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枯木朽株”——枯槁的树干、腐朽的树根,比喻不中用的人和东西。
这句成语出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邹阳原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pì〕的部下,后来投奔梁孝王刘武。在他还没有受到梁孝王器重之前,曾被梁孝王的近臣羊胜、公孙诡所谗毁,因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自行表白。书中有这么一段原文: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miǎn〕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抵,轮囷〔j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léi〕,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心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这段话大意是:
我听说过: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都是稀世之宝,但如果你在黑暗之中把它投向过路的人,那么任何人都会拔出剑来,向你怒目而视,为什么?因为事先没有声明,来得突然。而蟠根曲干的树木,虽然古怪离奇,却可以做成皇上的车子,为什么?因为皇上的左右早已看中它了。由此可见,突然而来的,纵使是随珠和璧,也只能惹人怀疑而得不到赏识;如果有人引荐,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劳而不被丢弃。如今,没有得志的穷士,虽有唐尧、虞舜的能力、伊尹〔yǐn〕管仲的辩才,龙逢、比干的忠心,只因素来没人预先推荐,即使他要想尽忠于当世的君王,而君王对他也难免要拔出剑来,怒目而视。这样,就使不得志的穷士没有机会像枯木朽株那样尽其效用了。
邹阳在这段话里,自比随珠和璧,因为没人推荐,反而不如枯木朽株之被重用。他把“枯木朽株”比喻羊胜等平庸之辈。
汉司马相如劝汉武帝不要过分喜好打猎的《谏猎疏》中,也有“枯木朽株”一语。
“枯木朽株”或作“枯株朽木”,比喻无德无能的人或衰微的力量。也可用以谦虚自比。例如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亮已如枯林朽枝,不应与论此事……”又如《红楼梦》第七回描写贾宝玉初会秦钟时,宝玉自叹不如,自思道:“天下竞有这等的人物!……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
“枯木朽株”还可以比喻年老体弱的人。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成语】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释义】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近义词】
瓜田李下 李下瓜田
【反义词】
光明磊落 坦坦荡荡 胸怀坦荡
【用法】
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成语故事】
在唐文宗时期,柳公权是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为人忠良耿直,善于给唐文宗谏言献策,深受唐文宗的器重和赏识,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他是太皇太后的继父。郭宁又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去服侍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非常开心,于是唐文宗就安排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当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后来传到唐文宗那里,于是唐文宗就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为官以来虽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不是什么很大的官,几乎没什么影响,这有甚么不妥呢?”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这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老百姓字知道郭宁送女儿进宫后就被封了官,他们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所以君子做人要坦坦荡荡,任何让人容易产生怀疑的事情不能做,让人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不要去。古乐府《君子行》中写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去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造句举例】
男子汉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直,处事要光明磊落,无惧瓜田李下之嫌。
这事本与我无关,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许多闲言闲语。
【成语】
丹凤朝阳
【拼音】
dān fèng cháo yáng
【释义】
比喻贤才逢明时。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怀才不遇 生不逢时
【成语故事】
在先秦时期有一个故事,每当一个时代即将兴盛,凤凰便会出现在世人面前。凤凰并非普通的鸟类,它拥有着绚丽的羽毛和婉转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着象征吉祥和繁荣的神秘力量。
这个传说代代相传,人们都深信凤凰的出现是繁荣时代的象征。村里的长老们时常告诫村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凤凰,因为凤凰的出现意味着这个时代有着光明的前景。
在村子的最东边,有一片宽阔的高冈,高冈的顶端长着一棵古老的梧桐树。这棵梧桐树虽然老态龙钟,但枝繁叶茂,屹立不倒。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梧桐树上,阳光与树叶交互辉映,仿佛把整个村子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有一天,村子里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梧桐树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凤凰。凤凰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的歌声清脆悠扬,给村子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村子里的人们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这个时代终于等来了凤凰的降临。