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瑟,是 一种古琴;鼓,是动词,就是敲打。调弦的木栓叫柱 ;柱可以扭动,并且由此调节弦音,如果把柱胶住,固定不动,那就无法调弦,不能弹奏千变万化、丰富多样的曲调了。所以 《释常谈》说:“不见机而守旧规者,谓之胶柱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胶柱鼓瑟”这句话。
那是战国时代,秦国攻伐赵国,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指挥全军,抵抗秦兵。这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他把父亲所有的兵书,早已读得烂熟,谈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天才的青年军事家。但是他父亲赵奢总说他不 行,认为他毫无作战经验,理论完全脱离实际,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可是赵王竟然任命赵括为大将。这时,他父亲赵奢已经去世。他母亲知道了,立即上书赵王,请求取消任命。蔺相如也不赞成赵括当大将,说道: “赵括徒有虚名,叫他当大将,那真好比胶柱而鼓瑟!他只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书和笔 记,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但是,赵王不听,还是任命这位“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的赵括当了大将。结果赵国大吃败仗,赵军损失重大,赵括也送了命。后来赵都邯郸还被秦军包围了一年多,要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说不定要 亡国。
《文子•道德》(撰人失名,或谓系老子弟子)作“胶柱调瑟”,并且说是老子说的,大概可算是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了。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用过去某一时期的旧规定、旧制度,来批判和否定后代的生活方式,那真是好比胶柱鼓瑟了。)
西汉扬雄《法言•先知》说,“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意思和《文子》的相同。
西汉桓宽《盐铁论•相知》也说:“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胶柱鼓瑟”或“胶柱调瑟”亦简作“胶瑟”。南梁沈约《注制旨连珠表》:“守株胶瑟,难与适变。”(“守株”,也是不知应变的意思。)
【成语】
雏凤清声
【拼音】
chú fèng qīng shēng
【释义】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出处】
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解释: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
【近义词】
出类拔萃 栋梁之材
【反义词】
后继无人 家道中落
【成语故事】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正值大唐帝国风华正茂之时,文人墨客辈出,诗人李商隐以其卓绝才情和独树一帜的诗风享誉文坛。那一年,朝廷调任李商隐至遥远的梓州,担任节度书记一职。那时的梓州,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也是好友韩瞻任职的地方。韩瞻与李商隐不仅是同年科举及第的进士,更是因儿女亲家关系而结下了深厚的连襟之谊,两家常往来不断,彼此间的友情如同金石般坚固。
韩瞻的儿子韩偓,当时年仅八岁,却早已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天赋异禀。记得在一个春风醉人的傍晚,李商隐受邀参加韩府的一次雅集,宾客们围绕着诗词歌赋畅谈抒怀。宴会之上,韩偓被父亲唤至众人面前,面对满座的文人学士,丝毫不见惧色,反而从容不迫地即席赋诗。只见他眉宇间透着少年特有的灵动与自信,出口成章,诗句流淌而出,犹如山涧清泉,泠泠作响,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作既有儿童的纯真无邪,又有超出年龄的老成持重,才情出众,让人惊叹不已,使得整个宴会瞬间聚焦在这位八岁神童身上,满座皆为其才情所倾倒。
光阴如梭,大中十年(856年),李商隐结束了梓州五载的宦海生涯,踏上归途,心中装载着满满的回忆与感慨。行至半路,遥望远方的青山与蓝天,脑海中浮现出昔日韩偓那令人惊艳的一幕。灵感涌动之下,他挥毫泼墨,创作了两首饱含深情的七言绝句,其中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尤为引人入胜。此句通过瑰丽壮美的自然景象,巧妙寓言韩偓初展翅翼便展现出超越父辈的才华,犹如生长在丹山之路上的桐花绽放,年轻的凤凰啼鸣之声竟比久经沧桑的老凤凰更为清澈激昂。
回京之后,李商隐多次提及韩偓,对其赞誉有加,他曾当面赞赏韩偓:“尔今日之才,实已超越乃父矣!”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韩偓才能的高度认可,也寄托了对后辈青出于蓝的美好期待。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偓不负众望,逐渐成长为唐代一位声名远播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元素,成就斐然,深受当时及后世读者的喜爱与推崇。韩偓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造句举例】
别看这孩子年纪小,绘画却是雏凤清声。
“少年气概惊前辈,尺幅丹青压后人”,有“雏凤清声”之誉。
【成语】
金瓯无缺
【拼音】
jīn ōu wú quē
【释义】
金瓯:盛酒器。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意为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出处】
《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解释:我们国家好像金瓯一样,完整无缺,。
【近义词】
完整无缺
【反义词】
残山剩水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国土完整。
【成语故事】
朱异字彦和,是吴郡钱塘人。父亲名巽,由于为人忠义节烈而著名,官职做到南齐江夏王参军、吴平县令。朱异刚几岁的时候,外祖父顾欢拍着朱异对他的祖父朱昭之说:这个孩子不是一般人物,将来要光大你家的门庭。
朱异十岁时,喜好和人聚在一起赌博,乡里人都把他看成是个祸害。长大之后,才立志改变恶习从师学习,《五经》全部学过,尤其熟悉《礼》、《易》,又广泛读过文史著作,更通晓各种技艺,博戏围棋书法算术,都是他所擅长的。
