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来处不易
【拼音】
lái chù bù yì
【释义】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出处】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释: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近义词】
来之不易 谈何容易 难能可贵 不可多得 沙里淘金
【反义词】
随手可得 唾手可得 轻而易举 信手拈来
【用法】
作宾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故事】
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朱用纯的人,字致一,号柏庐,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为敬仰二十四孝中为怀念父亲王修而终生不面向西坐,还曾在父亲墓前攀柏悲号的王裒,就自己改号为柏庐。
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别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的人最下贱。”“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恶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刚正不阿。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造句举例】
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成语】
长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释义】
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解释: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近义词】
多财善贾 多钱善贾
【反义词】
无计营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还有一个人名叫蔡泽,他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后来蔡泽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秦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范雎和蔡泽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造句举例】
老王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自从经商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到数年已变成富翁了。
别看他什么也做不好,但是他长袖善舞,很快就当上了科长。
【成语】
不遑宁息
【拼音】
bù huáng níng xī
【释义】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出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解释: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近义词】
不遑宁处 任重道远 负任蒙劳 负重致远
【反义词】
草草了事 漫不经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时消受。
【成语故事】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就十分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后来因为孙皓的昏庸,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
虽然身在狱中,但是韦曜仍然上书劝谏孙皓,说道: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造句举例】
我们年轻一代每天996的工作,整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种不遑宁息的工作态度才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景象。
【成语】
傍人门户
【拼音】
bàng rén mén hù
【释义】
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处】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解释: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
【近义词】
拾人牙慧 仰人鼻息 寄人篱下 傍人依户
【反义词】
自立门户 自食其力 独树一帜 自力更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时候,民间有一种风俗: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里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人们都喜欢在新的一年换上新的东西。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每年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因为人们相信艾蒿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蒿,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就会扰乱家宅的平安和谐,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蒿来驱毒辟邪。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高低呢?”
桃符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同艾人争吵不休。这时,门神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别吵了,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桃符和艾人听了门神的话,羞愧地垂下了头,不再争辩了。
于是后人引申出傍人门户这个成语,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被人看不起。
【造句举例】
做人要有骨气,要独立自主,不能傍人门户,那样会让人瞧不起,一辈子也别想抬头做人。
学术研究要有独到之处,不能傍人门户,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
【成语】
偶语弃市
【拼音】
ǒu yǔ qì shì
【释义】
偶语:也作“耦语”,“偶”就是“相对”的意思;弃市:古刑罚,在闹市执行死刑,将犯人处死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此刑罚存在于秦、汉、魏晋、隋唐时期。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 会遭到杀身之祸。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秦纪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解释:不是秦国的传记就烧了,不是博士官收录的书籍,天下谁敢收藏《诗》《书》和百家言论的,交由守尉加火烧死。
【近义词】
道路以目 缄口不言 三缄其口
【反义词】
敢说敢做 畅所欲言
【成语故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或秦氏。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因此废弃不用,并建议废止诸子、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
而且,朝廷还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在私底下谈论,如果偶尔有人谈论的话,被发现后就立即处死并暴尸示众,后来因为这些严苛的制度制造了无数焚书坑儒的惨案。
【造句举例】
秦始皇残暴无度,使用严刑峻制甚至偶语弃市的方式来控制民众,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成语】
案牍劳形
【读音】
àn dú láo xíng
【注释】
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近义词】
日理万机 案牍之劳
【反义词】
案无留牍
【 出处 】
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释义: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成语故事 】
唐朝时期,有个著名诗人名叫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非常擅长山水诗,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刘禹锡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有一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当地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被贬下来的,于是故意刁难他。但是刘禹锡明知被刁难,不但不生气,反而悠闲自乐,满不在乎。
知县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后来刘禹锡还请人将《陋室铭》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后来人们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总结出“案牍劳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公事很繁忙。
【造句举例】
功课已经反复温习了几遍,案牍劳形,久坐伤身,成日里捧着书本难免头晕目眩,腰酸背痛。
每天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短短十余年,就使武幽国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成语】