他们相信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然而,村子里也有一些人心中不安,他们担心凤凰的出现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故。尽管他们知道这个时代是繁荣的,但他们仍然害怕这种繁荣会带来一些未知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的繁荣越来越明显。农田里庄稼丰收,村子里的人口也在增加,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开始相信,这个时代真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村子。这场洪水来势汹汹,仿佛要把整个村子吞噬。村民们惊慌失措,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如此繁荣的时代,还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就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那只凤凰又出现了。它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抵挡住了洪水,并引导洪水流向了安全的地方。在凤凰的帮助下,村子得以幸存下来。
洪水退去之后,村民们感慨万分。他们终于明白,凤凰的出现并非单纯的吉祥和繁荣的象征,它还预示着这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他们开始懂得尊重每一个自然生物,懂得在欣欣向荣的时代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自那以后,村子里的人们对凤凰更加尊敬和感激。他们每年都会在高冈上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那只拯救了村庄的凤凰。
【造句举例】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众多贤才就如同丹凤朝阳般涌现,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为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可能和希望。
正如梧桐树在朝阳下茁壮成长,贤才在明君的治理下也能够大放异彩。正是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使得人才能够如丹凤朝阳般不断涌现。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
【成语】
屋下架屋
【拼音】
wū xià jià wū
【释义】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出处】
北齐·颜之推《谚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解释: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近义词】
床上安床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有一个叫庾阐的人,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他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官员,祖父庾辉,官至安北长史;父庾东,以有勇力、善相扑而闻名。
庾阐好学,九岁时便能写文章。少年时跟从舅家孙氏至江东。庾阐的母亲孙氏跟随庾阐的兄长、时任乐安长史的庾肇,住在项城。永嘉末年,乐安被石勒攻陷,庾阐的母亲被害。庾阐不梳洗,不结婚做官,不食酒肉,接近二十年,乡里人都称赞他。
有一年,庾阐写了一篇名叫《扬都赋》的文章。他在赋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亮”字改为“润”字等等。
庾仲初把《扬都赋》呈送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力抬高这篇赋的声价,大为其名价评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意思是说《扬都赋》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比美。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谢安说:“不能这样写,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窄了。”其实《扬都赋》是一篇十分不错的赋,只是不同的人阅读后有不同的观点而已。
后来,庾阐著有诗赋铭颂共十卷,至唐代时仍流传于世,不过到现在基本都已遗失。庾阐一生著述颇丰,众体皆擅。庾阐共存诗二十一首,他的山水诗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生动有致,而先于谢灵运山水诗,为山水诗的先驱。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明诗注》中认为“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丁成泉在《论山水诗诞生》一文中也认为“从现有材料看,山水诗的真正创始人和先驱作者,应该是东晋初年的诗人庾阐”。
【造句举例】
如今一些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屋下架屋,床上安床,办事手续极为繁琐,而且对待群众的态度极差,的确应该精简。
这篇文章表面看上去辞藻华丽,文笔颇佳,但是结构上却是屋下架屋,主次不分,中心思想混乱,不知道文章重点向表达什么意思。
“解弦更张”,比喻改变制度、革新方法,多指政治上的重大改革。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曾向董仲 舒征询对于国事的意见,董仲舒在答对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董仲舒是汉初名儒,广川(今河北翼县一带)人。对于孔孟学说,极有研究,汉景帝因此封他为“博士”。《史 记》和《汉书》都说他读书非常用功: “下帷讲诵”(放下帘幕,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甚至“三年不窥园”(连书房窗外的园圃,都两三年不曾看一看)。形容专心好学、 埋头钻研的一句成语“目不窥园”,就是从他的这个故事而来的。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曾为“江都相”(江都,在今江苏 扬州一带)。武帝因为董仲舒是著名的学者,对他更是特别尊重,常常请他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有一次曾说了 以下的一些话:
今汉继秦之后,……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 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有些已不适用。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解弦),重绷新弦(更张),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必须改革,然后才能办好事情。应当换弦而不换,虽然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该当改革而不改,虽然是最贤明的政 治家也办不出令人满意的政绩来。……
