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们一家四口踏上了云南丽江古城的旅程。正值雨季,清晨或傍晚,雨点儿轻轻地落下,屋顶的砖头上覆盖着一层湿漉漉的青苔,仿佛给古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雨季的丽江,雨水滋润了大地,也滋养了这里的美食。突然,我们在道路旁发现了一家鲜花饼店。只见这些鲜花饼油光发亮,像是裹了一层薄薄的金色大衣。品尝时,我大咬一口,脆皮酥酥的,一片片落入我的口中,有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真是不错!当我品尝到玫瑰馅儿时,惊喜得一下子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这也太好吃了吧!”我满心欢喜地走出了店子。
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这些美食怎么会够呢?于是我又来到一家竹桶饭小摊前,买了一个竹桶饭。咬一口,甜甜的味道立马在我的舌尖上跳舞,再加上黏黏的口感,好吃极了。爸爸又提议去吃猪脚饭。猪脚入口即化,直接脱骨,饭淋着酱汁,好吃极了!这里可真是吃货的天堂啊!
丽江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美食。这次旅行,让我不仅欣赏到了丽江雨季的美景,还品尝到了各种美味的食物。通过这些美食,我感受到了丽江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热爱这座古城。
这个暑假,我们一家来到厦门。当我们坐上渡船,朝向往已久的鼓浪屿奔赴而去,我对这座被称为“海上花园”的小岛充满着好奇。
从轮船上下来,踏上鼓浪屿这座小岛,我仿佛一头撞进了盛夏的彩色梦境。阳光把蜿蜒的小巷铺得透亮,光影在红瓦屋顶上蹦跳,每一片瓦都像被炙热的阳光点燃了一般,漾出深浅不一的光晕。神奇的是,这边房顶在耀眼的阳光下呈现出灼目的金红,而另一边在老榕树树荫的庇护下,又变成了绛紫色。两边的屋子就这么挨挨挤挤地排列着,小巷在屋隙中穿过,有时候转角处只能容一人通行。走在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板路上,我就像快活的鱼儿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里畅游。一阵海风吹来,咸咸的,带着点海藻味扑面而来。
沿着小巷往里走,我发现了风格独特的建筑。据说这里很多建筑是由海外华侨建造的,他们将海外所学与家乡传统建筑特点结合,建造了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留着中式雕刻和传统元素的各种各样的楼,海外华侨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思念。看!那古朴的中式庭院的飞檐高高翘起,像振翅的鸟儿,下一秒就想冲上蓝天;充满异域风情的欧式别墅,精美的雕花和高大的石柱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融合了中西特色的洋楼,它见证了不同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交融。墙壁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鲜艳夺目,仿佛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精心描绘过一般。我漫步在小巷里,边走边看,不时让妈妈给我拍照留念,盛夏的时光就这样在光影斑驳的石板路上悠悠流转。
我们来到了海边,我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赤脚踩在柔软的沙滩上,任由细腻的沙子在脚底下慢慢地下沉,真是舒服极了。远处一艘艘帆船缓缓地行驶在海面上,犹如一片片轻盈的树叶,在海中飘荡。几只海鸥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时而低飞掠过海面,溅起朵朵洁白的浪花。沿着海岸线走,我发现了许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贝壳,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捡起来,要把这些美丽的贝壳带回家作纪念。
不知不觉,夕阳缓缓西沉,天空被染成了一片橙红,鼓浪屿这座小岛仿佛浸在了温热的橘子水中一般,老房子的屋顶泛起了一层朦胧的光,海风更轻柔了……我喜欢鼓浪屿!喜欢这里会跳的阳光、会讲故事的老房子,还有带着咸味的海风。
(小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四年级学生)
后 记
要是下次能再去鼓浪屿,我还要捡满一口袋贝壳,想在海边古老的房子里住住,听一整夜海浪声。