恣蚊饱血
【拼音】
zì wén bǎo xuè
【释义】
恣:肆意,随意,放纵。任由蚊子吸血而不去驱赶。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二十四孝之一,形容非常有孝心。
【出处】
《二十四孝》: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解释:晋朝人吴猛,八岁儿童,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亲。爱护父亲之心无微不至。炎热的夏天夜晚没有蚊帐,蚊子多也不敢驱赶一只。让蚊虫随意噬咬自己吸个饱只为不飞到亲人的房里去。
【近义词】
卧冰求鲤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有一个叫吴猛的人,字世云,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吴猛自幼就非常孝顺。当其他八岁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
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蚊子非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地晌,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筋疲力尽了,回来后需要好好地睡一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地休息,可都因为蚊子叮得睡不好,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是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都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地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
他这样坚持了整个夏天。他是个多么孝敬和体贴父母的孩子啊!用自己的身体换来父母香甜的睡眠。小小的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父母,实在是非常感人。
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用一切方法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
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不计一切的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给父母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造句举例】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二十四孝”,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的故事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也得以传承,绵延不绝。
【成语】
杨布击狗
【拼音】
yáng bù jī gǒu
【释义】
杨布换了衣服,杨布的狗就不认识了自己,并朝自己狂吠。比喻遇到问题,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忙于责备别人。
【出处】
《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解释:杨子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要去打狗。
【近义词】
杨犬吠主
【反义词】
狗吠非主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杨朱有一个弟弟叫做叫杨布。杨布在学术上也有一定的作为,他的思想应与哥哥杨朱相近,宣扬“贵己”、“重生”,与墨家思想相对。寓言故事《杨布击狗》说的就是杨布。
故事讲的是,杨布养了一条狗,非常忠诚于杨布。有一天杨布出门,正走在半路中,这个时候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就哗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路上也每个遮风挡雨的位置,杨布的外衣很快就给淋湿了。
幸好杨布今天穿的外衣比较厚,大雨下了一会就停了。杨布的外衣只是外面一层全部淋湿了。于是杨布把白色的外衣给脱了下来,露出里面的黑色的衣服。杨布穿着里面那件黑色的衣服飞快的跑回了家准备换一件干净的衣服。
谁知当他刚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家的狗朝他狂吠个不停,狗狗把他当作了陌生人。因为杨布早上出去时白色的外套,现在衣服淋湿了,脱掉外衣露出里面黑色的衣服,狗狗就不认识他了,因此把他当作陌生人了。
这狗狗居然连自己主人都不认识,杨布急于回房间换衣服,可狗狗就是不让他进门,杨布非常的生气,拿起一根棍子来想要打它,这时哥哥杨朱连忙制止了他,说:“别打它,你想想如果你的狗出门的时候是指白色的狗,回家的时候却是指黑色的狗,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杨布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手中的棍子给放下了。没有打狗,觉得狗狗认不出自己也不能全怪狗狗。
后来,人们就将这个故事的寓意引申为当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下。要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
【造句举例】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要杨布击狗 ,不知所措了。
【成语】
王顾左右而言他
【拼音】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释义】
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如今成为了大家常用的成语。指扯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他的职!”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近义词】
顾而言他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根据孟子的言行,著成《孟子》一书,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在《孟子·梁惠王下》一篇中,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则故事:
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孟子通过这些对话,意在警醒齐宣王做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开明君王。
【造句举例】
一般的昏君都是不听劝谏的,当有大臣进言时,往往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怪不得一提到名字,那小子就王顾左右而言他,忸怩的不得了。
【成语】
不因人热
【拼音】
bù yīn rén rè
【释义】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解释:梁鸿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到吃饭的时候,也不跟其他人一起吃饭。邻居先开始烧火做饭,做完饭后,对他说:“我的饭已经做好了,灶里的火还燃着,趁着余火,你接着做饭吧。”梁鸿却说:“你的好意,我们心里是知道的,但一个人处世怎么能利用别人的余火来加自己的热呢?”说完,他灭掉灶中的火,再重新生火做饭。
【近义词】
自力更生
【反义词】
攀龙附凤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后来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家里虽然贫穷,但梁鸿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
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霸陵山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无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有人是去向梁鸿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人是去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有人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他们的生活情况。看来霸陵山已不是梁鸿夫妻生活隐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决定从地处人口稠密的关中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
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噫!只见宫室连云遮日,噫!看不见百姓的辛劳,噫!漫漫辽辽的宫殿,噫!”
当时在位的是东汉王朝第三代皇帝章帝刘炟。章帝得知这首歌后,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二人。好在梁鸿夫妻有意隐藏自己的行踪,终于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尽管如此,梁鸿也不得不改名期运,与孟光跋涉千里,在远离洛阳的齐鲁地区找到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地,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梁鸿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不久病逝了。后来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
【造句举例】
他的性格很孤傲,从来不因人热,所以他很少有朋友,事业发展也比较艰难。
在现代社会,朋友越多意味着道路月宽广,所以那种不因人热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