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洋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2:18:43
  • 《洋芋飘香的集市》
  • 离村子不远处,有一片开阔的场地。每到阴历二、四、七逢集的日子,那里便聚拢了很多人,空寂的场地瞬时变得异常热闹。

    作为一名外来人,起初并没有对乡村集市产生过太多热情。只是记得某一天,房东大嫂将一辆半旧不新的架子车立于小院当中,麻利地将储藏于屋后地窖的两三袋洋芋装上车子,准备运送到集市上出售,才对乡村集市产生了几分好奇。

    看见我从屋里出来,房东大嫂笑吟吟说,今天逢集,四面八方涌来了不少赶集的乡亲,场面可热闹啦,不要闷在屋子里,应该过去逛一逛。我笑着点了点头,心里纳闷,不就一个平常的乡村集市,有那么好逛吗?

    下乡十几日,吃住一直都安排在房东大嫂家。眼瞅着房东大嫂一个人忙出忙进的样子,可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挽起袖子,搭帮将剩下的两袋洋芋抬上了架子车。一切准备妥当,我又帮房东大嫂将车子推至村口,目送她一个人吃力地拉着车子朝集市的方向走去。

    回到院子,我轻轻拍了拍手掌上的泥土,那是刚才帮忙搬运洋芋时,顺着编织袋缝隙洒落于掌心的。细碎的粉末滑落掌心的瞬间,我嗅到了一丝淡淡的泥土清香。不经意间,我想起了房东大嫂家的小饭桌。这些日子的一日三餐,普通不过的洋芋、萝卜和包包菜,在房东大嫂一双巧手精心炒制下,就变成了一盘醋溜洋芋丝、一碟麻辣萝卜条或一碗蒜香包菜。

    尽管农村生活清苦,可房东大嫂只要忙完农活钻进厨房,浑身上下不知哪来那么多劲,一溜烟的功夫,一桌简单、实惠的农家饭便呈现在面前。

    餐桌上每顿饭都离不开朴实无华的洋芋。中午吃浆水面的时候,面条丢进滚开的水里,顺带抓一把现切的洋芋丝下进去。把煮熟的面条和洋芋丝一并捞入碗中,浇上一大勺炝好的苦苣浆水,再淋上一勺油泼辣子,一碗酸香扑鼻的浆水面就可以美美享用了。

    天抹黑的晚饭时刻,夹几筷子刚出锅的酸辣洋芋丝,卷入新烙的馍馍中,还未张嘴,口水已经在嗓子眼蔓延开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馍馍,一天的疲惫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两牙洋芋丝馍馍下肚,正要寻杯子倒些水喝下去,发现房东大嫂将一碗冒着热气的汤端上了桌。

    这是中午做浆水面时剩下的葱炝浆水。房东大嫂只是随便和了点面疙瘩,再往热油锅里炝一把韭菜,最后将这三样依次下锅略煮片刻,一锅浆水拌汤变戏法似的出炉了。

    在氤氲着浆水拌汤香味儿的餐桌上,晚饭的话题由庄稼、收成再次转到了乡村集市。在房东大哥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的思绪回到了某个影视剧里乡村集市的场景。看来,逢集的日子再不能错过了,在那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逢集的日子终于来临。简单吃完早饭,一个人迈着轻盈的步伐出了村子。顺着一条人流熙攘的大道朝西大约步行两里路,便来到了乡村集市。绕过横七竖八的架子车,穿过喧哗的人群,一阵热烈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说心里话,平素喜欢安静的我,乍一走进人声鼎沸的乡村集市,心里平添了几分不自在。好在走了半圈之后,耳朵逐渐适应了周遭的嘈杂声。

    闲逛中不由地钻进一片五颜六色的帐篷底下。根据帐篷里摆放的花花绿绿的衣物和鞋子,可以判断出这里属于集市的服装区。虽然经过风吹雨淋,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帐篷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可这丝毫没有妨碍赶集人的心情。只要看到有人从帐篷底下穿过,小贩都会鼓起腮帮大声吆喝,赶紧进来看看,这是才上的新货,眼下正流行的款式。

    在其中一个帐篷里,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已经迫不及待脱下身上的一件罩衣,将一件绣着金丝图案的紫红色外衣套在身上试穿。因为缺少穿衣镜,她让旁边一个正在试鞋子的女人帮她参谋一下。只见那女人一只脚靸拉着一只高跟鞋,另一只脚踩着原来的一只花布鞋,踩高跷似的晃动着身子,上下打量着披在妇女身上的那件衣服,嘴里念叨着“她丫丫”袖子是不是长了,腰身是不是太窄了。

    见妇女在旁人参谋下脸上露出不太满意的神情,小贩满脸堆笑麻利地又从衣架上拽下一件宝蓝色衣服,讨好地塞给妇女让她再试穿一件,好像生怕她跑了似的。

    喜欢在服装区逗留的是一些小媳妇和中年妇女。听说有的人为赶集一大早天没亮就从山里出发了,或许前几日下过雨的山路上泥水还未彻底干透,她们脚底的鞋子上还沾着泥水。有的出发时身上还背着几样山货,花椒、野菜等。卖完货以后手里有了零花钱,才笑嘻嘻跑到心仪的服饰前,仔细端详一番,耐着性子与商贩讨价还价,直到价位满意为止。

