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拼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3 12:55:45
  • 《泥沙俱下的意思和造句、故事、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泥沙俱下

    【拼音】

    ní shā jù xià

    【释义】

    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解释:人们都说有大才的人,就像是万里的黄河,与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我认为,这是庸才,并非是有大才能的人。

    【近义词】

    鱼目混珠 龙蛇混杂 鱼龙混杂

    【反义词】

    去伪存真 披沙沥金 披沙简金 淘沙得金 沙里淘金 披沙拣金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

    【成语故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袁枚著有《随园诗话》,这是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在《随园诗话》中,袁枚谈到了他对人才的理解。在当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崇理学与反理学、重汉学与反汉学斗争颇为激烈,袁枚是坚定地站在反理学与反汉学的立场上的;与学术思想上的斗争相应,文艺上复古与反复古、重教化与主性灵的斗争也一直未停止。

    很多人认为人才,就像是万里的长江黄河,河水中既有大量的泥土,也有非常多的沙子。而人才都会包容这样的各种的问题,毕竟瑕不掩玉。但是袁枚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真正有大才的人,几乎都是非常完善的,不会存在这样活着那样的问题。这种观点也与当时的反理学与反汉学的思想斗争响应合。

    后来,人们根据袁枚在《随园诗话》的人才的看法,总结出成语“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

    【造句举例】

    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上免不了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就能把假冒伪劣产品逐步消灭干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对内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对外实行开放门户,不免也给地处中缅边境的福贡县城地区带来了一些泥沙俱下。

  • 《秦琼卖马的意思和造句、故事、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秦琼卖马

    【拼音】

    qín qióng mài mǎ

    【释义】

    秦琼:人名。秦琼卖掉自己的坐骑。指英雄到了困境。

    【出处】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秦琼卖马,子胥吹箫,自古英雄,也曾困乏。”

    解释:秦琼沦落到街头卖马,伍子胥沦落到街头吹箫,自古以来很多英雄,也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近义词】

    穷困潦倒 走投无路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得已而为之。

    【成语故事】

    隋末唐初时候,有一个人叫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秦琼勇武过人,远近闻名。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在秦琼参加反隋起义军前,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

    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为二员外,要买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

    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通也。”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在民间相传,唐初时候,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

    【造句举例】

    没想到曾经那个叱咤风云的李总也有秦琼卖马的时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张武十分无奈,只好秦琼卖马,将自己唯一的交通工具卖掉,换取一点钱继续穷游。

  • 《切肤之痛的拼音、意思、成语故事,切肤之痛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切肤之痛

    【拼音】

    qiè fū zhī tòng

    【释义】

    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极为深切的痛苦。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竟属切肤之痛。”

    解释:在纸的末尾连带(写上)一个人名,(倒霉事对这个人)就成了附骨之蛆一般;在公门里万千遭罪,都是切肤之痛。

    【近义词】

    同感身受 刻骨铭心 痛定思痛

    【反义词】

    不关痛痒 无关痛痒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

    【成语故事】

    在清朝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冤狱》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朱生,是阳谷县人,年龄不大,却性情轻薄、好开玩笑。一天,他因为死了妻子,去求一个媒婆给自己说亲。路上碰到那媒婆邻居的妻子,朱生瞟了一眼,见那妇人很美,便跟媒婆开玩笑说:“刚才碰见你的邻居,真是既文雅又秀丽,你若为我求偶,她就可以。”媒婆也开玩笑说:“你先杀了她男人,我再替你想办法。”朱生笑着说:“说定了。”