朱异刚到二十一岁,朝廷特别下令破例提拔他做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下诏征用有杰出才能的人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举荐朱异
梁武帝召见朱异,让他讲《孝经》、《周易》的义理,听后很高兴,对左右臣下说:“朱异确实异于常人。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召朱异在西省值差,不久兼任太学博士。这年,梁武帝亲自讲述《孝经》,让朱异执经诵读。提仪朱异任尚书仪曹郎,入朝廷兼任中书通事舍人,接着调任鸿胪卿、太子右卫率,不久加官员外常侍。
太清二年(548),朱异任中领军,中书舍人的职务不变。当初,梁武帝梦见中原全部平定,满朝称庆,非常高兴,告诉朱异说:“我平时很少做梦,但一做梦就会应验。”
朱异说:“这是天下一统的征兆。”等到侯景要求投降,武帝召集群臣上朝讨论,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认为不能答应。武帝想接纳侯景,但还决定不下来。曾有一次早起来到武德阁,自言自语说:“我们国家好像金瓯一样,完整无缺,如此太平无事,如今轻易地增加土地,难道合乎情理吗?万一招致什么麻烦,就后悔莫及了。”
朱异揣摸武帝的心思,回答说:“如今圣明治理天下,上合天意,北国的遗民百姓,谁不仰慕我朝?只是没有机会,无法实现他们的心愿。如今侯景割据地盘占东魏的大半,从远方来归顺我朝,如果不予接纳,恐怕断绝了后来人的希望。”武帝很同意他的话,又想到以前的梦,于是就接纳了侯景。
此后朱异揽大权三十多年,善于迎合武帝的心思,所以特别受到宠幸重用,历任官阶从员外常侍到侍中,四任官职皆佩珥貂,从右卫率到领军,四个职位都有卤簿供使唤,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造句举例】
历史上的先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金瓯无缺,保卫了我们的家园。
我们要时刻警惕,防止任何破坏国土完整的行为,守护金瓯无缺的荣光。
【成语】
鹿走苏台
【拼音】
lù zǒu sū tái
【释义】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
《汉书·伍被传》:被曰:“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月。
解释:伍被说:“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现在我也将要看见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衣襟。”于是淮南王非常生气,就扣押了伍被的父母,把他们囚禁了三个月。
【近义词】
社稷为墟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成语故事】
刘安,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 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安入京朝见汉武帝。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因与刘安原有交情,亲自到霸上迎接。还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田蚡金银钱财物品。刘安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
刘安手下有一将军叫伍被。一天夜里,刘安召见伍被一起议事,招呼他说:“将军上殿。”伍被不高兴地说:“陛下刚刚宽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说这亡国之话呢!臣听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说‘臣即将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出入游荡了’。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了。”
刘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又把伍被召来问道:“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我只是来为大王筹划而已。臣听说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
后来刘安谋反失败,连同伍被一起抓了起来。汉武帝因为伍被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言词雅正,说了很多称美朝政的话,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最先为淮南王策划反叛的计谋,他的罪不可赦免。”于是杀了伍被。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造句举例】
看着这座古代宫殿遗址,仿佛看到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强盛的王朝,只可惜鹿走苏台物是人非,只剩下这断壁残垣的砖墙而已。
【成语】
蝇营狗苟
【拼音】
yíng yíng gǒu gǒu
【释义】
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解释:这五种穷鬼,是我的五种祸患。你们使我忍饥受冻,惹得别人起讹传造讥讽,你们能使我沉迷,别人离间不了。早上悔恨我的行为,傍晚却又恢复故态。你们卑劣无耻地纠缠我,刚把你们赶走转眼又回到我身边。
【近义词】
禽兽不如 不知廉耻 厚颜无耻
【反义词】
光明磊落
【成语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愈写了一篇名为《送穷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而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
《送穷文》是韩愈发自内心的自白,把作者一肚皮的牢骚发泄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篇寓庄于谐的妙文。主人(韩愈)认为被五个穷鬼缠身,这五个穷鬼分别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个穷鬼跟着他,使他一生困顿。因此主人决心要把五个穷鬼送走,不料穷鬼的回答却诙谐有趣,他告诉主人,这五个穷鬼忠心耿耿地跟着他,虽然让他不合于世,但却能帮助他获得百世千秋的英名。
【造句举例】
有时我憎恨自己过着这种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如同燕雀一般毫无意义,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会参军入伍,争取出将入相,青史留名。
