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如饮醇醪
【拼音】
rú yǐn chún láo
【释义】
醇:酒味厚;醪:浊酒。醇醪:味厚的美酒。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解释: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却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佩服周瑜,对周瑜亲近敬重,于是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象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近义词】
海纳百川 心宽体胖 宽以待人 明月入怀 豁达大度 宽大为怀
【反义词】
鼠肚鸡肠 分金掰两 斗筲之器
【成语故事】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但是在很早之前,程普对周瑜是很不屑的。程普是孙策时期的老将,看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上大都督,认为他还太嫩,根本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虽然周瑜是大都督,但是程普却经常当着众将的面羞辱周瑜。周瑜对此毫不在意,并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周瑜这个人恰好也是个度量很大的人,他每次受到程普的欺辱之后都对其避让不和程普计较。
程普也并不是一个不通情达理之人,时间一久他便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于是对周瑜敬重起来。事后程普甚至还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周瑜打交道就好像品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被陶醉了。
【造句举例】
他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与他交往,与他交往如饮醇醪,让人非常愉悦。
君子之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小人之交甘若醴,污浊不堪。
【成语】
子规啼血
【拼音】
zǐ guī tí xuè
【释义】
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处】
《蜀王本纪》:杜宇化鹃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解释:最早的蜀王叫做蚕从,后一任是柏濩,再后来是鱼凫,这三人各经历了数百年,演化成不死之身的身,很多百姓都随蜀王化神而去……望帝成神的时候,子规(杜鹃)啼叫,所以蜀国人听到子规的叫声就会感到伤悲,这是在思念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近义词】
哀天叫地 无肠可断 叩心泣血 哀痛欲绝
【反义词】
喜笑颜开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成语故事】
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
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造句举例】
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子规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风中飘着云做的雨,对面有个思念的你。我在雨中孤寂,想着我们浪漫的过去。雨打芭蕉是另外一种美丽,子规啼血,声声呼唤你的归期。
【成语】
司马称好
【拼音】
sī mǎ chēng hǎo
【释义】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处】
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解释: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一个同乡来问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个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骂他缺德,别人死了儿子为什么还要说好,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太好了。”
【近义词】
东郭先生 好好先生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有一个称号叫做“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在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有学问的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等一批隐士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
刘备在兵败后,逃往荆州,头靠在荆州牧刘表帐下,刘备深知自己数年来不断的兵败,是没有军师的辅助,想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刘备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作自己的军师辅助自己。另外刘备也成功将庞统说服作为自己的谋士。
【造句举例】
有些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什么事情都是司马称好,这样的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胆小怕事之人。
【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成语】
大醇小疵
【拼音】
dà chún xiǎo cī
【释义】
大,跟“小”相对。醇,酒味浓厚,纯。小,跟“大”相对。疵,缺点;毛病。指大体上很好,略有缺点。形容事物主体完美但存在细微缺陷。
【出处】
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解释:看不出诗的毛病,必然写不出好诗。不知道作诗的方法,也就不知道诗的毛病。当然,名家也各有各的毛病。但他们的作品醇厚,有点小毛病,也算不了什么。这也说明,姜白石对当时诗坛的情况了如指掌。把诗的结尾经营好。不可仅是接着前面的诗句平淡说来。要结得奇,方能妙。
【近义词】
白璧微瑕 青蝇点玉 美中不足
【反义词】
完美无缺 尽善尽美 一无是处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大体纯正但略有欠缺。
【成语故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重要词人、书法家、诗人、诗论家、音乐家。所作《白石诗说》,又名《诗说》《白石道人诗说》《姜夔诗说》,凡一卷,共三十则。不同于一般以纪事、考据、品评为主的“诗话”,30则均为直接讲解诗法、阐发诗理之语以及诗学主张,有着较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文中,姜夔说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在诗中传达的特征不同,但若走向极端,有失中和之美。惟有《关雎》,得乎其中。诚如孔子论《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否则,乐至于荒淫,哀至于伤身。看来,白石道人深受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学问大,但用典故须简约用之;诗意多,要尽量以简约字句囊括之。叙事中参插说理,不可死板,须灵活运用。擅长用典、措辞、用活法,才能写好诗。语约义丰,是诗之三昧。看不出诗的毛病,必然写不出好诗。不知道作诗的方法,也就不知道诗的毛病。当然,名家也各有各的毛病。但他们的作品醇厚,有点小毛病,也算不了什么。这也说明,姜白石对当时诗坛的情况了如指掌。姜夔教人作诗,要力求要把诗的结尾经营好。不可仅是接着前面的诗句平淡说来。要结得奇,方能妙。
