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符号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3:13:11
  • 《家乡的风俗》
  • 广阔的神州大地孕育了各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强湾,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这里地势起伏,河流纵横。勤劳智慧的强湾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既是强湾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外界了解这片土地的一扇窗口。

    酿醋是奶奶每年都会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很多粮食都能用来酿醋,比如小米,大米,小麦、大麦、高粱、玉米等。奶奶用的粮食是大米,用大米酿出来的醋,香味醇厚,越吃越香。首先把大米淘洗干净,倒入锅中,小火慢煮,中间时不时的搅动,把大米煮至粘稠,煮大米时千万不要把大米煮糊了,晾凉后倒入缸中,然后撒上酵母和醋曲,搅匀后盖上发酵,发酵三四天就好了。接下来开始拌糠,(糠就是小麦磨下来的皮),然后放入酵母和醋曲,搅匀后放入发酵好的大米拌匀,再放入缸中继续发酵。大概发酵一个月,这期间需要每天搅拌一次。做好了就压缸待用。

    酿醋是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他们承载着强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 《一见“粽”情》
  • 粽子滚滚身材,香甜软糯。

    粽工是一种美食符号,自古就有“南北甜咸”之争。南方喜用箬竹叶,翠绿雅丽;北方喜用芦苇叶,清热解毒。

    粽子种类颇多。莲子红枣粽是供佛的“素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是供祖先保佑子嗣绵延的“子孙粽”;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是与亲朋邻里共享的“欢乐粽”。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把泡软了的粽叶卷出一个小圆锥,放入调好酱料的糯米,根据自己口味加喜爱的馅料,妈妈包的是瘦肉粽,而我包的的是红枣花生米粽。为了让粽子更饱满,在馅料上要再盖一层糯米,卷起剩余的粽叶,把它包裹成四角粽,再缠绕上红绳子,加以定型。定型、绑绳都是技术活,我也是试了很多次才勉强成功的。当看到自己的成品,喜从心生。

    妈妈告诉我,粽子是一份情。古时,这是一份爱国之情,龙舟起,积米成粽又端阳,用它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如今,这更是一份亲情,粽叶包裹着思念,赠与亲人。常言道:缠一个粽子,暖一个家!

  • 《中国的符号》
  • 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每当四季更替,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中国符号——春节。

    五岁的我,耳边是孩子们的欢笑,回想在老房子里。

    “一、二、三……十!”在农村的老房子里,我们几个孩子总爱玩捉迷藏,楼上的衣柜,楼下的小院,都遍布着我们的足迹和欢乐。夜幕降临,我总坐在老家的楼梯上向外窥视,看家家灯火通明,沉浸于春节的喜庆之中。玩累了,便坐在地上,依着门板,听亲戚家人们饮酒聊天,然后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十岁的我,耳边是清脆的鞭炮声,在辽阔的农村道路上弥漫,回响。

    除夕夜里,几个孩子便凑到了门前的空地,马路边上,宽大的路上没有一辆车经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几个小孩手里捏着一串烟花,一盒鞭炮,举手,甩出。鞭炮在空中炸响,在溢满酒香的空气中绽放出瑰丽的光芒。在一个瞬间照亮了每一个孩子,还有这小小的家庭。奶奶说,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是中国的符号。也许奶奶说对,春节的仪式就是中国的符号。

    十五岁的我,耳边响起的是朋友圈的提示声回响在冷清的老房子里。

    每次过年我们都回老家,今年的春节却令我内心感到空虚。十几年热闹喜庆的春节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是一年三百多日子里最快乐的一天,却在今年变成了屏幕里大红色的红包和和一张张祝福表情。我低声问父亲:“春节难道不是中国的符号吗?”父亲看着手机中的祝福和红包,他搂着我说:“孩子,你说的没错,春节,它是中国的符号,你听听隔着屏幕的朋友们的祝福和问候,它们都是中国的符号啊!”我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如今,每到春节,胸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亲切和伤感,怀念起我的童年,一家亲戚围坐一桌的喜庆。但看到手机中相隔两地的温暖问候,我又会为中国的新符号感到快乐和骄傲。

    童年的春节是酒,热烈、香醇;现今的春节是茶,清新、温暖。我爱春节,也爱中国的新符号。

    【编辑点评】

    春节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作者在对比中品味出春节的不同滋味来。将春节视为中国符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深入思考春节的意义,非常有想法!

