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更上一层楼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1:10:30
  • 《更上一层楼》
  • 千百年前,王之涣登楼远眺,挥笔泼墨写下了《登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尤其是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苦短,想看的想要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立于群山之巅。登高望远,站于地理上的制高点,俯视万物,目之所及,一泻千里。心灵震撼,顿时就能体会到杜甫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时也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是对“更上一层楼”最基本的体会了。

    更上一层楼,学于书山之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努力读书,是我们走向远方最便捷的途径。博览群书,通古博今,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伟大。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在知识的长阶上“更上一层楼”,我们的谈吐更为优雅,我们的胸襟更为豁达,我们的见识更为辽远。

    更上一层楼,思于道德之顶。参观红色遗迹,重走长征路线,可以让我们坚定信念,让我们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阅读名人传记,重温伟人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内在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得以提高,我们的格局得以宏大,这便是做到了最高层次的“更上一层楼”。

    我们努力更上一层楼,是登高望远时的“更上一层楼”,是学习新知时的“更上一层楼”,是追寻伟大时的“更上一层楼”。一个在于空间,一个在于精神,一个在于思想。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更是一个自我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大好河山中,更上一层楼!

    在书山学海中,更上一层楼!

    在高尚品质中,更上一层楼!

    指导老师:刘启彦

  • 《读《弟子规》有感》
  • 我爱书,更爱读书。因为书是阶梯,更上一层楼;书是面包,给人精神上的养料。读书如水,滋润你的心田;读书如火,点亮你的希望;读书如翅膀,帮助你遨游天宇。阅读优秀的书,可以助人圆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美的语言,我会记住它,并学会运用它。下面我就拿我读了《弟子规》以后的感受谈谈我的体会吧!《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这一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叫你做事的时候,应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亲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父母的责备,要顺从接受。奉侍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太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向父母亲问好。我回家之后要向父母亲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不听话。父母教训我时,还时不时的顶嘴。父母叫我做事时,我总在那抱怨说:“为什么不叫哥哥做,偏偏叫我做,难道我就是你们的奴婢?”学习了《弟子规》后,我懂得了每当父母亲唤时,恭恭敬敬的回答不能蛮横无理;父母亲教训时,应认真改正,不能强词夺理!可见,读书是一种增长知识的途径,也是一种提高修养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一定要把书读好!人们常说:“一日无书,百日荒芜。”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一天没有书看,做什么事都枯燥无味。

    书是精神食粮,这可不是我们吃的那个饭,而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书不能给你物质上的财富,但它却能给予你精神上的安慰。展示你自身最高尚的修养;读书是一把打开心灵深处的钥匙,打开你内心最丰富的情感。多读一些好书,可帮助我们在圆梦的路上走得更快!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品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这首诗,作为一幅粗线条、明调子的泼墨山水画,当然也是描绘山水的形象;但异乎寻常的是:它舍弃了石木波涛,舍弃了一般细节,甚至也舍弃了山水本身的具体形态,而只是抓住对象的根本特征,用远镜头的大场面,谒笔飞白,大挥大斥而又准确生动地勾勒出山水的总体形象——它的声势。无怪乎咫尺之间而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