首诗:“光风霁月,促织成文。平生意气,岂在朝臣。”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感激,也表达了他对家庭和平生的珍爱。

    这首诗传开后,很快就被人们广为传诵。后来,这首诗被认为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光风霁月”这个成语的来源。

    “光风霁月”这个成语后来广泛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表达美好环境和情景的代名词。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好和幸福,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刻。

    【造句举例】

    老师经常勉励我们,待人处世要有光风霁月般的胸怀,不要事事计较。

    过一会儿,乌云散开,皎洁的明月终于露脸,银光洒遍,原有的阴霾竟一扫而空;古人说光风霁月,正是如此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