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渭州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0:05:28
  •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岑参原文和翻译》
  •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唐代〕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必考名句】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译文】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注释】

    渭州:陇右道有渭州,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

    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请求。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赏析】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花和尚鲁智深》
  •     花和尚鲁智深,本来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官。从提辖官的鲁达变成僧家和梁山泊头领的鲁智深,这便是他整个性格的斗争生命史。鲁智深的“逼上梁山”,主要的,并不是现实迫害他的结果,恰恰相反,是他勇于进攻现实的结果。鲁智深的性格虽然“粗卤”.可是,由于他的“军功”和“好武艺”,统治者需要他来“帮护”,因此,在多方面都只好“忍让”他。

        鲁智深本来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提辖官,并没有身受到林冲那样的威胁,也没有杨志那种空有一身本事却找不着出路的苦恼。然而,他对于他所生存的现实,他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却燃烧着强烈的仇恨,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这种性格特色,在他出场后的一连串的事件里,表现得突出而鲜明。为了替金氏父女复仇打死恶霸郑屠,被逼得无地容身而做了和尚,又为了搭救林冲,大闹野猪林,高撑不许他再在大相国寺“挂搭”,而且差人去捉他,于是,连和尚也做不成,只好有一把火烧了那菜园里廨宇”,到二龙山去落草。

        我们可以看出,鲁智深在他的斗争生活里,一直是勇敢的“主人”,他对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态度,从不与任何恶势力妥协,也从不顾及自身遭遇的利害关系,勇往直前,一无挂碍。只从他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来看,每达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军官,他却显然是一个行伍出身的下层人民,武官的身份并没有淹没他的仇恨压迫者的反抗的阶级性格本色。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和压迫,始终保持着极敏锐的感情,燃烧着仇恨和愤怒的烈火。正因为在他的阶级性格里保存着这种宝贵的正义品质,所以他才对封建朝廷有那样明彻的认识:“......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就比俺的直裰染作皂了,洗杀怎干净。”因而反对招安。后来在水浒义军整个妥协投降的局面下,鲁智深虽然没有避免掉屈辱的受招安后的没落命运,甚至还建立过单捉方腊的“奇功”,但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以鲁智深具有那样锐敏的阶级感情的人,不会不有所感触。受招安以后,水浒义军被统治者利用来镇压其他义军,最后在自相残杀中,田虎、王庆、方腊虽然都“平定”了,而一百八人的弟兄和广大的水浒义军,却也伤亡殆尽了。余下的客容数十人,其结局如何,也完全在封建朝廷的掌握之中。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由于妥协投降的错误路线,引向了极端悲惨的结局,毁于一且。

        这种残酷的悲剧命运,不能不给予鲁智深这个明朗的正义的革命者以强烈的刺激。所以当他捉住方腊,宋江向他贺喜时.他只能愤慨地说一句:“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在《水浒全传》里,鲁智深保待了它的完整的下层人民的革命性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