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确凿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4:59:53
  • 《秋日·柿子》
  • 当火红的柿子挂上枝头,秋天便确凿已到了四明山。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宁波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地处四明山腹地,那里的柿子便是秋日里那一抹最绚丽的风景!

    寒霜降临,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但显得更加苍翠了。柿树就更美了,巴掌大的叶子渐渐变红,大概想和枫树比一比谁红得更可爱吧!青绿色的柿子也被秋风染成了黄色,越长越大,越变越红……

    秋色浓如酒,红叶映碧流。放眼望去,柿林村已铺满斑斓的秋色,满山的沟沟岭岭,一棵棵柿树上挂满了似火炬,似灯笼的果实,真是“红韵”当头,妩媚撩人啊!那鲜红透亮的小柿子收集了夏日的阳光,凝聚着秋日的色彩,星星点点,别有一番秋韵。它们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好像在开大会;有的高高挂起,独缀枝头,独领风骚;有的簇拥着,私语着,给这个秋天带来了别样的热情。此刻的柿林村,到处是层林尽染的丹山红叶,红柿红叶交相辉映,如诗如梦。

    从夏到秋,随着季节的变化,柿子也由小变大,由青变黄,由软变硬,由涩变甜。为了保存时间久,人们常常趁柿子还硬的时候就把它们摘下来了,硬硬的柿子,色泽红艳,非常诱人,心急的小朋友受不了诱惑,咬上一口,哎呀!满嘴发麻,涩得不要不要的。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为了早点吃到熟透的柿子,常把柿子焐到糠里去,据说那样能让柿子快一点成熟。熟透了的柿子,别有一番滋味,你瞧,它红彤彤的,跟蜜糖一个色。轻轻剥开,马上露出红红的、软软的果肉来,咬上一口,糯糯的、甜甜的,犹如蜂蜜一般。嚼上一嚼,感觉里头还藏着“宝”呢!原来是一个个小小的、扁扁的,像果冻一样的果仁啊!十分有嚼劲的它们,会让你想不停地吃下去。

    柿子年年有,创意也日日新了。我们宁波当前人气最旺的青年文创集市就有以各具匠心的柿子为主题的产品,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购买。比如,美味可口的柿饼,好吃的柿子甜点,精美的柿子饰品,有创意的柿子抱枕……

    我喜欢秋天的柿子,我喜欢有柿子的秋天。

    (小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后记

    秋日的阳光下,柿树在不断成长,柿子在不停地成熟。她是秋日的精灵,带给秋不一样的生机;她是秋日的一抹绚丽,带给秋美丽的色彩;她是秋日的灯笼,让萧瑟的秋天光芒四射;她是秋日的味道,甜甜的,甜甜的……

    家长感言

    秋日里,孩子最爱吃的就是柿子,每每路过水果店,买的最多的也是柿子。孩子笔下的柿子写得很有灵气。

    教师赏析

    小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这篇习作写得很细腻,细细品、慢慢写,特别耐人寻味!(徐婷亚)

  • 《千字议论文的论据》
  •     一般议论文,都要选取恰当、典型、确凿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千字议论文当然也不例外。但由于千字文有自身的个别性,因此,在使用论据时,也存在有别于一般议论文之处。一般说来,千字议论文的分论点下面的论据不宜过多。所谓摆事实,讲道理,是指议论文总的写作要求而言,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分论点下面必须引一个论据。可以设想,如果一篇千字议论文有三个分论点,每个论点各设一个论据,每个论据如果以一百五十字计(这已经够少的了),则全部论据所占字数为四百五十字,这样一来,文章说理,分析的篇幅就所剩无几了。这样的结构也势必呆板。

        此外,举出论据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论点,因而在摆出论据的事实后,要进行分析和说明,然后再“连”到论点上去。否则,就会形成论据罗列、材料堆砌的现象。

        其次,论据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尽鱿选取那些有时代感、普遍性、精练、生动的事实做论据。例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在列举“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之后,举了当时延安城墙上一条抗日标语中,把工人的工字写成“互”字,把人字写成

        “人”字,作为论据,来说明那些“文人学士”,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这个论据,既现实、生动,又精练、贴切,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记。现在有的议论文章,很不注意论据的选择,要么颠来倒去总用那么几个尽人皆知的人物或事件作论据,形成千文一例,千篇一面的格套;要么选择一些生辟得无人知晓的人物或事件作论据,其结果只能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 《鼓荡不息的天风》
  •     一个人来到世上。能够为他所确凿拥有的,是什么?

        幼年的我,常听到奶奶自言自语地说:“人是一口气啊!”

        妈妈也老了,也说过这句话。有一年我回家,她正病着。这病是不起的,她仍支撑着身子坐在炕上,跟我闲说家常,我听出妈妈在努力宽慰我,说着,说着,她却忽然叹息道:“人是一口气啊!”

        所谓“一口气”,就是古人称之为“一息”的吧。朱熹说过:“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此志之屈伸,全交付给这“一息”了。这“一息”,是多么紧要,更何况它最终关系着生命的存亡。看来人来到这世上,能够为他所确凿拥有的,大概也只能是这“一息”、这“一口气”了,真是有限得很啊!

        然而,这也无需悲哀。人总是要死的。而人的气息,并非没有可能比生命来得久长。

        壮士死了,不是还留得“气吞万里如虎”吗?

        美人死了,不是还留得“嘘气若兰”吗?

        一个普通的人死了,他将毕生的血汗贡献给人类的延绵,他的气息也与人类的生生不息同在了。

        而一个诗人死了,他的诗篇还在呼吸着。应该如此,必须如此。诗人啊!记住,诗,是你留予人世的一片鼓荡不息的天风啊!