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老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6:45:21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老年高适回忆他与李白一生往事的故事。李白、高适的人生与理想各有追求,影片带我们梦回唐朝。

    通过观看影片我认识和了解了古代很多诗人:李白、高适、王维、杜甫、孟浩然、岑参、丹丘生……。诗人李白满腹才华,洒脱、自由,才气纵横。诗人高适正直、忠厚、少言寡语,重情重义。面对困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同甘共苦。他们各自把自己的拿手武艺传授给了对方,各自受益终生。他们的友谊流传千古。

    影片中播放了很多首古诗,其中《将进酒》这首诗让我记忆最深刻。这首诗我已经学过了,但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含意。看了影片后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李白在高适的陪伴下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入了道门,成了道士。很多诗人好友在黄河边饮酒为李白庆祝李白感觉自己成了仙人。无耐,人暮年,回想一生的经历,人生、理想、追求融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这种如诗如画的黄河边写出《将进酒》这着千古流传的名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看过影片之后我知道我读的古诗太少了,暑假里我要多背诗多读诗,了解每一首诗的故事。李白通过铁杵磨针老人受到启发,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才能写出这么多好诗。我也要通过铁术磨成针的故事改变自己,学习是持之恒的事,我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 《外公的搪瓷杯》
  • 外公的搪瓷杯见证了他的青年和老年,见证了我的幼年和少年,而它原本崭新发亮的躯体最终也沾染上时光的气息。

    小时候,从学校回来,我一走进大院,望见那紧闭的红木板门,就习惯性转身,在院前的大石板上放下沉重的书包,一本一本将书拿出来,铺在上面。热烈的阳光透过头顶茂盛的樟树叶,投射下斑斑点点的光芒到我的书本上。小小的身躯趴在大石板上慢悠悠地写作业。时间在不紧不慢的流逝,热烈的阳光也逐渐消失在远处的山头,只留下一片红。

    我抬了抬酸胀的脖子,见时间差不多了,就收好作业,静静地坐在那里。果不其然,一会儿就见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外公踏着沉稳的步子,左手提着个热水瓶,上面盖着那个熟悉的搪瓷杯,右手拿着红柄弯镰刀,仔细瞧他那裤管上还沾了几许又细又长的秸秆。外公见了我并未显露多少情绪,只拿钥匙开了门后,搬了条小板凳出来,搁在院前的石板旁,说:“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就继续坐在这里写。”我向来不敢违抗外公的“圣旨”,又拉开书包的拉链,再重复将书本一本本摆上石板。过了一会,外公换下了长胶鞋,手里端着泡有茶水的搪瓷杯,几步便到石板前,坐下,问我:“今天在学校里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几乎在话语落下的瞬间,我的背脊微不可察地僵了僵,不由自主地挺直。外公的声音又深又沉,明明并未做错什么事的我,心中无端也起了几分心虚,缓慢抬起头,只朦朦看见白色搪瓷杯遮住了他小半张脸,袅袅白雾也没能阻挡那严厉的目光。我不敢直视外公的目光,只敢略将眼神向下倾,紧紧盯着在阳光下有些耀眼的素白搪瓷杯子,口中小声答道:“听话了”。

    我每天都那样盯着搪瓷杯,一盯就是六年过去了。

    外公的搪瓷杯始终未换,许是有些贪恋旧物的缘故罢。六年,它仍如崭新般,未留下岁月的痕迹。九岁那年,我被父母接到了身边。走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年幼的我趴在车后座的窗边,巴巴地张望外公,外公仍像每日放学后盯着我写作业的样子,手里端着雾气升腾的白色搪瓷杯坐在石板上,他的神情被白色的雾气遮挡,我看不真切。

    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许是看不见那熟悉的搪瓷杯了,我愈渐惰了,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吃零食、看电视。后来,外公一个电话打来,严厉的话语透过冰凉的金属壳传入我耳中,眼前的光景好似回到那些个放学后的小院里、樟树下、石板前。我的坏毛病终究还是被远隔千里之外的外公纠过来了。

    现在,每年回家看望外公外婆,外婆总是要拉我说上一句:“好孙女,又长高了啦,真是一年一个样。”我笑着看向坐在边上的外公,不自主地挺直身体,脸上笑意略收,平着声音喊了句:“外公。”外公用不似从前那般严厉的眼光望着我,点了点头,说了声“嗯。”接着又拿起那熟悉的杯子喝了口水。我盯着那杯子,也好似不那么熟悉了,原本的亮白色有些发灰,边角多了些磕损。记忆中一直崭新的搪瓷杯终是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连着它的主人也一并染上了。

    年少时,外公严肃,不苟言笑,如今仍是严厉的目光关切着我。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大概变了的,只有那个亮白色的搪瓷杯吧。

  • 《我和书的故事》
  •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在我眼中,书是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知识的源泉……我爱书中的一切。