“解弦更张”这句成语,就是从他这段话里来的。也叫 “改弦更张”,例如《宋书•乐志》:“琴瑟殊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矧【shěn】,况且。 )又叫“改弦易张”,例如《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不 能拔进良材,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 ”还可 以说作“改弦易调”,例如《北史•梁彦光传》:“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也有人把“改弦”和“易辙”连结 而成--句成语,“改弦易辙”。宋王楙〔máo〕《野客丛书• 张杜皆有后》:“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 其父之愆。”易辙,即改道,就是放弃老路、改走新道的意 思。这几句成语的含义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成语】
为渊驱鱼
【拼音】
wèi yuān qū yú
【释义】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出处】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解释: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近义词】
为人作嫁 为丛驱雀
【反义词】
损人利己
【用法】
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 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执不下,便一道去请教孟子。孟子说道:“我举例来说吧,国君施行仁政,爱 护百姓,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你们都知道,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水獭一出现,鱼类必然潜到深水;鹰隼专吃小鸟,小鸟看到 鹰隼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所以说,是水獭代替 深水将鱼儿赶来,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鹤也)。由此可见,是桀、 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总之,桀、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绝非什么天意。天意太难把握了,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
【造句举例】
为了打败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绝不能做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之事。
“节外生枝”,比喻从一件事情生出了另外的事情,好 象竹子那样,从节上生出枝来、枝的节上又生出小枝来一 样,这样枝枝节节,把本来单纯的事情复杂化了。因此,在原来的问题本身之外,又添增旁的问题,就叫“枝节”或“枝节问题”。
《朱子全书》(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文集和语录)中的 《读书法》说:“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这是“枝节” 一语见之于文字的最早者。“又生枝节”,后来也有人说作“另生枝节”,或“横生枝节”、 “枝节横生”。
朱熹的另一部书《朱子语录》,在《答吕子约》中谈到 读书方法时, 有“节上生枝”的说法。它说:“随语生解, 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节上生枝”,后来一般都说作“节外生枝”。元代杨显之作的《临江驿潇湘 秋雨夜》杂剧中,就有“节外生枝”的话。
杨显之在剧中描写一个善良的妇女张翠莺,路远迢迢, 去找她当县令的丈夫崔甸士,不料崔甸士已经另娶新妇,张翠莺到了县衙门口,衙役不让她进去,说:“兀那娘子你敢差走了?俺相公自有夫人哩! ”张翠莺感到事出意外,又悲又愤,唱道:“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兀的”,古时口语,意即“这”或“这个”。) 这句成语,现多指意外岔出的新问题或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难于顺利解决。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瑟,是 一种古琴;鼓,是动词,就是敲打。调弦的木栓叫柱 ;柱可以扭动,并且由此调节弦音,如果把柱胶住,固定不动,那就无法调弦,不能弹奏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曲调了。所以 《释常谈》说:“不见机而守旧规者,谓之胶柱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胶柱鼓瑟”这句话。
那是战国时代,秦国攻伐赵国,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指挥全军,抵抗秦兵。这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他把父亲所有的兵书,早已读得烂熟,谈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天才的青年军事家。但是他父亲赵奢总说他不 行,认为他毫无作战经验,理论完全脱离实际,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可是赵王竟然任命赵括为大将。这时,他父亲赵奢已经去世。他母亲知道了,立即上书赵王,请求取消任命。蔺相如也不赞成赵括当大将,说道: “赵括徒有虚名,叫他当大将,那真好比胶柱而鼓瑟!他只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书和笔 记,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但是,赵王不听,还是任命这位“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的赵括当了大将。结果赵国大吃败仗,赵军损失重大,赵括也送了命。后来赵都邯郸还被秦军包围了一年多,要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说不定要 亡国。
《文子•道德》(撰人失名,或谓系老子弟子)作“胶柱调瑟”,并且说是老子说的,大概可算是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了。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用过去某一时期的旧规定、旧制度,来批判和否定后代的生活方式,那真是好比胶柱鼓瑟了。)
西汉扬雄《法言•先知》说,“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意思和《文子》的相同。
西汉桓宽《盐铁论•相知》也说:“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胶柱鼓瑟”或“胶柱调瑟”亦简作“胶瑟”。南梁沈约《注制旨连珠表》:“守株胶瑟,难与适变。”(“守株”,也是不知应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