    过了一个多月,媒婆的邻居出去讨债,被人杀死在野外。县令拘拿了死者的邻居和地保,拷问实情,却仍无头绪。只有那个媒婆招供了她和朱生开的玩笑话,县令因此怀疑到了朱生头上,将他逮捕了,朱生却坚决不承认。县令又怀疑死者的妻子跟朱生私通,谋害亲夫,将那妇人抓了去,用尽了各种酷刑拷打。妇人忍受不了折磨,胡乱招认了。县令又拿妇人的供词审问朱生。朱生说:“她一个柔弱妇人,受不了刑罚,她说的全是假的!既然她将要冤死,还要被加上不贞洁的名声;纵使鬼神无知,我又于心何忍呢?我实招了吧:想杀死她的丈夫再娶了她,都是我一个干的,她实在不知情!”县令问:“你有什么凭证吗?”朱生说:“有血衣可以作证。”县令便派人到朱生家搜取血衣,搜来搜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县令再次拷打朱生,打得他几次死去活来。朱生便说:“这是我母亲不忍拿出物证来让我去死,等我自己去取!”县令命衙役押着他回到家中。朱生告诉母亲说:“给我血衣,我是死;不给我也是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快点死去,也免得多受折磨。”他母亲听了,哭着进了内室。不一会儿,取出一件衣服来交给他。县令检查到衣服上确有血迹,人证、物证俱在,便判了朱生死刑。以后经两次复审,也都没有不同的证词。过了一年多,朱生马上就要被处决了。

    一天,县令正在审案,忽有一人径直冲上公堂,瞪着眼大骂县令道:“你如此昏庸糊涂,怎么治理老百姓!”几十名衙役见状,一拥而上,想绑起他来,那人振臂一挥,衙役们呼啦啦倒了一片。县令大惊,站起身想逃,那人大喊道:“我是关帝跟前的将军周仓!昏官敢动,立即要你的狗命!”县令浑身颤抖,一动不敢动。那人说:“杀人的是宫标!与朱某有什么关系?”说完就一下子倒在地上,像死了一样。过了会儿才苏醒过来,还面无人色。等询问他的姓名,才知他就是宫标。县令拷打他,宫标招供了全部杀人罪行。

    原来,宫标本是个无赖,知道那邻居讨债回来,以为他腰包里一定有很多钱,就在野外杀了他,没想到竟什么也没有。后来听说朱生被屈打成招,他暗自庆幸。这天,他稀里糊涂地冲进县衙,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县令又问朱生那件血衣是哪里来的`,朱生也不知。叫他母亲来询问,才知是他母亲割破自己的胳膊染的!检查朱母的左臂上,果然刀伤还没好,县令也大吃一惊。后来,县令因为这个案子被告发罢官,罚款赎罪,在羁留时死在狱中。­

    过了一年多,死者的母亲让媳妇改嫁,那妇人感激朱生的义气,便嫁给了他。

    【造句举例】

    过去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因为有了外遇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他让他有很深的切肤之痛。

    朝鲜的民族分裂对国家来说是举足轻重的,这也让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到一种切肤之痛。

  • 《灌夫骂坐的意思、典故出自、成语故事》
  • 【成语】

    灌夫骂坐

    【拼音】

    guàn fū mà zuò

    【释义】

    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

    解释: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灌夫的人,年轻时以勇武闻名。为人刚正不阿,喜欢锄强扶弱,但是也喜欢喝酒,喝醉就喜欢骂人。灌夫与丞相田蚡关系不好,后来因为在田蚡家里喝酒时将酒席上所有人骂了一遍,并且侮辱了田蚡,被田蚡弹劾告发,以以下犯上的罪名判了死罪。

    【近义词】

    使酒骂座 灌夫骂座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灌夫的人,字仲孺,颍川郡颍阴人。灌夫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灌夫勇武过人,吴楚七国之乱之时,灌夫以干人(主管一干个士兵的军吏)随父出征,其父战死。按军法,父子俱在军中,父死,子可以扶丧返乡。灌夫为替父报仇,请求留在军中,披甲执戟,选募勇士数十人,单独向吴军挑战。开战之时,所募勇士大都临阵退缩,只有两个人和十几名奴隶随灌夫出阵。灌夫就率领这十几个人冲入吴军,杀敌近百,自己也受伤十几处,只有一人生还。此举对吴军打击虽然不算大,但有力地威慑了吴军军心,鼓舞了汉军士气。从此以后,灌夫以勇猛善战闻名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打抱不平。最厌恶阿谈奉承之徒,趋炎附势之辈,尤其看不上宗室贵戚的专横跋扈的样子,喜爱和地方豪强交往。在众多的勋亲贵戚中,灌夫独独和魏其侯窦婴友善。