    在我4岁生日时,我的妈妈送给了我几本书,那时我便迷上了看书。由于我经常看书,做作业的时间变少了,有时会导致作业完不成。因此,妈妈便立下规定,如果作业没有做完就不让我看课外书。于是,我就只能在晚上睡觉时看书,我如饥似渴地寻找,五彩缤纷的画册和像钉头般大小的字激起了我深厚的兴趣,激活了我对艺术朦胧的眼睛。有一次,妈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害得我的书被没收了。从那以后,我便加快了做作业的速度,并如愿以偿地慢慢品味自己喜爱的书。

    慢慢的,我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我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一本一本的书,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让我废寝忘食地读着。我看到书中的搞笑人物,我有点幸灾乐祸,笑得合不拢嘴;看到书中的悲惨人物,我心里的悲伤又油然而生,多了几分伤感!

    是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启迪了我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在书海中遨游,我要感谢书,是它为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明天,我将用知识去创造生活。

  • 《老当益壮的主人公是谁》
  • 马援

    老当益壮 (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解 释 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的伙伴。”

    近义词 返老还童

    反义词 未老先衰

    灯 谜 黄忠上阵

    典 故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 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 《有关老年痴呆症的议论文》
  •     作么叫“老年症”?这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勒夫引申出来以喻思想老化之人的新词。此词的本又是说:加拿大东部有位儿童名雷基。年仅十一岁就患了九十岁的人特有的症状:秃顶、血管硬化、皮肤松给,终于夭折,故名老年症。托勒夫说,在技术革命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人由于文化冲击而心理不适应,也得了此症。病状表现为:“他们都感到超过正常的变化速度而带来的苦恼”,企图从这个阶段后退,或让这个阶段停下来.他们追求“独自的安宁”,不受变化的干扰。

        我很欣赏这个比拟。托氏说的是发达国家一些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我似乎看到中国人也传染上了这种病。

        自从国门大开后,西方文化浪潮涌了进来。新理论、新观念、新概念、新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至新的生活方式,如海边涨潮,一排一排的白浪连山喷般地卷来。这些新东西是好是坏且不论,既要“拿来”,不免浊泥清波都混在一起。开始,一些人惊奇,继之以反感、轻蔑、嘲笑抵制。最后看到国内也出现一些专论、专著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反常地使用新术语、新方法;连入大学的学生也以息观点、耗散结构等模式解释社会、科学现象时,就产生尸种若恼恐惧心理了。既不敢斥为异端邪说,又不想适应,更不承认自己思想老化,于是摆出新国粹派的架式,骂人“赶时髦”、没有老根底想以新玩意“取宠”等等。以为这样一嘲讽,心理就获得暂时的平衡了。

        但驾也无济于事,涛声风声越来越急,只得找几本书来看看,谁知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公式、定理,弄得头晕脑胀,看不懂、读不下去。掩卷沉思:自己年龄也不小了,要迎头赶上,接受挑战,没有信心与决心。于是,也就产生了“追求独自安宁”,希望时间停下来的微妙心理态状。

        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迎来的,较之魏晋佛教、唐代域外文艺、清末和五四时期新文化输入范围更广、力度更强、深度更大的文化冲击。过去的很多体系被打乱了,很多观念也被怀疑了,很多学科也被人冷落了。总之,旧的有序一下变为无序、旧的确定认知一下变为不确定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青年在意气风发地钻研,开拓、写新著、立新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取西方文化,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边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文化冲突浪潮不闻不问:自我封闭起来。

        封闭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封闭系统。清代的堤防不是封闭锐水泄不通么。表面上石,“潮打空城寂寞回”,实际上,西方文化浪潮穿缝过隙,渗透入地下,泡松了超稳态的地层结枚,结果导致了清王朝的“陆沉”。

        不问文化冲突,对个人来说不过是能否与时间同步前进的问题,如果我们尊敬的师长们老是用五六十年代的知识、观点、思淮方式方法教育属于21世纪的青年,那是有点误人子弟的。

        打破封闭系统,打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方法和知识结构。这就是医治“老年症”的唯一良方。

  • 《换保姆》
  •     常言道,人到老年多磨难。这不,自奶奶无缘无故地得上“怪病”之后,光住院医药费就花去了,以刃余元。由于家中经济无法支持,只得收拾行李—回家。

        在家,妈要上班,我要上学,总得有人照管啊!于是只得请保姆,4的元一月,包吃包住,干平常家务。

        我回到家,奶奶和保姆都来了。一看那保姆,人较瘦小,也较黑。经过几天的“相处”,我觉得她人特忠厚,也很勤快,用广告语上的行话叫“物超所值”。但好景不长,一星期后,她卧病在床,屡吐不止。妈妈说:“会不会是你们基督教和我们佛教相冲啊?”

