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乡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3:22:42
  • 《他乡遇友有怀》
  • 好友他乡见,竟夕话乡音,

    为遂平生愿,四海皆为邻,

    遥隔千里外,同是异乡人,

    仍恋故乡水,拳拳游子心。

  • 《乡音 乡情》
  • 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思,永不改变,它沉淀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它是一种情感,一种物质,或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乡情是什么?可能是那淡淡的炊烟,可能是那一缕茶香,可能是那片黄色油菜花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缕清风都流淌在我的血液之中,使我健康成长。

    清晨天空露出鸭蛋青色,晨曦尚未洒出,黑暗却将褪去。葱绿的青山与云雾相互缠绕在一起,爬上那座青山,坐在山顶上的小亭庙里,静待欣赏那美丽的日出。日出总是给予人希望,尤其是家乡的日出对于一个农村姑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与美好。

    一缕缕暖阳洒下那一块接着一块长满金色的油菜花,在暖阳的照耀下,油菜花们在田间你挣我挤地往上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遍布了乡村的各家各户的角落。在田埂上的农民悠闲的行走着,他们看着那可爱的油菜花,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对今年的丰收已经深感满足了。

    无论春夏秋冬,家乡的那条小溪总是哗哗的流着,它是一条见证了乡村整个发展的小溪,它也是一条寄满愁思的小溪。它一直流着,谁也不知它最终的去向,可能它把家乡的味道带给那些在外的游子,承载着游子思乡之情缓缓流去。妇女们坐在溪边的石墩上,清洗着刚从田里摘回来的菜,她们哼唱着山歌,在那一刹那小溪仿佛带走了她们的皱纹,仿佛让她们回到了她们那时的年代。

    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思,永不改变,它沉浸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永远不变。

    (指导老师:王虹)

  • 《最朴素的乡音》
  • 迂回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墨绿的青苔,年幼的我,常常到那凹凸不平的老树树干上布满着如同老树脱落的树皮般的褶皱前的小摊的一位老人!也常常听见那熟悉的乡音。

    老人是一位卖香糕点的,我在那里还学到了不少东西呢!在那段泛黄的时光里,老人的小摊前生意也十分热闹,我呢?当然也会插上两手!当老人闲住的时候,便会给我一个热乎乎的糕点,我开心地笑了。于是,我接过糕点细细一闻,那糕点香香的,甜甜的,腻腻的,咬一口便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老人的糕点中的面也是在自己的弄的呢!听说:老人家里有一亩多的地,种的全是小麦,当然面粉也就自己做了!我还听说:老人有4个儿子,都在外面赚了大钱,每年回来都给老人几万块钱,老人总是花不完。还在早些老伴去世了,为了享度晚年便出来摆糕点吆喝!而且听说老人的儿子们花了几万块钱,为老人做了一辆红木糕点小摊车,其实我也十分喜欢这辆车的!

    在旁人看来,老人只不过是一个衣衫褴褛,无所成就的老头罢了!但我还偏爱他,爱他做的糕点香飘十里;也爱他那脱口而出的历史故事!时常,我还去老人的小摊,坐在一旁不语,静静地看着老人揉着面,还闻着从蒸笼里,并听着老人背后的故事与仿佛融在他血浓里的如此流畅鲜活的历史故事!

    每每来到这条小巷,古玩老人那美味的香糕,恍惚于他多年以来的执着追求——坚守这个红木小摊,坚持做最朴素的一位乡音!

  • 《乡音·梦》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未曾离乡,却依旧欣赏古人思乡之作,字里行间透露着一抹乡情韵味,那曲曲乡音,包含浓浓的思念,环绕耳边。