家长感言
读着孩子笔下的鼓浪屿,让我十分惊喜。看到她用心观察光影、海浪、贝壳,用文字珍藏这份美好,我非常欣慰。
教师赏析
文章按游览顺序展开:乘船登岛——逛巷子——观建筑——海滩拾贝——赏夕阳,脉络清晰,语言充满灵趣和想象力,让读者仿佛同游鼓浪屿。愿这些用心记录的美好瞬间,连同那些闪亮的贝壳,成为成长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宝。(谢玉滢)
暑假里,我们一家奔向承德避暑山庄,走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雨季故事。
在避暑山庄大门前,我们刚刚站定,大空就下起了大雨。汹涌的人流与伞阵瞬间在宫门前挤成一团,伞叠着伞,人挨着人。尽管雨声哗哗作响,却依旧让人感觉闷热得如同在蒸笼里般喘不过气来。
在游览宫殿区时,所有宫殿的屋檐和连廊下都挤满了人,我们只好撑着伞站在雨中听导游讲解。所有殿堂都是门扉紧闭,游人们隔着窗棂,只能勉强望见昏暗模糊的内里,而我们这些挤不进屋檐下的人,便连这一眼的“偷看”机会也失去了。唯有康熙御笔提写的“避暑山庄”匾额,以及那些低调却沉实的金丝楠木柱子,在雨幕中静默伫立,成为了雨帘中唯一清晰可见的风景。
雨中的石径湿滑难行,到处是水洼,我一脚不慎踩进积水里,鞋子立刻灌满了水。每走一步,鞋中的积水就会发出“叽咕”一声,就像脚掌在泥泞中艰难拔出的叹息,湿漉漉的袜子紧贴着脚,沉甸甸的难受拖慢了步子。后来去到湖区,又因雨取消了画舫之约,我们只得匆匆冒雨踏过湖畔,将湖光美景潦草掠过。
终于走出山庄大门,无论穿雨衣的还是打伞的,大家全都浑身湿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姐姐环顾我们狼狈的样子,突然笑道:“我们哪里是来了避暑山庄,分明是闯进了‘避雨山庄’呀!”一车人顿时哄然大笑,湿漉漉的车厢里爆发出朗朗的笑声,仿佛雨水都因为笑声而变得轻盈起来。
那日虽未得见云淡风轻下的皇家别苑,但这场意外的大雨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幅别致的印象:原来所谓避暑胜地,竟也能被一场急雨浇灌出如此难忘的欢笑,真正的风景并非只在目的地,也在湿透的鞋袜与狼狈相视而笑之间。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了期待已久的贵州。那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天气凉爽,真是个好地方。接下来,让我带领大家感受多姿多彩的贵州吧!
壮观的马岭河峡谷
兴义市的马岭河峡谷,这是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伤疤的 地方。我们去的那天很不巧,天上下起了中雨,我有点担心美景会不会看不到了呢?
进入景区,我从远处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峡谷里面因为雨天充满雾气,朦朦胧胧一片,只听见“隆隆”的响声。我爬着楼梯 缓缓地靠近瀑布,瀑布的声音越来越大,周围也是人声鼎沸。我随着人流来到瀑布前,许多冰凉的水滴扑面而来,让 人感觉凉爽、舒服。瀑布非常宽,水声震耳欲聋,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下。这壮观的景色让我想起 了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这里真是太壮美了,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这个瀑布叫 “万马奔腾”。
千姿百态的织金洞
织金洞是个溶洞,讲解员告诉我们,40 年前,有一群村民在附近斗鸡,一只鸡不小心掉到一个 洞里。村民就到洞里去找,发现了这个溶洞,然后就取名“打鸡洞”。后来,人们又根据地名,将这个溶洞的名字改成“织金洞”。
进洞之前我们走过了一段小路,有一块石头上刻了“黄山 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织金洞的洞口又高又宽,高 达六七层楼,洞口写着三个大字——“织金洞”。跟随讲解员,我们进入了 织金洞。一进洞,我就感觉有点清凉,一下子燥热全消,原来洞内常年的温度都 是 16℃到 18℃之间,非常舒服。洞内很滑,很容易摔倒,光线也很暗,就像七八点钟的夜晚一样。我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着,看到了溶洞里面有千姿百态的石头,有钟乳石,有石幔,有石帘,有石葡萄……真让我大开眼界。
“猴子登天”这块奇石令我印象深刻。远远看过去就像一 根柱子立在山洞里面,这根柱子很细,顶天立地。走近一看, 柱子上爬满了一只只小猴子,只见这些猴子争先恐后地往上爬,难道是要登 上天宫吗?我仰起头望着这些栩栩如生的石猴子,嗯,我猜它们有的 想成仙,有的想偷蟠桃,还有的想在那天宫里大吃大喝呢!