    元光四年夏天,丞相田蚡娶燕王刘嘉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下诏,要列侯宗室统统前往祝贺。魏其侯窦婴邀灌夫同往。灌夫推辞说:“我因饮酒,过去多次得罪过丞相,去了多有不便。”但顶不住窦婴的劝说还是去了。酒至半酣,田蚡起身敬酒,诸侯宾客纷纷离席,俯伏在地。魏其候窦婴敬酒时,只有少数几个故旧离席还礼,大多数人只是欠欠身子。

    窦婴和田蚡同为列侯,都是外戚,区别仅在于一个是前任丞相,一个是现任丞相,而且这个现任丞相还是窦婴提携上去的。在座诸人中,大多数过去都曾看窦婴眼色行事,想不到的是现在竟然这样厚此薄彼,灌夫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不久,轮到灌夫敬酒,敬到武安侯田蚡时,田蚡不仅不还礼,还说什么“不能满杯”,这是明显的对灌夫轻视。

    灌夫一心恼怒,强作笑颜,说:“将军的就是贵到这个地步吗?连一杯酒也不能满?”露出明显的不快。灌夫在向临汝侯敬酒时,临汝侯既不还礼,又附在程不识耳边说悄悄话。临汝侯是灌婴的孙子,论年纪,论辈份,都低于灌夫。灌夫本来就一肚子火,见临汝侯小小年纪也敢如此无礼,破口大骂说:“你平时诋毁程不识将军年老无能,一钱不值,现在见长者敬酒,怎么又像个女人似的和程将军唠叨起来了?”

    临汝侯未及回答,田蚡插话说:“程将军和李将军是东西宫卫尉,你当众侮辱程将军,也就是侮辱李将军。”李将军是指李广。田蛤的这番话是挑拨灌夫和程不识、李广的关系。灌夫十分推崇李广,田蚡有意程、李并提,扩大灌夫对立面。灌夫性情刚烈,发火实际上是冲着田蚡的,在气头上更不会把田蚡这个丞相看在眼里,听到田蚡的话,厉声回答说:“砍头洞胸我都不怕,管他什么程将军、李将军。”说完,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田蚡抓住时机,对众人说:“这是我放纵灌夫的过错,必须加以训戒。”命卫兵拦住灌夫。籍福知道两人矛盾缘由,也知道田蚡不肯善罢甘休,急忙起身劝解,要灌夫向田蚡赔礼,避免矛盾进一步深化。灌夫不从。籍福把灌夫拖到田蚡跟前,按着灌夫脖子,硬让灌夫行礼致谢,灌夫还是不从。田蚡命人把灌夫抓起来,又对长史说:“今日奉旨开宴,灌夫犯了骂座不敬之罪,立即上奏。”便分头派兵把灌夫的僚属妻小全部抓起来,均论弃市死罪。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同年十二月,窦婴也被斩首弃市。

    【造句举例】

    由于经常饮酒耽误大事,他被皇帝限制不能带兵,他郁郁不得志,喝酒更甚,而且常在醉后灌夫骂座。

  • 《神仙中人的意思和造句,神仙中人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神仙中人

    【拼音】

    shén xiān zhōng rén

    【释义】

    对容貌端美,神态飘逸者的美称。

    【出处】

    《晋书·王恭传》: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解释:孟昶还没有发达的时候,家住在京口。有一次他看见王恭坐在高车上,身披鹤氅裘。当时下着小雪,孟昶透过竹篱的空隙偷偷观望,赞叹说:“这真是神仙中人啊!”

    【近义词】

    貌若天仙

    【反义词】

    凡夫俗子 其貌不扬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外貌与气质。

    【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善于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不仅书法旷世一绝,而且长相英俊秀美,是当时少女们非常倾慕的对象。但是,有一次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见他脸象凝固的白脂,眼珠如同点染的黑漆,妥妥的一个绝色美男子。于是,王羲之赞叹杜弘治简直就是神仙中人一般。天底下再也没有比他模样还俊美的男人了。

