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铁面无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30 01:12:38
  • 《铁面无私的包拯》
  •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

    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

    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 《包公再现》
  • “包公判案——铁面无私。”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我们班也出现了一位包公,他就是我们班的宿舍长。

    此人属于重量级人物,圆嘟嘟的脸长得极像包公。就只差额头上的月亮了。如果在古代,他的形象足以以假乱真。

    说他是“包公”,不仅样子像,性格也像。在宿舍里,不管熟人还是生人,他都照管不误。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宿舍八人,都乖乖地躺在床上,盖好被子,准备睡觉。不知是何方神圣竟如此大胆,在“包公”面前发出一声怪叫。我们的包公立即判断,一定是小郑同学做的“好事”。立马拿出他的“葵花宝典”登记。

    还有一次,那是一个太阳特别毒辣的中午,连“知了”都在树上喊热。我躺在床上,被子盖着身体,感觉特别不舒服,就不知不觉地喊了一声音:“好热呀!”那位“包公”很快听出是我喊的。全然不顾我们九年之交,把我的大名登了上去,转头就上次给老师。你们说他是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包公”呢?

    莫桐,莫桐,果然与众不同!

  • 《尽职尽责》
  •    “别看严劳保铁面无私,但他却是热心肠”凡是和于占水接触过的人都会歇出这样的评价。

        化工原料厂老工人施建,有一阶段,情绪低落,紧锁眉头,象有什么心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军间分会按照于占水提出的“四个必访”原则,乘火车到池家去访向。

        原来施建和家住农村,全家七口人,只靠他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每到秋天交口粮钱时,就成了最大的精神负担。于占水了解情况后,立刻来到原料厂,找党支部书记和分会主席研究,决定采用群众互济的办法,解除他的后顾之优。在于占水和其他领导人的带动下,群众争先恐后,很快就凑了五百斤粮票。工会又先后补助了一百四十五元钱.全家领回了全年的口粮,施建和的一块心病给解除了。

        可是,于占水还不放心。他想:这样互助的办法虽好,却术是长久之计,明年怎么办,后年怎么办?于是他和分会的同志再三同施建和所在大队商量,给他家拨出一块自留地,自种自收,使生活有了初步的保障。施建和眉开眼笑,逢人便讲社会主义制度好,是党拯救了他们一家人。

        车辆车间打砂工李宝年,患脑血栓病后,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又是个哑巴,全家四口人,只靠十五岁的大女儿料理家务,生活较贫寒。于占水始终把季宝年一家的困难挂在心上.他经常去李家探望,并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后来,于占水向公司党委和行政负责人作了汇报,李宝年被定为公司的重点补助对象。春节前夕,于占水与分会的同志一起来到李家慰间。当他们把新做的四件棉衣,一床棉被和粉条、豆腐等助食品送给李宝年时,李宝年激动地流出了眼泪。从此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工人,同党的心靠得更紧了。

        老工人赵忠明没儿没女,住单身宿舍,退休后暂住在一间看水房的小炕上。一次,于占水给他送工资,一摸炕冰凉,地也发潮。仔细一问,才知道老人还有一个过房孙子,因孙子姐妇赚他胜,没接他回去住。于占水看见老人这样清苦,他觉得没有尽到劳保委员的责任。心想应当带助老人改善和孙媳的关系。

        于占水亲自找赵忠明的孙媳做工作。头一次没做通。第二天他又接着做。他举了许多正反典型,反复宜传供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美德,孙媳终干开了窍。忠明的晚年有了归宿,过着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次,于占水听说老工人陈国兴有病在家卧床不起。他一下了班、带上新做的饭菜去看望。陈国兴高兴地打开饭盒准备吃饭时,只见儿子小陈进来了.陈国兴见儿子那身打扮,气得放下饭碗,把头一扭不吃了。于占水定神一看,眼前姑着一个留着长发,穿着大号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的年轻人。陈国兴生气地说:“于师傅,这孩子叫人不放心啊!我起不了床,你替我好好管教管教吧!”于占水安慰他说:“这事你放心,就包在我身上了。”打那以后,于占水苦口婆心多次找小陈谈心。他象一团火,逐渐把小陈那颗冰冷的心暖和过来了,并在1980年成了一名司炉工人。春节期间小陈买了礼物前去看望于占水,于占水一件没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些东西你带回去。只要你能学好,走正道,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