织金洞是一个巨大的溶洞,这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大自 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闻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
那一天,我们去了黄果树瀑布,这个景区 分为大瀑布、天星桥、陡坡塘三个部分。因为时间优有点赶,所以我们 只去了大瀑布和天星桥这两个景点。
我们从大瀑布的侧边进了水帘洞。走到水 帘洞中间,我转过头发现了另一个巨大的洞,外 面的瀑布就像巨人房里的窗帘一样。透过这窗帘,我隐隐约约看到河对岸的游客和风景。 我穿着雨衣,狂风把许多水滴吹到我的脸上, 我感觉冰凉冰凉的。雨衣被风吹起来,我紧紧 抓住雨衣的帽子。当时我离瀑布很近,感觉伸手就能碰 到,声音就在耳边,像在敲锣打鼓一样。在洞里待了片刻,我就和家人一起出来了。我感觉很 幸运,因为走出水帘洞的那一刻,我看到一道忽隐忽现的彩 虹。
随后,我们坐着大巴来到天星桥景区,又走到了银链坠潭瀑布。银链坠潭瀑布中间有个水潭,瀑布半包围 着水潭,瀑布的水流 过石头,形成一根根白色的线,就像银链一样坠入潭中。所以这个瀑布叫“银链 坠潭瀑布”。
稻田抓鸭
在贵州的几天里,我们还去了万峰林,那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摸鱼、抓鸭子、坐小火车……其中 我最喜欢抓鸭子,因为特别有趣。
我先穿上防水衣,拿上渔网,小心翼翼地下了稻田。我走的每一步都很困难,因为我的脚会 陷在泥里,每提一步都得花大力气才行,走起路来像年迈的老奶奶一样。 我找到了一只小鸭子,高兴得不得了。我先用网把鸭子赶到水 稻丛中,然后把网斜着放到了水里面,最后快 速地向上一捞,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只小鸭子。我高 兴极了,叫道:“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接着,我开始向大鸭子发起挑战。可大鸭子比小鸭子反应快,它们游得可快了,“嗖”的一下就无影无踪了。我在稻田里转了好一会,一只大鸭子都没抓到,哎,它们实在太灵活了!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稻田抓鸭子真是太好玩了!
晚饭后,我们一家开启了短暂的休闲时光。外公外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外婆手里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因为看得很认真,都忘记了喝茶。爸爸在认真地看报纸。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妈妈很辛苦,她还在厨房里忙碌着。我在写作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帮助我实现梦想。我想千家万户的夜晚都是这样的吧!
暑假,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大连,这座海滨城市就像一幅会动的油画,让人一眼就爱上了它!
第一站我们到了金石滩,那里的水真蓝,水天一色,清可见底。游客们有的游泳,有的扒沙,有的嬉笑玩耍……。远处的小岛郁郁葱葱,百鸟齐鸣。小弟弟在沙滩上扒沙,我在水里欢快的游来游去……
晚上我们来到了东岗音乐喷泉和威尼斯水城,随着音乐的响起,各种形状的喷泉喷出几十米高五颜六色水柱,就像天边架起一道道彩虹,煞是壮观。在威尼斯水城喂喂海鸥,沿着海边散散步,吹吹海风,站在游船码头欣赏水城的夜景,无不惬意!
第二天,我们到星海广场,那里挤满了游客,他们有的举着照相机拍海鸥,有喂蹲下鸽子,我也蹲下来准备喂海鸥和鸽子,但是它们却离我而去。马路上的汽车排着长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各色光芒,好似流动的彩带。观光的人们欢声笑语,钻进了爬满爬山虎的老街道。
大连人爱干净,所到之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路边的栏杆擦得一尘不染,连路边的垃圾桶都亮晶晶的。
下午,待要离开了,我回首望着这座美丽的城市,悄悄地种下了我心中的梦,真希望明年再来!