后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甚高,誉为“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词中之圣”等美誉。姜夔词风神潇洒,意度高远,仿佛有一种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色泽素淡幽远,简洁醇雅,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姜夔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艺术琢练,其词风很受南宋晚期的骚雅派和清代浙派词人推崇。
【造句举例】
这部小说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可谓大醇小疵,整体故事引人入胜,但个别细节处理略显粗糙。
这个发明整体上还算可以,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大醇小疵,如果能将细节加以打磨,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完美的发明。
【成语】
失斧疑邻
【拼音】
shī fǔ yí lín
【解释】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释义:有人丢失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去了。看他行走,就像是一个偷斧者;看他的表情,也像是一个偷斧者;再看他的说话,也好像偷过斧的人;其任何动作神态,没有不像偷过斧子的人。
【近义词】
疑邻盗斧 疑神疑鬼
【反义词】
深信不疑 毫不怀疑 毋庸置疑 确信无疑
【例句】
对于那些没有调查就胡乱发表意见看法的人,跟失斧疑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成语故事】
从前,山中有两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他们比邻而居,关系和睦。李樵夫平时很喜欢和王家的孩子玩耍,彼此熟稔。
有一天,李樵夫进山砍柴,走到半路才发现忘了带斧头,只好返回家中寻找。可他在屋里屋外翻了个遍,始终不见斧头的踪影。这时他心想:“是不是常来我家玩的邻家孩子拿走了呢?他平时总来,说不定一时顽皮……”
于是,李樵夫开始暗暗留意那个孩子。他越看越觉得对方行为可疑:说话吞吞吐吐,打招呼时声音低低的,笑容也不大自然,就连来他家的次数都明显变少了。
他愈发肯定:“没错,一定是他偷的。我早该想到,那孩子平时就有些不对劲。”李樵夫心中又气又恼,盘算着找个机会当面问个清楚。
谁知几天后,他上山砍柴时,被草丛中的一件硬物绊倒,低头一看——竟是自己的斧头!原来是他之前不小心遗失在那儿的。
回到家后,李樵夫再次观察邻家的孩子。这时他觉得,那孩子走路时并不躲躲闪闪,神情态度也坦然自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会偷东西的样子。相反,他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天真可爱。
他不禁懊悔:“我单凭猜测,就认定一个乖巧的孩子是小偷,险些冤枉了好人……”
这则“失斧疑邻”的寓言告诉我们:樵夫因一时找不到斧头,未加详查就轻易怀疑邻家孩子;直到发现斧头是自己所失,才意识到错怪了他人。故事启示我们,遇事若不仔细求证,仅凭主观臆测就妄下结论,不仅容易犯错,更可能冤枉无辜之人。
【成语】
屠龙之计
【拼音】
tú lóng zhī jì
【释义】
屠:宰杀。计,通“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出处】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解释: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学成技术却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施展这样的技巧。圣哲的人对于必然的事物不与人持拗固执,所以总是没有争论;普通人却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因而总是争论不休。曲从于纷争,总是因为一举一动都有所追求,纷争,依仗于它到头来只会自取灭亡。
【近义词】
屠龙之伎
【反义词】
无
【造句举例】
要紧紧把握住方向,不要随意变换,不然学来的屠龙之计没有用武之地也是白搭,只会浪费时间和财力,最后一事无成。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名叫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有一篇名作《庄子·列御寇》,在《庄子·列御寇》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朱泙(pēng)漫的人,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每天总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就是那种任何人都不会的那样的本领。
于是,他逢人就打听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本领,好拜师去学。可以过了多年也没有找到那种世上独一无二的本领。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老者,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有一个叫支离益的人,他会一种屠龙的本领,而且这世上只有他一人会这种本领。朱泙(pēng)漫知道后非常心动,他觉得这个屠龙本领就是他要学的那种本领,他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找到支离益,想拜支离益为师。可是支离益不肯轻易收徒,于是,朱泙漫就将家财全部当做学费送给支离益,支离益就答应收他为徒了。
朱泙漫非常勤奋,每天跟着师傅学习屠龙技艺,他学呀学,学了整整有三年,最后终于学成了屠龙的本领,并且顺利出师。他非常高兴,到处在人们面前炫耀他屠龙的本领,大家都很羡慕他,孩子们要求看他的杀龙宝刀。这时一个老头说:你的屠龙本领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你去哪里找龙来屠呢。你这个本领学了根本没有啥用处啊。朱评漫这才恍然大悟。
后人用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学东西就要讲究实用,那种华而不实,没啥用户的能力或者技能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成语】
八拜之交
【拼音】
bā bài zhī jiāo
【释义】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切。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解释:有一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字君实。他与我从小就是同一个郡的同学,也是我当初八拜之交的兄弟。