    有很多人没见过杜弘治,在见到王羲之时都称赞他长相秀美,认为他很美。但是王羲之都会惭愧的解释道:“哪里哪里,诸位都没见过杜弘治,他才是真正的美,在他面前,我就像萤火与太阳,麻雀与老鹰。”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出成语“神仙中人”,用来对容貌端美,神态飘逸者的美称。

    【造句举例】

    丈高的屋檐上面正站着一个人,挺拔的身躯,标准的职业装,充满邪意的笑容,随风飞舞的刘海,遗世而独立,仿佛神仙中人似的。

    四人无论男女,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只见他们背负着古朴长剑,白衣芒鞋,衣诀飘然,浑身上下,满是飘逸出尘之气,就仿似画中走出的神仙中人。

  • 《犀角烛怪的意思、典故》
  • 【成语】

    犀角烛怪

    【拼音】

    xī jiǎo zhú guài

    【释义】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后引申为点燃烛火明察事物的意思,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后来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近义词】

    叹观止矣 妙趣横生 无与伦比 一气呵成

    【反义词 】

    味同嚼蜡 枯燥无味

    【出处】

    《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释义: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这里水深无法测量,世代相传说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温峤为人聪敏,博学善文,尤擅清谈,而且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他早年以孝悌著称,多次拒绝州郡征辟。

    而后温峤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咸和二年(327年),大将苏峻起兵叛乱,进攻建康。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很快,叛军就遭遇大败,温峤等人很快就平定了苏峻之乱。鉴于温峤在平叛中的功绩,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才返回武昌。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准备渡江,发现这里江水非常深,深得无法测量。而且世代相传说在这一带的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偏不相信。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造句举例】

    鲁迅先生诗歌的深刻,有如犀角烛怪,使社会上的一切“怪物”都现了原形。

  • 《扇枕温被的意思解释、造句,扇枕温被的故事、近义词》
  • 【成语】

    扇枕温被

    【拼音】

    shān zhěn wēn bèi

    【释义】

    意思是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形容十分孝敬父母。

    【出处】

    《晋书·王延传》:“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

    解释: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近义词】

    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反义词】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孝敬父母。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官员叫黄香,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他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大孝子。

    黄香从小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在黄香九岁时,他的母亲便去世,他除平时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冬天主动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心尽孝,黄香家境清贫,家里没有仆人婢女,自己亲自操劳家事,尽心奉养长辈。并且广泛地诵习儒家经典,深求精通道德学术,写得一手好文章。京师的人称赞他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长大后黄香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而后,黄香升任魏郡太守。当年郡中发生了水灾,百姓都陷入饥荒的状况,黄香把自己的俸禄以及得到的赏赐,全分给灾民,富豪大族也各自提供义谷,来补公家贷放灾民的不足,灾民因此获得保全。但在不久后,黄香还是因水灾被免官。几个月后,便在家中去世。

    黄香侍奉父母亲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关心他们。要知道,他们把我们照料成大人时有多么辛苦。

    【造句举例】

    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的涌泉跃鲤、扇枕温衾、戏采双亲等主题灯,寓教于乐,展现了尊老爱幼、知书达理等传统文化习俗。

    二十四孝故事中为父母扇枕温衾的黄香,死后就埋葬在禹州,他的孝行在当地广为传颂。

  • 《闳识孤怀的意思、近义词、闳识孤怀故事》
  • 【成语】

    闳识孤怀

    【拼音】

    hóng shí gū huái

    【释义】

    意思是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

    【出处】

    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状,粲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能哉!

    解释:我看子长所写的史记,寓言亦占六七成。班固在才识与抱负方面,比子长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治世的典章,六经的主旨,文字的源流,天人之间的事情,叙述得非常详备。这怎能和些才器短浅,在一先生面前互争得失,而柔顺自悦的人相比呢?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镇压太平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并因此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

    早年在京师曾跟随梅曾亮,并与朱琦、王拯、吴敏树等桐城派人物相往来。后以桐城派为号召,网罗人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担任其幕僚,并以曾门弟子相称。著有《曾文正公诗文集》、《圣哲画像记》等。

    《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于咸丰九年( 1859 年)所作,他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学问成就,给后学提供了便捷的治学阅读门径,也为后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