爷爷已经故去四年多了,我们一家也从原本的老家搬到了百里以外的仙女峰。爷爷生前待我极好,好到不能用笔墨记录下所有,只能记下些许片段,聊作安慰和纪念。
我们家的老屋后面有一座山,很高很高,我们家的老屋就在山脚下。那座山和老屋里藏着我童年的喜怒哀乐,还有我的爷爷。
我记得爷爷经常会躺在屋外的躺椅上轻轻摇着大蒲扇给我讲他小时候发生的事情,那些故事很多现在已经不记得细节了,只记得那时候的夜晚星星特别亮。
小时候,爷爷时常会带我去利民大采购,我还依稀记得他拍着胸脯,豪迈地说:“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爷爷有钱!”我信了,可他结账时,掏出的却是用几层塑料袋包裹的零零碎碎的散钱,一下又一下用他龟裂的手指数着,可年幼的我又怎么会知道呢?我只知道:爷爷对我真好!
小时候的我很调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完后还不知悔改,因此母亲常常会从屋外的树上折下一把树枝,捆在一起往我身上打,这时,爷爷会站在我身前,护住我,不让我被打;再后来,我不调皮捣蛋了,因为我慢慢的知道,那个站在我身前保护我的爷爷已经躺进了那口小小的棺材,出不来了。每当想起爷爷,我总会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枕头套一晚上都干不了。
搬家后,我好像和爷爷之间有了一座隐蔽的屏障,爷爷生命的最后几天都是在老屋里待的,小时候他会躺在我隔壁的房间里睡觉,鼾声如雷一般响彻云霄,我经常不耐烦地捂住耳朵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只想爷爷快点消失······后来,真的见不到他了。后来,虽然他不在了,我还是会捂住耳朵,幻想有那么一个声音吵的我睡不着觉。现在,环境的转换我无法适应,我只能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面对雪白的天花板,独自沉思。
有一种孤独,身边添一个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孤独,是茫茫天地间的余舟一芥,人们只能素颜修行,各自孤独面对。
爷爷一直爱好喝酒,抽烟。他的酒友死后我们都劝他:别喝了,对身体不好。他从不放在心上,从来都不以为然。后来真出了事,他查出了癌症晚期,他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窗外有开得很烂漫的花,在医院雪白的被子的衬托下,显的格外红艳。我听见他轻轻说:“此生足矣。”可为什么“足”了,也许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他说完后微微转身向我一笑:“灿,好好读书,爷爷会保佑你,一生平安,一生无牵挂。”
可爷爷的保佑终究是没能灵验,我的牵挂在岁月一点一点的消逝里,未少半分。 老家那杂草丛生的屋子已经荒废很久了,它身后的那座山却还是和从前一样,郁郁葱葱。孤寂的屋子在草一点一点占满它,覆盖它的同时,也在完成着它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的追忆。
等到明年花开了,满山遍野时,我捎一朵,带回老家去。
最近,阿姨家的花生成熟了,邀请我们一家去体验收花生。我们便来到龙湖区新溪下三合。
阿姨家的菜园里种着玉米,茄子,百香果……我边走边看,转了一圈,没找到花生。叔叔告诉我,那片被我忽略了的植物就是花生。我走近一看,花生的叶子呈绿色的椭圆形。个子不高,只到我膝盖的位置。从外表看,几乎与其他草本植物混在一起,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植物,看来花生的“谦虚”名不虚传。
戴上手套,我们就直接上手“拔花生”了,一手抓住茎,往上一提,结果茎在手中,花生还在土里。这是怎么回事?叔叔走过来,手把手教我,要先将所有茎条拢起来一把,握在手里,轻轻左右摇晃,使根部附近泥土变得松散,然后用力往上提,整株花生连根拔起,抖掉粘在根上的土块,一串串饱满的花生荚就露出来了。
叔叔一边带着我们拔花生,一边给我们科普花生的种植秘密。原来,花生是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在播种50天左右,花生就会开出黄色小花,这些小花会倒扎进土里,所以又叫“落花生”。如果茎长得太高,小花没法扎到土里,就长不出花生了。所以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会把茎条压低,盖上土,方便小花钻入土中结出花生,以保证收成。所以还有一句有趣的谚语“花生踩一脚,秋后吃不了。中间土一埋,产量乐开怀。”我听得津津有味,真是不得不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拔出花生后,还需要把一个个花生荚从根上摘下来,这一步十分考验耐心,必须要一个一个摘,不然容易把茎叶一起扯下来。我们三个小伙伴都忘我地摘花生,抢着去拔花生,还比赛谁拔得多。而大人们则坐着小凳子上边摘花生边聊天……