    只有在赶集的时候,乡里人才有机会一次购进许多菜。瞧那些贩菜的,将三轮车随手停在空地边,顺手扯来编织袋或者麻袋直接铺在了地上,把车斗里的茄子、辣椒、萝卜和大葱等往地上一抖落,便大声吆喝起来。

    在集市里,很多菜贩子都把蔬菜分成一堆一堆出售。大葱都是按捆来卖的,大蒜都编成了辫子卖,洋芋则整袋销售。有意思的是看到一卖红辣椒的老汉,卖完最后一堆辣椒后光顾着蹲在地上数钱,而忽视了身边一只流浪狗。此时它正虎视眈眈盯着背篓边的一只布口袋,里面的锅盔不知最后会落在谁的肚子里。

    如果逛乏了迈不动步子了,早有刚出锅的臊子面或是凉粉、面皮、甜醅等小吃摆放在显眼位置,诱惑着赶集人的眼睛。可以说,集市里的小吃是整个集市最具人气的所在。想吃什么东西了,随便找一个空位坐下来,要一碗臊子面,抑或喊一碗凉粉、面皮、甜醅,大快朵颐之后,干瘪的肚皮会重新鼓起来。

    尤其对于一些年轻小媳妇和大姑娘来说,好像她们赶集是专为一碗凉粉或者甜醅而来。她们喜欢三五成群围坐在摊子前,一个嘴里刚喊了一碗凉粉,又将目光转向邻座的甜醅,为先吃凉粉还是甜醅犯愁。她们扎堆吃东西时一边嘴里不停吸溜着碗里的红油,还一边嚼着阿家身上的种种不是。只有等一碗凉粉下肚,心里似乎才痛快了许多。

    下乡之前,早就听闻当地有一种叫作油炸洋芋的特色小吃。向四周搜寻半天,终于在市场一隅邂逅了它。只见一只简易的煤炉上支着一口大平底锅。此刻,被削成大小不一的洋芋块正躺在热油锅里遭受着“煎熬”,嘴里还发出了“滋滋”声,似乎叫苦不迭的样子。待油锅里的洋芋块煎至四面金黄,然后盛进碗里撒上辣椒面和五香粉,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在洋芋下油锅之前,它们都要过一遍清水,洗去满身的泥土。不仅如此,身上的那一层外皮也要用刀削净,等露出雪白的身子之后,才用菜刀噼里啪啦熟练地划拉成一块快飞身跃入热油的“勇士”。

    徜徉于油炸洋芋摊的多为小孩子和老人。小孩子刚学着吃东西,咬一口油炸洋芋噙在嘴里,不用费劲嚼就能化成泥。老人来一碗油炸洋芋,是为了寻找一种念想,那是从小到大咀嚼过无数遍的老味道,里面包含着往事的回味。

    正沉浸在油炸洋芋的香味里,突然耳边响起几声“卖洋芋哩”的吆喝声,这声音如此熟悉。寻着声音走去,房东大嫂黝黑的面孔出现在了面前。

    你来了呀!先是惊讶,然后是喜悦。寒暄了几句,惦记最多的还是房东大嫂架子车上的洋芋销得怎样。她咧开嘴笑了,卖得还不错。遂目光投向车子,还有袋半洋芋正躺在那儿晒日头呢!

    房东大嫂说,剩下的这半袋洋芋可以当作种子卖。等集市散去之前,准会有人将它扛回家,不愁卖不出去。听完她的话,我的思绪飘向了一片开着白色小花儿的田野。我想,用不了多少时日,又一个洋芋花飘香的季节即将到来。

  • 《风风雨雨那些年》
  •     宕昌县牛家乡召藏村,有个洋芋良种试验点。陇南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李德生在这个试验点上己经整整工作了18个年头。

        18年里,李德生在这个贫穷的山沟沟里,培育出群众欢迎的武薯系列良种洋芋,他还风里来,雨里去推广自己培育的良种。如今,武薯系列良种洋芋已经遍布陇南、天水、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州市,仅陇南地区1988年种植42万亩,增加经济收入4 200万元。1989年,又扩大到68万亩,占到全区洋芋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李德生,这个普普通通的科技人员,成为陇南山区科技致富的铺路石。农民群众称他是“咱们的科技财神”。

        洋芋是陇南山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群众的主食之一。可是因为品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产量很低。地区农科所决定进行洋芋良种的研究培育,解决洋芋产量低和质量差的问题。