【近义词】
八拜为交 金兰之好
【反义词】
一日之雅
【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指结义为兄弟姐妹。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扬后世的政治家与书法家——文彦博。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跻身二府,七度换节,出将入相五十载,功绩卓著。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拜相之后,更力主朝局稳定,并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议,推动精兵简政,减轻百姓负担,被世人尊为一代贤相。
文彦博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他听闻出身国子博士的李稷待人颇为倨傲,心中颇为不悦,曾对人言:“李稷的父亲本是我的门生,论辈分他应属晚辈,如今如此傲慢,我须略加训导。”
适逢文彦博出任北京守备,李稷闻讯前来拜谒。文彦博有意让他在客厅久候,多时之后方才出面相见。见面后,文彦博从容说道:“你父亲是我的故交,你应当对我行八拜之礼。”李稷因辈分较低,不敢违逆,只得恭敬地向文彦博行了八拜。文彦博便以长辈身份,巧妙地挫去了李稷的骄气。成语“八拜之交”正是由此而来。后人遂以“八拜之交”指代世交之家子弟拜见长辈之礼,亦泛指异姓结为兄弟之情谊。
所谓“八拜之交”,世人多以为是向对方行八次叩拜之礼,实则这“八拜”所敬,乃是八段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
一拜:伯牙与子期——知音之交;
二拜: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
三拜:陈重与雷义——胶漆之交;
四拜:元伯与巨卿——鸡黍之交;
五拜:角哀与伯桃——舍命之交;
六拜:刘备、关羽、张飞——生死之交;
七拜:管仲与鲍叔牙——管鲍之交;
八拜:孔融与祢衡——忘年之交。
【造句举例】
八拜之交这种事,经常发生再古代,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已很少见了。
他祖父同我祖父是八拜之交,我母亲又是他姑姑,所以我们两家渊源很深。
【成语】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田李下 李下瓜田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他是太皇太后的继父。郭宁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去服侍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非常开心,于是唐文宗就安排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当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后来传到唐文宗那里,于是唐文宗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为官以来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不是什么很大的官,几乎没什么影响,这有甚么不妥呢?”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字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处事要光明磊落,无惧瓜田李下之嫌。
这事本与我无关,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许多闲言闲语。
【成语】
荜门圭窦
【拼音】
bì mén guī dòu
【释义】
荜门:原指用荆条、竹子等编织的柴门,指为贫户的象征性门庭。圭窦:原指依照礼制规定的圭形门洞,后演变为贫困人家凿墙所作的小窗。形容简陋的贫苦居所。
【出处】
《魏书·逸士传·李谧》: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
解释:
王叔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周王的朝廷上争讼,士匄听取他们的申诉。王叔的家宰说:“蓬门小户的卑贱人家却都要凌驾于他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就很难安定了。”瑕禽说:“往昔平王东迁,我们七姓大夫跟随平王,牺牲全都具备,平王依赖他们,赐给他们以骍牛为牲品的重盟,说:‘世世代代不要失去职守。’如果是蓬门小户人家,他们能来到东方安居下来吗?而且天子依赖他们什么
【近义词】
蓬门荜户 蓬户瓮牖 蓬户桑枢 瓮牖绳枢 破瓦寒窑 筚门闺窦
【反义词】
钟鸣鼎食
【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穷人的住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叫王叔国。王叔国的第三任国君叫陈生,出身姬姓王叔。王叔国虽然只是小国,但因为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较近,因此从陈生的祖父王叔文公开始,三代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王叔陈生在周灵公时,更是出任卿士,辅佐国政。
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周灵王的另一个卿大夫毛伯舆与王叔陈生争夺权力,周灵公支持毛伯舆,王叔陈生因此生怒,逃到了黄河边居住。
当初,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召、毕、毛等七姓大夫随行,洛邑周边原本便分封着七家甸内侯,这些甸内侯为了安置周天子,也是出钱出地出力。由于远离了根基之地,此后周、召、毕、毛等大夫势力日渐萎缩,而各家甸内侯权势地位则日渐上升。
自此以后,周王室、旧大夫集团和甸内侯三股势力之间明争暗斗不止,“王子颓之乱”和“王子带之乱”的背后,便有着这几股势力博弈的影子,而王叔陈生和毛伯舆的权力之争,也与此息息相关。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周灵王派遣卿士王叔陈生向晋国控告戎人,晋国人把他抓了起来,派人告诉天子:王叔陈生暗中勾结戎人。
公元前563年,王叔陈生和伯舆争权,周天子倾向于伯舆。王叔陈生一怒之下就出走了。在黄河岸边,周天子派人追上了他,让他回去,并告诉他已经杀了他讨厌的史狡。王叔陈生还是不肯回京城,就住在黄河边上,以此来要挟周天子。
晋悼公得到消息,派大夫士匄前去调解王室的争端。王叔陈生和伯舆相互指控。士匄让王叔的管家和伯舆的大夫瑕禽作为代理人在周天子的廷院申述。王叔的管家说:“伯舆目中无上,他是下贱的人,却胆敢欺负比他高贵的人。”瑕禽说:“从前平王东迁,伯舆的祖先跟随周天子,忙前忙后,天子信赖他,并宰杀红牛盟誓: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承袭卿职。如果是下贱之人,天子怎么能信赖他呢?自从王叔把持周政权,政事用贿赂来完成,而把执法大权交给他的宠臣。军队的官员全都牟利暴富。这样,本分的大臣能不低下吗?如果地位地下的人就不能有理,那么还有公正可言吗?”
士匄让王叔和伯舆对证讼辞,并说晋国国君十分听命于周天子。王叔陈生拿不出任何理由和证据,便携带财物逃亡去了晋国。
【造句举例】
尽管身处荜门圭窦之中,他却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与风骨。
这位隐士远离尘嚣,甘居荜门圭窦,每日与清风明月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