    我喜欢故乡的黎明,迎来的是那抹彩霞,是朝阳,是希望,是一日的起点。未待残夜隐退,姑娘们早早起身,急忙提着一篮子换洗的衣服,匆匆赶到河岸,撸起衣袖,露出洁白如玉的胳膊,蹲在岸边,拿起棒槌捶打着,水花溅起,打在了姑娘们的身上,她们却毫无波澜的继续洗着,她们时不时的恬谈,谈起风声,谈起笑语,为这片单调黎明增添了几分色彩。清风拂过,柳条摆了摆婀娜的身姿,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也撩乱了姑娘们的发丝。菜园里躬着身子忙碌的阿婆,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精神焕发,加紧着播撒种子,粗糙的手轻捻粒粒菜种,在土坑中播下不多不少的种子,她们盼望着明年的收成,忙碌过后的汗水,打在泥层中,散发出泥土的清香……身强力壮的汉子们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为了家人为了前程为了幸福,更加拼了命的干活,光着膀子,在烈日炎炎下挥洒汗水。

    正当日上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早早准备着饭菜,即便没有大鱼大肉,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偶尔小酌几杯,泛红的脸颊洋溢着幸福。

    匆匆饱饭一餐,嗑上半个时辰过去,日还未退,便又开始忙活起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巷墙角的一株桑树,是孩童撒野的秘密基地,爬山虎蔓延在墙面的各个角落,却也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之景。像是约定好了那般,桑树从未被淘气的孩子所伤害,就连那片碧绿的爬山虎,针织着墙面,也未留下半点空隙,而在墙面的另一头,不知哪个淘气孩子偷偷种下的桃树苗,小小的一株,包含着孩子满满的期待与疼爱,小桃树的四周是小木棍搭建的篱笆,桃树根深深扎入泥层里,无论风吹,亦或是雨打,它也从未倒下,天真无邪的孩子心疼它在暴雨中垮下,拿着小伞与它一共挡下这狂风暴雨的攻击,却被他人嘲笑着傻。这不是傻,这只是孩子内心善良单纯的一面,他们不懂,但风懂,雨也懂。

    每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喜欢搬出小板凳坐在门庭,星光闪烁不定,耳边却是邻亲的细细碎语,手握蒲扇,轻轻摇动,扑面而来淡淡的芦苇清香,草丛黑压压的一片里透着那点星光是萤火虫在作怪,这也不免让我想起杜牧的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别有一番韵味。孤独的明月守望着这一片星海,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是太阳吗?那日日夜夜的轮回,它们又几时能见面呢?我心中幻想着这一切。直至我的父亲催促我安睡,这才停止了幻想,随父亲一同回屋。只留下一片宁静,故乡这个孩童在黑夜里,静静沉睡着,宛如一场梦境,谁也不忍打碎这片恬静。

    故乡,追随我一生记忆的梦,它是我永远不变的情怀。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首《回乡偶书》,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种种回忆。

    太阳依旧那么艳,可是我的家乡却有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以前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路;以前的小土山也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青山;以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也变成了清澈见底的人工湖,成群结队的小鱼在水中穿梭,有的嬉戏,有的寻找食物,有的上跳下窜……

    我们来到小广场,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大喷泉,足足有两三米高,小广场是长着许多花,有玫瑰,有牡丹,有郁金香,有菊花……各种各样,丰盛的果实随处可见,落叶纷纷落下,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枯蝶。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母校,看见了以前尘土飞扬的操场,早已成为了同学们的飞球场,个个骑着飞天扫把去抢球,热闹极了。我来到了静思林,耳边好似响起了小学时,同学们的阵阵欢声笑语。

    我吃过了晚饭,热气已渐渐退去了。太阳也回家了,只剩下一段段灿烂的红霞挂在天边。我用轻工来到了河边,流水“哗啦啦,哗啦啦”地流着,仿佛一首轻快的音乐。我看到一颗直入云霄的老榕树,撑船人告诉我那是“鸟的天堂”可我一只鸟也没看见。我穿上纳米技术制作的翅膀飞了过去,果不其然,老榕树上有许多鸟巢,还住着小鸟呢!原来是眼睛骗了我。树上有喜鹊,有杜鹃,还有报春的小燕子……各种各样,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可以插上腾飞之翼,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转眼间,我已经在上海待了二十年了,可还没回过家乡,今年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特意穿上高科技纳米制作的西服,坐上UFO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惊了。只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无人机在现场随处可见,新能源悬浮汽车边行驶边排放着新鲜的氧气,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原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灰色的电线杆、到处繁杂的高压电线及电路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被一块块嵌入地面的太阳能板所代替。原来这块太阳板不仅是连接各种线路的枢纽,同时在白天吸收充足的热量,到了晚上的时候,散发出阵阵柔和的亮光,就像路灯一样。当行人走过的时候,还不时会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真令人赏心悦目。