在这张网上,那些疲于奔命的员工们构成了一个个的节点,他们在强颜欢笑的背后则是蝇营狗苟,努力养家糊口的同时使公司不至于倒闭。
【成语】
一枕槐安
【拼音】
yī zhěn huái ān
【释义】
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梦中倏忽,若度一世矣。……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
解释:淳于棼才惊醒过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淳于棼不由感叹三十年的荣华富贵,原来是一场南柯梦。
【近义词】
黄粱美梦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一枕槐安”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李清照所著《如梦令》中的一首词。这首词以“一枕槐安”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女子离别后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的深切感情和高超的艺术功底。
“一枕槐安”的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朝时期。当时,梁武帝李缜派遣高宗妃慕容氏出使北魏朝廷,慕容氏在途中因病去世,被迫与丈夫分离。高宗在旅途中对慕容氏深感思念,因此在一棵槐树下宿营,并用慕容氏的衣服和枕头作为依托,梦中与慕容氏相会,留下了“一枕槐安”的传说。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以“一枕槐安”为引,表现了女子思念之情。词中的女子在与情人分别后,夜间思念之情难以割舍,只能用亲手所做的一枕槐安为依托,放声歌咏,表达自己的心声,“红楼梦里人似月,何处春江无月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素蕊红颜弄弦处,闻幽香,疑是蓝桥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转的语言,表现了女子在思念之时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在词中,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得词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她用“红楼梦里人似月”将自己与梦中的情人相比,用“素蕊红颜弄弦处,闻幽香,疑是蓝桥梦”将自己与思念之情融为一体,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词中的“一枕槐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电影等领域。不仅如此,“一枕槐安”还被用作比喻,比如形容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人,以及形容离别后怀念之情等。
总之,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一枕槐安”不仅是一首美妙的词作,更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典故,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深刻感情,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离别和思念的重视,被广泛传颂至今。
【造句举例】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我总会想起那个离别时送我的“一枕槐安”,那是我思念你的最好依托。
那一年我们分别时,你曾给我一枕槐安,告诉我只要我在,你就不会感到孤单,而现在我只能用这枕槐安来怀念我们曾经的时光。
【成语】
借花献佛
【拼音】
jiè huā xiàn fó
【释义】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出处】
《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解释:现在我是一个弱女子,不能到佛的跟前,请您帮我带两朵花献给佛。
【近义词】
顺水人情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经过南亚次大陆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佛教也通过各个途径的传播对中土也不断的传播和渗透。
佛教文化得到发展首先是大批知识分子的加入,这些佛教的知识分子积极的翻译佛家的经典著作,在这些知识分子中也有大量的国外知识分子,比如迦叶摩腾、昙柯迦罗、竺法护都是佛教的翻译家,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翻译著作数量更是十分的惊人,这也使得佛教得到了非常广阔的传播。
其中有一篇翻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是善慧仙人,听到普光如来出世,心里非常欢喜,要供养如来。当时,灯照国王礼请普光如来入城,人们为了供养如来,将国内的名花搜寻‘空。善慧到处寻找花,始 终没有找到。 后来遇到个身穿青衣 的女子,将七株莲花密藏在衣服内,从 善慧身旁经过。由于莲花感受到善慧 要供养如来的诚心,忽然从农服中露 出来。善慧诚恳地要买此花。
青衣女子 说,这花要送到宫内献佛。不能卖。善 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 故”。愿以五百钱买五茎莲花献佛。青 衣女子深受感动.赠送他五茎莲花,愿 结“生死之缘”,要善慧许愿“未得圣 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并将另 外两株莲花也交给善慧,要他代替自 己献给如来。
善慧来到普光如来前, “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 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于是 普光如来授记(预言)善慧将来会成 佛.号释迦牟尼。那位青衣女子后来即 为释迦牟尼未出家时的妻子耶输陀罗, 因为她将花“借”给善慧的缘故。生生 世世做他的妻子,最后生到忉利天享 受无尽福报。
这个佛家故事说明,用花 献佛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福报,即使这 花是“借”来的。当然,关键不在于花 而在于一”诚意。如今,人们用“借花献佛”这个成语表示借别人的东西来做人情。【造句举例】
今天不知道你要来,也没准备什么礼物,那我就借花献佛,将他给我的这个礼物转送给你。
我就用这杯现成的酒,借花献佛,祝你步步高升!
