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孟浩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20:55:59
  •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原文和翻译》
  •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唐代〕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必考名句】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

    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赏析】

    孟浩然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诗,便是伫兴之作。泊舟浔阳,望见庐山而喜。转而想到东晋时曾卜居庐山的惠远大师,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遂有归隐之意。

    诗的前四句,写见庐山。用语只如说话一样,毫无做作。然而却是万千自谓懂诗的诗人口所不能道。或许不懂诗,不识字的人能说出同样的意思的话,却作不成诗。唯有孟浩然不但能道出,而且能写入诗里。初见庐山的欣喜之情,自然流露,像是对着庐山说出的话。读之,恍然使人不记得有文字,而只感受到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前人所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得意忘言",大概就是这样。

    诗的后四句,写望庐山。望山而怀古人。晋人惠远大师,曾居此山中。昔人之风,山高水长。在地为河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者是也。瞻人故迹,慕其为人。也想像惠远大师那样,隐居山中,超脱俗尘。"正如《诗经》所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之意。最后以"钟声"作结,真馀响无绝。天地悠悠,山川绵延。身在舟中,神随思远。此种境界,跨越天地时空。严羽所谓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孟浩然此诗真得"入神"之妙。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作者】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万山潭作》王维原文和翻译》
  •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  释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又,晋杜预刻二碑记功,“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晋书·杜预传》),则万山潭,即其沉碑处。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译  文

    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在树枝藤蔓间嬉戏打闹。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这座山上。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不如身披月光唱着歌荡桨而归。

    赏  析

    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万山,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这首于此得题。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原文和翻译》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释

    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译  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赏  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创作背景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问舟子》孟浩然原文和翻译》
  • 问舟子

    【唐】孟浩然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注  释

    向夕:傍晚,黄昏。

    向:接近。

    几多:多少。

    泊:停泊。

    淮:淮河。

    译  文

    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船夫说,淮河里浪高风紧,河湾处正好停船。

    赏  析

    本首诗通过向舟子询问“前程”,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以及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

    诗人到处漂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国家、民族,既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三四句是说作者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而淮河里面的波澜,诗人表达了一种欲降服,欲感化的壮志豪情。不过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诗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情无主意,全靠船夫。第二句为全诗中心,表现了盼望快点到目的地的急切心情。但淮河风浪却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吴越尚远,日暮途穷之感。“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诗中之眼。

    创作背景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与《宿建德江》作于同时,为孟浩然漫游吴越时的作品。

    作者简介

    王维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洗然弟竹亭》孟浩然原文和翻译》
  • 洗然弟竹亭

    【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注  释

    洗然:即孟浩然之弟孟洗然,曾编集《孟浩然诗集》三卷本。孟浩然有《送洗然弟进士举》诗,可知孟洗然曾经赴举,而其他事迹未详。

    “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鸿鹄(hú)志:指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大雁。鹄:天鹅。

    昔:一作“共。”鶺(jí)鴒(líng)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假:借助。毫翰: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旷达。一作“远”。

    译  文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赏  析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者与诸弟常在一起,是孟浩然早年的作品。根据孟浩然《入峡寄弟》中“吾昔与汝辈,读书常闭门”句可知其有弟数人,其中之一即为孟洗然。此诗当作于孟浩然兄弟在孟洗然家竹亭游乐之时。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游梅城》
  • 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壮游吴越时,路过梅城,并写下了千古名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的家乡梅城也因此被天下人所知道。

    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我的家乡梅城(古称严州)就是这半朵梅花城,同时也是一座千年古镇。

    今天,就让我带您在千年古镇转一转吧。

    我们首先来到三星街。梅城的三星街就是大家口中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数不清的美食:有小气球般的汤圆;盘子大小的严州烤饼;以及形状有些怪异的冰淇淋……说着这些美食都让我的口水直流三尺,迫不及待地想吃上几口。吃过那些美食的人就如同来到了人间天堂,那味道至今还在我口中不断地跳动着。

    三星街上不光有美食,还有美景。三星街上两旁都是古建筑,很多穿着古装的美女小姐姐穿梭在古建筑当中,让你仿佛有穿越的感觉。

    不知不觉来到了梅城的大坝之上。 大坝是围着新安江而建的,夜色中或雨中的大坝十分的特别。夜色中的大坝,微风从江上飘过,深呼吸就感觉在水中“游戏”。

    雨中的大坝更加奇特,江面上大雾弥漫,就像来到了一个奇特的空间,人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就如同在烟雾弹中,十分有趣。

    沿着大坝漫步,可以看到梅城有东西两湖,这也是梅城的一大奇观。

    这座千年古府,这座半朵梅花之城,永远在我心中开放,我永远不会忘记。也希望您能来梅城游玩!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意思及全诗赏析》
  • 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译文] 原野广阔无边看上去比树还低,江水清清只有月影才跟我亲近。

    注释:这两句绘出一幅野旷天低,江清月近的图画,使用了一种化静为动的拟人手法,频添生意。给人以亲切感,也进一步突出了羁旅之愁。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孟浩然《宿建德江》诗意图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7、近:亲近。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赏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欣赏》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译文] 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与湖岸相平,包容着天空的倒影,远处天水相连,混而难辩。

    [出自]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文解释】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

    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背景: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张丞相当指张说"。

    【诗文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丰茂、万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 《待到重阳日的下一句 孟浩然《过故人庄》全诗欣赏》
  • 待到重阳日的下一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出自《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全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