        翌日,保姆病情还未好转,妈妈只得依依不舍地将其送回,于是乎—换。

        妈领来新保姆,上班去了。我一回到家,她就问我:“你妈咋还不回来?”我应道:“她下班n:30,您再等一会吧。”一看,居然连炉子都没生,这叫什么保姆啊?我实在是分不清谁雇了谁!

        妈回来了,她却回家收衣服去了。妈烧好饭,她在家吃了饭乘着孙女的车来了,说是给孙女领路,以便以后联系。

        我打开电视机,她来兴了,高声道:“噢—我儿子家的电视是21寸的啦!噢—看起来是非常清爽!噢—而且是纯平的啦……”

        关掉电视,“噢—我去做作业了啦!”

        吃晚饭时,保姆大讲特讲她的“才能经”:能演戏,能唱歌……不知能否做保姆?

        可一夜下来,奶奶已把她折腾得差不多了。一夜起床两次,谁不会累啊?

        第二天下午,她带来另一保姆,说她家有事,过几天回来,这是她的“远方亲戚”,让她代做几天。妈答应了。

        但事实上她家根本没事,照样在别人家继续着“演戏生涯”。而她所领来的跟她毫无血缘关系。最后,换到了现在这个,不知……

  • 《外婆参加了模特队》
  •     真新鲜!外婆成了老年时装模特队队员了。

        前些年,外婆还是一个大型工厂里的车间主任,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退休后,外婆做起了居委会主任,干的照样是坐在办公室里学学文件、看看报纸的工作。几年下来,她回到家里总是说很累。但近段时间,我突然发觉外婆变了,穿着打扮好像越来越“靓”,还常常早出晚归。回来时虽然满头大汗,但却显得非常兴奋,还不时地对外公说:“这几天精神特别爽,嗯,再过几天就要开始了。”我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怪,外婆究竟要做什么呢?我去问了外公。外公却神秘地说:“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过了几天,妈妈对我说:“走,看演出去。”我间:“看什么呀?"“妈妈是不会告诉你的。”爸爸插嘴道。我怀着一顺好奇心跟妈妈到了东胜大舞台,节目一个个演下去,到最后一个时,灯光突然暗下来了,当灯重新亮起来时,老年时装模特队上场了。我眼睛一亮,呀!那不是外婆吗?她穿着一件绿色的T恤,一条黄色的带花边的喇叭裤,一双黑色高跟鞋,随着音乐的节奏,正缓缓走了出来。在我看来,外婆简直可以跟瞿颖媲美。

        外婆成了老年时装模特,真是件新鲜事,但外婆老有所乐,更是我们所希望的。

  • 《老年人的心理困惑问题》
  •     昨天,田园同朋友们谈到了老年人的心理困惑。实际上,关于老年人的晚年幸福问题,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要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种种具体困难。

        说到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田园很有些想法。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失去了一定的劳动能力,生活上必然要出现许多困难。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对老人的照顾和赡养仍然是局限于家庭的内部。也就是说,对老人的照顾和赌养,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子女。而对老人照顾得好坏,就全看做子女的道德水平的高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出现一些问题。当然,我们有法律的制约。但是,如果真遇到了那种不肖子弟以后,又怎么办?老人总不能三天两头去跑法庭吧。

        有许多农村的听众朋友来信反映,说是在他们那里,不贻养老人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法律的制约下,不得不勉强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的。

        一般而言,目前农村的老人生活问题,主要是牵扯到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当然,还有看病治病问题。因为,在农村,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农村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就只有靠子女来赌养。老人奋斗一生,将子女拉扯大,到老了,理应得到子女的赡养回报。

        但是,目前存在的间题是,一些做子女的认识不到赡养老人是自己的本份和义务,老大攀老二,老二攀老三,结果是谁也不赡养。所以,有人说,在农村,一个当爹的能养五个儿,而五个当儿的却养不了一个爹。当然,这样一概而论,是有些片面。但是,这种现象在农村确实又是存在的。

        怎样解决这个间题?田园认为,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有一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过去,农村有一种习惯,谁家的子女不孝,会遭到全村人的唾弃,使他人前人后都抬不起头来。可见,社会舆论也是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大力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体察其疾苦。”我们在任一方,如果连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都保障不了,又谈何安民之道呢?

        城市的老人大多数都有退休金或养老金,相对来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城市的老人也有具体生活困难。比如,老人生了病,特别是患病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谁来照顾?只有依靠子女.但是,做子女的也有自己的工作事业,让他放弃工作,长期去医院陪床,这也是不现实的。许多老人都非常理解这一点,所以,大家最担心的还是患病。

        对干这个问题,田园认为,老人完全不必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正如前面我们所讲的,无论怎么样,子女有义务来保证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老人生了病,可以轮班伺候,如果子女少,可以雇人照顾。而且,现在许多做子女的也都是这样做的,极少有将老人遗弃不管的现象。这大概与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有很大关系。

        城市里有的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不能按时发放。对这部分老人,党和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当然,这一类问题的根本解决,仍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 《谈谈老年人的幸福》
  •      今天凌晨,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在山呼海啸般的暴雨声中,田园辗转难眠:前几天来信的那位老人家的房子修好了吗?如果没有修好,这一夜,老人又怎样过呢?