(小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五年级学生)
后 记
日落西山,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不仅收获了满满几筐的花生,感受到了独特的田园风光,更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
同学感言
原来摘花生也有讲究,下次有机会可得借着植庭的方法好好试一试。
教师赏析
学过的课文《落花生》告诉我们花生有其低调朴实的品格,小作者的叙述方式也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让人也想亲身体验花生采摘的秘密。(林丽)
星期六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吃过晚饭就到旁边的三塘江去散步。
刚一出门,一阵微风吹过来,让我如沐春风,走到一半时爸爸和妈妈突然说起了他们小时候的趣事,而我就在旁边,边走边听他们说。又走了一会儿,爸爸给我和妈妈讲了一个新闻,就是前几天有一个大学生掉入窨井里被淹死了,爸爸这话一出便让我知道路边的井盖是不能乱踩的。
然后我们有说有笑地继续前进,当我们到保德操场时才想起来应该回去了,但是我们没原路返回,而是走永安路回去的。可是回去的路上因为我跑了一下,被水打滑,摔了个四脚朝天,外加头碰到消防栓,让我直接感受雪上加霜。下一秒我哇哇大哭,可是爸爸妈妈的安慰像雪中送炭一样让我一下子破涕为笑,然后我们又向家的方向继续前进。
这次的散步让我知道了生活中要注意安全,以免让自己受不该受的伤。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
———题记
这个周末,我们一家去了南岳衡山,我们边说边笑,走到了山脚。
山脚的文化街很是繁华热闹,爸爸妈妈领着我们进了一家当铺。对比其他店,这里就略显的清冷了。柜台中只摆着清一色的香火,但细看,上面被加粗的字迹又有所不同,有求财运的,求气运的,也有化太岁的。我看着,只是在心底暗笑,不过是封建迷信罢了,并不放心上。
再往前走一段距离,眼中赫然出现了一座庙宇。深红色的漆墙,墨色的瓦片,处处透露着几分古朴。院中有一座单独的庙宇,庙前有一棵古树,枝干上锁着上百上千的铁锁,枝头飘摇着红丝带,树下有人解缘。殿中貌似人很多,我便随着人流挤了进去。
我轻轻迈入门槛中,一阵浓厚的浮烟飘来,压低身子在雾中摸索,好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可映入眼帘的一幕却狠狠戳中了我的心:
不大的殿中央,端坐着两尊佛像。一像坐落于左,宝相庄严,眉间一点朱砂痣,尽显慈悲与智慧。眉宇间,佛光普照,包容万物。另一位端坐宝莲台,唇角轻扬揽入世间一切温柔,深邃的目光,跨越千年仍洞察世间万象。在佛像的脚边,有人手捧贡品双眼轻合面上挂着一丝恬淡的笑,有人双手合十于胸口嘴唇轻启颂着赞歌,还有人举起香火,俯下身去,头颅低垂,谦卑又虔诚的笑着。
我静静地,远远张望人群,又不住抬头仰望佛光。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中国人信佛不只是为了愿望实现,更因为佛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为怀的理念,为世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指引。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挑战,学会从佛学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心如静水,悠然自得。塑像的一抹微笑,尽显佛韵之美。双手合十,祈福夙愿。只垂下头思考,眼中的轻浮逐渐被信仰的光辉所遮盖,会心一笑,是唤醒古老的精神烙印,是历史灰烬中不灭的余温……
【点评】文章讲述了作者认知的转变,从开始的“暗笑”到最后的“会心一笑”,完整展现了思想成长过程。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体会到信仰给予人们的心灵慰藉。文中“封建迷信”与“佛光普照”的对比鲜明,“历史灰烬中不灭的余温”等语句富有深意。这不仅是个人的思想升华,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