    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表达了其力图消弭汉宋之争的卓越见识。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选取历史上文(王)周(公)孔(丘)孟(轲),左(丘明)庄(周)马(司马迁)班(固),葛(诸葛亮)陆(贽)范(仲淹)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等三十二位非圣即贤者,一一述赞,提示其学术贡献,然后仿照汉代武梁祠、鲁灵光殿等图画伟人事迹之故事,命其子曾纪泽描绘遗像,合为一卷,以为斯文之传,藏于家塾,供后嗣取法遵行。

    《圣哲画像记》大旨有二,一是为子孙指点问学之津梁,二是训示治学当持之正确之心态。

  • 《宴安鸩毒的意思解释、故事,宴安鸩毒的拼音、近义词》
  • 【成语】

    宴安鸩毒

    【拼音】

    yàn ān zhèn dú

    【释义】

    贪图安逸享乐如同饮毒酒自杀一样致命、有害。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用以警戒人别懒惰的用语。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管敬仲言於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

    解释:管仲建议齐侯说:戎狄象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如果贪图一时安乐,那就是饮鸩止渴,想都不可以那么想!《诗经》中说“怎么不想家呢,但是有血书盟誓在,必须遵守!”这次的血书盟誓,就是非我族类,须得同仇敌忾!请君上发兵救邢,以成同仇敌凯之大义!

    【近义词】

    晏安鸩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桓公作诸侯的盟主,在鲁闵公元年,东北方的狄人向邢国侵略。在这以前,邢国已经被狄人围攻过一次,这次又被围攻,邢国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只有派人向齐国求救。

    当时在齐国执政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管仲,他接到邢国的告急公文后,向齐桓公说:“戎人和狄人都是像狼一样凶狠的民族,我们不能够让他得到满足;邢国是周公的后人,和我们同是周天子的诸侯,关系是非常亲近的,所以不能放弃援救的时机。

    一个国家是不应该经常沉浸在安乐中的,如果我们长年在安乐中过日子,它会造成像耽毒一样猛烈的效果,这样会影响君王的霸业。因此我请求君王出兵救邢。”齐桓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出兵援救邢国。

    有了齐国的帮助,邢国很快就打退了狄人的进攻,国家免受北方民族的侵略。并且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狄人再也不敢侵略了。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宴安鸩毒,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用以警戒人别懒惰的用语。”

    【造句举例】

    他为了贪图享受,逐渐腐化堕落,以致于成为贪污分子,此即古人所谓宴安鸩毒。

    如此下去无异于宴安鸩毒,所以必须要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不要整天游手好闲了。

  • 《闳识孤怀的意思、近义词,闳识孤怀读音、故事》
  • 【成语】

    闳识孤怀

    【拼音】

    hóng shí gū huái

    【释义】

    意思是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

    【出处】

    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状,粲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能哉!

    解释:我看子长所写的史记,寓言亦占六七成。班固在才识与抱负方面,比子长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治世的典章,六经的主旨,文字的源流,天人之间的事情,叙述得非常详备。这怎能和些才器短浅,在一先生面前互争得失,而柔顺自悦的人相比呢?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镇压太平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并因此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

    早年在京师曾跟随梅曾亮,并与朱琦、王拯、吴敏树等桐城派人物相往来。后以桐城派为号召,网罗人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担任其幕僚,并以曾门弟子相称。著有《曾文正公诗文集》、《圣哲画像记》等。

    《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于咸丰九年( 1859 年)所作,他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学问成就,给后学提供了便捷的治学阅读门径,也为后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

    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表达了其力图消弭汉宋之争的卓越见识。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选取历史上文(王)周(公)孔(丘)孟(轲),左(丘明)庄(周)马(司马迁)班(固),葛(诸葛亮)陆(贽)范(仲淹)马(司马光),周(敦颐)程(颢、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等三十二位非圣即贤者,一一述赞,提示其学术贡献,然后仿照汉代武梁祠、鲁灵光殿等图画伟人事迹之故事,命其子曾纪泽描绘遗像,合为一卷,以为斯文之传,藏于家塾,供后嗣取法遵行。

    《圣哲画像记》大旨有二,一是为子孙指点问学之津梁,二是训示治学当持之正确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