        今天,田园就想谈谈老年人的幸福问题。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人的幸福问题,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问题。那么,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老年生活幸福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仔细分析起来,衡量老年人幸福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身心健康、经济保障、家庭和睦、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

        对于步入晚年的老人们来说,身心健康是头等大事。老年朋友普遍担心患病,因为一旦患病,不仅会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另外还会使自己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而陷入这种“贫病交加”状况的老人,往往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与世隔绝。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心理损害,产生孤独感和悲观厌世情绪。

        所以,身心健康,是老年人幸福的基础。人老多病,如何帮助老年人提高身体素质,防病抗病,是每一个做儿女的重要责任,当然也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济收入是老年人幸福的物质基础。经济收入过低或者不稳定,将会给老年朋友带来生活问题,使其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特别是城市中的一些老人,宁愿自己生活贫苦,也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如果他们连自己那一份微薄的退休金也拿不到,又如何谈得上幸福?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讨论过:一些企业由于效益不好,职工发不出工资,退休人员拿不到退休金。客观事实摆在那里,我们也无奈。但是,田园认为,这里面还有个思想认识问题。青壮年职工还可以搞点其他创收,而老年退休职工则只能靠那点退休金生活,一旦经济来源被切断,他们怎样生活?所以,田园认为,我们再苦,也不能苦那些辛劳一生的老人。当然,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效益不好,负担重。这些问题,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将会逐步得到解决。而历史遗留的这些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地重视起来,不是在那里消极地等、靠,也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温暖而稳定的家庭是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根基。家庭生活美满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幸福感受。使老年人对家庭生活满意的因素很多,例如子女对老人的尊重和关心。会使老人在感情上产生依托,尤其是丧偶的老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更要迫切一些。

        广泛的社会支持和理解,是老年人幸福的强有力的支柱。对此,政府、社会、单位、邻里、家庭等应建立广泛的社会老年人幸福保障体系,形成尊老、敬老的强有力社会舆论,以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安然度过种种危机。

        时间不早了,今天田园就同朋友们谈到这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田园衷心祝愿老年朋友健康长寿,愿我们大家为老人献上更多的爱,更多的情。

  • 论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恐怕极少有人喜欢孤独。作为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渴望精神世界的满足,渴望感情的交流。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谁最需要得到感情的温暖和支持呢?

        据心理学家们分析,人进入老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了他们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最为明显的是孤独感和寂寞感增强。特别是那些失去了配偶的老人,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感情世界的温暖,情感世界的补偿。

        但是,由于长期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的婚姻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再婚问题,至今仍被一些人视为不端行为,甚至一些独身老人自身也存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进一步理解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呢?

        不能否认,较之前些年,当今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甚理解。

        刚才田园已经谈到,人到老年,最怕寂寞与孤独。而许多做子女的,总以为让老人吃饱穿暖就尽到了义务,他们并不知道,老人的精神上、老人的感情世界,仍然需要充实和慰藉。人在进入暮年以后,由于配偶丧失等因素的影响,不知不觉,会在性格上产生敏感、多疑、孤独、寂寞和不安全感。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做子女的学会体谅老人,要尊重老人的感情,要关心和理解老人的感情需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老年人再婚问题的阻力,来自子女方面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

       一是认为父母再婚,儿女丢脸。这些人大都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他们只考虑自己所谓的“脸面”,而不顾老人丧偶后的实际生活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

        二是担心别人说儿女不孝。认为有儿女的老人之所以想再婚,主要是由于儿女对老人不好引起的。这种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老人的再婚受到影响。

        三是担心父母再婚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四是担心继父或继母与自己争夺遗产。

        实际上,分析起来,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做子女的从自身利益考虑的结果。从孝的道德角度看,仍可将其划为不孝的行为,加以谴责和批判。

        老年人再婚问题还有来自自身的阻力。这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把再婚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还有的老人担心再婚后,被孩子疏远,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亲情。另有一些人则担心再婚的婚姻质里。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田园认为,老年人的思想解放应该放在首位。其实,就目前的社会风尚来看,黄昏恋已经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老年朋友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禁锢在旧的传统观念的笼子里。同时,如果慎重地选择再婚配偶,真正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婚姻质量问题也不难解决。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文明更美好,田园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膜;多一些爱意,少一些冷漠。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度的老年人应该拥有一个美丽的金色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