    不知不觉来到了小区的休闲广场,这里以前是我们的公园,里面有各种健身器材。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就会和小伙伴们来这里一起玩耍,大人们在旁边儿在健身器材上唠嗑。但是环境嘈杂,各种小宠物随处便溺,小朋友们追逐玩耍时还不时发生些冲突,实在糟透了!突然跑来了一个小动物,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小恐龙。我惊讶的合不拢嘴,旁边走过来一个机器人,安抚我:“先生,不用怕,你可以摸摸它。”我半信半疑地拿一根指头试探——却是虚拟的!“是的,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减少各种污染,我们眼前的将是全息虚拟影像!欢迎您回家!”机器人解答了我的疑问,并随手一指。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茂密的森林,仿佛侏罗纪世纪公园一样,各种奔跑的动物追逐打闹。而此情此景,却是以前只有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画面!原来,二十年后真的一一实现了,而且被放置到生活当中,没有一丝危险!

    20年后的家乡变化真大呀,我觉得真的不可思议!我想家乡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也要努力工作,创造价值,为家乡的发展壮大增砖加瓦、锦上添花!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作品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译文2: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译文3: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一口乡音毫无变化,两鬓的毛发却早已衰颓了。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 《乡音情浓》
  •     进人立夏节,布谷鸟声声唤,催播促耕日日急。在我们南国滇西山乡梯田坡地里,各民族青年男女花枝招展欢天喜地劳作,山歌对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浸沉在诗歌海洋里,一派和平宁静图。

        刚领略山乡民俗歌咏,萦绕脑际归舍来,又读文友刘章的新作《我的牧歌》(八首),刚复函不久,宛如故人久别重逢,乡音依旧,情浓似酒。三唱便醉,原韵犹酣。啊,老友刘章从1958年10月号(诗刊)特辟版面刊发(从日出唱到日落》二十首新诗,至今已37年了。这八首“牧歌”野味清淡总依依。是他家乡淳朴民风的写照,诗情画意颇浓。

        我喜欢刘章的诗,象清新凉爽的山风,象清例甘甜的山泉,浓郁细腻如品尝蜂窝蜜,深沉悠远如嚼碎橄榄果,绚烂鲜丽似满山野花喷香,淳朴真挚似遍地野兔惊跳,又如少女窃笑一般,银铃碰撞,纯真羞涩忍俊不禁,令人身心舒畅。其最大特点是站在燕山兴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往高处想,向远处看,落笔实在,内容丰富,感悄真切,唱得激奋,说得有力,传达心声。如:“小雨儿沙沙地下/榆钱满地春无价了……鱼一塘,牛一洼/汽笛声中燕子斜……/莫问春色在谁家/十里山村一幅画!”(见《莫问春色在谁家)再如:欧风厉,亚雨寒/太平洋上波涛险/闲看闲云心末闲/谁知我胸中浪卷》?(见《户静云擦窗》)—从这些琅琅上口的简朴诗句中,平淡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山乡人民心系全球的抱负!

        这是因为刘章誓不忘本,忠于人民:“乡音常在唇/说话讲情真俄以我手写我心/谱写新歌献人民。”(见刘章《乡音))赶到卯年代中期,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正向纵深推进时,刘章又向新时期的诗坛推出:《我的牧歌》八首,宛如人声鼎沸的闹市区,突然闯进一队龙灯狮子歌舞。令人刮目相看。