  • 未来的真正的符号—和谐
  •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历史的符号、现在的符号以及未来的符号,亦如人的名片。北京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比其它城市有更多的符号。但北京具象的符号实在太多,人们想当然地会怀念起老舍剧本或者侯宝林相声里那种京味京韵,以为在威严的皇城根下享受平民的悠闲就是北京永久的符号。

    愣神三分钟后,就会一头扎进滚滚的人流车流,没买房子的为房烦,有房子的为房贷烦,没钱的为钱愁,有钱的为情愁。没有一个人不说不忙,没有一个人说北京不忙,但又不承认“忙”既是北京的符号又是自己的符号。

    曾经的符号已经追随历史慢慢地被湮没,新的符号值得畅想还远远没有到来,而现在的符号又能以用一个统一的符号来表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轰鸣的现代化进程下巨大的社会人事变迁,我们沿着貌似理性的惯性思维适应着这种变迁,无所适用的又多了一个符号——盲,这座城市人有时候也会再多一个这样的符号。北京已经不属于它自己了,它更像是被微缩化的中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北京的符号就是中国的符号,北京的表情就是中国的表情。

    在北京海淀有一个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密集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纵横穿梭,它代表日新月异常变常新的北京,代表不断向经济现代化行进的中国;在北京丰台有一个上访者聚集地的东庄,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比职业乞丐要差得多,由于种种原因怀着信念来京城讨说法,它代表着北京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它见证着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艰行的中国。反差之强烈,内心之震撼,已经不止一次让我流泪,不管在北京,还是在更广阔的中国,每天都在变化有着多种表情,凝聚了无数人的爱与恨、梦与悔。

    我生活的北京,我深爱的中国,什么符号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或者它的意义就是符号的意义,希望生活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人活得自足、有尊严,个人的符号如此,北京和中国的符号,未来的真正的符号——和谐,才真正值得向往和追求。

  • 《麻雀是一个活泼灵动的符号》
  • 麻雀,是一个活泼的符号。

    色彩的配合,身材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鹦鹉羽毛太艳丽,显得太哨,而鹭鸶那白色的羽毛显得太过于孤傲了。

    然而麻雀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世人遗忘它的美好。

    那棕灰色的羽毛,那全身圆润的结构,那橙黄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黛之一忽则嫌花。

    它不像苍鹰那样可以直上白云苍穹之间,只能在低空中飞翔,偶尔还需依偎在枝头间。

    它就是近视者眼中的一个黑点。

    它们一会儿追逐翻飞,一会儿平稳滑翔,累了,两只落在上下枝时是分号,一只站在墙头上时是句号。

    下雨的时候,麻雀的羽毛被淋湿了,虽然飞不高,也许离地面只有十几厘米,但它们仍然冒着大雨向前冲,难道那不是一种坚毅的美吗?

    麻雀实在是一个符号,一个活泼灵动的符号。

  • 《有关卢沟桥的作文》
  •     北京的符号――卢沟

        或许世俗的我,没有资格缅怀曾经那个年代。但是,我却在不经意间读懂了那座桥。或许,是一种幸运吧。

        北京,一座带有太多古典风韵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都市。心里总想去找一种东西,去代表北京,为北京的符号。可是来了这么久,转了这么多景点。总是觉得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代表北京,毕竟北京太有魅力。而那些景点,在这里显得有些苍白。

        长城,雄伟气魄,但是站在长城上总觉得很凄冷,仿佛那些历史注定让人感觉寒冷,孟姜女无法忘怀。

        故宫,森严华贵,但是走在故宫里总觉得很空虚,仿佛那逝去的王朝依旧在诉说,恍如昨日。

        北京的符号,似乎成了可遇不可求的那种虚幻的梦。

        无意间路过卢沟桥,觉得自己应该去看看卢沟桥。那座沧桑了许久的桥。

        于是,带着几分所谓对历史的尊敬和一种或许虚伪的人文关怀去看那座残破的桥。桥,已经成了文物,不通车了,于是只能远远的下车,步行前进。当时天很阴,雾气比较重,远远看去卢沟桥感觉若隐若现。走在路上,觉得自己很虚伪,说什么去缅怀历史。可是自己看着日本的动画片,拿着日本的相机,听着日本的MP3,去缅怀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历史。猛地发现自己很虚伪,很世俗,想转身离去不再去看什么所谓的桥,所谓的历史。

        转身的一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中国人,于是又有一种意念升腾,去了解民族历史的意念。于是继续前进,虽然前进中带着虚伪与浮华,可是那颗心似乎已经渐渐地开始沉淀。路不是很好走,磕磕绊绊,或许前些日子大雨的缘故吧。没有走多久,身上就有了不少的泥点,后来索性不再躲避那些水坑,一脚一脚走去。在不经意间地那一刻,就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自己,去的更不是一座简单的桥。脚步突然觉得很凝重,心猛地变得异常的平静。前方似乎不再是那座桥,是一种意念,一种无法言语的意念在吸引着我,等待着我。

        终于走到卢沟桥,十几分钟的路程走得异常的坚定,心突然就不再浮华,也不再虚伪。桥,想去仔细的辨认,可是又突然觉得没有必要去看桥上的伤痕,来到这里就已经足够,足够了。桥上人不多,整座桥都异常的安静。桥上留下的沧桑,去辨认,去抚摸,去思索,去想像,去沉默。在桥上站了许久,渐渐的天空开始飘雨。雨落在桥上,落在我的身上,一种冰冰的感觉,从皮肤蔓延到全身。

        没有想离开的意思,觉得在这里站着很安静,很简单,很平凡,很踏实。我那起相机想去拍照,可是我没有拍,在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的相机是日本的相机。我停下了,我不想用日本的相机去拍卢沟桥,不想,仅此而已。不是我激进,我怕日本的东西惊醒了那休息了许久的卢沟桥。我怕卢沟桥再受到伤害,毕竟曾经的伤痕还在。