        1972年3月,李德生接受了农科所交给的任务,带领助手来到宕昌县牛家乡召藏村,建立了洋芋良种试验点。召藏村海拔在2 000米以上,一年当中有9个月要穿棉袄。刚到这里,他们连个窝都没有,就只好挤在农民家里,轮流到各家吃派饭。因为科研任务重,吃饭往往赶不上趟,常常是早一顿,迟一顿,饱一顿,饥一顿。时间一长,肠胃受到损害。李德生忍受着胃病的折磨,整天为建站的事奔跑着,忙碌着。洋芋良种试验站建立起来以后,缺少试验设备,李德生和他的助手就因陋就简,用土办法代替。他们靠着一卷皮尺,一杆台称,在这个寒冷的山音晃里,开始了艰难的培育良种试验。

        春天,他们起早睡晚,把试验的洋芋种子播到田里。到了冬季,没有保存种薯的设备,他们就在向阳的山崖下面挖了一些土窖埋起来。后来他们和村上联合集资修了几间房子和一个地下暖窖,所里又配备了一架托盘天平。条件改善了,也有了安身的地方,他们干得更起劲了。

        18年来,李德生的助手己经轮换了三茬,李德生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两鬓微霜的半老头,可他仍旧在召藏村搞他的洋芋育种试验。

        洋芋育种是一个十分复杂繁重的工作。要经过浆洗果实,育苗,杂交,培育实生苗,选种,预示,鉴定,评比试验等一系列过程。经过评比试验选出的品种才能在地区或省的范围内进行区域试验。然后测定不同地区的产量、抗病性、品味、淀粉含量等各项指标,观察它的适应性。这样,一个优良品种的选定,最少需要10年功夫。而且要极其仔细、认真,如果一个环节抓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洋芋育种的技术要求就更复杂了,要从成千上万株洋芋苗中选育出超显性的良种,只有万分之五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同时组配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杂交组合,培育几千株甚至上万株实生苗,对入选的每个单株,都要一个一个细心观察、研究,掌握它的特性特征。

        为了掌握试验中的第一手资料,从种薯出苗到收获,李德生每天都要去田间观察、记录,关键时刻寸步不离地守在地里,夜里打着手电观察,雨夭打着雨伞观察,看花曹有什么变化,看枯杆套得好不好,授粉时有没有异常现象,看有没有病虫或者动物危害。召藏的雨季,气温比较低,冷风吹来,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李德生的胃病又偏偏爱发作,他吃上两粒药片,硬是守在地里不挪窝。18年来,谁也数不清楚李德生在洋芋地里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为了考察新品种在全区各县的适应性,李德生每年要跑3个县的10多个试验点。他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是要有一股拼命精神,如果怕苦怕累,不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去实践,那还搞什么科研,出什么成果?”

        李德生是秦安人,家属在武都,他一年12个月,有9个月在宕昌试验点上,一个月跑各县,回到地区农科所上班不足两个月。家里的事全交给妻子武冬菊。1987年3月,80多岁的老父亲得了重病.而试验点的工作又正是紧张的时候,李德生只好把病重的父亲送到兰州哥哥家,自己赶回点上搞试验。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考,七大学,武冬菊心里很难过,贵怪李德生常年在外,没有给女儿辅导,常常气恼地说:“这里没有他的家,他的家在宕昌!”

        妻子说李德生“家在宕昌”,是气话,也是实话。宕昌是李德生的第二故乡。18年来,他和宕昌县的干部,和召藏村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和青年人一起打球、唱歌,和老年人一起熬罐罐茶,拉家常,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安排农业生产,和农科户、种子户一起种试验田。他教给他们科学种田的办法,征求他们对洋芋试验的意见。他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繁殖良种,群众也信任他,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愿意找他诉说,还热心地协助他搞试验。在村里,李德生既是科技人员,也是扶贫干部,他的心和农民群众贴在一起。

        李德生在召藏村的洋芋试验点上,运用几百份国内外资料,组配了800多个杂交组合,从培育的128 000多株实生苗中,选出24 600多个单株,又从这些单株中筛选出6个新品种和5个新品系。1981年,李德生首先培育出武薯一号、二号,1984年培育出武薯三号、四号,1988年又培育出了武薯五号、六号。这些洋芋良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其中武薯四号经过13个点、25个区域的试验证明,比当地品种平均增产29 %,荣获陇南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为了发挥良种优势,李德生引导农民在改进耕作技术上想办法,改原来的点种散植为坑种垄植,同时在施肥、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整套配套措施。还先后举办武薯系列洋芋栽培技术学习班21期,培训农民技术员1800多人次,使良种洋芋从16亩试验田里不断向外辐射。1986年宕昌县车拉乡引进武薯四号309亩,平均亩产2 60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51%, 1988年徽县麻沿乡引种武薯系列洋竿508亩,平均亩产1 750公斤,比当地品种高出1倍。群众高兴地说:“乡上给我们引进了宝贝疙瘩”。

        从1987年起,召藏村成了武薯系列洋芋繁育彗地村。三年来,村上共调出优良种薯800万公斤,换回主粮200多万公斤。全村80%的农户靠繁育良种解决了温饱,20%的户已经脱贫。1988年,陇南地委和行署开始把武薯系列良种洋芋列为全区扶贫开发项目,组织大面积推广。目前,李德生还有5个新品系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区域性试验,他决心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良种,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