【成语】
假阶救火
【拼音】
jiǎ jiē jiù huǒ
【释义】
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
【出处】
《燕书》:“赵成阳堪,其宫火,欲灭之,无阶可升。使其子朒假于奔水氏。朒盛冠服委蛇而往。既见,奔水氏三揖而后升堂,默坐西楹间。奔水氏命傧者设筵,荐脯醢,觞朒。
解释:赵国成阳堪,家里发生火灾,想用梯子上房扑灭它,但家里无梯子。他就叫他儿子到友邻奔水氏家借梯子。他儿子成阳朒将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庄重而从容不迫地去奔水氏家里。见了奔水氏,先作了三个揖,而后登堂入室,默坐在西廊的柱子间。奔水氏叫迎宾客的侍从摆上宴席,进献肉干、鱼酱和美酒款待他。
【近义词】
一成不变 刻舟求剑 生搬硬套 本末倒置
【反义词】
见机行事 见风使舵 随机应变 见机而作 因时制宜 相机行事 便宜行事 看风驶船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成语故事】
从前,赵国有个人叫成阳堪。有一次,他们家的房子着火了,因为房子很高,没有梯子蹬不上去。火势非常凶猛,必须马上蹬上房顶灭火。成阳堪就派他儿子成阳朒到邻居奔水氏的家里去借梯子。
成阳堪的儿子成阳朒平日里饱读诗书,对礼节之道烂熟于心。此时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打扮得整整齐齐,不慌不忙地走到奔水氏家里。主人迎了出来,他连作了三个揖,才缓步登上台阶,进到厅堂里,安静地坐在西边柱子下的客人席位上,丝毫不提一句有关救火的事情。主人见到年轻的客人这样从容不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便更加殷勤地招待客人。主人命令仆人摆上宴席,盛情款待这位客人。主人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年轻的客人离开座位,站起来喝完了酒。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也举起酒杯,回敬主人。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礼节周到完备。
喝到正高兴的时候,这时候主人开口说话了。他问客人说:“先生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如果有的话,请尽管吩咐,能做到的话,我一定不会推辞。”
听到主人的问话,成阳堪的儿子成阳朒这才说明了来意。他语气不急不缓地说:“家门不幸,上天降祸到我家,房子着了火,肆虐的烈火烧得正旺。想要爬上高大的房屋去浇水灭火,肋下又没长着翅膀,飞不到房上,只好望着失火的房子号哭。听说你们家里有登高的梯子,可不可以借给我家用呢?如果可以的话,晚生将不胜感激。”
奔水氏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他家着火了。俗话说水火不留情,怎能这样不紧不慢呢?奔水氏急得直跺脚,说“你怎么这么迂腐呢?假如正在山上野餐,老虎来了,一定赶紧吐出口中没吃完的东西,奔跑逃命;假如正在溪水里洗脚,看见鳄鱼奔来,一定顾不上穿鞋,就光着脚逃命。你家房子已经着火了,这哪里是你作揖礼让的时候啊?我们赶紧去救火吧!”
于是,奔水氏赶紧和仆人抬着梯子,让成阳堪儿子成阳朒领路,跟在他的后面,往他家跑去。大路太绕远,他们就抄小道跑,小道又崎岖不平,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跑啊跑啊,他们终于跑到了成阳堪的家,抬头一看,房子早已经烧成灰了。
【造句举例】
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如果你还用老一套的经验来假阶救火,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你这样假阶救火来处理,估计还没开始就会被淘汰下来了。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
【成语】
泥足巨人
【拼音】
ní zú jù rén
【释义】
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出处】
《圣经旧约全书·但以理书》: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头是金的,胸和肾是银的,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但脚是半铁半泥的。
【近义词】
庞然大物 大而无当 硕大无朋
【反义词】
小巧玲珑 短小精悍
【成语故事】
在《圣经旧约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全身从上到下分别由金银铜铁铸成,只是脚是半铁半泥做的;王想细看究竟,不料自天突然飞来一块大石头,砸在巨像脚上,泥足粉碎,庞大身躯轰然倒地,摔成碎片,打碎巨像的石头随之变成一座大山。
尼布甲尼撒从梦中惊醒过来,大惑不解,诚惶诚恐,请犹太先知但以理解释。但以理说:“你就是那金头。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接着继续说道:“你既见雕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这是一个外来成语,聪明的国人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泥足巨人”,用来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造句举例】
列宁论述帝国主义时称之为“泥足巨人”,鼓舞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统治。
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