        在桥上站了多久,我记不清了。雨,一直都这样不大不小,潇潇的下着。就像专门为我的到访而下的一场潇雨。我站在桥上,突然有几分愧疚,认为自己来得时候太浅薄,带着一种世俗的心来看一座绝世的桥。不过还好,来到这里我不再世俗,至少站在桥上的那一刻不再世俗。

        远方的北京城在雨显得分外浪漫,一座桥曾经连同着这个城市,这里毕竟战火纷飞过,不过一切都成了历史。桥,如今的桥似乎已经与北京没有了关联。

        可是站在这座桥上,不经意间发现这不仅仅再是一座桥。北京的大气磅礴,北京的古典浪漫,北京的命运历史,北京的一切,包括北京人的一切。站在这桥上,似乎在渐渐的了解,渐渐的深入,渐渐的知晓。桥,似乎就是北京的文化,北京的内涵存在与这座桥中。

        卢沟桥前,没有去回忆历史,没有去缅怀先烈,没有去许下什么誓言。只是让自己站在那里,静静的站在那里,像那座桥一般静静。我不知道,离开那座桥之后,我是否依旧世俗,依旧肤浅。但是我知道,站在桥上那一刻,我不再世俗,我平凡、安静、简单地与这座桥靠在一起。卢沟桥前,简单的思绪,平凡的人,安静的世界,一切都不曾刻意提及历史北京的符号――卢沟桥

        或许世俗的我,没有资格缅怀曾经那个年代。但是,我却在不经意间读懂了那座桥。或许,是一种幸运吧。

  • 《以窗为话题的作文600》
  •     生活如同数学题,每题都有符号。

        又是一天早晨,我从梦中想来。摊开诗集,阳光便落在那些隽永的字符里,背着双手,踱着方步,在诗意里起伏。唤醒几个沉睡,已久的词语,复苏一个春天的故事。阳光撩拨了我思绪的琴弦,于是一只如花的歌谣,张开双翼,拥抱了感动。阳光温暖的寂寞的词语,我打开书稿,记下一片光明,阳光悄然退出我的窗中,拖着一串长长的悬念。

        原来,打开窗,世界充满诗意,可以储蓄感动。

        晌午时分,窗外一颗从不曾注意的古树闯入我的视线,我坐在窗前,倾听了古树的声音。微风拂过,你就成了一架真正的风琴,千万片叶子就是千万个琴键,如一段蜿蜒的泉水,汩汩涌来。这清幽的声音,自有地在天空里游弋,回旋,忽而在我的耳边轻响,在空气中织成一片思绪,流入心间。我打开心扉,去眺望古树的寂寞。

        一路星月,一路风尘,一些旧影,一些忆念,穿行了千百度轮回的花开花落,拂过树的眉梢。古树,你的声音是黄昏滴响的声音吧?一滴撞击着一滴,悠响弥散出岁月的苍茫,回声寻找着大地的辽阔。

        我的思绪叩响岁月的脉搏,一种翻阅历史的情怀,在心间舒展。

        原来,打开窗,世界如此厚重,可以承载美丽。

        静谧的夜晚,一轮孤寂娇美的面容悬挂在天空,守护着历史。我多想用一根线栓住这绝美的月光,栓在窗前,栓在我眺望的眼眸里,幻化成诗。千秋风雨,在月的额头舒展成时间的记号。

        原来,世界的美感隐匿在我们周围。

        打开窗,一切都是美景……

  • 《读《花环》》
  •     不能把生活当作概念的符号,生活也不是单色的线条,而是活生生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整体。《花环》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虽有动人心魄、净化灵魂的感人力量,但它并没有“净化”生活,“净化”人物思想感情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作者笔下的这些英雄形象,虽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赵蒙生这样深刻的内心世界的冲突,但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感情经历,显示了他们与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十年动乱的流毒,在昊爽、赵蒙生母子的灵魂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给梁三喜一家带来了饱和着血与泪的追害。如果《花环》的作者缺少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就无法对历史和现实做出如此深广的概括。

        的确,在文艺与美的领域,感情因素有着不容抹杀的位置。鲁迅说得好:“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花环》虽具有浓烈的血与火的生活气息,但它也还是以炽热的感情描写打动人心。就是那天伦人情之爱,在《花环》里,也写得十分诚挚感人.象写梁三喜和韩玉秀的爱情,固然主要是通过一封遗书的陈述与回忆,可是,渗透在那字里行间的恩爱之情,是多么沁人肺腑呵I谁能说我们的战士不懂“人情”呢?你看梁三喜在长期的两地生活中,是怎样深情地萦念着远方的妻子呵,他不是甚至把自己牺牲后妻子的未来生活都预先做了安排吗?

        秀,你年方二十四岁,正值芳龄。我死后,不但希望你坚强地活下去.更盼望你美美满满地去生活,望你敢于蔑视那什么“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稼二夫”的封建遗训,盼你毅然冲破旧的世俗观念,一旦遇上适合的同志,即从速改嫁”二不然,我在九泉之下是不会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