        请听请看燕山新风貌新情调,韵味多飘逸,兴致多自豪:“春风溶溶,春日溶溶/每一株小草都很抒情/洒一身汗水/播满地感情。”(见《春风溶溶》)“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窝/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知道得最全!”(见《缘也无愁》)“烟一支,人晚霞/酒一杯,荡落晖/柳丝飘举州荆妻提篮归。”(见《草堂的年画被风吹》)“岸上丛丛水莲习虾戏花影下/读不厌的自由诗/看不够的白石画。”见《捞虾舞,蝶恋花/歌细细,蜂酿蜜Z小溪溪水何太急/流人秧田大写意。”(见《榆散金钱……》)。“看不厌的和平风景画/有道是黄金有价春无价。”古人云玉无价,刘章借用礼赞90年代社会主义山乡的春光春景亦无价!叹服诗人巧妙地联想比拟颇得体。评论界不是公认汪曾棋老作家的小说也没云请波诡的情节和惊人的语言么?唯其平淡,乃是洞明世事的平心静气的超然职逸。窃以为,刘章诗歌的特质,一首诗便是一幅风俗画,是激情的化解,是执著的挥发,正如汪老酿制小说的氛围气,贴近生活的渲泄,强烈情绪的淡化,在出神人化的氮氢灵气中体现出风韵、意境、情调,溶奇崛于平淡之中,铸意蕴于画面之上,寓浓郁的诗情于字里行间,乡音情浓,淡远宽宏,意味无穷!

  • 《留下空间》
  •     “乡音”历来是人生的根基之一。这一文化现象中蕴涵着几多深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中包含着几多温馨,几多亲情。所以“乡音”是属于每个人的根的烙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现在全社会都在推广普通话,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社会交流的效率,它的实用性大于文化性,所以在非正规场合,我们应该给“乡音”留下生存的空间,它可以大大加强民族凝聚力,它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小作者以此组材,以对“乡音”的态度写出了人间百态,讽刺了虚荣和刻薄,给了“乡音”一个应有的定位,是颇有见地的。

  • 《乡音》
  •     记得小时候,我和姨家的表妹总喜欢用家乡话唱起这个童谣。有一次姨夫听到了,他很生气地叫表妹闭嘴。我很奇怪,当晚我便找到了答案。姨夫认为我和表妹睡觉了,便直截了当对大姨说:“琪琪那口音能不能改一改,土死了。”“改不了,她的根在郊区,父母都说家乡话,怎么改?”“那就别让她来咱家,把萌萌都教坏了!”……之后,姨夫便学我说话,那咬牙切齿的表情,那过于夸张的语调,都深深地刺伤着我。仿佛那是最为人所不耻,糟糕到难以形容的但语。那一刻,我好恨啊!恨他,更恨我那带了根的乡音。
        其实,说话在于环境,初中,我在市里上的,两年下来我说起普通话来十分流畅。
        大年初二,我去给姥姥拜年,坐在沙发上谈笑风生。姨夫听着我说的普通话,脸上写满了惊讶,就像鸭子爸爸亲眼目睹他们曾牧养过的丑小鸭突然变成了天鹅一样。他忙起身,拿来托盘,抓了一大把开心果塞在我手里。我勉强说了声谢谢,他便受宠若惊地说:“哪里的话,咱们都是一家人嘛。”放下托盘时,他还不忘告诫妹妹:“你看,在市里上学就是不一样,你表姐说起话来多高贵。以后你也要说普通话,别让人一听就知道是郊区的。”
        妹妹却不卑不亢地说:“我在学校说普通话是为了和同学、老师交流起来方便,在家说家家乡话是和父母交流方便。我从未感到二者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姨夫无语,沉默中,妹妹打开电视。正巧,电视里正播放一位旅居海外的语言名家回到故乡。一下飞机,他便用地道的方言向老乡们拜年,他说:“我不论走到哪儿,也忘不了我的根……”我多么希望姨夫也过来看一看啊,可他正忙着用手机给上司拜年:“王经理啊,过年好啊!抱歉,我不能参加公司的舞会了……”他不很标准的普通话让我觉得很刺耳。
        其实,姨夫也是郊区人,只因在市里上班,且说话与市里人无异便觉得自己平白地比别人高贵了几分。而他那无知的优越感却刺痛过我,甚至让我也背弃了乡音。而他呢,成了一个用普通话来掩饰身份,以会不会讲普通话来衡量别人的无根人。这世上的无根人是不是很多呢?
        我这才发现,乡音原来那么不温不火,从容自在,一字一句都体现着我的本色,情系着我的根。
        回家的路上,我们又唱起那亲切而又熟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