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12:37:33
  • 《写诗,应通俗易懂》
  •     近读四川文联主办诗歌月刊《星星》第一期刊登了丁永淮同志的(诗,请在散文门口止步)一文,引证恩格斯的名言“如火如茶的热情”以阐明“诗歌质的规定性”;发了一通议论之后,关于反对诗的散文化,又借引了老诗人艾青同志的《大上海)和贺星寒同志的《为民主争辩》为实例。责备类似名人的诗作“没有诗的凝炼,没有诗的感情,没有诗的形象,也没有诗的音乐美”云云。随后,第三期《星星》就发表了林希同志的《“诗的散文化”浅见一就教于丁永淮同志》。对丁文所述有同意之处,也有异议之点。总的是同意“散文诗化”,鄙弃诗的散文化。但对丁文引述艾、贺两位诗人的大作片断予以责难,颇为不平,被认为是“草率从事”的“折腾”,不“实事求是”的“分析”,等等。

        大约为了贯彻“双百”方针,繁荣诗歌创新起见,编者在按语中说:“任何人有权对任何作品提出批评和赞扬,但要持平等的态度,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近读《星星》第四、五两期,都没有发表这方面的“争鸣”稿件,不知是读者默认少写,还是编者“稿荒”或“稿挤”待发。眼看这气氛仍在冷落,我有感于怀,便不揣冒味提意见。

        先说几句题外话。二十多年来,自己在业余不断读诗和学习写诗,虽无出息,但对讲授古诗新诗不无裨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总断不了买诗集、订诗刊的“瘾”,万万想不到在那“史无前例”的“横扫”时期,却也免不了备受种种劫难。至今,古诗新诗五花八门读了不少,各种体裁,各种流派,鉴赏许多,这都各有千秋,各有长短,作为业余欣赏,兼收并蓄。

        欣喜老一辈革命家,包括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们,大都有此爱好,常在戎马惚控间隙,触景吟诗,抒发豪情,记述行踪,激励后生。更喜当今诗坛新人层出不穷,不断创新有佳作。

        人们共同的感觉是,诗总是诗,古典诗词在韵律、字数上都很严格;新的白话诗在押韵字数上虽不限制,但也不可随便,诚如毛泽东同志生前主张的“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而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精炼,大体整齐,押韵”。鲁迅、郭沫若等文豪多次谈到新诗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有韵。这是因为古往今来,诗歌不仅要求语言凝炼,同时要富于音乐性,琅琅上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舜典》)乃是由于人们在纷繁的生活中,需要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简短的语言来调节生活的愉快。

        今天,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为着推进四化建设的速度,广大人民群众仍然需要具有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各种各样的诗来让大家吟唱,传播;发挥战斗作用。当然,无论什么样式的诗歌,务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大体整齐,大致押韵;决不可弄成散文化。至于标明“散文诗”则另是一码事了。

        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某篇小说或散文的某些精彩段落时,常常盛赞为具有浓厚的“诗意”,而决不说某首诗具有美妙的“散文味”。看来,“诗的散文化”是我们一致不受欢迎的了。

        但是,丁永淮同志引述艾青同志的《大上海》第三节,贺星寒同志的《为民主争辩)第五节时不分行排列,也认为是不恭之举,艾青同志是中外闻名的老诗人了,他的这首待共计28节,228行,每行最少3个字宕最多17个字,也有排比、对偶句,但大都参差不齐,按前后押韵的“十三辙”来对照,就押了“发花”“梭坡”“一七”“言前”“人辰”“江阳”“中东”七个韵,每节最少有三句,最多十三句,只在最末一句加一个标点,使人百思不解。贺星寒同志的名气不及艾青同志大,但诗作也不少。丁文所引这首诗全长五节1 27行,前后押一个“言前”韵,句式大体整齐,无可厚非。据丁文指责无诗意而具散文化。我认为主要是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充塞诗内,显得干瘪。丁文没有提到的散文化的诗还大有人在。有的老诗人喜欢拖泥带水写得长,碍于名气谁敢改?!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秀,写过一些好诗。但如不继续扬长弃短,刻意创新,而学得拖泥带水,那就令人担优了!

        多年来,有些人标新立异另搞一套,伤风败俗,至今仍存隐痛。现在提倡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可千万别把诗的传统格调降低了,格律诗与新诗虽有不同,但不可忘了新诗仍然力求“精炼、整齐、押韵”方便朗诵。写诗要想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口味,方能深人

  • 《鳄鱼泪·谎言及其他》
  •     没见过鳄鱼,更没见过鳄鱼泪,想不到这回浏览刊物,倒让我见到鳄鱼泪了。这就是“美国”孔捷生的文章。

        一位大陆作家去世了一年多之后。“美国”孔捷生却在写文章时为此“感慨百端”,“感唱”“悼亡”(孔先生该学学汉语了,这个词是专指悼念亡妻的。这位大陆作家并不是孔先生的妻子啊!怎么能用“悼亡”一词),这算是挤出的几滴眼泪吧。那么,孔捷生这位“美国”先生为什么为一位大陆作家挤几滴眼泪“障亡”呢?目的何在?请听“由此我推想到张广厚、施光南……四十年来家国,大陆这片厚土竟是蹂YA和葬送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的生死场r这就是孔捷生“悼亡”的“核心”所在!并不是他对那位作家有什么感情。

        “美国”孔捷生的文章里,有一句话倒是可以认可的:“谎言实在说不得的,编出一句就得准备更多的谎话去圆它。”可是孔捷生的文章不仅是一派胡言,而且更是弥天大谎,只有最没心肝的人才能造出此种弥天大谎。既然孔捷生撒下了弥天大谎,看来是准备用十倍百倍的谎话都不可能“圆”得了的,我们只需提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足以清楚地看到孔捷生丑陋的灵魂了。就从孔捷生在文章中写到的来提问吧,孔捷生说:“我认识他时,他才四十五岁,结伴同游川西平原……”众所周知,为了培养作家,中国作协及有关组织常组织作家到祖国各地参观访问,以扩大作家的视野,孔捷生所说“结伴同游川西平原”,就是这样的参观访问活动。那么,请问“美国”孔捷生,当你还是中国孔捷生时,你在遥远的南粤,集中北京,又从北京出发到川西,这迢迢万里之遥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的漫游,历时一个多月,一个人该花费多少路费,宿费?想当初你孔捷生只是发表了两三篇小说的青年人罢了。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走出十年动乱中,经济尚未恢复元气;当还是十分困难的时候,国家就用人民的血汗钱给你四方漫游了。用你们“哥儿们”的话,就是:够意思了!这是蹂躏、葬送?

        孔捷生说什么蹂、葬送,那么,你数一数你怎么从一个小厂青年工人,登上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的位置上的?你孔捷生打l心自问,自你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国家在你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上学、访问、深入生活、出国,提供优厚的创作条件;多少的关怀照顾,你数得清吗?其实,按你孔捷生那一点“作品”,是没有资格得到这样的照顾,是没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地位的。你这个甚至连“悼念”、“悼亡”两个常用词语都分不清的“作家”!

        你说蹂踊、葬送,那么你在第一木小说集“后记”中所说的:“我衷心感谢广东文艺界的老前辈,当我摇摇晃晃地在文学道路上学步时。是他们牵着我的手教我如何开步的。”这是不是蹂蹦与葬送。孔捷生啊,你怎么去圆这个谎呢?

        还有一点。孔捷生文章中说:“我初遇xxx时,各自都处于命运曲线的最低点。”这是指他们在“营救组织”“营救”下出逃香港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既然命运曲线有最低点,那么必然就有最高点、次高点、高点……既然出逃香港之时是“最低点”,那么,出逃之前就应该有高点。次高点甚至最高点了。既然如此,那说说你命运的高点、次高点、最高点的情景,再说说你是怎样从这个最高点跌落到那个最低点的原因、经过,如何?大概你孔捷生会认为。现在又从那个最低点上升了吧!达到高点了吗?然而。你现在在国人的眼睛看来,你已经走到绝境中

        去了,走到沼泽地去了。因为,你现在到了只能靠编造谎话去谩骂祖国,以取悦主子为生的境地,这比之“最低点”还要低得多呢,可鄙也夫!诚然,从总结工作教训来说,是应该反思的:何以培养了你这样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